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98835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x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2

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2

_5ccca3dd0102y7b9

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2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现代海权可界定为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一个国家在海洋领域或运用海洋所享有的实力、影响力或控制力,它不仅包括海上军事力量,还包括海洋经济实力和海洋科技水平。

海权中的海军要素并不足以保证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

海军的强大有利于保护国家的海外贸易,反过来,雄厚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加强海军的实力。

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必然要求实施海洋强国战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海军实力的加强。

但是中国的海权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海权,这主要是由文化传统和外交战略的差异决定的。

与西方文明相比,儒家文明缺乏侵略性和扩张性,这使得中国崛起的范式和要素不同于西方大国。

作为殖民主义的受害者,中国一贯反对各种形式的殖民主义,中国经济的强大更多取决于内在的廉价的劳动力和勤劳节俭的民族传统,而不是依赖干涉性的全球海军体系和寄生性的国际货币体系。

但是只要国际法还不能完全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中国就必须发展海军实力,以强化海权。

不过中国海权的内涵与西方扩张性的传统海权有所不同,中国海军实力的提升,主要目的在于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从而有效维护国家权益。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南海各国就是趁中国海军实力虚弱,事实上侵占了中国的南沙诸岛。

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传统也使中国的海权缺乏攻击性和扩张性,中国海军强国的目的不是干涉他国内政,而是为了从海洋利用与世界和平中获取物质利益和安全保障。

中国海军的制海权旨在有限防卫而不是无限战争,而且陆上防卫压力也使海军建设不能从战略层面向战术层面无限推进。

战术意义上的海洋维权可由政府执法部门来完成,这样可以减轻国际舆论和外交的压力,也符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因为执法争端可归因于对国际法实施和解释上的分歧,而战术上的军事行动会因违背和平与发展潮流诱发中国威胁论。

通过经济发展和海洋战略实现和平崛起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中国的战略目标是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而不是与西方国家争夺世界霸权。

只有成为海洋强国,才能有效地维护国际海洋法所赋予的基本权利,而海洋霸权国则有可能威胁他国的海洋权益。

国际社会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以及儒家文化都使中国应坚持和发展海权的和平性内涵,并以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构和海洋争端的解决能力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其海洋权益。

(摘编自江河《国际法框架下的现代海权与中国的海洋维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是通过加强海军实力来强化海权,保证经济实力的提升。

B.中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因此不会被视为威胁。

C.中国目前主要依靠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构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海洋权益。

D.中国海权的内涵不仅受文化传统和外交战略的影响,也受制于陆上防卫压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权中的海军要素和国家经济实力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阐述中国海权维护问题的基础。

B.中国南沙诸岛被长期侵占的事实说明目前国际法还不能十分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

C.中国经济强大的内在原因,是中国迫切需要壮大海军力量成为海洋强国的有力证据。

D.本文先通过比较分析阐述了中国海权的特点,然后提出了中国海洋维权的目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干涉性的全球海军体系依然存在,中国和平维护海洋权益的阻力就存在。

B.如果国际法能完全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中国就不一定要发展壮大海军实力。

C.中国海军的制海权旨在有限防卫,这是为了顺应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潮流。

D.如果要驱离他国擅入中国海域捕鱼的渔船,应首选海警而非海军来执行任务。

【答案】1.

D2.

C3.C

【解析】

1.

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是多维度的,仅通过加强海军实力来强化海权,无法保证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B项,尽管中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但这依然存在诱发中国威胁论的风险;C项,以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构和海洋争端的解决能力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海洋权益,是中国海权维护的努力目标,但目前尚未实现。

点睛:

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上下文体会。

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2.

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根据原文分析论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推理与原文相不相符。

C项,中国经济强大的内在原因,能有力证明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依赖干涉性的全球海军体系,即海上霸权,但不能证明中国迫切需要壮大海军力量成为海洋强国。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

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

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

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

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

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

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两个方面。

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

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

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

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

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

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

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

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

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

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

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

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

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

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

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字记录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

B.清末民初一些知识分子对汉字产生了怀疑,原因之一是当时国人的文化自信不足。

C.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D.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传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论证汉字教学时,强调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经验。

B.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汉字面临的危机,指出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

C.文章首尾呼应,论述了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建议。

D.文章引用20世纪80年代某些人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汉字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挑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我们不进行汉字教育而使用拉丁化文字,则我们文明发展的根基必然被动摇。

B.创新汉字教学法,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有助于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生机。

C.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决定了汉字教育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使用形象化教学法。

D.日本脱亚入欧对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影响很大,有的人甚至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

1.B(3分)【解析】A项偷换概念,原文说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并不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

C项逻辑错误,原文中是递进关系,先产生兴趣,后实现以字养德。

D项曲解文意,原文是在汉语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没有鄙视之意。

2.D(3分)【解析】文章提到20世纪80年代某些人的观点,是证明质疑汉字的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

3.C(3分)【解析】错在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

从原文看,虽然强调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但只是讲在对拼音教学法进行反思,并没有说这种教学法就不适于汉字教育。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书法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形态下产生的特殊艺术,是和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紧紧在一起的。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在文化发展的早期阶段(三代夏商周秦汉),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非常重视天和人的关系,把天和人紧密的起来。

当时产生的几种学说非常显著的具有这个特点,比如阴阳五行说、灾异说、分野说。

这些学说成为了早期中国学术的基本指导思想,深刻的影响着当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也对后来的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文化观念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我们可以举很多例子来说明当时这种注重天人关系的实际表现,比如孔子作《春秋》,其中很大部分内容是关于天命和人事之间关系的,他用很隐晦而曲折的写法劝戒人们行人事时要知天命、重天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鼓吹天命观,就说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把政权的合法性也和天的受命起来,后来两千多年来的皇帝在这一点上就几乎没有改动的加以继承了;而司马迁写《史记》,也说他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从今天的角度看,这种寓人事于天命的天命观,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迷信色彩。

但是无可否认,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尤其是此后知识分子文化观念的培养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中国文化就是建立在这种初期发展得非常完备的天人感应论的基础上的。

在这种非常浓厚的重视天命的文化观念的长期作用下,很自然的,人们的视野就会投向广阔、神秘而深邃的自然。

因为自然,就是天地和人最接近最现实的部分。

从而天人关系,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为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值得指出的是,这里说的人和自然的关系,和现在流行的人与自然的提法有概念上的不同。

它沿袭了天人感应的一贯精神,主要是在于人和自然精神交流这个意义上的,而现在的提法则更注重人和自然实际间相处的关系,还有物质使用方面的关系。

)。

而对这种人和自然精神交流的思考,也很早就开始了。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可见在方法论上,孔子已经把人的思想性情和自然界的山水在了一起,而且更为可贵的是,他把人的性情在自然界中找到了相应的意象象征,从人而为仁,想到这种仁就像山一样的宽厚;从人而有智,想到这种智就像水一样的灵动。

这实在是孔子思想光芒里最闪耀的火花之一!

类似的说法多见于诸子百家的著作中,老子也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的是人行事的精神必须和天保持一致,向天学习。

虽然他们各自的出发点不同,但是都受天人感应说的影响而强调一点,那就是人的精神追求甚至行为方式都应该和自然找到共通点和契合点。

这种人和自然的思维方式是从天命论演变过来的,但又是对天命论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思维方式将对后来的中国文人,尤其是对本文的主题书法艺术产生多么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态下产生的特殊艺术-----书法。

B、自然是天地和人最接近最现实的部分,其中天人关系化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C、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初期发展得非常完备的天人感应论的基础上的。

D、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非常重视天和人的关系,把人和天紧密的起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文化发展的早期阶段,当时的几种学说如阴阳五行说、异灾说、分野说,具有重视重视天和人关系的特征。

B、文中借孔子作《春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司马迁写《史记》来说明注重天人关系的实际表现。

C、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的是人行事的精神要与天保持一致,向天学习。

D、诸子百家的著作中,虽各自的出发点不同,但都强调一点:

人要与自然找到共通点和契合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就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文化大背景做了历史性的分析。

B、寓人事于天命的天命观虽有很大盲目性和迷信色彩,但对后世还是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C、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在人看来,则更的是注重人和自然实际间相处的关系。

D、从天命论演变而又是对天明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的思维方式将对后人产生深远影响。

1、

C(A、概念错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不能说成是书法B、文中说是很大一部分D、文中说是在早期阶段)

2、B、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是论证人和自然精神交流的思考。

3、

C、原文说还有物质使用方面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历史的主体精神是以人事为中心的,所以历史学也可称之为生命之学。

人的生命及生活构成了真正的历史基础,而擅长描绘人的生命及生活的,莫过于文学,尤其是其中的小说了,历史与小说,由此扭结在一起。

小说聚焦的往往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是历史落地的那一面,可以补上历史著作所匮乏的生活肌理。

当然,能写出这种历史的前提是,小说家必须理解现实、对话社会、洞察人情,必须对时代有一种概括能力。

中国是一个重史的国度。

如果从《尚书》《春秋》算起,三千年前,中国人就有了写史的意识,比西方要早得多。

记言、记事、记人,这三种历史写法构筑了中国人的历史观。

中国人有很强的历史感,所以对小说这种文体,一直怀有深刻的偏见———按正统的历史观念,小说家所创造的历史景观是一种虚构,它和重事实、物证、考据的历史观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同。

因而,有关正史与野史、正说与戏说的争议从未间断。

但与此同时,小说写史的野心从没有中止过,历史演义类的小说在读者中还尤其有市场。

如果小说里的那些人和事,他们的对话、斗争、谋略,统统是作家想象的产物的话,那么,小说在多大程度上会为历史所需要?

由此不得不说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都觉得,读巴尔扎克的小说,比读同一时期历史学家的著作更能了解法国社会。

法朗士称巴尔扎克是他那个时代洞察入微的历史家,他比任何人都善于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从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过渡。

在认识社会、了解时代这点上,小说的意义居然超过了历史。

这或可解释,在史学家写就的历史以外,我们为什么还要有小说家书写的历史。

历史关乎世运的兴衰,而小说写的更多是历史中的人物的生活史,是历史落地的那一面。

生活是世界的肉身状态,它保存世界的气息,记录它变化、生长的模样。

所以,以生活为旨归的小说,是对枯燥历史的有效补充。

它未必处处征诸实事,但它的细腻、传神,它所创造的想象之真实,也非一般史著可比。

小说能补上历史著作所匮乏的生活脉络、生活细节,从而使历史变得更丰满、真实。

小说能有效地保存历史的肉身部分,还原出一种日常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真实是对历史真实的一种有益补充,为干巴巴的时间、地点、事件补上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内心,为人事补上人生。

只有人事没有人生的历史,就太单调了。

事实上,那些好的历史著作,也多采用文学的手法来增添历史叙事的魅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的历史基础是人的生命及生活,小说以此为基础,所以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

B.中国人重史、写史比西方早很多年,这充分说明中国人的历史感比西方人强很多。

C.以历史中的人物生活为旨归的小说,可以较好地补上历史著作缺乏的日常生活。

D.文学真实的人生和历史真实的人事相互补充,使历史著作更具历史叙事魅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不同角度审视史著和小说,较深入地阐述了小说对历史的保存和影响。

B.文章以小说对历史著作补充作用为立论前提,由此指向了对小说写史的探讨。

C.文章在论述小说与历史著作的关系中,彰显了小说在记录历史中的关键作用。

D.第二段以读巴尔扎克的小说为例,意在论述小说对历史著作的有效补充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家能够理解现实、对话社会、洞察人情,对时代有一种概括能力,这是写出富有生活肌理的历史的前提。

B.

小说家创造的虚构的历史景观与重事实的历史观之间有巨大不同,所以对野史、戏说的争议也已有三千多年。

C.

小说具备细腻、传神、创造的想象真实的特点,擅长描绘人的生命及生活,能使枯燥的历史变得更丰满、更真实。

D.

小说能有效地还原出一种日常生活,好的历史著作也多采用文学手法来叙述历史,从而增添历史叙事的魅力。

【答案】1.

C2.

C3.B

【解析】

1.

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所以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错误,文章第一段是说小说聚焦的往往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而非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

B项,这充分说明中国人的历史感比西方人强很多错误,选项强加因果关系,文章第二段只是说中国是一个重史的国度……中国人就有了写史的意识,比西方要早得多……中国人有很强的历史感,但没有说中国人的历史感就比西方人强很多。

D项,文学真实和历史真实相互补充不当,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文学真实是对历史真实的一种有益补充。

2.

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的把握,同时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C项,彰显了小说在记录历史中的关键作用错误,无中生有。

文章只是说以生活为旨归的小说,是对枯燥历史的有效补充……小说能有效地保存历史的肉身部分,还原出一种日常生活。

3.

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项,……所以……错误,小说家创造的虚构的历史景观与重事实的历史观之间有巨大不同

与对野史、戏说的争议也已有三千多年二者之间无因果关系,而且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在文中没有交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谈起法律工具主义,还要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管仲提出依法治国。

此后,法律就被公认为是治理国家的工具。

所谓治世之具,也可以叫治国之具,法律的工具主义从这儿就开始了。

到唐朝,魏征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在马上的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的鞭子就是法律,这样就把法律工具主义更加形象化。

既然古代的法律是君主手中的鞭子,这个法律必然受到君主的影响。

遇有开明的君主就能够发挥法律治世功能的作用,遇到昏君那就没有办法发挥法律的治世功能。

历史事实也确实如此。

唐太宗时期就是个讲究法制的时代。

当时,针对官吏伪造履历,唐太宗说了一句话,以后再遇到伪造履历的官员必死不赦。

不久,又发现了伪造履历的事情,大理寺少卿戴胄据法断流,没有断死刑,唐太宗就非常不高兴,说我说过以后再有一定要处死。

这时戴胄讲了一句话,他说什么是法,法是国家布大信于天下,不能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使法丧失了大信,这样说服了唐太宗。

唐太宗说了一句话,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

所以皇帝也遵法了,这就发挥了法律的工具主义的作用,这是遇到了明主。

遇到了昏君的时候,就是法制的败坏。

隋文帝本来是很重视法律的,但是到晚年任意为法。

比如说六月天要判处犯人死刑,大家就劝解他从汉以来都秋冬行刑,六月天不能判死刑。

他说六月天为什么不能判死刑呢?

六月天还有雷霆震怒,雷还会击人呢,我是皇帝我也可以杀人。

所以法律工具主义是人治下的法制,遇到明主确实起到了治世的功能,但是遇到昏君的时候便不能发挥积极作用。

法律工具主义不仅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也包括近代社会。

想起用法就把法拿出来,不想用法就把法收起来。

所以今天我们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权威主义的观念,就必须肃清法律工具主义的残余影响。

法与改革的关系就是古人所说的改制与更法。

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其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连在一起的。

到汉以后,专制制度牢固建立起来,谈改革多半都是经济体制改革。

无论是先秦的也好,以后的也好,体制改革总是和法制密切在一起。

也就是说,成功的改制,成功的改革都是和法制相向而行。

举一个大家知道的例子,就是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就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是建立一家一户的封建的生产方式。

政治体制改革是废除世卿制度,建立军功爵制。

这次改革借助于法律,颁布了许多新法。

开阡陌,封疆令,废除了过去的土地国有制。

颁布二十等军功爵令,奖励首功,废除世卿世禄。

这些法律明确地提出改革的内容和方向,对改革起了引导作用。

其次商鞅也利用法律扫除或者是减除阻碍改革的旧势力。

把反对改革的旧贵族,甚至太子的师傅处以肉刑,借以推动改革。

最后是运用法律来巩固改革的成果。

这些成果得到了秦国百姓的拥护,所谓秦民大悦。

尽管商鞅被处以死刑,但其法未败。

所以改制与更法密切相关,成功的例子都是改制与更法相向而行。

(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的认识起源很早,法律作为治国之具,从它用来治理国家那天起,就形成了法律工具主义。

B.

魏征用比喻来阐释法律工具主义,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着鞭子,就是法律。

C.

在古代要发挥法律治国之具的作用,皇帝至关重要。

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会使法律失去它应有的信用。

D.

戴胄能够依法断案,没有判伪造履历的官员死刑,他认为法乃天下之法,非皇帝一人之法,不能随意变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