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知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99916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知识.docx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知识.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知识.docx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知识

第一章总论

一般认为:

统计包括统计实践活动和统计理论。

统计的涵义:

1.统计工作、2.统计资料、3.统计学。

统计工作先于统计学发展起来。

总体的特征:

同质性、差异性、大量性

随着研究的目的不同,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也会有所不同。

完整统计指标:

时间、地点、名称、数值、计量单位。

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

标志是说明个体特征的概念。

品质标志表示事物的品质属性特征,不能用数值表示。

如性别、工种

数量标志的具体数值是标志值,也称变量值。

可以变换的数量标志成为变量,用来描述个体。

指标与标志的联系:

1、有许多的指标的数值是从个体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

2、指标与数量标志之间存在互换关系。

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是统计核算的前提条件。

总体的同质性和个体的变异性是进行统计核算的条件。

离散变量的数值只能用整数表示;连续变量的数值既可以用整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

年龄就是连续变量。

统计工作的过程:

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前提。

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的基础。

统计整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成果。

统计的认识过程:

从定性到定量,再到定量与定性的结合。

第二章统计调查

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分为2种:

1、对原始资料的搜集

2、对次级资料(又称文案资料)的搜集

以原始资料为主。

原始资料是尚待汇总整理的个体资料;次级资料(文案资料)是已经经过加工整理的资料。

统计调查的3个要求:

1、准确性,2、及时性;3、全面性。

统计调查按调查对象范围分成:

1、全面调查

2、非全面调查

非全面调查分为:

非全面统计报表、重点调查(非概率抽样)、典型调查和概率抽样。

按调查登记时间分为:

连续调查(时期)和不连续调查(时点)。

连续调查(4种时期):

人口出生数、人口死亡数、产品产量、产品销售量。

不连续调查(5种时点):

人口数、设备数、库存数、土地面积、城乡居民储蓄金额。

时期的特点:

1、各期数值可以相加。

2、数值大小与时间长短有关,

时间越长、数值越大。

3、数值通过连续调查所得。

时点的特点:

1、各期数值不可以相加。

2、数值大小与时间长短无关。

3、数值通过一次性调查所得。

农业普查10年一次,尾年为6;

人口普查10年一次,尾年为0;

经济普查5年一次,尾年为3、8。

统计报表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报告制度。

调查对象是调查总体。

调查单位是所要调查的总体中的个体。

报告单位是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

如果调查单位能提交调查资料,即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一致;但如果查出勤、工资等则不一致。

当调查的资料是时点现象时,调查时间就要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点。

调查期限:

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或调查登记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

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时期内的现象的总量。

概率抽样(又称随机抽样)的特点:

1、样本的抽取方式按随机原则进行;(原则)

2、每个个体被抽中的概率是已知的,可以计算的;

3、可以根据样本的资料推断总体情况。

(作用)

概率抽样(又称随机抽样)分为4种:

1、简单随机抽样

2、系统抽样(又称等距抽样)

3、分层抽样(又称分类抽样)

4、整群抽样

分层抽样误差最小。

有些现象调查只能采取概率抽样(判断:

√)

钢铁企业的钢铁产量是重点调查。

影响误差的3因素:

1、样本单位数目

2、个体标志变动程度

3、抽样方法

产生登记误差的原因:

计量错误、计算错误、记录错误、抄录错误、汇总错误、编码错误。

登记误差可以避免,是不可测的。

抽样调查必然产生误差,但这种误差是已知的,并可以计算控制的。

控制代表性误差的3种方法:

1、随机原则

2、调整样本容量

3、改进抽样调查方法

面谈访问:

入户访问、街上拦截

原始记录的特点:

最初行、直接性

统计台账是汇总资料的账册。

分为进度台账和历史台账

统计台账的设置(3级):

厂部、车间、班组。

第三章统计整理

统计整理的基本方法:

统计分组、统计汇总、编制统计报表。

统计整理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

统计整理的内容:

1、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与检查

2、对原始资料进行统计分组和统计汇总

3、编制统计表或绘制统计图

统计分组的3原则:

科学、完整、互斥

统计分组:

相同者合并、不同者分开。

统计分组的关键:

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的界限。

划分各组界限时,要保证组内同质性和差异性。

简单分组是按一个分组标志进行的分组。

复合分组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组标志层叠起来。

统计分布(又称分配数列)2要素:

所分的组和次数(频数/个体单位数)

组距=(同组的)上限-下限

(闭口组)全距=最大标志值-最小标志值

=组距×组数

连续变量只能编制组距数列;离散变量,个数较少时编制单距数列,个数较多时编制组距数列。

考试成绩60分以下也属于等距数列。

闭口组组中值=(上限+下限)/2

缺下限开口组中值=本组上限-邻组组距/2

缺上限开口组中值=本组下限+邻组组距/2

在组距数列种,连续变量相邻两组上、下限重合时,数值记录在相邻的下限(即数值较大的那组)中。

离散变量需间断。

各组的频率总和等于1或100%

组数和组距成反比。

统计分布的表示方法:

1.列表法、2.图示法

直方图反映各组的频率。

频率最高的曲线叫正态分布曲线。

如学生的成绩、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商品市场价格。

统计表由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和指标指数。

总体和分组名称称为主次,指标名称和数值称为宾词。

第四章统计指标

按性质不同分为:

数量指标(总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质量指标分为:

平均指标和相对指标。

质量指标指数分为:

价格指数、成本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

按表现形式不同分为:

总量指标、平均指标、相对指标和标志变异。

(前三者为综合指标)

总量指标按内容分为:

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总体单位总量必须用整数表示,不能用金额表示,人数也不是。

实物单位:

自然单位、度量衡单位、复合单位、标准实物单位。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计划完成数/计划数×100%

2种强度相对指标:

1:

商业网点密度=万人/每家商店(逆指标)或每家商店/万人(正指标)

2:

医疗网点密度=万人/每家医院(逆指标)或每家医院/万人(正指标)

平均指标的特点:

抽象性、代表性、数值不随总体范围大小影响

简单算术平均数=Σx/n

加权算术平均数=Σxf/Σf

标准差σ=

加权式标准差σ=

标准差系数=×100%

掌握各组的标志值和各组的标志总量及总体总量的条件下,则用调和平均数的方法计算。

众数不需要通过全部变量值计算,因此不受极端值影响。

中位数也不受极端值影响。

常用的变异指标:

全距、平均差、标准差、标准差系数(又称离散系数)。

标准差系数越小,代表性越大。

方差开二次方就是标准差。

第五章时间序列

时间序列2要素:

时间、指标数值。

时间序列的数值是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

相对指标时间序列和平均指标时间序列中的各个数值不能相加。

可比性是编制时间序列的关键和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时期序列:

Σa/n

时点序列:

Σaf/Σf

首末折半法/简单序时平均数:

(时间间隔相等)

加权序时平均数:

(时间间隔不相等)

累计增长量=an-a1

平均增长量=an-a1/n-1

定基发展速度=a/a1

环比发展速度=a/an-1(报告期水平/前一期水平)

定基发展速度=相应的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判断)

平均发展速度=(水平法)

平均增长速度=-1

如果环比发展速度有负数或0,才用累计法。

平均发展速度=(累计法)

第六章统计指数

统计指数按研究对象分为:

总指数和个体指数。

统计指数按对比场合分为:

静态指数和动态指数。

编制综合指数明确2概念:

1、指数化指标;2、同度量因素。

指数化指标是编制综合指数所要测定的因素。

同度量因素是媒介因素,把不能相加的因素过渡到可以相加。

1、销售量综合指数,质量指标固定在基期。

销售量综合指数=Σp0q1/Σp0q0

由于商品销售量变动而影响的销售额:

Σp0q1-Σp0q0

2、商品价格综合指数,商品销售量固定在报告期。

销售量综合指数=Σp1q1/Σp0q1

由于商品销售量变动而影响的销售额:

Σp1q1-Σp0q1

平均指数是编制总指数的另一种常用形式,是综合指数的变形。

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是运算方法,不是数值。

指数体系的作用:

1、可以进行指数间的互相推算;

2、可以测定各种因素的变动对总变动的影响,进行因素分析。

反映各项事务综合变动的指数体系及绝对增减量(销售额)关系式为:

Σp1q1/Σp0q0

Σp1q1-Σp0q0

采购经理价格指数(PMI)是检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

第八章统计实务基本概念

统计报表制度是各级政府统计部门依法实施调查项目的业务方案。

3个分类:

国家统计报表制度、部门统计报表制度、地方统计报表制度。

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由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制定。

部门统计报表制度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实施的。

3个制度:

周期性普查制度、经常性普查制度、非经常性普查制度。

重大统计调查项目必须经过研究、论证和试点。

国家统计调查项目和部门调查项目之间不得重复。

行政记录不开展全面调查。

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设在国家统计局。

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统一组织质量抽查工作。

对那些没有主管部门或有主管部门但没有统计基础的统计调查单位,直接组织调查,取得统计资料。

我国的统计单位包括:

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个体经营户。

法人应具备:

1、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

3、具有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账户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产业活动单位组成的法人单位称为多产业法人单位。

统计单位遵循在地统计原则。

统计报表填报单位为法人单位。

规模以上工业、限额以上批发业和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需在2000万及以上,零售业法人单位为500万及以上。

GDP是总量指标。

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GDP反映一个国家的总体规模和经济结构。

核算方法:

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

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其统计范围为规模以上工业,按月度统计。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

采用国际通行的链式拉氏公式。

现行对比基期为2010年。

CPI调查对象分为8大类。

农村居民人居纯收入=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型固定资产折旧-赠送农村内部亲友支出。

总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单位GDP能耗由能源消费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这两个指标计算而得。

能源消费总量核算可以从供应和消费两个角度进行。

核算原则:

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不得重复计算。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

薯类以5:

1折算粮食。

第九章统计标准

统计分类标准是以国家标准或统计标准形式发布的。

统计分布类标准适用于各类统计调查。

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并实施了《组织局构代码管理办法》

由8为本体代码和1为校验码组成。

由技术监督部门制作。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2011年11月1日实施。

行业分类是依据经济活动的同质性原则。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

行业分类标准分为20类。

统计用区划代码由12位代码组成。

乡、镇一级区划代码7-9位,居委会、村委会一级区划代码10-12位。

城、乡划分代码由17位组成。

《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适用于法人企业或法人单位。

划分大中小微企业3标准:

营业收入、从业人员、资产总额。

小、微企业:

营业收入、从业人员。

企业登记注册类型3大类,18中类。

国有控股:

投资双方各占50%;或实收资本虽未大于50%,但根据规定拥有且也实际控制权。

第十章企业主要统计报表

经济普查年份,采用全面调查。

非经济普查年份,采用重点调查。

产业活动单位是本部的,如果没有法定代码,第九位校验码填“B”。

中央与地方双重领导的单位,以领导为主的一方来划分中央属或地方属。

会计标准类别:

1.企业会计制度、2.事业单位会计制度、3.行政单位会计制度、4.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5.其他(多选)

从业人员不包括:

1、离开本单位,但仍保留劳动关系,并定期领取生活费的人员;

2、实习生;

3、劳务外包而使用的人员。

在岗职工不包括:

1、劳务派遣人员;

2、劳务外包而使用的人员。

新建企业月平均人数:

成立后,各天实有人数之和/报告期日历天数

工资总额分为:

1.基本工资、2.绩效工资、3.津贴补贴、4.其他

工资总额是税前工资。

入股分红不属于绩效工资。

财务统计是链接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桥梁。

非流动资产包括:

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

流动资产包括:

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存货等。

房地产开发企业购置的土地,未销售前均属于存货。

流动负债包括:

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

税金不包括个人所得税。

财务费用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

利润总额:

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应交增值税是从事货物销售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等增加货物价值的活动本期应缴纳的税金。

GDP是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增加值之和。

生产法:

增加值(又称追加价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收入法:

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支出法:

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

工业总产值原则:

工厂法原则。

农、林、牧、渔总产值采用产品法计算。

商品销售收入-商品进价所得的差额就是毛利。

 

考试所需文具:

计算器

2B铅笔2支

铅笔刀

橡皮

签字笔

 

统计是指对与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

一般理解为三个含义: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信息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工作过程。

统计资料是指在统计工作取得的、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各项数据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的总称。

统计学是指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的关系:

联系:

1、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的关系。

2、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

3、统计工作是先于统计学而发展起来的。

 总体:

又称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某种共性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

个体:

又称总体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的总称。

样 本:

从总体中抽取出来,作为这一总体的代表的部分个体组成的集合体。

样本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样本单位必须取自总体内部;从一个总体中可以抽取许多种不同的样本;样本是总体的代表;对样本进行调查是为了对总体进行推断。

  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

指标还可以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量。

都能用数值表示。

如:

GDP、人口数等。

标志按其性质不同可可分为:

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

指标与标志的区别:

1、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2、标志可以分为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与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两种;而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没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指标。

统计整理,就是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对统计调查所搜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组、汇总、列表等加工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把反映个体的大量原始资料,转化为反映总体的基本统计指标的过程。

统计资料的整理,属于统计工作的第三阶段。

统计整理介于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之间,在统计工作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统计调查阶段的继续,又是统计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它实现从个体的标志值向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指标值过度,是进一步进行统计分析的必要前提。

统计是通过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研究来认识其性质的认识过程。

统计的认识过程是:

从定性认识(统计设计)到定量认识(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再到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统计分析)。

这种质一量一质的认识过程是统计的完整过程,虽然每个阶段有各自的独立性,但他们又是相互连接的统计过程,缺点哪个环节都会出现偏差。

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一般分为两种:

对原始资料的搜集和对次级资料的搜集。

次级资料指已经经过加工整理的资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现象。

总之,它是经过加工整理的二手资料。

调查对象是根据调查目的、任务确定的调查的范围,即所要调查的总体,它是由某些性质上相同的许多调查单位所组成的。

调查单位是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中的个体,即调查对象中的一个一个具体单位,它是调查中要调查登记的各个调查项目的承担者。

报告单位是负责向统计调查机关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

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则不一致,这要根据实际调查的目的和情况来确定。

如,在对全市百货商场进行的调查中,每个百货商场是调查单位也是报告单位。

又如,在某单位台式计算机使用状况的调查中,某单位所有的计算机是调查对象,某单位的每一台计算机都是一个调查单位,而每一台计算机的使用者则是报告单位。

整群抽样是先将总体按某一标志分成若干组,其中每个组称为一个群,以群为单位进行简单随机抽样,然后对抽到的群内的每个单位都进行调查,而对未抽中的群不做调查。

统计调查误差,是指调查所得的统计数据与调查总体真值的差别。

统计调查误差分为登记误差和代表性误差。

登记误差是由于调查过程中各个有关环节上的工作不准确而产生的误差。

代表性误差,是指用部分总体单位的指标估计总体指标时,估计结果同总体实际指标之间的差别。

产生登记误差的主要原因:

有计量错误、记录错误、计算错误、抄录错误、汇总错误、编码错误,以及因被调查者虚报、瞒报以及统计调查方案规定不明确而导致的误差等。

在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中都会产生登记误差。

登记误差是可以避免的,是不可测的。

 

统计调查误差的控制途径:

1、控制登记误差;2、控制代表性误差。

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指按照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根据统计对象的特点,对统计调查所搜集到的大量原始资料进行分类、汇总或对已加工过的资料进行再加工,使其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最后形成更够反映现象总体特征的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

统计整理既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和深入,又是统计分析和预测的基础和前提,其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调查资料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也直接影响到统计分析和统计预测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

统计整理的步骤:

1、设计和编制统计整理方案;2、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和检查;3、对原始资料进行统计分组和统计汇总;4、编制统计表或绘制统计图;

编制统计表或绘制统计图。

将整理出来的结果编制成统计表或绘制成统计图,简明扼要地反映现象的数量特征。

统计分组的方法:

一、选择分组标志:

1、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分组标志;2、选择最能够反映现象本质特征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3、根据事物所处的具体条件选择分组标志;二、划分各组界限。

统计分组体系:

1、简单分组和平行分组体系;2、复合分组和复合分组体系;

组距式数列又可以分为等距式分组和不等距式分组,还可以分为开口式分组和闭口式分组。

 

 1、组距与组数。

组距=上限-下限。

3、组限与组中值。

每个组上限与下限的中点值叫组中值,

即:

组中值=(上限+下限)÷2。

与上限相等的标志值应该计入下一组,即“上限不在组内”,即包小不包大。

  首组开口组的“虚拟”下限=首组上限—邻组组距

  末组开口的“虚拟”上限=末组下限+邻组组距

  首组开口组的“虚拟”组中值=首组上限—邻组组距÷2

末组开口组的“虚拟”组中值=末组上限+邻组组距÷2

图示法:

1、直方图是用来表示统计分布的一种统计图。

动态相对指标1、比较相对指标如将我国的各项经济指标与世界各国同类指标对比,可以反映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距离。

如我国人均GDP与美国人均GDP。

中位数是指将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按照大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标志值。

方差是总体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数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用西葛码的平方表示。

标准差愈大说明标志变动程度愈大,平均数代表性就愈小;反之,标准差愈小说明标志变动程度愈小,平均数代表性就愈大。

总量指标时间序列是指将同一总量指标的数值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序列。

它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各时间达到的绝对水平及其发展变化情况。

总量指标时间序列也可以分为时期序列和时点序列。

由于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以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我过2001-2010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数列就是一个时期序列。

我过2001-2010年期间年末人口数数列就是一个时点序列。

 平均发展速度是一种根据环比发展速度计算的序时平均数它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逐期平均发展变化的程度。

 

 编制综合指数首先必须明确两个概念,一是“指数化指标”,二是“同度量因素”。

平均指数:

是编制总指数的另一种常用的形式,它是以个体指数为基础,通过对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计算的总指数。

分为加权算术平均指数、加权调和平均指数两种。

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

1、用综合指数变形权数编制;2、用固定权数编制;

加权算术平均数也可以用固定权数(W)编制。

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的区别:

1、在解决复杂总体不能直接同度量问题上,二者思想不同。

综合指数是指通过引进同度量因素,先计算出总体总量,然后进行对比,即“先综合,后对比。

”而平均指数是在个体指数的基础上计算总指数,即“先对比,后平均”。

所谓“先对比”是指先通过对比计算个体指数:

kq=q1/q0或kp=p1/p0;;所谓“后平均”则是将个体指数赋予适当的权数q1q0或p1p0,加以平均得到总指数。

统计报告是统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是社会和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在反映、指导和监督社会、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统计报告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它可以称之为统计的议论文或说明文。

统计报告的特点:

1、科学性;2、实用性;3、专业性;4、时效性;

统计报告的分类:

1、按其所分析的部门来分;2、按其所分析的范围来分;3、按其所分析的深度来分;

统计报告按其所分析的深度来分,统计报告可分为综合统计报告、专题统计报告。

搜集资料基层统计人员在撰写统计报告时应主要以其所填报的统计报表为主要资料来源,同时结合选题收集相关资料。

地方统计报表制度是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实施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的工作业务方案。

县级以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部门为满足地方需要,对其执行的国家统计调查制度的表式、内容、统计标准、调查范围和调查频率进行补充,形成新的统计调查方案,也属于地方统计报表制度。

视同法人单位:

按照不重不漏的原则,凡视同法人单位独立报送统计数据的分支机构,其上级法人单位(总部)的统计数据不再包括该分支机构的统计数据。

统计原则:

辖区内规模以上工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及重点服务业法人单位按照在地原则进行统计,有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按照注册地原则进行统计。

工业生产增长速度(简称工业增长速度),是以工业增加值作为总量指标计算出来的,用以反映一定时期全国或某一地区工业生产增减变动的相对数,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于1984年首次发布,分别于1994年和2002年进行修订,2011年第三次修订。

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