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连除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90234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5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连除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连除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连除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连除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连除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连除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连除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连除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连除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连除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连除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连除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连除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连除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连除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连除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连除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解决问题(连除应用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除的方法解决相关生活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渗透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初步体验两种分析策略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3、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4、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与习惯。

5、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用连除的方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初步体验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难点:

主动获取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图片)

师:

仔细观察你能看到什么?

生:

师:

看,我把图片换一个角度,你有看到什么?

生:

(观察思考后)青蛙

师:

多神奇啊!

同一幅图片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竟然得到了不同的图像!

其实我们的数学学习也是这样的,同一个问题如果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你会获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问题”(板书)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回忆旧知,形成表象

1、(根据条件提问题解答)

师:

你们知道我是几年级的老师吗?

生:

不知道

师:

我是六年级的老师,想不想了解我的学生?

生:

出示“六

(1)班有48人,平均分成了8个组”

师:

你到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

有48人、平均分成了8个组

师:

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

每组多少人?

(师出示)

师:

会解决吗?

生:

48÷8=6(人)

师:

同意吗?

生:

同意

师:

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1:

用48人除以平均分成成的8个组等于每组多少人。

师:

说的真好!

谁能像他一样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2:

----------

师:

说的真好,把掌声送给这两位同学!

2、根据问题补条件解答

师:

我们来看六2班的情况

(出示:

六2班有42人每组多少人?

师:

怎么求每组多少人?

生:

不能求!

师:

为什么?

生:

不知道“平均分成了几组”

师:

你为什么要知道“平均分成了几组”哪?

生1:

应该用总人数除以平均分成几组等于每组多少人。

这里只知道总人数42人所以还要知道“平均分成了几组”。

师:

你听明白了吗?

谁能再说一说?

生2:

要想求每组多少人?

不仅要知道总人数还得知道平均分成了几组!

师:

说的多好啊!

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

出示:

平均分成6组

师:

会解决吗?

生:

42÷6=7(人)

师:

能说说是怎么想的吗?

生:

-----------

师:

说的真好!

同学们看,同样是求“每组多少人”第一题是从条件入手(板书从条件入手):

根据一共有48人,平均分成8组,用48÷8就是求每组多少人!

第二题是从问题入手(板书从问题入手):

要求“每组多少人”不仅要知道一共多少人,还得知道“平均分成了几个组”用一共得42人除以平均分成的组数就等于每组多少人!

看,虽然思考的角度不同但都能解决问题!

(2)探究新知

1、找出信息,提出问题

师:

想不想了解我们学校三年级的情况?

生:

想!

出示:

三年级女生参加集体舞表演。

老师将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

师:

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1:

60人

生2:

平均分成2队

生3:

每队平均分成3组

师:

好样的,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师边课件演示边结合图形比划)

师:

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

每组有多少人?

(课件出示)

2、找不同方法的学生板书

方法一:

方法二:

60÷2=30(人)2×3=6(组)

30÷3=10(人)60÷6=10(人)

方法三:

60÷2÷3=10(人)

3、学生汇报交流

师:

同学们真了不起,出现了3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它们用没用道理?

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方法一

师:

是谁做的?

说一说你先求了什么?

再求了什么?

生1:

60÷2是求得每队多少人!

(师追问:

你是怎么想的?

)总人数除以平均分成的2队等于每队多少人!

30÷3是求得每组多少人!

师:

说的真好,谁的做法和他一样?

能像他一样再说一说吗?

生2:

-------

生说师在式子上面板书每队多少人每组多少人

师:

真了不起,不仅能找到解决的办法还能解释的这么清楚,把掌声送给他们!

方法二

师:

你能说说先算了什么又算了什么吗?

生1:

2×3=6(组)是先算了一共平均分了几个组?

(师追问:

你为什么要先算一共平均分成几个组?

)要求平均每组多少人,不仅要知道总人数,还得知道一共平均分成了几个组!

然后用60÷6=10(人)是求得每组10人。

师:

说的真好,谁的做法和他一样,能再说说吗?

生2:

---------

生说生板书:

一共有几组每组多少人

方法三

师:

说一说先求了什么,又求了什么?

生:

60÷2是求得每队多少人!

30÷3是求得每组多少人!

师:

同学们听明白了吗?

这个方法与上面的那种方法一样?

生:

与方法一一样

师:

是的这两种方法都是先求每队多少人,再求得每组多少人!

只是方法一是两个式子,方法二是一个式子,我们把60÷2÷3=10(人)叫做方法一的“综合算式”(板书)

师:

能不能写出方法二的综合算式?

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找学生板书汇报60÷(2×3)

师:

同意他的做法吗?

生:

同意

师:

为什么要加括号?

生:

要先算2×3所以要加括号

师:

不加括号行不行?

不加括号就变成60÷2×3,60÷2是求得每队多少人?

再成3是求得3队多少人!

不符合题意,所以不对!

4、验算写答

师:

我们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都得到了每组10人,这个结果对不对?

我们要去验证!

每组10,每队3组就是30人,一个2队就是60人。

和题目是一样的,现在可以写答了!

(师板书答)

5、学生比较明确解法

师:

结合板书,比较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

生:

方法一是从条件入手先求每队多少人?

再求每组多少人!

方法二是从问题入手先求一共多少组,再求每组多少人?

师小结:

其实很多问题都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能帮助我们很快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三年级有180人,平均分成2批去看书,每批平均分成3组,平均每组多少人?

(1)学生读题然后独立完成

(2)汇报并说一说先求了什么,再求了什么?

(3)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4)有错误的吗?

说一说你是怎么错的!

会改了吗?

2、连一连:

将问题与正确的式子连起来

三月十二日植树节时三年级一班24同学去植树,老师将他们平均分成了3队,每队又平均分成2组,每组多少人?

24÷(3×2)

1、每队多少人?

3×2

2、一共平均分成多少组?

24÷3÷2

3、每组多少人?

24÷3

3、把100本书平均放在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5层,平均每层放多少本书?

四课堂达标

课堂达标

(比一比,谁摘到的最多!

一选一选(2颗)

列式正确的是()

A400÷4B400÷4÷2C400÷(4×2)

二三年级同学去科技馆参观,把80人平均分成4队,每队平均分成2组,?

(提出问题并解答4颗)

 

三希望工程捐献200个篮球,平均分给2所希望小学,每所希望小学有5个班,平均每个班分多少个?

(4颗)

汇报:

1、得10颗星的举手,真了不起,你们都是摘星冠军!

2、得8颗星的举手,你错了那题?

怎么错的?

现在会了吗?

讲一讲行吗?

3、得6颗星的举手,你错了那题?

怎么错的?

现在会了吗?

讲一讲行吗?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

-------

五、课堂总结。

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两种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你会有不同的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连除应用题)

从条件入手从问题入手

方法一方法二

解决问题(连除应用题)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会在计算和解决问题这两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初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但和这些解决问题的经验比较,用两步连除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在数量关系的分析和相关信息的选择、组合等方面有一些明显的特点,但思考方法是一致的,这些都为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作了充分的知识铺垫和思路孕伏。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用连除的方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初步体验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培养学生有意识的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如何指导学生从复杂(隐藏)的数学信息中寻找相关的数学信息,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成了学生学习的难点。

解决问题(连除应用题)

效果分析

《解决问题(连除应用题)》这节课,主要是应用学过已掌握的表内乘除法的知识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我按照教材的编排路径,充分依托情境和生活经验,以变换图片为背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情境图中图意展示信息

“六

(1)班有48人,平均分成8组,每组多少人?

”通过一步计算,再引入,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序的思路,运算时,让孩子自己去研究,让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

在教学时,我先出示体操表演图,从而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示“知道了什么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整体感悟这幅图的关联。

接下来,老师整理思路,教学这个环节时,我采用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方法,先根据提供的已知条件解决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再把两道一步计算的应用题融合成一道完整的乘除法混合应用题。

学生很容易弄明白,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整个教学过程,我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学中应用,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解决问题(连除应用题)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连除应用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中的例4和练习十二的部分内容。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认识了除法并理解了除法的意义,这为本课分析数量关系打好了基础,而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试题的掌握程度,则为本课的计算作好了铺垫。

教材通过情境图“60人表演集体舞,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个小组,求每个小组有多少人”来引导学生在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解决一个中间问题,从而学会用两步除法来解决问题,同时建立起解决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的模型,并能解释应用,也为后续学习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因为有了前面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经验,所以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两种方法来解决。

学好本课知识,必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一个阶层。

解决问题(连除应用题)

评测练习

(比一比,谁摘到的小星星最多!

一选一选(2颗)

列式正确的是()

A400÷4B400÷4÷2C400÷(4×2)

二三年级同学去科技馆参观,把80人平均分成4队,每队平均分成2组,?

(提出问题并解答4颗)

 

三希望工程捐献200个篮球,平均分给2所希望小学,每所希望小学有5个班,平均每个班分多少个?

(4颗)

解决问题(连除应用题)

教学反思

新教材的特点是情景图比较多,颜色鲜艳、生动活泼,很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我发现。

在连除解决问题中,往往有一些条件隐藏在情景图中,往往学生也被图给迷惑,出现了一些学生不去审题,只拿出文字中的条件去计算。

连除应用题他们当一步应用题来解决。

于是我在教学中不是引着学生逐字逐句分析并解答应用题的,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主的探究和合作交流,“你自己试一试,然后小组讨论,你教一教不会的同学。

”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连除应用题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而且学生普遍能讲出道理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的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

在课堂上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民主和学习氛围。

每个问题的提出,先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到两人商讨,然后小组交流,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教师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成功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设计者。

面对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抽象难学的现状。

变“简单的讲授解决应用题的方法”为解决“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喜闻乐见,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扶——半扶半放——放”,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使全体学生都有所得。

解决问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

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议论、去争辩、去探索。

例如:

如何给跳集体舞的同学分组等。

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的发展。

解决问题(连除应用题)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目标中提出: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3.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所以,我在导入时让学生观察“马和青蛙”的图片,引导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获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提出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兴趣小组——集体舞表演中的数学信息:

“老师将60人评价分成2对,每队平均分成3组”中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