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颐和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98067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颐和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18颐和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18颐和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18颐和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18颐和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18颐和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18颐和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18颐和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18颐和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18颐和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18颐和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18颐和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18颐和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18颐和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18颐和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18颐和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18颐和园.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颐和园.docx

《18颐和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颐和园.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8颐和园.docx

18颐和园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四年级语文备课组

一、单元学情分析(书写内容: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情况、学生的思想状况、上下单元之间的联系、学生对下单元的学习会出现什么情况等)

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使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

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

有关爱的主题在前几册里已有所涉及,本册教材再次安排了“人间真情”的专题,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二、单元知识要点:

本单元几篇课文围绕“爱”这一主题而展开,内容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

《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搭石》体现了乡亲们纯朴的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展现了爱的奇迹,《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给予是快乐的》阐释了爱的哲理。

    这一篇篇充满人间真情和爱意的课文一定会拨动学生爱的心弦,激起仿效的意愿。

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

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

三、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单元25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39个词语。

重点生词能

  学会在恰当的语境中理解其大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古诗两首》。

  3、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

  人间真情。

  过程与方法:

  根据本单元不同的课文特点,应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

  1、在学习《古诗两首》时,通过“悟诗情,明诗意,知诗音”感悟诗歌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在学习《搭石》中,通过反复朗读重点段落,读懂课文内容,感悟重点语句,

  感受其中浓浓的乡音乡情。

  3、在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通过重点词句解析,从而理解“跨越海峡

  的生命桥”的含义。

  4、在学习略读课文《卡罗纳》和《给予是快乐的》中,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示,

  把握阅读要求。

从而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感受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情进行细致描述的写作方法。

  5、通过《语文园地六》的学习,引导学生在交流与评议中学会感谢别人,或对

  有需要的人进行安慰。

“我的发现”则引导学生发现、掌握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究和发现中学会学习,提高语文能力。

“成语故事”以学生独立阅读为主,引导学生读懂成语故事,交流读后体会。

  6、《习作六》引导学生在看图作文与生活中的真实故事的自由选择中,学会把自

  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完整、具体、生动地表达,并能写出自己在其中的独特感受。

通过展示或评改指导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的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

归结起来,围绕单元教学主题,即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中感悟其中蕴藏的人间真情,并能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

四、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学习中,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和边读边展

  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主动把自己的体会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补充,从而加深对课文主要内空的理解与感受。

  2、引导学生在略读课文的学习中,能够把日常积累的阅读方法学以致用,并能

  把自主学习的成果乐于与他人交流,从而在交流中加深理解与感悟。

  3、本单元的习作主题是“看图作文”,应引导学生注重观察图画细节,将图画

  内容与主题紧密联系,从而展开想象,学会把事情具体、有条理地写清楚。

五、单元教学主要措施:

1、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悟带读,引导学生主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的实践,逐步提高朗读的水平。

  2、逐步培养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3、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和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

  脑中形成画面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4、加强课外知识与文本的紧密联系,从而丰富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与感悟。

  5、注重“读写结合”,将课文的写作方法及时归纳总结,并适时运用到单元作

  文和平时的练笔中。

六、单元课时总数及划分(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9~11课时。

20《古诗两首》   2课时

21《搭石》2课时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1课时

23《卡罗纳》1课时

24《给予是快乐的》   1课时

语文园地六 3~4课时,

 

 

第五单元:

我国的“世界遗产”

课题:

17长城

主备人王慧君

课型

讲读课

课时

2课时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

重点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修改与批注)

第一课时

课前三分钟演讲。

一、导入明标

(一)直接导入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4.板书课题,齐读。

(二)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自学质疑

初读课文,划出课文中的生字,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找出相对应的插图。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多读几遍。

2、朗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

3、找出各自然段相对应的插图。

4、小组内说说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5、读完课文,你有什么问题说出来。

  

6.完成导学案基础达标1、2

三、小组交流

出示图画,边看边说(小组内说说)

  1.出示第一幅图:

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

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2.出示第二幅图:

  

(1)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2)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课前三分钟演讲。

一、导入明标

(一)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出示学习目标,让生明确学习任务。

二、自学质疑

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自由读1.2自然段,思考问题:

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

三、小组交流

(1)2人小组,同桌互说。

(2)4人一组,交流。

(内容合理即可)

四、展示点拨

(1)长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2)(PPT第一自然段)齐读:

你能读出这样磅礴的气势吗?

(3)过渡:

远看长城如长龙,那么,近看长城,又有什么特点呢?

(4)高大坚固

——建筑材料:

巨大的条石、城砖筑成

——宽:

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高大:

两米多高的垛子

——坚固:

城台(屯兵和传递信息)、垛子、瞭望口、射口

小结:

学习了1.2自然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自由发言)

(5).完成导学案设问导读

(一)

五、精读课文,烘托高潮,体会情感

1.过渡: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

2.作者想到了什么?

(劳动人民)

3.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1)此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找出句子中的动词:

站、踏、扶——说明作者已经身临其境到了长城。

(3)站在长城上,想起了(劳动人民),此时此刻,作者内心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4)小结:

对啊,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震撼了,民族自豪感与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4.

(1)问:

在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劳动人民是怎样搬运材料修建长城的?

——(一步一步地抬上陡峭的山岭)

(2)这可是两三千斤重的巨大条石呀,劳动人民是那么的艰辛呀。

(3)请读句子:

(PPT)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4)思考、交流:

“多少”表示(无数)。

劳动人民为了修建长城付出了(血汗和智慧)。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

“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很不容易)。

5.完成导学案设问导读

(二)

五、训练拓展。

完成导学案巩固练习

(一)

六、小结反思。

 

板书设计

17长城高大坚固奇迹

联想

 

 

第五单元:

我国的“世界遗产”

课题18颐和园

主备人:

王慧君

课型

讲读课

课时

2课时

1.掌握本课生字词。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

重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修改与批注)

第一课时

课前三分钟演讲。

一、导入明标

(一)检查预习导入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

(在北京西郊)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平舌音。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学质疑

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

三、小组交流

1.小组内说说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明确:

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

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

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2.完成导学案基础达标一、1.2

六、小结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明标。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

(颐和园)谁去过颐和园,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

(又大又美)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

(板书:

颐和园)

(二)、出示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自学质疑

.1.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

(填空练习)

“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走完长廊,就到了()。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明确: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明确:

又长又美

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

(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2)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像一条长成卧在万寿山脚下。

(3)长廊上的画美,“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4)长廓周围的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

四、展示点拨

1.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

明确:

万寿山。

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

请同学看图回答。

(明确:

佛香阁、排云殿)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

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2.佛香阁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万寿山的这种美?

明确:

第四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3.指导朗读

4.小结:

这一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

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

5.完成导学案设问导读

(二)

五、小组交流

思考: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说一说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1.同学自由讨论。

2.指名发言,检查自学情况,其他组的同学补充发言。

3.每组选出代表读课文,比一比,那一组读得好。

4.教师小结:

这一段写了昆明湖的静和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风景画。

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明确:

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六、小结反思

 

板书设计

总起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

18颐和园分述万寿山脚下

万寿山顶上皇家园林博物馆

昆明湖

总结美景说不尽

 

第四单元:

我国的“世界遗产”

课题19秦兵马俑

主备人:

王慧君

课型

讲读课

课时

1课时

1.会写本课的新词,并会运用。

2、了解兵马俑的规模、类型和特点、激发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搜集并应用资料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

重点

了解兵马俑的规模、类型和特点、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修改与批注)

课前三分钟演讲。

一、导入明标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去过西安吗?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文字走进我国的又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去领略一下被誉为世界第八大的奇迹的秦兵马俑的风采吧。

⒉出示课题,全班齐读。

提示断句:

秦/兵马俑

(二)、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学质疑

⒈认真读课文,勾画词语

⒉选择词语说一句话来形容秦兵马俑给你留下的印象。

⒊问;谁能用“先写……再写……最后写……”的句式来说说文章主要内容。

4.完成导学案基础达标1、2.

三、小组交流。

(1)小组内品读课文,具体感知兵马俑的特点。

(2)4人一组,交流。

(内容合理即可)

四、展示点拨。

㈠规模宏大。

⒈问:

文章哪个自然段写兵马俑规模宏大?

(第2自然段)“宏大”是什么意思?

“大”可以组个什么词?

这个自然段已经写出来的,找一找。

(巨大)“宏”又可以组个什么词呢?

(宏伟)把这两个词合起来:

宏伟巨大。

这就是“宏大”的意思。

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叫拆字组词法。

⒉提出要求:

接下来请同学们用笔勾出最能体现兵马俑规模宏大的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也可好好读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⒊交流:

①兵马俑规模宏大。

这个句子是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

②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

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有六千多个。

这两句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写出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点拨:

20000平方米有多大,五十多个篮球场。

闭上眼睛想像一下:

我们学校现在铺了塑胶的操场只有4个篮球场那么大,叠加一次8个,再加一次16个,大约有我们十二三个学校操场那么大。

现在再来读这句话,注意强调句子中的数字,读出大的感觉。

过渡:

除了这两个句子,还有哪个句子也写出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③走进大厅,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马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鸟瞰”什么意思?

(站在高处往下看)看书92和93页图,这幅图片就是作者站在高处看到的兵马俑的样子,这就是鸟瞰。

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些什么?

(多么威武,多么有气势)

㈡类型众多。

过渡: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课文哪几自然段写兵马俑类型众多。

(4——7自然段)

⒈提出要求:

自由读4——7自然段,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兵马俑的类型,用笔勾出来。

⒉生读书勾画:

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陶马。

⒊请大家再仔细读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每种俑写得活灵活现的,能不能在头脑中想像出这些俑的样子。

㈢个性鲜明,

⒈过渡:

下面我们进一步走进兵马俑,再去感受一下它的个性鲜明。

读第8自然段,看看你发现了些什么?

①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这句话是8自然段的中心句。

②第二句话是个排比句,每个分句都用了“有的……好像……”先写出了兵马俑的神态,再写作者自己的想像。

这句末为什么要用省略号,说明什么?

(还有其他神态没有一一列举出来)师:

八千多个兵马俑,没有哪两个是完全一样的,请充分发挥你的想像,接着用“有的……好像……”的句式,再写出几种兵马俑的神态吧。

⒊师:

它们不仅个性鲜明,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能感受到轻微的呼吸声。

这还说明什么,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说就是(惟妙惟肖)也难怪许多人参观兵马俑后会发出由衷的赞叹。

四、拓展训练。

完成导学案巩固练习。

五、小结反思

1.这样美妙绝伦,无与能比的兵马俑是谁制造的,是古代的中国人民。

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为此而自豪吗,让我们一起用自豪的语气来赞美一下兵马俑吧。

齐读第9自然段。

2.你的收获是什么呢?

 

板书设计

总起——举世无双

规模宏大展名族之力量

19.秦兵马俑分述类型众多赞人民之智慧

个性鲜明

总结——绝无仅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