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78283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

《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

教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学期计划

教案说明

本套教案配合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根据2011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七年级上册教科书。

遵循教科书内容,依照课文次序,分为A、B两套教案和一套单元测试题。

编写特点

1.紧扣教科书内容,适当扩展提高,既落实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又体现了分层教学的理念。

2.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加强实践和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重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

4.重视爱国主义情感、环境保护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

5.关注教学过程,重视教学内容的简化,以尽可能通俗、简洁的方式做好知识的铺垫。

6.密切联系实际,不仅提供具体的事实、事例、问题等,还注意加强对基本过程的讲解。

教学安排

序言1课时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3课时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2课时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2课时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2课时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2课时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2课时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2课时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2课时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2课时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2课时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3课时

第二节语言和宗教1课时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2课时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1或1.5课时

 

序言

教案

教材分析

俗语云:

“万事开头难”,地理学科作为自然和人文交叉学科,在初中和高中的课程中扮演着一个相对“尴尬”的角色:

初中不受重视,因为中考不考;高中则因为初中基础不好,成为高考薄弱学科,也受尽歧视。

作为一线老师,我们无法更改考试制度,学科特色还需我们去体现,唯一的办法是: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它,使其把学习地理当乐趣!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地理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的课程,生活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2.初步了解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激发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欲、好奇心。

教学方法

谈话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营造气氛:

播放《蓝猫淘气3000问》部分片段。

上课铃响,屏幕出现欢迎画面:

欢迎同学们进入地理知识殿堂!

(营造友好氛围)

地理学科是学什么的呢?

《蓝猫淘气3000问》主题歌的歌词给我们做了一些方面的回答!

大家应该很熟悉了,下面我们带着问题再一次去听听:

根据你的了解判断,歌词中哪些属于地理学科研究的问题?

可以解决的问题?

师生互动,根据具体情况对话,让学生窥地理科学殿堂一角,激发学生求知欲!

解决关于学习地理的几个问题:

一、地理课学习些什么?

首先向学生表明:

“地理”的内涵确定为初中地理课程中的地理,而不是科学中的地理。

用屏幕显示教科书第2页中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可以给学生分析的机会。

学生的分析有合理的、也可能有不合理的部分,教师该肯定的要肯定,即使说错了,也要巧妙地利用别的学生给以纠正,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用吝惜赞美之词。

教师特别指出:

地理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分析这些问题。

在地理课上我们要探究大自然的奥秘,要了解世界的、祖国的、家乡的地理环境,以及一些经济和文化现象,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学习地理有什么用?

1.学习地理,使我们懂得欣赏和尊重人类生活的世界。

教师可出示教科书第3页中的四幅图片。

并对这四幅图片进行解读,重点说明照片背后隐含的不同环境下人们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这四幅图片,从生活内容看,有衣食住行不同方面;从环境特色看,有暖湿地区、沿海地区,还有山区。

2.学习地理,使我们具备全球观念和环球意识。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地区联系不断加强。

教师可举二例说明。

一是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是工业化进程和社会发展导致全球性的污染。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因此保护生态,治理污染,促进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3.学习地理,使我们会用综合和动态的眼光分析问题。

4.学习地理,使我们掌握分析地理问题的多样技能。

……

总之,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三、怎样学好地理

1.要善于观察,发现问题。

2.要会读图表,熟练运用。

3.要联系实际,勤于实践。

4.要放开手脚,拓宽视野。

课前进行“地球人考察”活动,屏幕显示“方舟计划”,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公元2070年,地球人口已达100亿。

由于工业革命200多年来的盲目发展,尽管人类在2070年科学、技术、经济达到很高水平,但,孕育人类的自然界已破坏殆尽,再也无法承担这庞大的人口压力。

同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人们行为失范……人类和地球面临着毁灭的危机。

幸运的是,人类此时已经拥有自由航行于太空的能力。

于是,全球委员会制定了一个“方舟计划”,准备把地球上的一部分(约1亿)普通公民迁移到别的星球上去。

为了不重蹈地球命运的覆辙,全球委员会决定:

这1亿人要经过严格挑选和考查,“合格地球人”考查于是展开……

今天,我们从娃娃抓起,在同学们之间也来考查一番,希望我们的考察训练能够让同学们成为真正合格的地球人,为地球发展贡献出我们应有的力量,使“方舟计划”不需要实行,让我们和地球和谐发展。

教学后记

本节课看似很简单,其实很难,不知道该对学生说些什么!

本着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为原则,课堂上注意随机应变,不必要求学生掌握什么记住什么,只要这节课下来,学生对老师、对地理学科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这节课就算上成功了!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本章概述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地理环境要素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都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的运动有关。

因此,要认识地理环境,就必须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

不论是学习还是研究,作为一种工具,地图对于地理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另一方面,现代公民会越来越多地与地图打交道,而在学校课程中,只有地理课程讲授有关地图的知识以及阅读、使用地图的方法。

因此,地图也是地理学习的另一基础。

可见,2011年版修订本教科书与实验本的大纲要求一样,把“地球与地图”安排在最先学习,是符合这部分内容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地位的。

本章包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图的阅读和地形图的判读等。

教学建议

这部分内容较抽象,需要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想象力,所以应充分利用模型(地球仪)、挂图、各种视频教科书等直观教具,加强学生的形象感知,充分发挥地理图像的优势,通过演示、计算等方法,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想象等空间,引导学生思考并自己得出结论,切忌教师直接给出结果,死记硬背。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有以下几个部分:

地球的形状的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利用经纬网定位。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成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绘地球的大小。

3.了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并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4.运用地球仪,知道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并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5.熟知经纬网的构成,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教学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内容涉及了很多新的名词、概念,如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虽然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它们的确切定义,但仍会给初学者带来困难。

同时,这些名词多为空间概念,真正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为此,教学要多利用图像,采取比较的方式,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建立直观的感知,了解这些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成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绘地球的大小。

3.了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并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教学重点

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教学难点

使用地球仪。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

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

多媒体课件、教学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可能都提出过这些问题:

地球究竟是什么样的?

地球有多大?

我们怎样认识和了解地球?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共同讨论有关地球的话题。

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给我们带来了光与热;而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又可见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给漆黑的大地洒下一片银光。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呢?

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形状的呢?

二、新课教学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同学们,地球是什么形状?

古代人又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呢?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教师出示地球卫星照片。

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第2页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教科书选取了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十分概括地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从猜想到实践,从不科学到科学)。

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推测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

教师提问: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

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学生活动:

学生依据搜集的资料或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讲述麦哲伦航行路线及有关故事。

播放课件:

麦哲伦环球航行(动画显示小船的移动航线)。

学生活动:

观察并回答麦哲伦的航行路线。

(教师利用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进行科学观教育。

教师总结:

在1519~1522年间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以其自身的实验证明了大地是个圆球。

那么还有更为科学的证据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有,是地球卫星照片。

教师总结:

直到20世纪,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实现了进入太空的梦想。

人们经过分析地球卫星发回的大量资料及地球照片,特别是宇航员们有幸从太空看到了真实的地球,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教师提问:

从“天圆地方”到推测地球是一个球体,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猜想到实践,从观察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那么,从这一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教师边说边用多媒体演示,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多请几位同学回答并及时鼓励

教师总结:

我们要像先辈们那样,对待科学要坚持严谨、执着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

我们只有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和掌握真理。

(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教师展示教科书第4页图1.2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分析图中数据并读出: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地球的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教师讲解:

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

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仪的概念

教师提问:

大家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海洋和陆地、高山与平原、江河湖海、国家与城市等都是地理事物,同学们仔细观察地球仪,说明其上面都有哪些地理事物?

学生观察地球仪并回答。

(只要学生观察地球仪说出的地理事物,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教师讲解:

地球仪上的地理事物千差万别,数量巨大,因此,人们在地球仪上可以用不同的颜色、符号、文字来表示地理事物相应的位置、形状和名称。

那么,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学生按小组讨论后回答。

(让学生依据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教师总结:

①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②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点和线。

③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这个地轴在地球上也没有。

教师提问:

我们了解了地球仪的这些特点,你能用自己的语言给地球仪下一个定义吗?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地球仪是人们依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和名称。

所以它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

教师提问:

地球仪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2)地球仪的作用

教师总结:

地球仪既可以方便我们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又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

今后,我们要经常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

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会并习惯运用地球仪研究地球的方法。

教师提问:

仔细观察地球仪上标的点和线,回答地球仪都有哪些重要的点和线?

你能依据地球仪说出来吗?

学生讨论回答并到前台演示(地轴、两极、赤道、回归线等)。

教师总结:

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位于北面的叫北极,位于南面的叫南极,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大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是经线,所有的经线、纬线都相互垂直相交构成经纬网。

而所有这些点和线在真实的地球上是不存在的,它们是为了研究方便而假想出来的。

3.活动:

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现在我们对地球仪有了初步了解,让我们亲自动手做一个简易的地球仪,并标明经线、纬线、北极、南极、赤道等。

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参看教科书提供的关于地球仪模型制作的活动进行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的要领,通过制作地球仪起到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

最后,评出制作最好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三、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其中重要的是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以及简单地球仪的制作。

地球仪在我们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将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评价建议

本节内容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实例,感知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教学评价应注重学生是否认真观察思考,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在对地球仪的教学中,应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并初步认识赤道、两极等重要点和线。

切记不要把此课上成手工课。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地球仪,知道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判定。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分析归纳,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1.教师:

多媒体课件、教学地球仪、经纬仪。

2.学生:

学生地球仪、用乒乓球制作的简易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找两位同学到前台指出地球仪上的地轴、两极及赤道等。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地球仪上有一些重要的点和线,其中有经线,有纬线。

那么什么是纬线?

怎样区别纬线?

二、新课教学

1.纬线和纬度

(1)纬线

教师引导学生读教科书第6页内容和图1.6,让学生了解赤道、纬线、纬线圈的概念。

然后结合地球仪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纬线呈什么形状?

是一个圆还是半圆?

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②地球仪上的所有纬线长度是否都相等?

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③最长的纬线叫什么?

最短的纬线分布在哪里?

④纬线可以指示什么方向?

(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总结:

(可演示经纬仪)通过观察我们可知,所有的纬线都是一个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其中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为一点;所有的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提问:

在图1.6上有许多条纬线,我们该怎样区分它们呢?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总结:

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它们标注了不同的度数,叫做纬度。

其中赤道就是地球仪上的0°纬线。

(2)纬度

学生再观察图1.6,思考下列问题:

①纬度数值的大小排列有什么规律?

②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

它分布在什么地方?

③度数相同的纬线怎样区分?

用什么符号表示?

为什么?

总结:

在地球仪上,纬度数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最大度数为90°即南北两极点,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北方”的英文“North”的开头字母“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叫南纬,习惯上用“南方”的英文“South”的开头字母“S”作代号。

北极点和南极点的纬度分别是90°N和90°S。

教师提问:

纬度数的排列规律。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总结:

北纬的度数由赤道向北逐渐增大,南纬的度数由赤道向南逐渐增大。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每位同学在已制作的简易地球仪上画出赤道30°N、30°S、60°N、60°S、90°N、90°S等纬线,并注明度数,同时告诉学生纬度的三个范围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

(通过学生活动进一步掌握地球仪上纬度变化规律)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这些重要的纬线。

提问:

若用一条纬线将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最合适呢?

教师出示教科书第7页图1.8南北半球的划分,然后讲解:

以赤道为界可将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的是北半球,赤道以南的是南半球。

教师提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等地理名词,其实它们是几条比较特殊的纬线,请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找出并观察它们分别经过了你熟悉的哪些地区。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互相交流并给予鼓励。

学生活动:

在已制作的简易地球仪上用虚线画出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前面我们已经对地球仪上的纬线和纬度有了初步认识,地球仪上不仅有我们熟悉的纬线,还有很多经线,了解经线和经度,对于我们进一步全面认识地球仪,了解地球上地理事物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2.经线和经度

多媒体展示表格:

纬线(纬度)

经线(经度)

形状

长度

数量

指示方向

0°线

度数范围及标注

度数分布规律

半球的划分

学生活动:

将学生分男女两组以竞赛的方式观察地球仪归纳填表,注意与已学纬线的知识进行对比。

(给学生以充分时间自主探究,教师给予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师依据表格内容分别提问,男女同学抢答,教师及时给予鼓励。

提问:

什么是经线?

经线与纬线有什么关系?

回答:

连接地球南北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线;经线与纬线垂直相交。

总结:

经线是指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子午线。

提问:

观察地球仪,说明经线的形状特征,长度和指示的方向如何?

学生观察回答。

总结:

(演示经纬仪)通过观察可知:

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思考:

①地球上任何一点沿纬线方向前进,最后能否回到原出发地?

如果沿经线呢?

②在地球上能找到一处四面都朝南或都朝北的地方吗?

若能,它们分别在哪里?

(课堂中设置练习,让学生及时反馈所学情况,利于教师了解学生,也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讨论思考并回答。

教师讲述:

与纬线相似,在地球仪上我们画出无数条经线,为了区别不同的经线,人们也给经线标注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经度。

提问:

经度的起点,也是从0°开始的。

那么0°经线在哪里呢?

它经过哪个国家的首都附近?

又叫什么线?

学生观察地球仪回答。

师生总结:

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附近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上的那一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

地球仪上经度的范围是从0°一直到180°之间,最大度数是180°,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和向西,度数相同的经线各一条。

为了区别它们,人们把本初子午线以东的180°规定为东经,用“E”作代号,把本初子午线以西的180°规定为西经,用“W”作代号。

提问:

观察地球仪并思考,哪两个经度的经线只有一条?

回答:

180°经线。

师生总结:

地球仪,只有0°经线和180°经线有一条,其他度数的经线均有两条。

教师请学生观察地球仪,看经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观察地球仪回答。

归纳:

依据地球仪分析:

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东经的度数自西向东逐渐增大,西经的度数自东向西逐渐增大。

提问:

同学们已经知道,每条经线都是一个半圆,两条经线可否组成一个大圆圈?

这两条经线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讨论后回答。

总结:

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大圆圈,组成经线圈的两条经线度数相差180°,如0°和180°经线;20°W和160°E等。

学生活动:

观察地球仪并找出以下经线圈:

0°和180°,45°E和有135°W,20°W和160°E,90°E和90°W,120°E和60°W。

学生活动后相互交流结果,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说出思路和方法。

总结:

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成两个均等的半球。

那么刚才同学们找出的五个经线圈中,哪一个最适合将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呢?

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地球仪上找答案并及时给予鼓励。

师生总结:

国际上习惯以20°W和160°E所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两半球,其原因是这两条经线基本上在海洋上通过,可较好地避免把非洲、欧洲一些国家分在两个半球上带来的不便。

三、课堂练习

1.教科书第8页图1.11东西半球的划分。

2.读图回答:

七大洲在东西两半球的情况,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学生读图回答并相互交流,教师给予评价。

四、课后作业

必作题:

写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选作题:

在已做好的简易地球仪上用彩色标出经线及度数,每隔30°划分一条经线。

五、评价建议

本课涉及概念较多,教学评价不宜侧重考查学生知识记忆的多少,概念掌握得准确与否,而应注重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如是否理解概念,是否从图中归纳信息,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等,教师可综合学生在语言表达、与人合作及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表现的情况进行总体评价。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讲解与练习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