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01637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

传播学教程笔记

★★★第一章★★★

社会信息:

人类社会在生产和生活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传播:

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社会传播的特点:

(1)信息共享活动;

(2)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并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3)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前提是传受双方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5)行为性、过程性、系统性。

共同的意义空间:

信息传播需要通过符号的形式传递,共同的意义空间即是受传双方对符号意义拥有共同的理解,广义上,还包括人们大体上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1)开放性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五种传播系统);(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

传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因为人能够主动克服传播障碍,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传播隔阂: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或者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在这些方面的差别会导致传播隔阂,包括有意的曲解和无意的误解。

传播障碍:

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是指传播制度,传播渠道,信息系统的功能因素导致的传播偏差,误解。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首先信息伴随着人的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心态来表现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

其次,当信息做为物理载体,按一定方式排练成信号序连,是必须有一地定意义的。

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第三章★★★

符号: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信号与象征符:

信号的特点:

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即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

2、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之间有一一对应关系。

象征符的特点:

(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

 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

答:

第一类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第二类非语言符号是体态符号;第三类非语言符号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符号的基本功能:

表述和说明,传达,思考

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

答:

1、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

 2、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3、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1传播者的意义2受传者的意义3情境意义

符号本身具有意义,但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还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过程和环节当中。

意义不能脱离符号而存在。

1、不能以明确的符号表达出来的意义不是清晰的意义,只能说是模糊的意义或意义的胚芽。

2、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是形式于内容的关系,形式具有相对稳定性,与丰富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意义具有多变性。

3、人类整体驾驭符号表述和解读意义的能力是无限的,而作为个人这种能力是有限的。

4、至于情景意义,也可以说是一系列情景符号及其相互组合所形成的意义。

★★★第四章★★★

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

答:

(1)传播者

(2)受传者(3)讯息(4)媒介(5)反馈

什么是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

其区别是什么?

答:

(1)拉斯韦尔模式:

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2)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香农——韦弗模式:

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

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信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受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

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败或失真。

简述传播过程的特点?

答: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第五章★★★

人内传播:

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也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人内传播的几个环节:

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是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据米德的研究表示,内省式思考主要发生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问题状况时。

且这种思考是与过去将来相互联系的,与个人实践相关。

基模:

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导引结构。

日本学者稻叶哲郎称之为人们在处理新信息或认知判断新事物之际所使用的“知识的集束”。

基模的特点:

1寂寞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但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张和改造。

2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类似于一个树形图。

3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联合。

4基模具有预测和决策控制功能。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人际传播的特点:

(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人际传播的基本动机:

1进行环境适应决策2建立社会协作关系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4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指的是传播关系的成立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

谈谈社会价值规范对自我表达的制约。

答:

在一个讲究礼貌的社会里,任何粗鲁的语言、低俗的动作都不会得到他人的认同;在一个以谦虚为美德的社会里,任何傲慢的态度和无视他人的行为都的不到别人的尊重;在一个以诚信为做人基本准则的社会里,任何不着边际的大话、假话、和空话也都终究不会得到好的效果。

展示个性是自我表达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这种展示如果超出普遍认可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规范的范畴而达到伤风败俗的程度,同样会受到他人的蔑视而陷于社会孤立。

自我表达并不是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与他人和一定社会价值或行为规范相联系的,应该符合一个社会普遍认可的真善美价值尺度。

不是单纯通过刻意修饰,而是通过展示真实的自我而使人格的感染力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够得到周围人的高度评价。

★★★第六章★★★

群体:

具有特定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试述群体的社会功能。

答:

1群体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连结的桥梁和中间纽带。

群体是社会的中宏观系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局部社会“。

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之际,首先是作为局部社会——群体的一员出现的,一个人不能做一个合格的群体成员,同样也做不了合格的社会成员。

2群体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训练和分配社会角色,形成社会规范和准则,调节和控制个人的行为。

3群体对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

4群体还通过社会分工与协作,将分散的个人力量集结起来,能够完成个人所不能完成的社会工作和事业。

群体同样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5另一方面,群体对个人成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A群体是满足个人需要的重要手段B群体是个人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C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和手段。

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包括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意识。

群体规范:

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群体规范的功能:

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达成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合作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4为成员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群体压力:

群体中多数意见队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出现原因有1信息压力2趋同心里

集合行为:

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为非常态的集体传播。

集合行为的发生条件:

1结构性压力2触发性事件3正常的社会功能减弱

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

答: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本身的传播,二是与两种传播此相伴随的情绪或感情的传播,这两种传播都摆脱不了暗示与感染机制的支配。

暗示指的是一种传播方式,即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与群体暗示相联系的另一种机制是群体感染。

在集合行为中,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群体模仿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提出的,分为有意识模仿和无意识模仿,前者是人在不自觉状态下对他人行为的反射性效仿,后者给予一定动机或目的的自觉地效仿。

失去理智的模仿不利。

匿名指的是无社会约束的“匿名”状态中做出宣泄原始本能的冲动行为。

流言:

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美国心理学者奥尔波特与波斯特曼。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的特点:

1留言信息的快速增值2流言信息的变形和奇异回流现象3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第七章★★★

大众传播: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

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4、。

大众传播的信息即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环境监测2社会协调3传承文化4提供娱乐5赋予地位6麻醉功能

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四个要素:

1客观环境本身2人对环境的认知3人的行为4人的行为对客观环境的反馈或影响

拟态环境:

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也对客观环境产生影响。

★★★第八章★★★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媒介即讯息:

就是说从长远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

换句话说,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2000)。

因此,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郭庆光,1999)。

《理解媒介》是传播学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媒介研究学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麦克卢汉的成名作。

在这本书里,作者首创了当今习以为常的术语“媒介”,提出了今天的媒介研究者津津乐道的概念“地球村”、“信息时代”,阐述了“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的学术观点。

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中提出的概念,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媒介即人体的延伸

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

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

 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

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

这个观点说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热媒介”和“冷媒介” 这是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概念。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

“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之际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

例如,一张照片是清晰的,而一幅漫画中的形象比较模糊,需要人进行联想和思考。

前者属于“热媒介”,而后者属于“冷媒介”。

 “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分类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的启示:

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麦克卢汉的理论带有很大的极端性和片面性。

主要表现在:

  

(1)在他的理论中,媒介技术是社会变革和发展惟一的决定性因素,这就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

(2)在过度重视技术的同时,没能充分认识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3)其理论立足于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技术性影响,并试图以此来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非常片面的。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

日本学者林雄二郎提出的。

“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日本学者中野收在提出。

什么是“媒介依存症”?

答:

包括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等。

什么是“电子乌托邦”思想?

答:

是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他律性欲望主义” 这是日本学者佐藤毅关于电视媒介对社会价值和消费文化的影响的一种批评观点。

他认为,电视本身就是人们的欲望追求的对象,而且还是唤起和引发人们新的欲望的媒介,它把充满诱惑力的商品世界以鲜明的色彩、影像以及丰富的意境展示在人们面前,直接刺激了他们对这些商品的占有欲和享乐欲。

 

大众传播者的特点是什么?

答:

(1)地位稳固;

(2)大众传播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3)大众传播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试析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答:

组织目标:

宣传、传授或讨论,社会成员的参与具有自发性。

制约因素:

(1)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

(2)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3)公共性与公益性。

如何理解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和公益性?

答:

是大众传媒的权利基础:

大众传媒拥有最大限度的采访权、言论权、编辑权和刊载权,并拥有广泛的舆论监督的权利。

另一方面,公共性和公益性也对大众传媒产生重要的制约,它要求传媒的活动必须符合社会公共利益。

如何理解“新闻价值”?

答:

它主要是把交换价值作为衡量行文的标准。

这一点,是由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所决定的。

大众传媒是经营性组织,它们所提供的新闻信息产品如果不为受众市场所接受,势必会影响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第九章★★★

1、什么是传播制度?

为什么说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答:

传播制度是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传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反映,其内容是十分复杂的,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传播制度中既包括媒介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也包括媒介与社会群体以及广大受众的关系问题;既包括言论出版的自由与权利问题,也包括言论出版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问题。

一句话,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2、国家和政府对传媒的政治控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

(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

  

(2)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3、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垄断资本主义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控制传播事业?

  答:

(1)以强大的资本做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对大众传播事业的主要部分实行垄断;

  

(2)通过他们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集团对公营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干预;

  (3)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他中小媒介活动。

  4、为什么说受众传播活动拥有监督控制的权利?

受众行使这种权利的手段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

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许多传播内容,例如报道的新闻或传播的信息是否真实、刊登的广告是否真可靠、提供的文化和娱乐内容是否健康有益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受众的利益。

因此,广大受众传播媒介的活动拥有进行社会监督的正当权利。

  包括四个方面:

  

(1)个人的信息反馈。

  

(2)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

  (3)诉讼于法律手段。

  (4)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第二节:

  1、简析极权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

  答:

极权主义理论是维护专制统治的理论,极权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同样体现了极权主义政治制度理论的观点,它是最大特点,是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利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

极权主义的媒介制度以及它所内含的规范理论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

  2、简析自由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

  答: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也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其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是在17世纪、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同极权主义制度及其规范理论的斗争中形成的。

  3、简析”社会责任“理论。

  答:

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理论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

它由美国“****委员会”在40年代提出,其代表著作是947年出版的《自由与负责的报刊》一书。

社会责任理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4、简析“民主参与”理论。

  答:

民主参与理论也称受众参与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美国和欧洲、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

一方面,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与每个社会成员发生了越来越直接的联系;另一方面,现实的媒介垄断使传播资源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在资本主义的排他性私人占有制下,一般民众接近和使用传播媒介的机会越来越少。

  5、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理论经历了一个由“自由主义”到“社会责任”再到“民主参与”的变化过程,试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背景。

  答:

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有多种媒介规范理论对大众传播活动发生着影响,但它们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民主参与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它仍然只不过作为民众的要求在体制外起着一种牵制作用。

在资本主义的排他性私人占有制下,受众的传播权和媒介接近权在客观上是很有限的。

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媒介规范是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和法律机构主要是通过这两种理论来协调和平衡国家内外的传播关系。

  6、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

1)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防止私人和资本垄断、保障传播资源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的根本制度,也是实行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重要基础。

  2)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中国共产党下的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3)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执行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

  4)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具有重要的经济职能。

  7、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

1)大众传播活动必须与国家政策保持同一轨道,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基本任务。

  2)媒介的自由伴随着相应的责任,这种自由必须在经济优先的原则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下接受一定限制。

  3)在传播内容上,要优先传播本国文化,优先使用本国语言。

  4)在新闻和信息的交流合作领域,应优先发展与地理、政治和文化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

  5)在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利害问题上,国家有权利对传播媒介进行检查干预、限制乃至实行直接管制。

★★★第十章★★★

什么是大众?

大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

大众是一种性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与既有的群体形态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

特点:

(1)规模巨大性;

(2)分散性和异质性;(3)匿名性;(4)流动性;(5)无组织性;(6)同质性。

简析作为"大众"的受众观?

答:

(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2)作为市场的受众。

(3)作为权利的主体的受众。

为什么说受众是权利主体?

简述受众的基本需求。

  受众不仅仅是传媒信息的使用者或消费者,他们还是构成社会的基本成员,也是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公众。

当我们把受众看作是社会成员和公众的时候,受众拥有各种各样的正当权利。

  基本需求:

传播权:

受众有权将自己的经验、思想、观点等等通过一切合法手段和渠道加以传播。

  知晓权:

受众有权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

 传媒接近权:

受众有权利用传播媒介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

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1.什么是"使用和满足"?

如何理解受众需求?

  使用和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是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2.早期"使用和满足"研究揭示的周中媒介接触动机和满足的形态有哪些类型?

  1)对广播媒介的使用和满足的研究。

  2)对印刷媒介的使用和满足的研究。

  3)对电视媒介的使用和满足的研究。

  3.试分析受众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条件对媒介接触行为的影响?

  少年儿童的电视接触行为与他们在家庭、学校中的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制约成人媒介接触行为的社会条件就更为复杂,这里

  既有他们完成社会化过程的环境,也包括他们的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背景、社会的地位、价值观、群体归属关系和人际关系等众多的因素。

  4.试述竹内郁郎的“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的内容和含义。

  日本传播学家竹内郁郎在对卡兹的研究的进行补充的基础上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具有总结的意义:

  

(1)人们接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

  

(2)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其二是媒介印象。

  (3)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

  (4)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

  (5)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

人们会根据满足的结果来修正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