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1附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98035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1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1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1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1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1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1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1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1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1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1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1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1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1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1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1附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1附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1附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1附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1附答案.docx

《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1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1附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1附答案.docx

16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1附答案

2016—2017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卷

(2)

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卷满分:

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考试范围:

必修1+必修2全册。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

“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

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

《史记》载: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

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

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

“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

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

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

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

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

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

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

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

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

(有删改)

1.关于“扁舟”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早的“扁舟”意象,有着隐遁之味,也充溢着悲凉或超脱的韵味。

B.中国古典诗文中“扁舟”最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

C.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扁舟”不仅是一只小船,它演化为文人在跌宕坎坷命运中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D.对潦倒困厄的文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2.关于“最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羁旅乡愁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羁旅之愁的寄托。

B.常见的“扁舟”意象往往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过隐逸生活的愿望,让人感受到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C.范蠡和李白、苏轼一样,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仕途失意而隐居的意象。

D.“扁舟”意象的典型蕴含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神苦闷的愿望,具有一种皈依自然的意识。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它涂满了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B.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最强烈地表现了漂泊思乡的意绪,蕴含着作者生活的苦难和不幸。

C.“扁舟”意象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成为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D.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了古代知识分子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情怀,也流露出了仕途坎坷失意的倾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国学大家叶嘉莹

①5月10日,海内外各界人士齐聚天津南开大学,共贺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

在致答谢词时叶先生说:

“如果人有来生,我还愿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

”她是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之一,著作等身,精研古诗词,培养无数学生,被称为“大师的老师”。

②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旧北京一个传统世家,那时的叶家奉行儒学,恪守礼仪。

闲暇时,父亲与伯父会声情并茂吟诵古诗;母亲与伯母也会各执一册诗词双双研读。

受此环境熏陶,叶嘉莹开蒙很早,六七岁便诵读《论语》,十几岁能写格律诗词。

1941年,她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打下了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

③她容貌端丽,天资聪颖,是典型的民国“闺秀”。

直到今天,叶嘉莹仍然打扮得十分齐整:

留着纤长指甲、佩戴粉边眼镜,仪态优雅。

或许是出于天然的气质,辅仁读书期间几乎没有人敢随便跟她讲话,“直到毕业时同学道别,我才听说有男同学编排我‘孤芳自赏’‘我行我素’。

很多人说我爱情诗讲的那么好,长的又不难看,但事实上,我真的没有感情方面的经验。

④叶嘉莹的一生几乎与中国近现代史同步,她也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幸与不幸:

1937年抗战爆发,父亲随公司迁往后方,杳无音讯;17岁刚刚考取辅仁大学,母亲因病去世;24岁婚后随丈夫迁至台湾,遭遇白色恐怖入狱……在屡次磨难中,叶嘉莹丢掉了衣服、行李,却始终贴身携带恩师顾随的授课笔记。

“因为我知道那些东西的价值。

天地之间,除了这些笔记,再也没有记录老师讲课的东西,是他把诗丰富美好的生命传达出来,所以,拼尽一切,我也要把这些东西带出来。

”在恩师影响下,对古诗、古典文化的热爱与研究一直伴随叶嘉莹的生活,包括“白色恐怖”时期。

“放出去后我没有工作,甚至没有桌子、床,先生仍在监狱,身边带着吃奶的孩子。

我放弃研究还是没有放弃过?

”叶嘉莹自问自答,怅然叹息,“或许当时我内心仍然热爱着我的古诗,但在生活中不得不暂时放弃了。

生活非常困苦,但是我还会背诗啊。

⑤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叶嘉莹远赴哈佛教授中国古典诗词,并与人合作做古诗词研究。

那段时光,让她受益匪浅的是哈佛大学图书馆丰富的藏书。

为了尽可能节约时间,她每天很早起床,一杯咖啡、两片面包做个三明治,带到图书馆算作午餐,然后去馆外的推车买个三明治当晚餐,一直工作到天黑。

⑥叶嘉莹逐渐在古诗词领域取得成就,于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她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2008年,还荣获了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

单看文学领域的成就,很难把这位学者跟柴米油盐联系起来,而她将二者平衡得很好。

虽然投入诗歌会忘记一切,但她一直挂在嘴边的话是:

“我不会因为能够读一点书就骄傲,在家里,媳妇儿就是媳妇儿。

”在北美教书时,为了节约开支,她“算计”租房地点:

要离教书的学校近、离女儿学校近、离菜场近。

“我白天带了三明治上班,背着大书包下班先到菜场,抱着一堆纸袋子里的菜回家,洗菜切菜,洗米做饭,包括吸尘扫地都是我来做。

”这样的生活,她过了几十年。

⑦“事实上,就算我一直教书,我也不是好为人师。

”她说,“我的‘好’是‘好为人弟子’。

我喜欢学习。

除了教书以外,虽然很忙,我仍然去听外文系的诗歌或诗歌理论的课程,我是下了工夫去学习的。

”此前一直两地奔波讲课的她说,“回想我这一生,实在是幸运的。

现在南开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就是在中国!

(节选自上官云《九十高龄汉学家叶嘉莹:

我的一生“根”在中国》,有删改)

相关链接

叶嘉莹,号迦陵。

现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2015年10月定居南开大学迦陵学舍。

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2015年10月18日,阿尔伯塔大学授予叶嘉莹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文学荣誉博士。

著有《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中国词学的现代观》等。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1941年,17岁的叶嘉莹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出于天然的气质,叶嘉莹“孤芳自赏”“我行我素”,几乎没人敢随便跟她讲话。

B.叶嘉莹屡经磨难,衣服、行李被丢掉了,却始终贴身携带恩师顾随有关诗词的授课笔记,充分表现出叶嘉莹的感恩情怀和诚信品质。

C.“白色恐怖”时,叶嘉莹从监狱放出来后没有工作,先生仍在监狱,她身边又带着孩子,生活的压力让她不得不放弃了古诗词研究事业。

D.材料末尾处叶嘉莹说“我的根就是在中国!

”这句话既表现了叶嘉莹的故土情结,也饱含着她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及对祖国的深情与热爱。

5.叶嘉莹在古典诗词界被称为“大师的老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她在古典诗词领域取得成就的原因。

(4分)

6.叶嘉莹是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之一,但材料第⑥段却从“柴米油盐”的角度,展现其“媳妇”的一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寒夜星光

徐树建

韩晓龙日日夜夜盼望着能回家过年,可是,他不敢回家,因为妈妈托人捎过话来:

“要想我原谅你,除非年三十晚上满天星光。

要知道寒夜的天幕上,向来只有几颗闪着冷光的星星,哪有满天星光,妈妈这是在明确表明态度:

拒绝儿子回家。

而妈妈之所以如此绝情,是因为韩晓龙伤透了她的心。

几年前韩晓龙开的小餐馆,为降低成本用了价格便宜的肉,让一桌食客食物中毒进了医院,其中一名老人还感染了并发症送了命,韩晓龙也因此坐了大牢。

要知道,在家乡那个小山村,犯罪坐牢可是天大的事情,足以令一家人一辈子抬不起头。

韩晓龙不怨妈妈心狠,爸爸早逝,家境艰难,妈妈一直教育儿子光明磊落,不贪便宜,好好做人。

可是,自己让妈妈失望了。

有家不能回,韩晓龙只好在县城内租一小间房子住了下来,靠什么生活呢?

幸亏妈妈曾经教过他扎孔明灯的手艺,于是韩晓龙晚上扎灯,白天在热闹的地方卖灯。

当他扎好第一个灯时,忍不住想起小时候跟妈妈一起扎灯的情景,那时候虽然贫穷,但母子情浓,虽苦也甜,这么一想,热泪一下子夺眶而出。

年根的生意还算不错,韩晓龙忙得不可开交,有位大商户甚至一下子订了100只孔明灯。

韩晓龙快乐极了,没日没夜地赶做,终于按时完工交货。

除夕这天,过年的气氛越发浓厚,空气内处处弥漫着好闻的味道,韩晓龙心里却越发凄凉,想了半天无事可干,出租屋内恰好还有几只孔明灯,索性顶着寒风拎了灯上街,准备卖了后再买瓶酒,一醉方休。

刚站了一会儿,身后就有人大声叫道:

“给我一只灯!

生意开张了,韩晓龙心内一喜,但抬头一看,却掉头就走,甚至还小跑起来,因为那人他认识,是他初中同学大山,还是住对门的邻居。

他没脸见到他们。

大山气冲冲地提高嗓门吼道:

“韩晓龙,你个孬种,你难道一辈子不见人?

韩晓龙只好停住脚步,大山走过来,恨恨地又说:

“我恨不得抽你两下,你小子混啊!

走,跟我回去,明天就过年了,家家户户团圆,你就不想跟你妈团圆?

韩晓龙低头小声说:

“大山,我怎么不想啊,可你也不是不晓得我妈撂过的话,她说除非年三十晚上满天星光才肯原谅我,你说我怎么回去?

大山叹口气,说:

“我们住对门,你们家里的情况我爸妈是最了解的,所以叫我来找你回去。

你妈年轻受寡,喝过的苦水能用船装,可一辈子不求人,硬气要强,大伙谁不佩服她,可现在全给你毁了,让她临老了抬不起头来,她能不气你吗?

可你不回去不行啊,你妈病了。

韩晓龙一惊:

“我妈怎么会生病?

什么病?

大山双眼朝天,气哼哼地说:

“还用问,想你呗,可嘴上又不承认,一直闷在心里,这就病了,所以你一定得回去。

至于怕你妈不肯原谅你嘛,这个你放心,有我和乡亲们哩,今天晚上我们在村口接你,你妈一定会给乡亲们面子的。

一下午的忐忑不安过后,除夕之夜来到了,到处是欢声笑语,到处是红彤彤的对联和醉人的鞭炮声,韩晓龙孤零零一个人来到了村口,却没勇气再往前进一步了。

就在这时,他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整个村子静极了,没有鞭炮声,没有欢笑声,甚至黑漆漆的连灯光都没有,这是怎么回事?

大山呢?

乡亲们呢?

肯定是大山爸妈和乡亲们没有说服妈妈,要不回去吧?

韩晓龙心里酸极了,忍不住嘶哑着嗓子大叫起来:

“妈、乡亲们,我给你们拜年了,我真悔啊……”

话音刚落,眼前突然出现一幅童话里才有的景象:

无边漆黑的夜空一下子繁星点点如鲜花绽放,更像夏夜内无数的萤火虫,并且这些明亮的萤火虫正冉冉上升,一时间天上地下交相辉映、灿烂辉煌,是无数的孔明灯点燃升上了天空!

然后,韩晓龙看到了大山,看到了那个一下子订了100只孔明灯的“大商户”,看到了乡亲们!

大山声如洪钟大叫起来:

“晓龙妈,看,年三十晚上满天星光!

你就让孩子回来吧!

大伙一起说:

“让晓龙回来吧!

人群正中站着的正是颤颤巍巍早生白发的妈妈,妈妈神情悲楚老泪纵横。

星光这么美、这么亮,从未见过,无与伦比,把回家的路照了个一清二楚。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韩晓龙开小餐馆因使用价钱便宜的肉,发生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而锒铛入狱,说明了韩晓龙的本性低劣,也间接交代了妈妈拒绝韩晓龙回家的原因。

B.大山受其爸妈叮嘱,特意来找韩晓龙,要求韩晓龙务必回去,但是当大山看到韩晓龙时,气冲冲地提高嗓门吼他,说明大山其实并没有原谅韩晓龙。

C.小说的环境描写很有特色,如到村口后,“没有鞭炮声,没有欢笑声,甚至黑漆漆的连灯光都没有”,用环境的黑暗寂静烘托了韩晓龙紧张忐忑的心情。

D.妈妈“老泪纵横”,这既是对乡亲们的感激之泪,也是对儿子铸下大错的伤心之泪,说明即使出现了寒夜星光,此时,妈妈的内心还是不能原谅儿子。

E.在韩晓龙身上,体现出了复杂的人性,他有私心、贪念,但也有善的一面,他出狱后能改过自新,自力更生,并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走上了新的道路。

8.小说开篇的“妈妈放话”以及中间的“大商户订货”,这两处情节安排各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9.结合文本,请简要分析“妈妈”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蔡天祐,字成之,睢州人。

登弘治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吏科给事中出为福建佥事历山东副使分巡辽阳岁歉活饥民万余辟滨海圩田数万顷,民名之曰“蔡公田”。

累迁山西按察使。

嘉靖三年,大同兵乱,巡抚张文锦遇害。

诏曲赦乱卒,乃擢天祐右佥都御史,巡抚大同。

天祐从数骑驰入城,谕军士献首恶,众心稍定。

会尚书金献民、总兵官杭雄出师甘肃,道大同,乱卒疑见讨,复鼓噪。

天祐惧,急请再赦。

兵部言“元恶不除无以警后”。

请特遣大臣总督宣、大军务,以制其变。

乃命户部侍郎胡瓒偕都督鲁纲统京军三千人以往。

瓒等未发而进士李枝赍饷银至。

乱卒曰:

“此承密诏尽杀大同人,为军犒也。

”夜中火起,围枝馆,出牒示之乃解。

寻复杀知县王文昌,围代王府,胁王奏乞赦。

王急携二郡王走宣府。

巡按御史王官言:

“乱卒方嚣,大兵压境,是趣之叛也。

请亟止禁军,容臣密图。

”乃命瓒驻兵宣府。

顷之,天祐奏总兵官桂勇已捕五十四人,请止京军勿遣。

帝责以阻挠,令必获首恶郭鉴等。

既而瓒次阳和,勇、天祐令千户苗登擒斩鉴等十一人,函首送瓒,请班师。

甫二日,鉴父郭疤子复纠徐毡儿等夜杀勇家人,又毁苗登家。

瓒言非尽歼不可。

帝乃切让天祐,召勇还京,以故总兵朱振代之,敕瓒仍驻宣府。

居无何,天祐捕戮徐毡儿等,瓒等遂班师。

明年正月,侍郎李昆、孟春,总兵官马永交章言疤子潜逃塞外,必为后患。

帝将遣使勘,会瓒还京言逃卒无足患,帝乃罢勘官勿遣。

疤子复潜入城,焚振第。

明旦,天祐闭城大索。

获疤子及其党三十四人,悉斩以徇。

尽宥胁从,人心乃大定。

事闻,赉银币。

已,进副都御史,巡抚如故。

寻就进兵部右侍郎。

天祐因引疾去。

居二年,奉诏起用。

未至京,得疾告归,卒。

年九十五。

(节选自《明史·蔡天祐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弘治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吏科给事中/出为福建佥事历山东/副使分巡辽阳/岁歉活/饥民万余/

B.登弘治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吏科给事中/出为福建佥事/历山东副使/分巡辽阳/岁歉/活饥民万余/

C.登弘治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吏科给事/中出为福建佥事/历山东副使分/巡辽阳/岁歉/活饥民万余/

D.登弘治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吏科给事/中出为福建佥事/历山东副使/分巡辽阳/岁歉活/饥民万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明清时期秀才经乡试合格后,参加殿试,名属前三甲,统称进士。

B.兵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郡王,中国古代爵位名。

其名始于西晋。

唐宋以后,郡王皆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号。

除皇室外,臣下亦得封郡王。

D.禁军是封建时代由帝王直辖,护卫帝王或承担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蔡天祐为官能够关注民生。

年成歉收时,他救活了上万百姓。

因组织百姓开垦近海的圩田几万顷,被迁升为山西按察使。

B.蔡天祐有勇有谋。

嘉靖三年,大同兵变,蔡天祐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任打通巡抚,他只带领几个随从骑马进入城中,告诉兵士们只需交出首恶,使他们稍微安定下来。

C.蔡天祐不惧恶势力。

总兵桂勇和蔡天祐安排千户苗登斩杀了首恶郭鉴,郭鉴的父亲郭疤子纠集徐毡儿等趁夜杀了桂勇的家人,又毁了苗登的家。

皇帝责备了蔡天祐,不久蔡天祐便捕杀了徐毡儿等。

D.蔡天祐除恶务尽。

郭疤子从潜逃地塞外溜回烧毁了总兵朱振的府第,第二天一早,蔡天祐下令关闭城门,在城中展开大搜查,最终抓获郭疤子及其同党三十四人,全部杀掉了。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会尚书金献民、总兵官杭雄出师甘肃,道大同,乱卒疑见讨,复鼓噪。

(5分)

(2)既而瓒次阳和,勇、天祐令千户苗登擒斩鉴等十一人,函首送瓒,请班师。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

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4.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

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

“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C.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

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

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

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E.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15.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情景。

(2)屈原在《离骚》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总结自己此次游赏的经验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的人很少,没有志向的人是难以看到神奇的景观的。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就是让学生远离危险,珍爱生命,这无可厚非,各学校不应以任何理由拒绝。

②在这个可谓沧桑巨变的时代,不少传统产业巨头突然间轰然倒塌,一次次提醒人们不法常可的规律。

③现在的一些“健康讲座”,往往聘请一些所谓师出有名的专家,挂着免费的幌子骗取老年人的钱。

④教授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学生:

要有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决心,曾经的道旁苦李也终会被人刮目相看。

⑤有些语文老师习惯上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式的解剖,讲是讲清楚了,却没有顾及学生的独立思考。

⑥他虽然入行不久,但有极好的新闻敏感,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捕风捉影,写出反映现实生活本质的报道。

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③⑥D.②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日前表示,人社部将于今年拿出延迟退休方案,并向社会各阶层征求广泛意见,有望从2022年起正式实施。

B.当前,中国扶贫脱贫已进入由传统模式向新模式转化的攻坚克难,“灌水式”“输血式”等传统方法难以为继,“精准扶贫”成为新阶段的新举措。

C.全球三次重大核事故以铁的事实证明,在所有污染中,核污染是人类最难对付的污染:

重污染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是不可逆转的环境污染。

D.经验一再证明,稳定的市场预期是造成楼市起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楼市起伏的关键节点,政府应采取措施切实防止房价过快上涨。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国庆期间,一对年轻情侣不顾“禁止刻画”标牌的提示,用钥匙将名字刻在了长城砖墙上,两个人的行为①引发了网友的愤怒。

据报道,各地景区出现的不文明旅游行为②有不少。

③,总体来看,旅游不文明行为与前两年相比已经减少了很多。

④加强文明旅游正面引导,国庆假期期间各地开展了不少“倡导文明出游”主题活动。

专家表示,一些旅游不文明行为,是⑤“出了门,没人认识,可以放松”的心理;还有一些是⑥无意识的行为,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带到了旅途中。

⑦,⑧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⑨加强教育引导,将硬性约束与正面倡导并重,逐渐树立游客文明意识。

A

不仅

的确

但是

因为

/

出于

所以

只要

就能

B

/

不过

为了

出于

出于

因此

既要

又要

C

立即

的确

/

为了

因为

或是

因此

D

随即

不过

由于

因为

或是

所以

只有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舌尖”即舌之尖端,味觉细胞多集中在舌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