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地域分布研究论文大学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80804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地域分布研究论文大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口地域分布研究论文大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口地域分布研究论文大学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口地域分布研究论文大学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口地域分布研究论文大学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人口地域分布研究论文大学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人口地域分布研究论文大学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人口地域分布研究论文大学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人口地域分布研究论文大学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人口地域分布研究论文大学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人口地域分布研究论文大学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人口地域分布研究论文大学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人口地域分布研究论文大学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人口地域分布研究论文大学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口地域分布研究论文大学论文.docx

《人口地域分布研究论文大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地域分布研究论文大学论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口地域分布研究论文大学论文.docx

人口地域分布研究论文大学论文

 

 

摘要

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一般的理解即狭义的理解,则限于人口数量、密度等以地域差异情况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

因此本文利用临沂市1996年、2001年、2006年和2011年的年末总人口、土地面积、各县区的人口和土地面积数据,通过对临沂市各区县人口分布的人口密度、不均衡指数、基尼指数和集中指数这一系列的指标的计算,定量地表达了临沂市各区县的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化。

人口地域分布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它深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社会经济规律。

初步利用这些数据分析与地形地貌、经济水平等的密切关系,最后从人口密度和人口集中指数及其变化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临沂市未来人口分布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

人口地域分布;人口密度;人口集中指数;驱动因素分析

 

ABSTRACT

Thedistrictdistributionofpopulationisintheprocessofthepopulationspaceform.Thegeneralunderstandingthatisunderstoodinitsnarrowsense,itislimitedtothepopulation,densityandwiththeregionaldifferencesofthedevelopmentofthegeneralrules.SothispaperuseofLinyicity1996,2001,2006and2011attheendofthetotalpopulation,landarea,thepopulationandthecountieslandareadata,throughtoeachdistrictandcountyoflinyipopulationdistributionofthepopulationdensity,notbalancedindex,theginiindexandfocusonaseriesofindexoftheindexcalculation,quantitativeinexpressingthelinyieachareacountyregionaldistributionofpopulationchange.Population,thedistrictdistributionisasocialeconomicphenomenon,itisnaturalfactors,butdecisiveroleisthesocialeconomiclaw.Preliminaryusethedataanalysisandtopography,thecloserelationshipbetweentheeconomiclevel,andfinallyfromthepopulationdensityandpopulationconcentrationindexandchangearesummarizedanddiscussedthechangeofpopulationdistributionoflinyifuturetrend.

Keywords:

populationgeographicdistribution;populationdensity;populationconcentrationindex;drivingfactoranalysis

 

 

目录

1.引言6

1.1人口地域分布的概念6

1.2研究背景6

1.3研究目的和意义6

2.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7

2.1研究区概况7

2.1.1自然地理概况7

2.1.2社会经济概况7

2.2数据来源7

3.研究指标及计算公式

8

3.1确定研究指标8

3.2各个指标的计算8

3.3运用统计数据得出的结果8

4.数据分析9

4.1人口密度9

4.2人口集中指数10

4.3基尼指数10

4.4人口的密度变化趋势10

4.5人口的均衡与集中性变化10

5.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12

5.1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12

5.2经济因素12

5.3利益因素12

5.4政策因素13

5.5教育因素13

5.6其它因素13

6.人口地域分布变动展望14

参考文献15

致谢16

 

1.引言

1.1人口地域分布的概念

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广义的理解,如一定地域内的人口增长、人口密度、人口城乡分布、人口移动、人口构成及人种和民族的分布等等,都可以包括在内。

一般的理解,即狭义的理解,则限于人口数量,密度等以地域差异情况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

1.2研究背景

人口地域分布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它虽然深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但起决定性作用的都是社会经济规律。

人口分布本身也有它特殊的发展和运动规律。

人口是生产发展和生产布局的必要条件,一个国家或地区没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劳动技能的人口分布,就谈不上生产和生产布局。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和布局规律基本决定着人口分布的过程。

总之一个地区的人口分布、人口数量和密度,同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资源的承载力不相适应,是导致人口分布发生变动的重要原因;而人口分布发生变动之后,又将为生产力发展,区域结构与经济部门的组合等带来新的推动力。

我国的人口政策要求人口地域结构合理化,要求人口在全国比较均衡的分布。

这是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各地区的自然和人力资源,发展生产,合理布局生产力的主义政策。

特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位置上的分布状态。

它是通过自然变动和迁移变动不断调整的人口再分布过程的瞬时表现,也是人口动态变化的静态映象。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人口的地域分布分布是人口地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通常用人口密度作为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

临沂市是山东省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山东省重要经济城市。

临沂市总面积17184平方公里,到2010年底,全市人口总数已达1072.59万,临沂市的人口地域分布状况及其规律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传统的研究仅限于人口数量、密度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及其一般规律,本文拟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运用1996年、2001年、和2006年、2011年的数据,分别计算临沂市各圈层人口的不均衡指数U、基尼指数G、集中指数C,从中找出15年来人口分布的变化和规律,并分析这样的人口分布对临沂市发展水平的影响。

 

2.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

2.1研究区概况

2.1.1自然地理概况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跨东经117度24秒─119度11秒,北纬34度22秒─36度22秒,南北最大长距228公里,东西最大宽度161公里,总面积17184平方公里,是山东省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地级市。

临沂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区东南部和鲁东丘陵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临沂市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有山地、丘陵、平原等类型。

境内西部、北部为山区,东部为丘陵区,中南部为平原。

平原有沂沭河冲积平原、山间沟谷平原、涝洼平原。

沂沭河冲积平原主要分布在沂水南部、沂南东部、河东、兰山、罗庄、苍山、郯城。

截至2011年底,全市常住人口1072.59万,土地面积1.70万平方公里。

所辖的行政单元包括三区(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九县(沂南县、郯城县、沂水县、苍山县、费县、平邑县、莒南县、蒙阴县、临沭县)。

本文根据距离临沂市中心的远近,以行政区域为划分对象,将临沂市分成3个区域层次:

其中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为主城区;沂南、费县、苍山、郯城、临沭、莒南为近郊区;沂水、蒙阴、平邑为远郊区。

2.1.2社会经济概况

2010年,临沂市实现生产总值2400亿元,增长12.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4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206.3亿元,增长13%;第三产业增加值929.7亿元,增长15.1%。

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但是尽管如此,临沂市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农业大而不强,工业支撑能力较弱,除商贸物流业外,其他服务业产业层次较低。

县域经济十分薄弱。

9县常住人口占全市的76%,实现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市的62%和39%;有10个县区纳入省财政困难县帮扶范围;县域多分布于丘陵和山区,基础条件差别较大,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临沂市县域经济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将苍山县、蒙阴县和沂南县归为农业大县,将沂水县、费县、郯城县、临沭县归为工业主导县,将平邑县归为旅游推动县,将莒南县归为外贸拉动县。

从临沂市县域经济整体来看,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产业发展较快,但是产值仍然不高,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和批发零售业有较快增长。

2.2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临沂市1996、2001、2006、2011年统计年鉴[2][3][4],利用临沂市各县区人口、土地面积数据进行各县区人口密度、集中指数、基尼指数、不均衡指数的运算,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指出了临沂市各县区的地域变化情况及其变化原因。

3.研究指标及计算公式

3.1确定研究指标

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形式。

任何人口过程和人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不仅都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发生和发展有其时间上的阶段性,而且又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空间,其演变的过程和组合类型均有其鲜明的地域差异。

在研究临沂市人口地域分布及其合理容量的过程中,使用人口密度、不均衡指数、集中指数、基尼指数,考察人口分布在地域上均衡与否及集中性,并了解在1996年~2011年这15年间人口的分布状况。

3.2各个指标的计算

(1)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标。

通常以每平方千米或每公顷内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

(2)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指数U、基尼指数G[1]的计算公式

U=

(Xi代表人口比重,Yi代表面积比重)

G=

-

(3)集中指数

为了反映人口在某一地域分布的集中程度,美国学者弗·胡佛(F.M.Hooler)提出了一个人口分布的统计指标——人口集中指数(Indexofpopulationconcentration)。

在分布领域内部,为了测量特定的分布现象是集中分布在特定地域,还是均等分布在各部分地域,可用“集中指数”这个指标来表示。

C值介于0与1之间,C越小,说明人口向某一地域集中的偏向越小,趋向于0时,说明人口几乎均匀分布于各地域;C值越大,说明人口分布越集中,趋向于1时,说明所有人口几乎集中分布于某一“点”。

以临沂市的人口统计数据和土地面积统计数据为依据,采用人口的集中指数分析方法,定量化分析临沂市人口在总体上分布的集中或分散程度及其变动趋势。

集中指数C的计算公式:

C=

3.3运用统计数据得出的结果

表1不同年份的指数数据

年份

不均衡指数U

基尼指数G

集中指数C

1996年

0.01527

0.1165

0.1071

2001年

0.01821

0.1190

0.1238

2006年

0.01735

0.1189

0.1215

2011年

0.01842

0.1196

0.1325

4.数据分析

4.1人口密度

1996年以来临沂市的人口密度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见表2),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临沂市1996年人口密度为562人/km-2,2011年人口密度上升为人624/km-2,15年上升11.03%。

各县区密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增加的趋势,但并不是一直增加。

比如兰山、莒南、沂南、沂水、蒙阴在有些年份是先减少后增加的;各个县区的变化幅度也不相同,有快有慢。

按人口密度降序排列得到的表1,显示了临沂市人口密度分布的圈层结构。

结合地形地貌、离城市中心的距离,可以得出以下的规律:

(1)人口密度的圈层结构分布与地形地貌的分布具有较强的对应性。

如表1所示,人口密度最低的第四圈层分布在临沂市的西北部,多山脉,地势高,田、坝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口分较分散;人口密度次低的第三圈层分布的多是丘陵、低山,第二圈层的郯城、苍山多分布在临郯苍平原,人口最多的兰山和罗庄则全分布在平原上。

(2)人口密度与城市中心距离以及经济活动频度存在较大的关联性。

第一圈层是临沂中心,人口密度一直最高但变化幅度不大;第二圈层紧邻第一圈层,是临沂新型的经济活动中心,河东区是临沂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所在地,是临沂市重工业基地。

至于郯城县和苍山县,则是临沂的经济农作物生产地区,这些地区交通较便利,这些优势对人口聚集到该区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因而近15年来人口密度增幅较快。

总之,人口密度与城市中心的距离成正相关。

表2临沂市各区县的人口密度人/km2

1996年

2001年

2006年

2011年

第一圈层

 

第二圈层

 

第三圈层

 

第四圈层

临沂市562临沂市582临沂市593临沂市624

兰山区1147兰山区1442兰山区1372兰山区1459

罗庄区1070罗庄区1112罗庄区1152罗庄区1340

河东区793河东区807河东区839河东区911

郯城县707郯城县744郯城县750郯城县796

苍山县618苍山县626苍山县657苍山县716

 

临沭县570临沭县575临沭县610临沭县635

莒南县553莒南县550莒南县565莒南县577

平邑县517平邑县533平邑县543平邑县553

沂南县497沂南县490沂南县512沂南县533

费县469费县475费县486费县514

沂水县456沂水县434沂水县455沂水县464

蒙阴县319蒙阴县334蒙阴县331蒙阴县340

4.2人口集中指数

由表2可以看出临沂市人口有向集中发展的趋势。

1996年人口集中指数为0.1017,2001年人口集中指数为0.1238,2006年人口集中为0.1215,2011年人口集中指数为0.1325。

这种人口的分布特点与临沂市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十分密切。

临沂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西部、北部为山区,东部为丘陵区,中南部为平原。

由此临沂市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部,这样人口分布格局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集中;另一方面,临沂市经济中心主要分布在市中区及周边县区,大量的就业机会会吸引人向这些地区集中。

我们知道,指数值越小、越接近于0,则分布现象对特定地域的偏向越小,表示均等分布。

反之则分布现象向特定的部分地域的集中度越大,表示不均等分布。

表中的数值说明临沂市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动起伏不大,人口地域分布的集中与分散的变动方向和幅度,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

先是表现为差异扩大,由分散向集中渐趋的均衡化方向变动;之后又出现逆转,由集中状态向分散状态变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又由分散向集中变化,且变动的幅度较大。

预测未来十几年将继续呈现这种集中化的态势。

这种集中的态势主要是由于临沂市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和人口总量的增加有关。

4.3基尼指数

基尼指数反映的情况同集中指数相同。

1996年,临沂市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是0.1165,基尼系数比较大,说明人口的分布不是均等的。

2001年和2006年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又不断加大,分别是0.1190和0.1189,说明人口的分布更趋向于集中,分布不均等。

到了2011年指数达到0.1196,人口分布更不平衡。

4.4人口的密度变化趋势

在过去15年中,临沂市的人口密度呈梯度上升,临沂市各个县区的密度有随着时间的推移缓慢增加的趋势。

第一圈层兰山区的人口密度先增后减,进一步说明临沂城市经济中心的偏移,尤值一提的是第二圈层的迅猛发展速度,这表明新的经济中心的形成。

其他圈层的县同样存在在过去的时间里,密度有增有减,这说明这些县的人口变化有波动,并不是持续增加,有可能与政府的政策或者外出就业有关。

4.5人口的均衡与集中性变化

从计算结果中我们定量的得出结论临沂市的人口分布较均匀、集中。

在过去15年中人口分布向不均衡、集中发展,但这种趋势较弱,这符合临沂市的地形地貌和经济发展的特征,即临沂市总体差异不是很大。

总之,临沂市的人口地域分布较均匀,各个指标变化缓慢,人口分布有小幅度地向不均衡和集中展,且有地域的差异。

而人口密度的圈层结构要求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临沂市各区、县应该立足自身特点、依托资源优势,握政府政策倾斜的机遇、迎刃而上,加快发展尽快形成大而美的新临沂形象。

 

5.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5.1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自然环境[6]是人类周围各种自然要素的总和,它提供了人类基本的生存空间,并是人们创造一切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源泉,无论什么时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这个自然基础。

所以说,人就是劳动和大自然相结合的产物。

在古代,当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人们不得不依赖自然界提供的现成食品和其它生活资料为生时,人口分布受着自然环境的极大影响。

人口的分布,同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如新疆阿克苏地区93%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占总面积6%的绿洲地带,人口密度为175人/平方公里;吐鲁番盆吐地中的绿洲上,人口密度高达376人/平方公里,而绿洲以外不足一人或为无人区。

西南地区虽然大部分地方地形崎岖,石山裸露,但由于气候条件有利,在一些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形成许多农业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

由于临沂市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区东南部和鲁东丘陵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境内西部、北部为山区,东部为丘陵区,中南部为平原,山地集中分布在沂水、沂南、蒙阴、平邑、费县、莒南等县。

平原有沂沭河冲积平原、山间沟谷平原、涝洼平原。

沂沭河冲积平原主要分布在沂水南部、沂南东部、河东、兰山、罗庄、苍山、郯城,因此这些平原地区的总人口和人口密度很大。

相反,由于蒙阴位于临沂市的西北部,多山区,人口分布相对较少。

5.2经济因素

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和技术的进步,经济因素对人口空间格局影响力日益增强。

经济因素是影响临沂市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之一。

临沂处在改革开放快速发展历史时期,国家政策扶持与原有区位条件的优势加速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二者交互作用的良好效益成为人口数量与分布变化的直接动力。

但是近几年由于城市布局的调整和产业的地域转移,拉动人口向近郊区,乃至远郊区的扩散。

中心区域[7]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人口高度集中区域。

随着中心区域人口的饱和,准入门槛提高,加之近些年来近郊区比如河东区承接的部分产业转移,都构成了人口迁移的巨大引力。

5.3利益因素

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为人口迁移提供了宏观环境,提高自身的收入才是其迁移的最终目的。

通过对比三个片区的职工平均工资变化情况可知,临沂市居民的工资收入虽然仍存在着空间分布不平衡现象这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同时看到,三大片区[8]的职工收入差距有所减小,因此一些打工者则选择迁往郊区,使郊区人口机械增长较快。

另外,由于临沂市的工资水平在全省中处于领先地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落户于此,由于市中心区域进入门槛偏高,加之生活成本等因素,则多数外来人员会选择在郊区居住,这也成为了该地区人口机械增长快的重要原因。

5.4政策因素

城乡二元分化的户籍制度的长期存在,对农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医疗、教育产生排斥作用,因此流动人口更加倾向于向郊区集中。

郊区化进程加快,这不仅使城市发展形式面临挑战,也使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面临转变,郊区化发生后,城市规划必须由传统的“集聚式发展”思路转变到“离心扩散”[9]或“由向心集聚为主导力量向离心扩散为主导力量转变”的思路上来。

城市规划指导思想的转变也为人口新的分布格局奠定了基调。

5.5教育因素

在教育因素中,文盲及半文育占总人口的比例与人口密度的相关系数为0.38[10],与人口因素类似,教育因素与人口密度之间也不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他们之间也是交互影响的,一方面发达的教育或者说教育发达的地区,更能吸引人口,另一方面,人口密集的地区更容易发展教育。

5.6其它因素

传统的区位、交通因子在影响人口分布格局中依然不可替代,近年来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人口密度增大,远郊地区人口逐步向区位条件较好的县区行政中心集聚的原因也在于此。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产业的更新,中心区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成为了集聚高素质人才的区域。

但同时,临沂市周围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相对较低的就业门槛,也使郊区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场所。

另外,劳动者自身的年龄因素、受教育水平等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方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打工者更倾向于回家务农,造成局部人口回迁现象。

 

6.人口地域分布变动展望

首先,从影响人口地域分布的自然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地域差异的变动来看。

因为主要由地形、气候等要素组成的自然环境的地域结构相当稳定,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临沂市人口的地域分布仍将长期保持市中心密集、远城区密度稀疏的基本模式,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但由于经济发展的活跃性及其地域差异的易变待点,今后临沂市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动将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及其地域差异变动的较大影响。

从目前发展及其态势来看,以后临沂市经济必将获得进步稳定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优势和规模经济的作用,将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县区之间差异的扩大趋势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因此,这将引发临沂市将来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动并在一定程度上继续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向东南倾斜的集中化变动趋势。

其次,考察人口地域分布的出生、死亡、迁移等直接影响因素及其变动趋势。

第一,从人口的自然变动来看,目前的医疗、技术条件和福利水平,已使各地区的死亡率普遍降低到较低的水平;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也导致整体生育水平的大幅下降和各县区差异的明显缩小。

出生、死亡的这一变动,使其对人口地域分布变动的影响已明显减弱。

今后随着医疗、技术条件和福利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如果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今后十数年也能持续下去的话,则出生、死亡及其所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对人口地域分布及变动的影响必定进一步减小并更趋稳定。

第二,与人口的自然增长不同,自70年代末期开展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临沂市人口迁移不仅日趋活跃,而且地域模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由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带向经济比较发达的中东部地带的人口迁移,已成为临沂地区人口迁移的主流,上述人口地域分布向东倾斜的集中化变动,就与主要由西向东的人口迁移流向密切相关。

因为农村目前仍有许多的剩余劳动力,随着政府对户籍制度的改革、二元社会结构的弱化以及对人口迁移控制政策的进一步缓和,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不可避免有相当一部分要发生迁移,加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临沂市中心地带的经济极化和临沂市东西差异的扩大变动,今后主要受此影响的人口迁移必将更趋活跃,并将继续主要由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向经济比较发达的中、东部地区迁移的流向选择模式,从而进一步促进人口地域分布向中、东倾斜的集中化变动趋势。

综合上述,我们可对临沂市将来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动作如下展望:

第一,临沂将来人口的地域分布,将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地区差异与受其深刻影响的人口迁移的作用,继续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向东倾斜的集中化变动趋势;人口地域分布的这种变动,将使其更趋相对合理。

第二,由于受稳定的自然环境地域结构的决定性制约,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