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改变技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82359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为改变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行为改变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行为改变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行为改变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行为改变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行为改变技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行为改变技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行为改变技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行为改变技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行为改变技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行为改变技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行为改变技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行为改变技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行为改变技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行为改变技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行为改变技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行为改变技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行为改变技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行为改变技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行为改变技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为改变技术.docx

《行为改变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为改变技术.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行为改变技术.docx

行为改变技术

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心理学专业(独立本科段)

《行为改变技术》课程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行为改变技术》是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心理学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生对行为改变技术的研究和实践领域有更全面的了解。

    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行为的涵义、分类及行为的特点。

明确行为改变技术产生背景、界定以及特点,行为改变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其应用领域。

掌握行为改变技术的价值取向与操作原则,以及行为改变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与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行为及其特点

识记:

行为的涵义

(1)行为的界定

行为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机体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外部活动,即机体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反应、运动或行动,以及人的头脑里的、所进行的各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是人与环境两者互动作用的结果,人类的行为大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2)促使个体行为发生变化的因素

生理成熟与衰退、偶发事件、学习

应用:

行为问题的产生

(1)适应与发展

(2)个体适应与发展中出现的行为问题

识记:

人类的行为可分为两大类:

正常行为和不正常行为

从行为改变的角度来考虑,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普通人相比,在质和量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过度或不适当,而且行为的后果就是不正常行为,反之就是正常行为。

识记:

行为的特点

(1)行为包括人们所说和所做

(2)行为具有可塑性

(3)行为具有相对稳定性

(4)行为具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测量尺度

(5)行为可以由别人或者行为人自己进行观察、描述和记录

(6)行为对外界环境产生影响

(7)行为受自然规律支配

(8)行为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隐蔽的

(二)行为改变技术及其特点

识记:

行为改变技术的界定

行为改变技术是指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旨在减少、消除个体不良行为,塑造、增进个体良好行为的各种原理、方法。

理解:

(1)行为改变技术与心理治疗的辨析

(2)行为改变技术与行为治疗的辨析

识记:

行为改变技术的特点

(1)研究领域集中于人的行为

(2)积极应用实验心理学的原理

(3)注重客观系统的行为处理方法

(4)强调分析当前环境事件并重组个体的环境

(5)以解决个体问题、增进个体社会适应为最终目标

(三)行为改变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识记:

对行为改变技术的科学发展原理有重大贡献的人物有:

巴甫洛夫、桑代克、华生、斯金纳

应用:

行为改变技术的应用

(1)应用在家庭教养上

(2)应用在学校教育上

(3)应用在其他领域

(四)行为改变技术的价值取向与操作原则

识记:

行为改变技术的价值取向

(1)塑造新的良好行为

(2)增进、维持已有的良好行为

(3)削弱或消除已有的不良行为

理解:

行为改变技术的操作原则

(1)重视控制外部情境与改变行为的后果

(2)强调外因与内因相结合

(3)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4)尊重个人权益和伦理要求

(五)行为改变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与意义

理解:

行为改变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

(1)塑造、增进特殊儿童的良好行为

(2)减少和消除特殊儿童的不良行为

应用:

学习行为改变技术的意义

(1)使考生初步理解和掌握行为改变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

(2)使考生初步掌握和应用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技巧

(3)培养考生的实际能力,增强考生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勇气

第二章行为改变技术的理论基础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行为改变技术的应用范围广大,其理论基础也得到很大的扩大。

主要包括四个学派:

应答性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知行为改变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应答性条件反射理论

识记:

应答性条件反射在行为改变中的基本定律:

消退、泛化、分化

理解:

应答性条件反射学说在行为改变技术中的应用

(1)华生---制约情绪反应实验

(2)琼斯---反制约情绪反应实验

(3)赫尔---驱力消减论

(4)沃尔普---临床实验

(5)艾森克---行为治疗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理解:

斯金纳及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典型实验

识记: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原理

(1)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对反应予以改变或修正的条件反射,它是以反馈原理为依据的。

(2)操作性条件反射论的基本内容:

一个反应出现后,紧接着特定形式的刺激,结果行为依赖于刺激的强化或惩罚而变化。

识记:

应答性条件反射理论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不同点

(1)刺激---反应的联结方式不同

(2)强化的方式不同

(3)反应方式不同

(三)认知行为改变理论

理解:

认知行为改变理论的产生背景

识记:

认知行为改变理论的基本观点

(1)认知行为改变理论强调机体内部变项在S---R联结过程中的作用,高度重视和关注个体的认知信念对行为形成和学习过程的影响

(2)认知行为改变者认为,造成个人的情绪困扰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认知信念和思维模式,因而,调整和重建不合理、不健全的认知新年和思维模式是认知行为改变的首要任务

(3)认知行为改变理论又与一般的行为治疗法不同,它不仅重视不良行为的改变,而且更注重个体的认知模式的改变以及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者的和谐统一。

(四)社会学习理论

理解:

社会学习理论的典型实验

识记:

观察学习的过程

注意、保持、重视、动机

识记:

观察学习的效用

(1)学习新行为

(2)抑制行为

(3)促进行为

应用:

社会学习理论在改变行为技术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基本方法

第三章行为资料的搜集与图表绘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如何准确地定义目标行为,怎样做好观察、记录的准备工作,确定记录的方法和工具。

而且要了解为了保障数据的可靠性,还必须进行信度检验。

初步了解将观察、记录到的数据转化为行为图表的方法、步骤。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定义目标行为

识记:

(1)“目标行为”是指行为改变过程中所处理的某项特定行为。

(2)对目标行为进行定义时,为了更加准确,必须突出以下几个特征:

1、目标行为的界定既有依据,又有针对性

2、界定后的目标行为必须是可以观察的、可以测量的

3、对目标行为的界定必须使用主动动词对个体所展示的特定行为进行描述

4、对目标行为的表述必须客观、具体而明确

(3)定义目标行为应注意的问题

1、目标行为的定义不去推断人们的意图,意图无法被观察

2、类别不能确定个体的行为,类别也不能被用来定义行为

(二)记录的准备工作

理解:

确认记录的时间和地点

(1)从行为者或其他人那里得到的间接评估信息可以指导确定观察阶段的最合适时间

(2)在进行自我监控时,行为人可以一整天都对目标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而不受观察阶段的约束

(3)对行为的观察和记录一般在自热环境或人为环境中进行

(三)选择记录方法与记录工具

识记:

选择合适的记录方法

(1)持续记录法

行为的频率、行为的持续时间、行为的强度、行为的潜伏期

(2)时距记录法

(3)时间取样记录法

(4)成果记录法

理解:

选择恰当的记录工具

纸和笔是记录行为时最为常用的工具。

观察者事先准备一个数据表,用它来记录行为的发生情况

(四)观察信度的检验

识记:

(1)观察信度,是指观察所得结果的可靠性

(2)引起观察结果发生误差,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1、目标行为把握不准确

2、观察情境受到干扰

3、观察着自身条件的限制

4、其他原因

(3)为了减少误差,保障准确性,采取一些措施,有下面几项

1、核对观察

2、同时性观察

(五)行为图表绘制

第四章实验设计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行为改变程序实施的三个阶段:

基线期、处理期及追踪期。

初步了解行为改变中常用的“倒返实验设计”、“多重基线设计”和“逐变标准设计”等三种个案实验设计模式的涵义、类型、特点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行为改变技术的三个阶段

识记:

行为改变技术方案的实施可以分为基线期、处理期及追踪期

理解:

其实验程序的设计应力求做到:

(1)有利于训练者了解和比较目标行为在实施处理策略前后的变化情况

(2)目标行为经过处理后,能遵循训练者假设的方向发生改变‘

识记:

基线期一般持续一周左右,多数是在2---5天之间

理解:

建立行为基线的意义

(二)倒返实验设计

识记:

(1)倒返设计的基本类型

A—B设计、A-B-A-B设计

(2)倒返设计最基本的法则是,在至少两种条件下,一是基线期A,二是处理期B,反复测量目标行为的改变情况,借以探索实验处理条件是否对目标行为发生了有效的控制作用。

(3)这类的实验过程包括如下四个阶段

1、基线期

2、处理期

3、还原期

4、再处理期

理解:

使用倒反设计的突出优点以及它存在的一些弱点与限制,主要表现的三个方面。

(三)多重基线设计

识记:

多重基线设计,就是指同一行为改变方案中,必须同时建立和测量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行为基线

识记:

多重基线设计类型

(1)多重对象设计

(2)多重行为设计

(3)多重条件设计

应用:

(1)多重对象设计的涵义、案例、特点

(2)多重行为设计的涵义、案例、特点

(3)多重条件设计的涵义、案例、特点

(四)逐变标准设计

理解:

逐变标准设计的涵义

理解:

逐变标准设计的特点

第五章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步骤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行为改变程序的各个步骤。

怎样检查与评量问题行为,如何探究问题行为的前因后果,怎样制定行为改变方案以及如何实施行为改变方案。

了解评估行为改变的、效果的方法、步骤。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检查与评量问题的行为

理解:

问题行为一般指人的行为显著异于常态,明显地与其所处的社会情境和社会评价相违背。

识记: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和皮尔认为儿童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形:

(1)行为不足

(2)行为过度

(3)行为不当

理解:

个体在儿童及青少年期间容易发生的各项不良行为

识记:

问题行为的评量

(1)问题行为的评量要素

1、社会文化背景

2、年龄、性别特征

3、行为出现频率

4、行为表现的严重程度

5、行为持续时间

6、行为的发生数目

7、行为的意义

(2)评量问题行为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可量化原则

3、稳定性原则

4、可靠性原则

(二)探究问题行为的前因后果

理解:

行为的前因后果

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取决于三大因素:

前提条件、被试本身的行为反应、后果事件

识记:

探究问题行为的前因后果

A-B-C行为分析法认为,行为的发生取决于三个条件:

1、前提事件2、行为反应3、行为后果

探究问题行为的前因后果,就是对A、B、C三个条件进行系统的辩证分析,借此帮助我们透过行为反应B这一表面现象,一方面深入探究是什么原因、什么前提事件A诱发了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还要仔细观察行为反应B导致了什么样的行为后果C,该后果事件反过来对行为反应本身又是如何发挥着强化作用。

(三)制定行为改变方案

理解:

界定目标行为与终点行为

识记:

选择适当的强化物

(1)强化物通常分为三类:

原级强化物、次级强化物、社会性强化物

(2)选择适当的强化物的基本原则

1、强化物的选择要因人而异

2、强化物的选择要依不同的情境而有所区别

(3)精心安排好强化物的分配方式

1、连续性强化物分配方式

2、间歇性强化物分配方式

理解:

(1)选用适当的行为改变原理

(2)确定实验设计模式

(3)创设良好的训练情境

(4)安排实施方案的日程表

行为改变的全过程经历三个阶段1、基线期2、处理期3、追踪期。

一份完整的实施方案,应该包括三个阶段的全过程。

(四)实施行为改变方案

识记:

契约的类别

(1)积分契约

(2)学期课程契约

(3)资源教室契约

(4)家庭---学校契约

识记:

正确使用强化物

(1)实行正强化时,要尽量多用和善用次级强化物或社会性强化物

(2)正强化物所强化的应该是良好的反应

(3)正强化物的使用量要尽可能地减少

(4)正强化的使用要有恰当的成就标准相配合

(5)正强化物的使用必须及时

理解:

(1)严格执行方案的程序,严密操作行为处理策略

(2)系统而客观地观察和记录行为资料

(五)评估行为改变效果

理解:

关注个体被改变行为的变化

第三部分基本原理

第六章联结学习论行为改变原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行为改变原理中的十二个联结学习论行为改变原理。

这十二个联结原理学习论行为改变原理分别是正强化原理、惩罚原理、负强化原理、消退原理、塑造原理、渐隐原理、锁链原理、代币制、饱足法、相互抑制原理、系统脱敏法及厌恶法等。

明确这些原理的涵义、类型、作用及实施步骤。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正强化原理

识记:

正强化的涵义

(1)有目的的利用正强化物来提高行为出现率的行为改变原理叫做正强化原理,简称正强化。

(2)正强化形成过程的公式

(3)正强化在结构上包括三要素:

1、情境或刺激2、行为或反应3、正强化物

识记:

正强化的误用

(1)强化时间不当

过早强化、延迟强化、强化错误行为

(2)强化物不被受训者喜爱

识记:

差别强化

(1)对替代行为的差别强化(DRA)

(2)其他行为的差别强化(DRO)

(3)低反应比率差别强化(DRL)

应用:

正强化原理的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

1、正确选择目标行为,合理确定终点行为

2、分析问题行为产生的前情和后果

3、正确使用强化物

(2)实施阶段

1、在正强化方案实施之前,应将计划告诉受训练者

2、处理好正强化的剥夺和满足

3、及时发放正强化物

4、使用恰当的指导语

5、让受训者逐渐脱离程序

(3)追踪阶段

应用:

正强化原理的实施方案

(二)惩罚原理

识记:

惩罚的涵义

识记:

惩罚的类型

(1)体罚

(2)言语惩罚

(3)隔离

识记:

惩罚运用不当产生的负作用。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嘲笑、讥讽他人,无意中施行了惩罚作用

(2)滥用惩罚

(3)言语惩罚后没有其他厌恶刺激跟上

(4)惩罚不够及时或过于轻微

识记:

误用惩罚具有以下弊端

(1)强烈的惩罚可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

(2)容易产生条件惩罚

(3)惩罚容易使儿童模仿

(4)惩罚容易导致使用者上瘾

(5)惩罚只能印制旧行为,并不建立新行为

应用:

惩罚原理的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

(2)实施阶段

(3)追踪阶段

负强化原理

识记:

负强化是指个体正在承受厌恶刺激时,一旦个体表现出期望的良好行为,便立即撤销其正在承受的厌恶刺激,那么以后在同样的情境下,该行为的出现次数就会增加。

负强化包括两个阶段:

首先,当不良行为出现时给予厌恶刺激。

第二,当良好行为出现后就消除厌恶刺激。

理解:

负强化的基本过程

负强化的实施过程是通过逃避和回避这两个过程来实现其效果的。

识记:

负强化与正强化、惩罚的比较

(1)负强化与正强化的区别和联系

负强化与正强化都是用来增加行为发生率的强化过程,这一点非常重要。

两者的区别在于:

1、两者的刺激性质不同

2、两者在应用上不同

3、两者的强化物施予方式不同

(2)负强化和惩罚的区别和联系

惩罚是对行为者施加厌恶刺激,负强化是在行为者表现良好后除去厌恶刺激,它们之间都使用厌恶刺激,因此容易引起混淆。

二者的具体区别为:

1、二者的施行目的不同

2、二者的实施方式不同

3、二者施行的后果不同

(3)正强化、负强化和惩罚的比较

在强化物的给予方式上分为给予和撤销两类;在强化物类型上分为正强化物和厌恶刺激两类。

当行为者出现某一行为后,1、给予正强化物,是正强化2、给予厌恶刺激,是惩罚3、撤销正强化物,是惩罚4、撤销厌恶刺激,是负强化

识记:

逃避和回避的误用

(1)成人的逃避和回避,养成了儿童的不良行为

(2)儿童为了逃避成人的惩罚而撒谎

(3)家长或教师过分使用惩罚,无意中让许多东西成为厌恶刺激

应用:

负强化原理的实施案例

(三)消退的误用

识记:

消退的误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类:

(1)无意中消退了儿童的良好行为

(2)撤销的不是维持不良行为的强化物,导致消退不成功

(3)中断消退程序,加剧了不良行为的严重程度

(4)对不良行为间歇消退,从而间歇强化了不良行为及其附带的攻击行为

识记:

影响消退有效性因素

(1)消退和正强化相结合,效果好,见效快

(2)严格控制需要减少的不良行为的正强化物

(3)连续强化的行为比间歇强化的行为容易消退

(4)设置好消退程序的背景

(5)应用自然结果

应用:

消退原理的实施案例

(四)塑造原理

识记:

塑造是指在建立一个新行为时,可从起点开始对与该行为有关的一系列反应逐个进行强化,并连续强化这些不断接近新行为的一系列反应,来建立最终的目标行为,因此,此法又称为“连续接近法”

识记:

塑造的误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塑造了儿童的不良行为

(2)在应当运用塑造时不能适时地运用

(3)对期望行为的接近性行为正强化过多,不利于终点行为的塑造

应用:

塑造原理的实施案例

(五)渐隐原理

识记:

渐隐是指个体逐渐变化某项能引起特定反应的刺激,而令个体对于部分变动,或有重大变大的刺激,仍可保持与原理相同的反应。

即刺激变化,而反应不变。

识记:

渐隐的作用

(1)渐隐在建立新行为时节省时间

(2)渐隐能有效避免错误的发生和重复

(3)渐隐原理有利于学习者情绪稳定,从而增强行动的信心

(4)利用渐隐原理容易建立训练者和被训练者之间的良好关系

识记:

渐隐的误用

(1)因渐隐而逐渐形成了儿童的不良行为

(2)因渐隐使儿童的行为停留在某一阶段

(1)

应用:

渐隐原理的实施案例

(六)锁链原理

理解:

链锁的涵义

(1)刺激控制和辨别控制

(2)刺激---反应莲、链

(3)链锁

(4)任务分析

识记:

链锁的方式

(1)顺向链锁

(2)逆向链锁

(3)整个任务呈现

(4)链锁方式的选用

(5)链锁的三种形式的相同点和区别

应用:

链锁的误用

(1)误用正强化而建立起不恰当的行为链

(2)良好行为之前的不良行为与良好行为一起受到了正强化,由此形成不良行为链

(3)在一个行为改变程序中有时应用了别的行为改变程序也会导致不恰当的行为链产生

(4)行为链过短,不利于儿童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

应用:

链锁原理的实施案例

(七)代币制

识记:

代币制的涵义

代币制是一种运用代币作为正强化物的行为改变程序。

代币制中的原级强化物也叫做逆向强化物或后援强化物。

代币制的优缺点

理解:

代币制的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

(2)实施阶段

(3)追踪阶段

识记:

代币制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混乱

(2)工作人员缺少

(3)试图破坏代币制

(4)用不正当手段获得代币

(5)拿代币玩

(6)供不应求的问题

(7)缺乏参与的兴趣

理解:

代币制实施案例

(八)饱足法

理解:

饱足法的涵义

理解:

饱足法的应用

(1)饱足法的应用范围

(2)运用方法

理解:

有效运用饱足法的原则

应用:

饱足法的实施案例

(九)相互抑制原理

理解:

相互抑制原理的涵义

理解:

有效运用相互抑制原理的原则

应用:

相互抑制原理实施案例

(十一)系统脱敏疗法

理解:

系统脱敏疗法的涵义

识记:

系统脱敏疗法的步骤

(1)训练个体学会完全放松肌肉

(2)建立焦虑(恐惧)等级量表

(3)通过各等级的恐惧事件

识记:

有效运用系统脱敏法的原则

(1)在实施前必须做好准备

(2)在训练过程中应注意

理解:

系统脱敏法的应用

应用:

系统脱敏法的实施案例

(十二)厌恶疗法

理解:

厌恶疗法的涵义

理解:

厌恶疗法的应用范围

理解:

治疗原理

识记:

厌恶疗法的方式方法

(1)电击厌恶疗法

(2)药物厌恶疗法

(3)想象厌恶疗法

识记:

厌恶疗法与惩罚的区别

(1)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

(2)在厌恶疗法中,治疗者指导患者去从事伴有惩罚的不良行为,故其不良行为是被动的,而在惩罚中不良行为是主动的

(3)厌恶疗法的主要效果是减少从事不良行为所得到的强化作用,而惩罚是直接处罚个体的不良行为

第七章认知行为改变原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认知行为改变理论中比较常见的理性情绪疗法、认知疗法、自我指导训练法以及自我肯定训练法等四个原理的涵义、实施过程、步骤、具体治疗技术及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理性情绪疗法

理解:

理性情绪疗法的涵义

识记:

(1)理性情绪疗法的实施过程

1、心理诊断阶段

2、领悟阶段

3、疏通阶段

4、再教育阶段

(2)理性情绪疗法的治疗技术

1、辩驳

2、理性情绪想象技术

3、认知家庭作业

理解:

理性情绪疗法的应用

理解:

理性情绪疗法的实施案例

(二)认知疗法

理解:

认知疗法的涵义

识记:

1、识别自动化思维

2、识别认知歪曲

3、真实性检验

4、去中心化

5、监察紧张或焦虑水平

理解:

认知疗法的应用

应用:

认知疗法的实施案例

(三)自我指导训练法

识记:

自我指导训练法涵义

理解:

自我指导训练法的应用

应用:

自我指导训练法的实施案例

(四)自我肯定训练法

识记:

自我肯定的意义

理解:

自我肯定训练法的涵义

应用:

自我肯定训练法的实施案例

第八章社会学习行为改变原理----模仿原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社会学习理论的模仿原理。

初步了解模范的涵义、类型、作用以及影响模仿的因素和实施步骤。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模仿的涵义及类型

识记:

模仿的涵义

识记:

模仿的类型

(1)影视录像和故事模仿

(2)现场模仿

(3)参与模仿

(4)想象模仿

(二)模仿的作用

识记:

(1)增进个体的良好行为

1、帮助个体获得新的良好的行为

2、帮助个体解除抑制行为

3、促进个体多表现良好行为

(2)减弱个体的不良行为

1、帮助个体抑制不良行为的发生

2、帮助个体战胜不良行为的影响

(三)影响模仿有效性的因素

识记:

一般来说,影响模仿效果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楷模、观察者以及程序的安排这三方面。

(四)模仿原理的实施步骤

识记:

(1)确立目标行为

(2)选择好榜样

1、个体熟悉的人

2、生活中真实的人物

3、虚构的人物

(3)安排好示范过程

1、引导观察者注意

2、清晰地展示示范行为

3、强化楷模的良好行为

(4)及时强化受训练者的模仿行为

1、确保受训练者每次做出模仿行为之后都能立即得到强化

2、确保强化物的有效性

3、适时选择强化方式

4、描述被强化的行为

5、及时惩罚不良行为

(五)模仿原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