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02112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原卷版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

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

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

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

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

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

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

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

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

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

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

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

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

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

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

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

北朝人曾经说过:

“尺牍素书,千里面目”。

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

书法被人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

1.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

B.在历史上,“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C.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

D.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

于是到了晋朝后,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

B.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

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

C.在古代,起初没有专门写字并且因为书法而出名的人,直到唐朝文人写碑成为风气,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由此成为书法家。

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

B.古时候书法流派不多,当时甚至没有“书法家”这一称呼,而到唐代书法大盛,流派逐渐增多,看来书法的发展跟社会的崇尚有很大的关系。

C.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

D.中国人自古就把书法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谓“尺牍素书,千里面目”,也就是今人所谓“见字如见其人”的意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

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

经略使韩缜语之曰:

“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

”为府州、火山军巡检。

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

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

“即灌是也。

”萧矍然起拜。

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

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

帝曰:

“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

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

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

“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奏上,报可。

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

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

入言:

“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

”从之。

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

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

客曰:

“太尉不能耶?

”曰:

“非也,以礼让客耳。

”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迁步军都虞候。

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

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

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

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辽人常越境而汲                   汲:

取水。

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               迎:

面对。

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敛:

躲藏。

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             彻:

穿透。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3分)()

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   ②或著崖石皆没镞

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   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     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

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萧太师都惊恐起拜。

B.何灌深谙西北边事,受到徽宗赞许。

他任河东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徽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

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

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

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

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二)古代诗歌阅读(13分)

A.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7分)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

指世俗欲念

8.从内容看,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趣?

 (3分)    

9.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4分)

B.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第10题。

(6分)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中,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卜算子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0.对这两篇咏梅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早梅》一诗在“炼字”上卓有成效:

正是“昨夜一枝开”中的一个“一”字,方显“早梅”之“早”,如换为“数”字,则远不及此言为妙。

B.“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诗人使用极其朴素的语词进行直接描写,写出了“梅”味香色泽的特点,同时还寄寓了诗人的生活感受。

C.“驿外断桥边”,交代了梅花生长的地点环境。

因处在“驿外”和“断桥边”,虽花开而无人欣赏更无人栽培,故因“无主”而深感“寂寞”。

D.诗人陆游借“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在风雨飘摇的动荡时代里,内心的孤独、无助和无限愁苦的情绪。

E.在表现梅花顽强的生命力时,两篇作品都用环境作衬托:

《早梅》借助的是万木冻折和深雪夜色,《卜算子》则借助了驿外断桥和风雨黄昏。

11.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2分)

(1)⑵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2)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            ,往往有得,              ”,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4)王维《观猎》中从侧面渲染出了将军追逐猎物时身势的灵巧敏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为天姥胜景所陶醉,乐而忘返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6)杜甫《月夜》中想象妻子在月下久站,头发沾湿,手臂生寒的诗句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17分)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

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

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

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

“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

“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

“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

“我跟你说不清楚,噪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

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

“啥叫朽木不可雕呢?

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

老汪亲題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

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侑,自带干粮就行了。

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

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

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

“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

恰恰是圣人伤了心。

如果身边有朋友。

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

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措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

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

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

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

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

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

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

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

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

两人在门口碰上了。

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

“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

“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

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

“总想一个人。

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

“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

“不会是他。

老范:

“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

“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去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

“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

“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

人劝老汪:

“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

“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

逛一逛集市,买人几棵葱。

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

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

“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

“为啥?

老季:

“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老范:

“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

“不为老汪。

老范:

“为啥?

老季:

“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挥手:

“娘们儿家。

又说:

“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

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

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

“啥叫有朋自远方来?

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为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塾师的他迂腐无能。

B文中老汪毎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E本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13.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14.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下列有关文化方面的常识说法有错的一项是(3分)()

A.古代书信体颇为丰富:

“书”,指一般书信,如《报任安书》《与微之书》;“表”,是写给长辈、尊者的书信,如《出师表》《陈情表》;还有“疏”,也指书信,后来专指给皇上的奏章,如《谏太宗十思疏疏》。

B.古时候讲究谦辞敬辞的使用,如表示谦逊的自我称呼,“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寡人将加大诛于子”“若望仆不相师”“妾当作蒲苇”,敬称对方的如“孰与君少长”“少卿足下”“公教晞以道”。

C.诗人自称居士者多,许多是因为参透人生之后对佛禅的向往和依归。

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等等。

也有叫道人、散人的,如姜夔号“白石道人”,罗贯中号“湖海散人”。

D.李白诗歌豪放飘逸,杜甫诗歌沉郁顿挫,二人被称为盛唐诗坛上的双子星座。

 

16.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和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在网络文学极大丰富着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网络文学存在的现象,不少网络文学作品缺乏深邃的社会意义、深沉的人生感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②我们成为世界加工大国,却没有太多的发明创造,假冒仿制盛行就是主因之一。

劣质的假冒产品,不仅使消费者利益受损,甚至会使一个国家的信用体系受损。

③世界杯期间,大量外国游客涌入巴西,各色人等,导致当地犯罪率急剧提高。

A.泥沙俱下鱼龙混杂鱼目混珠B.鱼目混珠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C.鱼目混珠鱼龙混杂泥沙俱下D.泥沙俱下鱼目混珠鱼龙混杂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具有自动化生产,智能识别和系统操控等功能的工业机器人,正成为国内不少装备制造提高生产效率,解决人力成本上涨的利器。

B.如何引导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热爱并且投身于滑雪运动,从而培养这些青少年对滑雪运动的兴趣,是北京冬奥申委正在关注的问题。

C.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D.今年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

1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

现在一般把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而把其他的统称为古体诗。

B.唐初期,在诗的体式上,完成了五七言律体的定型。

律诗属于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

C.律诗共八句,分四联:

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仄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

D.唐代中期,诗歌的发展走向多元化,出现了有明确艺术主张的不同流派。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铁路客车动车组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

,。

列车防火系统也很先进,重要设施都附有防火装置

①并与地面通讯,实现地面对列车的监控②能实现对动车组各个系统的控制

③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动车组即可自动减速或停车

④同时对系统进行监视和故障诊断

⑤无需人为干预

A.②①⑤④③B.②④①③⑤C.⑤③④②①D.⑤④①③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l5个字。

(5分)

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大气保温气体之一。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导致全球变暖,造成天气干旱或旱涝不均,甚至可能造成海洋水位上升,淹没大量沿海城市,                        。

然而,也有研究指出,                  :

比如增加的二氧化碳可以给植物“施肥”,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但这必须有个前提,植物还活着!

如果土壤被污染,                    ,我们就失去了这些向大气中释放氧气的“氧气工厂”和“空气净化器”。

 

六、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

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

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

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

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

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