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20古诗五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01666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20古诗五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20古诗五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20古诗五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20古诗五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20古诗五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20古诗五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20古诗五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20古诗五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20古诗五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20古诗五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20古诗五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20古诗五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20古诗五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20古诗五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20古诗五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20古诗五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20古诗五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20古诗五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20古诗五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20古诗五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20古诗五首.docx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20古诗五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20古诗五首.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20古诗五首.docx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20古诗五首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2、指名回答。

对,就是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那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

他不畏迫害,屡次直言上谏,对武则天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的意见,但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得他心情非常苦闷。

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陈子昂作为参谋,屡次向武则天进言,屡遭降职,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登幽州台歌》。

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登幽州台歌》二、初步感知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师书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登临:

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

登到高处面对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许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陈子昂登临幽州台,幽州台在哪儿?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

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有将有德有才之人),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

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衍yǎn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ruì(即有智慧、有能力、英明)、招贤纳士(网罗人才)的良好声誉。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登上幽州台,而不登其它高楼呢?

背景意义:

对于我国封建历史上数之不尽的怀才不遇的文人,燕昭王和黄金台都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

陈子昂非常仰慕燕昭王这样的圣明君王,深恨自己生不逢时,不能趋归燕昭王这样的明君麾下建功立业!

那么作者登上幽州台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

陈子昂还曾写过一首诗《燕昭王》,我们不妨先来理解一下这首诗: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译文从南面登上碣石宫,望向远处的黄金台。

丘陵上已长满乔木,燕昭王到哪里去了?

宏图霸业今已不再,我也只好骑马归营。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碣石馆,即碣石宫。

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

“黄金台“也是燕昭王所筑。

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

未几,召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gǔ(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礼遇),国势骤盛。

以后,乐毅麾huī军伐齐,连克齐城七十余座,使齐几乎灭亡。

诗人写两处古迹,集中地表现了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主风度。

从“登”和“望”两个动作中,可知诗人对古人何等向往!

当然,这里并不是单纯地发思古之幽情,诗人如此强烈地推崇古人,是因为深深地感到现今世路的坎坷,其中有着深沉的自我感慨。

次二句: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抒发了世事沧桑的感喟。

诗人遥望黄金台,只见起伏不平的丘陵上长满了乔木,当年置金的台已不见,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呢?

这表面上全是实景描写,但却寄托着诗人对现实的不满。

为什么乐毅在燕国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呢?

道理很简单,是因为燕昭王知人善任。

因此,这两句明说不见“昭王”,实是诗人以乐毅自比而发的牢骚,也是感慨自己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

作品虽为武攸yōu宜(武则天的侄儿)“轻无将略”而发,但诗中却将其置于不屑一顾的地位,从而更显示了诗人的豪气雄风。

作品最后以吊古伤今作结: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诗人作此诗的前一年,契丹攻陷营州,并威胁檀州诸郡,而朝廷派来征战的将领却如此昏庸,这怎么不叫人为国运而担忧?

因而诗人只好感慨“霸图”难再,国事日非了。

同时,面对危局,诗人的安邦经世之策又不被纳用,反遭武攸宜的压抑,更使人感到前路茫茫。

“已矣”二字,感慨至深。

这“驱马归来”,表面是写览古归营,实际上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感叹,也暗示了归隐之意。

神功元年(697),唐结束了对契丹的战争,此后不久,诗人也就解官归里了。

这首怀古诗借古讽今,感情深沉,词句朴质,有较强的感人力量。

表达了对燕昭王的追思仰慕和自己不能在其麾下建功立业的遗憾。

这首五言古诗同《登幽州台歌》一样,是作者随武攸宜东征契丹时所作。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1、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提示:

这首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其实这首诗融“楚辞”与汉魏的“歌”两体而成)“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

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四、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1、学生自读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师:

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

时间(前——后)

师:

“古人”指谁?

“来者”指谁?

这里的古人是指:

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来者指:

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师:

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师:

这句译文:

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2)后两句诗又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

空间无限辽远。

当诗人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

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师:

是啊,作者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在这里集中体现了

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

“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师:

译文:

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

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3)、升华朗读  师:

(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再次指导朗读: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同学们你认为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师:

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5)、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

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

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6)、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所见:

时空的无限;所感:

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7)、写作特色:

气势磅礴,胸怀宏伟

——气势磅礴:

景物宏大开阔壮美;

——胸怀宏伟:

胸怀宇宙

四、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习古诗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3)熟读吟诵 2、师:

同学们,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

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

(生默写古诗) 五、拓展 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2、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里描写

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

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

“远望”(补充背景常识:

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

“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

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诗人是如何写的?

对你有何启发?

(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

“近望”问:

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

(“神”或“秀”,“高”。

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

“细望”问:

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

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

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

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

(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

1、炼字。

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

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哲理美。

3、虚实相生......)

(七)背诵古诗。

(齐背)

(八)练习

1、《望岳》的颈联是:

2、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3、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7、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8、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

文章

登飞来峰

一、过渡引入

读杜甫的《望岳》,我们感觉到的不仅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作者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看看这首诗的情韵。

齐读诗歌。

二、解题,了解飞来峰

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县城东武县(现在山东诸城)飞来,故名---飞来峰。

三、自主学习《登飞来峰》

下面请同学们用刚才提到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等飞来峰》。

四、展示学习成果

经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随学生的回答确定内容,用追问思考的形式探究诗句的内涵和蕴含的情感。

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

用诗中原句回答

飞来峰上千寻塔

寻:

古代的度量单位。

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

“千”在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

如我们学过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夸张

2、诗人有没有看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的奇妙景象?

诗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闻说:

听说。

鸡鸣见日升:

传说。

站在塔上,五更天鸡叫的时候就看见太阳升起。

3、作者处在飞来峰的高塔之上,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

用原句回答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

不怕。

缘:

因为。

遮:

遮挡,遮住。

4、在现代,“浮云”是一个很流行的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出处古文: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

网络用语:

“夫人,功名于我如浮云,在下一点也不稀罕”——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

释义:

比喻不把某事物放在眼里。

5、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

(出示:

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积极推行新法,抑官僚制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登飞来峰》即作于1050年,当时他30岁,由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

他向往美好前程,期待变革。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

”——陆贾《新语慎微篇》。

意思:

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

天子与太阳同辉,“日”象征着帝王,

诗中“浮云”:

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6、把保守势力说成是“浮云”,并且不畏,这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精神?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

这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诵读整首诗歌

(师:

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远。

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在各个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雄心壮志,请同学们一起诵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雄心壮志。

游山西村

二、解诗题,知作者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

作者是陆游,你们都读过陆游的那些诗呢?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

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2.“山西村”在什么地方?

“游山西村”是什么意思?

三、抓字眼,明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诗的方法。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

能读懂哪些?

还有哪些不懂?

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1)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来的客人呢?

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

(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

请同学们再去反复地读这两句诗,告诉老师你读到了什么?

能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吗?

也就是说你从那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

预设:

“足”是什么意思?

指什么足,想像一下,山民招待客人时会让客人怎样喝酒,要求客人怎样吃肉,对,这就是农家人,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

那同学们想一想,在作者眼里,这里的“足”难道单单指酒菜足吗?

那还指什么足?

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不折不扣的,足足的表达出来吗?

自由读——个人读_个人读——齐读。

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一份情感呢?

你能继续抓住关键词来谈谈你的体会吗?

莫笑是什么意思?

诗人叫人不要笑什么呢?

对,这里的酒菜肯定没有大酒店里的精致,由此可见,在诗人的眼里,他不看重什么,他看重是什么?

,相信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诗人内心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吧!

自由读——个人——齐读。

同学们此刻你眼前仿佛看见了山西村村民招待客人的怎样一个画面?

又仿佛听见乡亲们和诗人说了些什么?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汇报。

(2)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

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

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

水道弯弯,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

美丽的小山村。

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

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个人说——同桌说。

(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是啊!

即使走到了路的尽头,你也有可能欣赏到别样的美景。

同样的道理,即使人生陷入了困境,你也可能会绝处逢生。

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的——那这份欣喜之情,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指导朗读)本来以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发现一片无限的风光,这前面一句该怎么读?

后面一句又该怎么读?

对,要先先抑后扬。

个人读——齐读。

己亥杂诗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

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

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二、细读品味:

1、朗读《己亥杂诗》。

2、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有《龚定庵全集》。

3、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

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

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

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

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

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4、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

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5、朗读并背诵诗歌。

三、合作探究:

《己亥杂诗》写出了诗人的几种心境?

明确:

主要写了诗人的两种心境。

一是怀着离别之愁。

作者敢于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危机和统治集团的专横腐朽,受到排挤,仕途受到挫折,要离开北京,奔向遥远的地方,这时的心情是愁苦郁闷的。

二是作者并没有一蹶不振,相反,他要投身到更广阔的天地,进行新的奋斗,为改革和振兴中华贡献自己毕生的精力。

四、教师小结:

诗中作者抒发了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心沉沦,始终都想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

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

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六、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叙事抒情——比喻明志

————不畏挫折,不甘沉沦。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诗的大意;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3、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启发。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

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

今天我们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怎样面对人生的。

2、简介作者:

亚历山大·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不仅是“俄罗斯文学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划分朗读节拍。

3、自由朗读。

4、学生集体朗读。

五、品读诗歌,合作探究: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特指在生活中应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性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

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4、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都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5、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道理。

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

六、背诵诗歌,拓展延伸。

1、学生朗读诗歌。

2、背诵这首诗。

3、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生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仿句练习:

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仿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不要------,不要------七、小结: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了这首诗后,也能拥有诗人那样博大的胸怀,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