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的主要姓氏转自《绍兴县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8830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绍兴的主要姓氏转自《绍兴县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绍兴的主要姓氏转自《绍兴县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绍兴的主要姓氏转自《绍兴县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绍兴的主要姓氏转自《绍兴县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绍兴的主要姓氏转自《绍兴县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绍兴的主要姓氏转自《绍兴县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绍兴的主要姓氏转自《绍兴县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绍兴的主要姓氏转自《绍兴县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绍兴的主要姓氏转自《绍兴县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绍兴的主要姓氏转自《绍兴县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绍兴的主要姓氏转自《绍兴县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绍兴的主要姓氏转自《绍兴县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绍兴的主要姓氏转自《绍兴县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绍兴的主要姓氏转自《绍兴县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绍兴的主要姓氏转自《绍兴县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绍兴的主要姓氏转自《绍兴县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绍兴的主要姓氏转自《绍兴县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绍兴的主要姓氏转自《绍兴县志》.docx

《绍兴的主要姓氏转自《绍兴县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绍兴的主要姓氏转自《绍兴县志》.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绍兴的主要姓氏转自《绍兴县志》.docx

绍兴的主要姓氏转自《绍兴县志》

绍兴的主要姓氏——转自《绍兴县志》

绍兴的主要姓氏——转自《绍兴县志》

主要氏族因谱牒散失等因,境内氏族源流、兴衰,多无准确资料可考,且谱牒亦非完全确实。

今据粗略调查、考证,辑之。

吴融马氏嵊邑马村马氏之十一世孙马方,字卓峰,号乐古,排行荣一。

元时,偶游会稽,见山清水秀,俗厚风淳,又因吴融为唐吴子华故里,遂徙居吴融,为始祖。

方生七子,分文英堂牌下、齿德堂西溇、四维堂楼下三脉。

后子姓繁衍,散居后桑盆、塘下、车家弄、全林、化山、松林、小皋埠、袍渎、柯桥西首太平桥、道墟(今属上虞市)、西郭门外虹桥下、罗家庄(今属越城区)、高拱山(无考)等地。

马方之从弟荣二亦于元代由嵊县举坑迁此,称吴融诚忍堂马氏。

今存《会稽马氏宗谱》(齿德堂)4册。

王览世家为会稽望族之一。

据《晋书》、《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

氏族》、《山阴天乐三泉王氏宗谱》等载,姑以王览为一世,简谱如下:

王览(206〜278),字玄通,晋咸宁四年(278)卒。

六子:

裁、基、会、正、彦、琛。

二世王裁,字士初,抚军长史;王正,字士则,尚书郎。

三世王导(276〜339),字茂宏,丞相,父裁,六子:

悦、恬、洽、协、劭、荟;王旷,正子,淮南太守。

四世王洽(323〜358),字敬和,导诸

子中最著名,升平二年(358)卒于官,年三十六。

二子:

珣、珉。

王羲之,字逸少,王导之从子。

祖正,父旷,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等七子,徽之子桢之。

五世王珣,字元琳,五子:

弘、虞、柳、孺、昙首。

六世王昙首(394〜

430),太保弘之弟,宋元嘉七年(430)卒,子僧绰嗣。

七世王僧绰,年十三,文帝引见,拜便流涕哽咽,上亦悲不自胜。

元嘉末,文帝颇以后事为念,大相付托,朝政大小皆参焉。

孝武即位,追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曰愍侯,子俭。

八世王俭(452〜489),字仲宝,长子骞嗣。

九世王骞(474〜522),字思寂,本字玄成,与齐高帝偏讳同,故改焉,梁普通三年(522)卒,子规。

十世王规,字戚明,天监十二年(513),改造太极殿毕,献《新殿赋》,其辞甚工,子褒,魏克江陵,进入长安。

十一世王褒。

十二世王鼒,字玉铉,隋安都通守,石泉明威侯。

十三世王弘直,字长宗,魏州刺史,谥曰孝,为汉王元昌友。

十四世王琳,字方庆,以字显,其先自丹阳徙雍咸阳。

父弘直,高祖规,曾祖褒。

十五世王皦字光辅。

十六世王宠。

十七世王仲连,扬州录事参军。

十八世王绍。

十九世王玙方庆六世孙,玄宗(713〜755)在位,久推宗老子道,好神仙事,广修祠祭,扉神不祈。

玙上言,请筑坛东郊祀青帝。

肃宗立,累迁太常卿,又以祈祷见宠。

乾元三年(760)拜蒲、同、绛等州节度使。

二十世王及,中书舍人。

二十一世王,字声仁,右谏议大夫。

二十二世王搏,字昭逸,王

玙曾孙,光化三年(900)罢为工部侍郎,贬溪州刺史,又贬崖州司户参军,赐死兰田驿。

二十三世王依。

二十四世王言,唐黎阳令。

二十五世王彻,举后唐进士,至左拾遗。

二十六世王祜(约915〜978),字景叔,大名莘人。

祖言,仕黎阳令,父彻,举后唐进士,至左拾遗。

晋天福(936〜943)中,以书

见桑维翰,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

乾德三年(965),知制诰,太平兴国(976〜983)初,移河中府,入为左司员外郎,拜中书舍人,充史馆修撰。

未几知开封府,以病请告。

太宗谓祜文章,清节廉著,特拜兵部侍郎。

月余卒,年六十四,三子:

懿、旦、旭。

王祚,从晋祖(936〜942)入洛,掌盐铁案,汉祖(947〜948)镇并门,统营兵拒契丹,委祚经度刍粟,即位擢为三司副使。

历周为随州刺史,显德(954〜960)初,制华州节度,以祚为刺史。

未几,改镇颍州。

宋初,升宿州为防御,以祚为史。

二十七世王溥(922〜982),字齐物,并州祁人,王祚子。

汉乾佑(948〜950)中,举进士甲科,为秘书郎,显德六年(959)加右仆射,太平兴国七年(982)八月卒,年六十一,子贻孙、贻正、贻庆、贻序。

王旦(957〜1017),字子明,大名莘人,王祜次子,天禧元年(1017)薨,年六十一,帝临其丧,废朝3日,赠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三子:

雍、冲、素。

王旭,字仲明,王祜季子,大中祥符(1008〜1016)间,旦既薨,敭中外,卓有政绩,由兵部郎中出知应天府,卒年六十八,子质。

王懿,王祜长子,子睦。

二十八世

王素,字仲仪,王旦季子,熙宁(1068〜1077)初,还,以学

士知太原府。

汾河大溢,素曰:

“若坏平晋,遂灌州城矣。

”亟命兴舟楫,筑堤以捍之。

一夕,水骤至,人赖以安。

入知通进、银台司,转工部尚书,仍故职致仕,卒年六十七,子巩。

二十九世王克明,贻正子,尚太宗女郑国长公主,改名贻永,与父同行。

王巩,王素子,有隽才,长于诗,从苏轼(1037〜1101)游。

轼守滁州,巩往访之。

览曾孙王羲之,东晋时已定居山阴,其子王献之等为山阴人。

因年代久湮,辗转迁徙,谱牒散失等诸多因素,绍地羲之裔孙今已无考。

今绍地二十余族览裔,均系其孙晋丞相王导之裔,故以王导为一世,按世次汇列于下:

二十六世孙丹阳知县王贵,以直言罢归林下,由淳安清溪徙居山阴钱清东塘,其子王信由东塘徙枢里,王贵九世孙王伊山也从钱清徙枢里(今钱清镇里、外枢村)。

二十九世孙王然,宋绍兴(1131〜1162)初,官浙东提举,致仕后居会稽之五云乡。

王伶,宋南渡官秘书丞,居山阴,其曾孙王垿南宋时由山阴迁会稽王家堰(今属上虞市)。

三十世孙宋淮南参议王随,南渡居山阴,其次子宋宣教郎王炼文,字沅之,复字世卿,由项里徙居潞庄之峧里,长子起文之曾孙亦居峧里(今属齐贤镇潞阳村)。

王佐,绍兴十八年(1148)状元,与父王彦世居山阴禹会乡广陵里,其曾孙王爱简,宋季自清江迁居延寿乡仁里(今杨汛桥镇里王村)。

王公褒,佐弟,字补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自山栖徙居越城江桥,其曾孙王谦避元乱由江桥徙蛏浦(今属上虞市),谦十世孙王悌,明正德间,由蛏浦迁礼江(今孙端镇新河村)。

三十一世孙王适,字道一,又作道立、中立,宋绍兴壬子(1132)进士,兵部员外郎,绍兴间慕会稽山水佳胜,由余姚徙居山阴天乐永仁(义)里,命其地曰三泉,亦名王家湾(今属萧山市),其子王籍迁居清溪,籍子王怿南宋时由清溪徙山里,孙王谷(怿之侄)南宋时由清溪迁居山前(今均属萧山市)。

三十三世孙王杰,宋枢密直学士,元兵入临安,起义护陵,隐家攒宫,其六世孙王廷基居攒宫牌下(考攒宫近地只牌口,无牌下),廷基长子王允镔徙前王村,次子允鉴徙居后王村(今齐贤镇前王、潞阳村)。

王继铉,元初由诸暨隐居梅里(今柯桥镇梅墅村),其曾孙王冕隐居九里山。

三十四孙王源,宋、元间守祖父墓,迁居翠山湾(今属越城区东湖镇翠湾村)。

王杞,宋浦阳尉,居浦阳,其孙王彦弼,元延佑间由浦阳迁居山阴感凤乡(今属斗门镇)。

三十六世王铨,元时由上虞达溪迁山阴三都三图堰头(今斗门镇东西堰头村)。

三十七世孙王维杓,又名策,行惠一,宋元之际始居会稽翠山湾,后赘居山阴林头(今属齐贤镇)。

王道得,元时由上虞迁潞庄前王(今齐贤镇前王村)。

三十八世孙王廷琪,宋、元之际由会稽五云乡迁山阴五都五图潞庄(今属齐贤镇)。

四十二世孙王华,字海日,明赠新建伯,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由余姚秘图山(今龙泉山)迁居府城光相桥(今属越城区北海街道),其子明哲学家、

教育家王守仁(阳明先生)生长、生活主要在绍兴,葬于山阴之洪溪,墓尚存。

今存《山阴王氏宗谱》、《山阴天乐三泉王氏宗谱》、《山阴王氏家谱》、《绍兴新河王氏族谱》、《山阴天乐王氏宗谱》、《中南王氏宗谱》7部81册。

车家弄车氏汉代大鸿胪田千秋后裔,千秋晚年皇上赐乘车入朝,因称“车丞相”,子孙就以车为氏。

其裔徙太原,宋建炎(1127〜1130)中,由太原徙黄岩而上虞车坂。

宝庆(1225〜1227)间,又由车坂徙越城而会稽东墅村(今马山镇车一、车

二村),今有420余人。

明正德(1506〜1521)间又有车坂一支徙越城,始居铁甲营(今属越城区北海街道)。

叶家山、湖塘叶氏南宋叶蒙得居湖州。

其曾孙叶符,理宗时官绍兴节度使判官,居钱清。

符子基,宋咸淳(1265〜1274)间知南颖府事,后归隐于龙山(今叶家山,属夏履镇黎明村)。

叶蒙得曾孙叶旵,字永高,号月峰,知饶州,后徙居越之湖塘、钱清、宾舍(今湖塘镇湖滨、幸来、宾舍村),漓渚、型塘、下方桥均有其裔,因共尊叶蒙得为祖,故列同宗。

宁桑、王顾冯氏冯元,字道宗,仕宋仁宗朝礼部侍郎。

其十二世孙冯鼎,宋光宗朝(1190〜1194)敕授广威将军,由诸暨栎桥赘居宁桑(今属马山镇)。

元之九世孙冯宗仁为山阴令,遂家于绍,传有正、直、忠、良四脉。

正脉裔鹄,宋末人,赘居王顾蒋氏,遂居王顾岭下(今稽江乡新华村)。

累世同居

八世后,始分居于近地各处,复分徙于西渡口、平水、王坛、

马溪、柯桥、前坞等处。

鼎四世孙阶二,析居后旺姚家。

世孙彰二,于元末赘居陶家埭,今存《冯氏宗谱》4册。

东浦冯氏冯京,字当世,谥文简,鄂州江夏人。

宋室南渡时,其子孙徙越,在会稽者以宁桑为多。

冯诚实,明成化(1465〜

1487)间人,由宁桑徙绍兴西郭门内,后分徙于湖桑、王家葑等处。

西郭支又十传至清同、光间冯熙,始居东浦。

中泽村冯氏此族先世为诸暨人,元至正间冯潭月、海月兄弟俩隐于山阴之亭后。

传至冯阳春(明隆庆、万历间人),始由亭后迁于中泽(今属柯桥镇)。

阳嘉龙孙氏元季,孙通二,号涂阳(先世出于富春),始居阳嘉龙(今属齐贤镇)。

四世后子姓渐众,分为九房,大、四房人口尤多。

十二世孙益明于清康熙元年(1662)徙于昌安,至十五世孙汉昌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由昌安徙于城内。

清嘉庆、道光朝后,游幕四川者甚多。

民国十八年(1929)辑有留川世系分谱2卷,今存《阳川孙氏宗谱》20册。

孙端孙氏明天顺、成化间,孙国贤由嵊县珠溪徙孙端前溇(相传其远祖孙端曾寓该地,故后人以其名号其地)。

今存《绍兴孙氏宗谱》3部48册。

啸唫阮氏阮道夫,字惟凝,宋开禧(1205〜1207)间授越州判官10年,受民爱戴,攀辕挽留,不忍舍去,遂居蠡城之藕芽池,为越之始祖。

其孙阮直,字叔绳,德佑二年(1276)因元兵驻钱塘江沙上,常渡江骚扰,遂由郡城藕芽池迁居海滨偁山之麓沽渚。

因构望海亭与宾朋宴集,过其地者常闻啸唫之声,故名其地曰啸唫(今属上虞市肖金乡)。

今存《越州阮氏宗谱》3部36册。

嵩临、白洋朱氏元御史都尉朱孝珉,号嵩临,原居剡之三泉,后赘山阴巫山乡石氏,并以号名其乡,故曰嵩临(今松林,属越城区城东乡)。

胞兄季子朱泰,字克顺,居夏履桥。

族侄朱克信曾寄籍山阴,生十子,荣一至荣十。

因任元江南浙东道肃政廉访使照磨,居姑苏。

长子荣一,再由姑苏徙居白洋(今属安昌镇)。

荣一裔,有分徙珠墅、梅林(今属齐贤镇)、盛陵、安昌(今属安昌镇)、壶觞(今属东浦镇)等地。

幼子荣十裔朱龙岗,明万历间由柯亭迁居柯山大湖沿头(今属柯桥镇)。

今存《山阴嵩临朱氏世谱》1册,《白洋朱氏宗谱》3部69册,《绍兴白洋朱氏宗谱》30册。

西墅、桑家村朱氏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

其孙朱铉,字子玉,宋宁宗庆元丙辰(1196)进士,官通直郎、两浙运管使,携子潜、湘、澄随任居会稽西墅(今属马山镇)。

湘,字仲阳,淳佑元年(1241)赘居余贵,遂家东堡(今属皋埠镇)。

湘子承祖,宋末由东堡徙赏家村(今马山镇桑余村)。

铉侄朱浚于宋咸淳(1265〜1274)中,为府学教授,由建阳迁居山阴之城南。

越三世,朱世迁壶觞。

党山、筠溪许氏东晋初,会稽内史许皎,字仲仁。

其次子

许询,字元度,居越城,为越中许氏之祖,称塔山许氏。

其裔迁山阴马鞍亭山小溇。

明中叶许承一(1469〜1564),由亭

山小溇迁山阴碧山(今属萧山市党山镇)。

明季许鸿由诸暨迁筠溪(今属鉴湖镇)。

因其共尊许元度为祖,故列同宗。

今存《山阴碧山许氏宗谱》2部20册。

水澄刘氏刘文质(1282〜1331),元大德(1297〜1307)中,任山阴县幕,偕弟文彬由维扬迁山阴水澄巷(今胜利路,属越城区)。

三世孙华五,元、明间徙夏履桥,已传至十四世(民国

二十二年时)。

十世孙教之父,明中叶居西小路,传至十六世。

越元之父,明中叶迁紫金街,传至十三世。

十二世杰之父于明季迁江桥,传至十六世。

今存《水澄刘氏家谱》,清乾隆间修,13册;民国二十二年修,3部36册。

李氏诸族一为唐高祖李渊兄蜀王李湛裔,湛十八世孙显忠,原名世辅,绥德军青间人。

宋乾道、淳熙间,赐第越城西小路,名其地曰武勋坊。

显忠第七子师颜,官诸暨钤辖,爱其山水,与弟师孟卜居东松岭,师颜子开先,官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咸淳(1265〜1274)中自诸暨东松岭迁山阴感凤乡(今属斗门镇)。

又其裔孙李棁自黄让坞迁横路(今属平江乡)。

二为李渊六世孙汝阳王李琎裔,琎玄孙李庶,字乐天,唐天复元年(901)避朱温乱,自大梁随昭宗至凤翔,遂来越,初寓府山锦鳞桥。

天佑四年(907)卜居山栖大坞(今属萧山市所前镇)。

庶长子李兴宗,唐末知婺州金华,避五季乱,家上虞五夫。

其九世孙李必先,宋封安南王,始居会稽德政乡,后子姓繁衍,名其地为李宅(今属嵊县)。

十七世孙李蒙得自上虞五夫入赘山阴赵墅(今属斗门镇)。

十九世孙李德贤,元、明间由上虞五夫迁居山阴西郭门外之郭婆溇(今属越城梅山乡)。

次子李继宗,其后人居上虞,其十世孙李谟复归山阴山栖横山(今属萧山市)。

以上李氏,均系唐宗室后裔,故列同宗。

今存《山阴李氏宗谱》4册。

吼山、荷湖、梅湖陆氏齐宣王少子通,封于平源盘县陆乡,卒谥元侯,子孙以陆为氏。

元侯四十三世孙国子博士陆谊,五代初由余杭东渡钱塘徙居山阴。

其孙忻,五代末赘居山阴鲁墟(今东浦镇王城寺村)李氏,耻事吴越,隐居读书。

忻曾孙太傅陆轸,历年访胜,羡会稽吼山之佳,于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建宅于上亭乡上皋里魏家山(即吼山)之阳,其子太尉珪为承父志,于仁宗庆历二年(1042)由鲁墟迁居吼山,后子孙贵显,各建宅第(今吼山阴坝头山村尚有陆游次子子龙裔)。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珪子佃,拜尚书右丞转尚书左丞,赐第越州斜桥,敕建尚书府,更名中正坊为中正里(今属越城区蕺山街道)。

此宅至明弘治中始属他姓。

佃孙渭南伯陆游致仕后,归隐吼山。

其十四世孙璇(游长子子裔)于明嘉、隆间,由绍城朝京坊赘居荷湖(今斗门镇荷湖村),越五世又分为荷湖十支。

十八世孙文德(子裔)于清康熙间由赭川迁居梅湖(今钱清镇梅湖村)。

今存《山阴梅湖陆氏宗谱》8册、《重校陆氏宗谱源流音绎》6册。

日铸宋氏宋孝宗淳熙(1174〜1189)间兵部侍郎、进枢密院事宋朴,因不从和议忤旨,贬鄂州嘉鱼县尉,谢归后,卜居会稽日铸岭之宋家店(今属平水镇)。

江头宋氏南宋时,嵊籍佥部员外郎宋值,致仕归,途经日铸,知有宋朴居此,因叙宗脉,知系族叔,就相依同居。

其子宋绪,字德绪,嘉泰(1201〜1204)末赘居江头(今柯桥镇红旗村)。

宋家溇宋氏宋庆元(1195〜1200)间进士宋方曾(日铸分支裔),仕虹江令,始居宋家溇(今属马山镇)。

州山吴氏系出春秋时吴王诸樊之弟季札。

吴兹由萧山上长山赘居壶觞月潭。

其孙德二,由壶觞徙居州山。

德二次子均礼,字慎直,于明洪武四年(1371)入籍州山里庄(今属柯桥镇)。

清道光(1821〜1850)间,吴槎分徙龙尾山(今属福全镇)。

均礼十一世孙成贤与宗文、宗显、宗仁三子徙型塘(今属湖塘镇)。

十二世孙兆荣迁夏履桥王家庄。

十三世孙运化迁灰灶头(今属兰亭镇)。

十三世孙孝迁漓渚九板桥(今属漓渚镇)。

十四世孙革宇、应才、华山、敬山、洪荣徙余支(今属柯桥镇)。

今存

《山阴州山吴氏族谱》2部62册、《山阴州山吴氏支谱》3部4册。

汤浦、桑渎吴氏唐诗人吴融,字子华,祖居吴融(今属孙端镇)。

其裔淳安处士,元代自诸暨孝义乡流子坞迁汤浦(今属上虞市);永贞处士,元末始居桑渎(今属柯桥镇)。

以上吴氏,均子华裔,故列同宗。

余贵、三山、状元坊张氏南宋张浚(祖居汉州绵竹),居杭州清河坊。

子张枃孙张岳,宋嘉定间因金人入侵,自合肥徙会稽之余贵(今属马山镇桑余村)。

岳兄张坚子张志,生三子。

长子元孚子德华,为稽山书院长,居赖山(今鉴湖镇外山村)。

德华裔张星,明万历间,由赖山迁开元坊(今属越城区)。

其三子元舜,元代始居琶山(今鉴湖镇丰乐村)。

元舜次子张明善,徙居峡山(今福全镇富强村)。

枃兄张栻曾孙张远猷,宋理宗时知绍兴府事,致仕后留居状元坊。

远猷五世孙张士珪,明代由状元坊徙于恂兴(今属马山镇)。

又张浚六世孙、元武略将军张智高,居余贵。

其裔衢州提举张茂春,明正德(1506〜1521)间由余贵迁高村(今无考)。

另明代张浚寿始居永乐(今属马山镇)。

明天顺间张远猷(与宋理宗时知绍兴府事之张远猷系两人)由余贵徙居洋江(今属东浦镇)。

肇湖张氏宋招抚使张所,建炎南渡时扈驾至杭,其五世孙张舜居,宋、元之际始居肇湖(今属王坛镇)。

漓渚小步张氏宋季浙西廉访使张庚,隐居山阴之梅里尖(今属福全镇),其子张祥迁于漓渚。

宁桑陈氏陈普明,号旸庵,明初由上虞徙会稽垝墅(无考)。

其裔笃笑,字仕堂,于明季自垝墅徙居宁桑(今属马山镇)。

清宣统辛亥辑谱时已繁衍十二世。

今存《会稽陈氏宗谱》2册。

湖塘陈氏陈术,谥开宗,诸暨店口人。

宋季,术掌挈家人,遨游四方,流览风景,至山阴鉴湖,辄抵则不忍回去,遂徙居鉴湖之滨湖塘(今属湖塘镇)。

今存《湖塘陈氏家谱》2

部10册。

清水闸、东浦庙桥下陈氏先世陈梦贤,世居阆州。

其玄孙陈天禄,宋熙宁(1068〜1077)间随父任至山阴,爱海山山水之胜,就留居海山,名其地为陈家径。

十传至陈阊,赘里之吴家坞。

又二传至万石长陈安,字可定,明初由吴家坞迁居清水闸(今属东浦镇),宗海山祖。

天禄之十八世孙陈庆度,于明中叶由清水闸迁居东浦,其后裔住庙桥下、陈家溇。

两地共尊陈天禄为祖,故列同宗。

今存《清水闸陈氏家谱》抄谱1册。

下方桥陈氏陈口(874〜946)字澄斋,号白莲,后唐长兴元年(930)乞归隐于越之玉屏山,为下方桥陈氏始祖。

陈□无嗣,以弟昭武郎又子瑁嗣。

瑁生大祯,祯生龙生,龙生生元全,元全生瑜,瑜生曰宗,曰宗生师文,师文生良润,良润生得之,得之生应文,应文生进之,进之生俊,俊生田四。

田四,字侃斋,元至元(1264〜1294)间居山阴下方桥。

后子姓繁衍,分迁各处,故下方桥陈氏皆以陈侃斋为开族之祖。

其十一世孙陈元鼎,清康熙(1662〜1722)间迁居白洋兆嘉庙西首,谱称大九房白洋分支。

十五世孙秉德、秉明、秉瑞、秉源、秉江、秉潮等,于清末先后迁居镇龙殿东湾(今

属萧山市夹灶乡)。

十六世孙嘉仁、嘉德、嘉惠、嘉钺、嘉烈、嘉祺、嘉璇等,于清季先后分徙八字桥、安昌、头蓬塘外(今

属萧山市)、马回桥、东浦等地。

十七世孙志亭、廷镐分徙白洋、山头。

民国十三年(1924)时已繁衍至二十世。

今存《下方桥陈氏宗谱》20册。

樊江、平水、车家浦陈氏宋进士、参议大夫陈远(履泰),字嘉言,宋建炎(1127〜1130)间,扈跸南渡居上虞。

其五世孙陈宙,宋祥兴(1278〜1279)间由上虞赘于樊江胡氏,为樊江陈氏祖。

陈远孙安逵,由上虞迁会稽五云门外。

安逵生仲立,仲立四子:

江一住会稽后化山,子孙迁居若耶溪畔;江二迁居平水,葬江窑山,其孙闰二,明代由东桑高田头(今属上虞市肖金乡)徙居车家浦(今属上虞市肖金乡),闰三仍居东桑;江三元末明初,由上虞迁居平水东阪;江四住樊江。

以上陈氏,均尊陈远为祖,故列同宗。

今存《会稽车家浦陈氏宗谱》8册。

冢斜余氏余光之,字时祥,祖籍明州,元代作贾于越,居山阴之潘祊坞(今柯桥镇永进村)。

其四世孙余子陵,于明建文三年(1401)迁居五云山之冢斜(今为稽江乡友谊村)。

东浦余氏宋九江太守余伯庄之曾孙余懋,号德庵,随宋室南渡居山阴。

其五世孙余致研(又名哲),明初,初居中堰村,后迁居东浦。

沈氏诸族沈遵道,字天元,号西庵,德清金鹅乡人。

唐大中二年(848)进士,晚年以杭州风景佳丽而居。

其七世孙沈焕,字文明,宋神宗元丰(1078〜1085)间仕至枢密副使,卒谥忠肃,致仕后隐于山阴鉴湖边之霞川(今属越城区灵芝乡)。

十世孙沈存诚,其孙沈禧,字仕臻,元末由蓬山徙越城之大路。

清乾隆间有沈栻者,复自蓬山徙于寿胜埠。

沈焕从弟与求,宋绍兴七年(1137)知枢密院事,六传至宗三者,元末明初间赘于张墅田氏,始居张墅。

宗二迁居萧山长巷里。

遵道三十

世孙沈大彬、沈大美兄弟俩于清乾隆间由萧山庄里迁居安昌西市,沈大坤也在此期间由庄里徙于外沙大林(今属齐贤镇光

明村)。

三十一世孙沈昌隆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由萧山庄

里始迁后盛陵村(今属安昌镇)。

以上沈氏共尊遵道为祖,故列同宗。

今存《沈氏宗谱》1册,《沈氏历代像传》1册。

前梅、后马、畈里周、越城周氏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世居道州。

二子:

寿、焘。

寿七世孙晋卿,仕元绍兴路训导时,始居会稽。

九世孙胜二,迁居白塔乡凤亭山之阳,以姓名其地曰周家湾(今属陶堰镇)。

十一世孙文兴,字景元,号伏居,于明宣德二年(1427)释戍后由周家湾隐居于阪里(今畈里周,属孙端镇)。

四世孙周靖(焘之孙)扈宋南渡居诸暨紫岩。

十一世孙澳,生于宋景定四年(1263),元元贞中自诸暨南门徙山阴周桥(今周家桥,属齐贤镇),生四子:

德、完一、完二、完三。

德迁吴江澜溪,其裔逸斋明宣德(1426〜

1435)间徙居越城竹园桥。

逸斋七世孙绍鹏,迁观巷,又徙福彭桥(今覆盆桥),遂定居。

传至周树人(1881〜1936),字豫才,即鲁迅,系逸斋之十四世孙。

完一生元大德三年(1299),元时分居桥东(周桥之东)。

完一孙叔时,生明洪武,迁许墅;叔贤生明洪武八年(1375),迁江墅(今属钱清镇);茂,生洪武元年(1368),迁后马(今属华舍镇);莘,生明洪武十三年(1380),迁上午(今上午头,属华舍镇)。

完二孙达,生明洪武十七年(1384),迁张川。

达子溧、愸迁伧塘(今属上虞市长塘乡);江,生明永乐十八年(1420),迁安昌;才(1412〜1474),字尚能,号静学,明宣德(1426〜1435)中自张川迁前梅,清光绪二十年(1894)已传二十一世。

以上周氏共尊周敦颐为祖,故列同宗。

今存《山阴前梅周氏宗谱》2部36册、后马《周氏家谱》14册、《会稽周氏家谱》4册、《越城周氏支谱》6册。

陆家葑周氏明崇祯(1628〜1644)间由诸暨十四都迁于陆家葑(今属鉴湖镇)。

东浦西周溇周氏南宋时始居东浦,自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