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9034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

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成绩________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1.默写。

1.盈盈一水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迢迢牵牛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

3.春城何处不飞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寒食》)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快走踏清秋。

(《马诗》)

5.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夜望月》)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精兵减政死得其所青面獠牙掺和

B.一声不吭奄奄一息通宵脱缰

C.绕有趣味全神贯注徘徊急遽

D

一涌而入别出心裁颧骨抽噎

3.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自清先生借《匆匆》一文表达对有关时间,更有关人生的思考:

正因为时间一去不返,也不能挽回,面对人生,我们才更加应该珍惜、奋发、进取。

B.《腊八粥》关注孩童视角,写了八儿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吃粥的过程。

其中吃粥的内容相对详细,描绘了一幅充满浓郁生活的气息和情味,又充满童真童趣的画面。

C.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大量描写了吃食,体现了作者对丰收的骄傲,对春节习俗的看重和由衷的喜爱

D.《金色的鱼钩》这一标题,既象征着老班长的革命精神,又强烈地表达了对老班长崇高品质的赞美。

而这也正是作者写这个故事想要表达的情感:

金色鱼钩所闪耀的光芒将会照耀着一代又一代的子孙,激励着他们缅怀历史,勇敢向前。

4.下列对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比喻)

B.许多涉水过河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夸张)

C.老班长到处挖野菜,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

(反问)

D.赤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

(夸张)

5.以下关于年龄称谓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垂髫”——幼年儿童。

B.“豆蔻”——女子十三岁

C.“及笄”——女子十五岁。

D.“弱冠”——男子十八岁

阅读诗词,完成下列各题。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___________(人名)。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自己的《竹石图》上

B.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是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

C.“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

D.本诗借物抒情,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

品质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日非然也。

8.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B

思援弓缴而射之

C.虽与之俱学

D.弗若之矣

9.翻译句子

为是其智弗若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个故事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故事,说明了______________的道理。

阅读下午,完成下列各题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钱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选自《列子·汤问》,有则节)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未穷青之技()秦青弗止()

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___________________

13.读完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想或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有时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②我奇怪地问他:

“爹,为什么要烧掉呢?

怪可惜的。

③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

“不要了就烧掉。

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④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⑤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

工友间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

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zháozhuó)。

⑥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

“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家的。

你要加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

”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4.请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着急(zháozhuó)

15.请给上述片段拟一个小标题,不超过五个字。

_______________

16.“局势越来越严峻”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⑥段画线句“我哪能离开呢?

”如果改成“我不能离开。

”句子意思不变,哪一句的表达效果更好?

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_______(人名)说过: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文中的父亲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他把自己的全部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为了人民的利益英勇就义,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爱的防弹衣

陈学长

①儿子去买菜了,一个多小时还没回来

②妻子开始埋怨我,说,锻炼孩子,也不是这个法子呀!

十一二岁的孩子,能独自去买菜吗?

去那个菜市场,要穿过一条车来车往的马路,况且,外面的雨下得哗哗的,部波一般。

③起初,我对妻子的话不以为意,琢磨了一会儿,竟也有了担心,而且这担心随着琢磨的深入愈来愈烈。

终于,我坐不住了,关掉电视,拿把雨伞,匆匆下了楼。

④屋外风雨正紧,走了不到百米,膝盖以下的裤子便湿透了,贴在皮肤上,凉丝丝的,亏已到初夏,不算太冷。

对着风来的方向,倾斜着伞,总算能保住上身不被雨淋。

深一脚浅脚地走了一盏茶的工夫,终于来到篥市场。

收好雨伞一回头,发现妻子也跟了来,她在家

⑤可能是下雨的原因,平时人山人海的莱市场,今天竟然冷冷清清,买莱的比卖菜的人还少。

在靠近肉市的水果摊前,我们发现了儿子,要不是我把食指竖在嘴前,妻子肯定会大叫起来。

儿子很狼狈,身上满是泥水,显然在路上滑倒过。

不知为什么,他蹲在过道上,正在捡拾橘子。

他的前面,是散落一地的黄橘,有些橘子已经烂了,白色的地板上沾有星星点点的黄色汁液,不远处还有个蓝色的塑料筐,倒扣在地上。

我牵着妻子躲在一边,远远地看着。

⑥“小家伙,这筐橘子就是你撞倒的。

眼睛长哪儿去了?

走路怎么这样莽撞!

”声音来自苹果、橘子、香蕉等水果围成的半圆形摊位内,里面站着一个穿着蓝色围裙的中年男人,年纪约莫三十一二岁,中等身材,四方脸庞,可能是卖水果需要熬夜的原因,眼袋很大,眼圈略微发黑。

白衬衫的领口微微敞开,袖口撸到手臂中间,露出古铜色的皮肤,他双手按在摊位上,抻着脖子,瞪着通红的眼睛冲儿子吼道。

⑦“叔叔,真不是我撞倒的,我根本就没碰到橘子筐,我经过的时候,它恰巧歪倒了。

”儿子说。

⑧“不是你撞倒的,那你干吗捡拾呀?

⑨“我是帮你呀。

”儿子站了起来,他不想继续捡拾橘子了。

⑩“橘子难道长腿了?

它自己会跑到地上吗?

你这个小家伙不但很笨,而且还很不诚实。

⑪妻子有点儿沉不住气了,想过去和胖男人争论,被我一把拉住。

她疑惑地看着我,似乎觉得我太窝囊。

我压低声音解释说:

“小孩顺风顺水地长大,承受能力会很差,遇到点儿委屈和挫折便会受不了。

让他接受点挫折教育也好。

”妻子白了我一眼,对我的主意不太赞同,但还是依了我,继续旁观。

⑫“我还是那句话,我没有撞倒你的橘子筐。

”儿子地说。

(固执己见斩钉截铁咬牙切齿)

⑬“你这个小坏蛋,看你一身脏的,是个乞丐吧,犯了错,还不敢承认?

”胖男子从半圆形摊位内走了出来。

⑭这些话,就像嗖嗖射出的子弹,连妻子都给伤到了,泪水迅速充盈了她的眼眶。

这一次,我没有拉住妻子,她一下子就冲到胖男人面前,指着胖男子嚷道:

“我们说话都要讲道理呀,你说是我儿子撞的,我儿子说他没撞,我也不知道你们俩谁说的不对。

⑮“哎哟!

”胖男子转脸又和妻子吵起来,“大人来了更好,我这橘子摔烂了很多,正愁找不到头呢!

⑯“你家橘子是摔烂了很多,我也很同情,可不一定就和我儿子有关系呀。

他帮你捡拾,也不能作为你赖上他的依据呀。

”妻子拉着儿子想走,被胖男人伸出的胳膊拦住。

胖男人说:

“继续捡吧,我不会错怪任何一个好人!

⑰我走过去拍拍胖男人的肩膀,说:

“师傅,上面有监控呢,我们看看监控吧,如果是我儿子摔烂的,这筐橘子我全买了,如果不是,你可要道歉喔!

⑱“好,看监控就看监控,我这橘子不能白摔。

”胖男子喘着粗气,摆手让邻摊的一位老人帮他看摊,拉着我就去监控室。

⑲录像放得很慢,也放了好几遍,原来是橘子筐摞得太高,又有点儿歪,才倒的。

橘子筐倒时,我儿子离它有一大截距离呢,他只是恰巧经过。

⑳“叔叔,看清楚了吧?

”我撇着嘴说。

㉑“对不起,小兄弟,错怪你了。

”胖男子给儿子道了歉。

儿子大度地摆摆手:

“算了,没多大事!

”我为儿子竖起了大拇指。

㉒回家的路上,妻子关切地问儿子:

“儿子,那人骂你的话像子弹一样,很伤人的,为什么就伤不到你呢?

㉓儿子咧嘴笑了笑,仰着头说:

“你们给我穿了‘防弹衣’呢!

你们不是经常夸我是一个善良、勇敢的人吗?

19.从括号内为第⑫段横线处选填一个符合语境的成语。

20.梳理全文,完成下表。

情节发展

儿子久未归

_______

儿子遭斥骂

儿子显大度

父母的心情

埋怨、担心

惊讶、不解

_____

_____

21.本文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使得结构圆合,故事流畅合理。

“原来是橘予筐摞得太高,又有点歪,才倒的”照应前文“______”这句话;“你们不是经常夸我是一个善良、勇敢的人吗”中的“善良”一词照应前文儿子说的_____这句话。

22.第①段画线句运用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

23.本文标题“爱的防弹衣”新奇有趣,对读者的阅读期待形成了强烈的吸引。

除此之外,请说说以此为题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写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珍藏,在你的生命中给你力量,让你成长,促你深思

请以“看不见的珍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50字的文章,要求字迹工整,卷面清楚整洁;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姓名;不得抄袭别人的文章。

参考答案

1.默写。

1.盈盈一水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迢迢牵牛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

3.春城何处不飞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寒食》)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快走踏清秋。

(《马诗》)

5.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夜望月》)

【答案】①.脉脉不得语②.粉骨碎身全不怕③.寒食东风御柳斜④.何当金络脑⑤.不知秋思落谁家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默写。

结合对于课文中语段的诵读及题目中的提示将句子补充完整,注意不加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1.“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出自两汉佚名的《迢迢牵牛星》,全诗为: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意思是:

在银河东南牵牛星遥遥可见,在银河之西织女星明亮皎洁。

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

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然只相隔了一条银河,但也只能含情脉脉相视无言。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出自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全诗为: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意思是: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3.“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出自唐代韩翃的《寒食》,全诗为: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意思是: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4.“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出自唐代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全诗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意思是:

茫茫大漠沙石洁白如雪,燕山顶上新月如钩。

什么时候能够给骏马套上镶金的笼头,让它在秋日辽阔的原野尽情驰骋。

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全诗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意思是: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精兵减政死得其所青面獠牙掺和

B.一声不吭奄奄一息通宵脱缰

C.绕有趣味全神贯注徘徊急遽

D.一涌而入别出心裁颧骨抽噎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经常也是易错字。

A精兵减政——精兵简政:

精减人员,缩减机构。

B词语书写全部正确。

C绕有趣味——饶有趣味:

一般是指很有兴趣地看着一样物体或事物。

D一涌而入——一拥而入:

一下子全都拥了进去,挤了进去

3.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自清先生借《匆匆》一文表达对有关时间,更有关人生的思考:

正因为时间一去不返,也不能挽回,面对人生,我们才更加应该珍惜、奋发、进取。

B.《腊八粥》关注孩童视角,写了八儿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吃粥的过程。

其中吃粥的内容相对详细,描绘了一幅充满浓郁生活的气息和情味,又充满童真童趣的画面。

C.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大量描写了吃食,体现了作者对丰收的骄傲,对春节习俗的看重和由衷的喜爱

D.《金色的鱼钩》这一标题,既象征着老班长的革命精神,又强烈地表达了对老班长崇高品质的赞美。

而这也正是作者写这个故事想要表达的情感:

金色鱼钩所闪耀的光芒将会照耀着一代又一代的子孙,激励着他们缅怀历史,勇敢向前。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主旨的把握。

解答此类题目,必须熟悉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主旨,然后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作答。

A《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文章的特点:

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浙感到无奈和惋惜。

由此可知本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

B《腊八粥》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吃粥的过程。

其中盼粥的内容相对详细,展示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景,表现出了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家庭亲情的眷念。

由此可知本项“其中吃粥的内容相对详细”理解错误。

C《北京的春节》一文介绍了北京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期间的各项春节传统活动,描绘了老北京春节独有的特色活动,展现了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体现了作者对丰收的骄傲,表达了作者对美好节日习俗的赞美。

由此可知本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

D《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叙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而《金色的鱼钩》这一标题,既象征着老班长的革命精神,又强烈地表达了对老班长崇高品质的赞美。

由此可知本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

4.下列对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比喻)

B.许多涉水过河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夸张)

C.老班长到处挖野菜,可

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

(反问)

D.赤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

(夸张)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

A错误。

比喻:

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这里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只是表达心情沉重,不可能像塞了铅块。

B错误。

夸张:

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夸张。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关键词“咆哮”、“吞噬”,将江水拟人化了。

C正确。

反问: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

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

D错误。

夸张:

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夸张。

这里什么修辞手法都没有使用。

5.以下关于年龄称谓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垂髫”——幼年儿童。

B.“豆蔻”——女子十三岁

C.“及笄”——女子十五岁。

D.“弱冠”——男子十八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

学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A、B、C:

称谓和年龄对应;D: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故不正确的答案为D。

阅读诗词,完成下列各题。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___________(人名)。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自己的《竹石图》上

B.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是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

C.“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

神态。

D.本诗借物抒情,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

【答案】6.①.清②.郑燮(郑板桥)7.D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学生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

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答题的关键是熟知文学常识,根据课文和自己的积累作答。

通过积累的文学常识可知,《竹石》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燮。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分析理解时要结合时代背景资料,和诗歌表达的含义,结合已有的知识细细揣摩,慢慢体会。

结合学过的内容可知,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

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综上可知A、B、C说法正确。

D说法错误,本诗是一首咏物诗,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日非然也。

8.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B.思援弓缴而射之

C.虽与之俱学

D.弗若之矣

9.翻译句子

为是其智弗若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个故事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故事,说明了______________的道理。

【答案】8.A9.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

10.学习不能三心二意,必须专心致志。

【解析】

【分析】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

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

说:

不是这样的。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多种用法。

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

A本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B本句“思援弓缴而射之”中的“之”指代词,代指大雁或天鹅。

C本句“虽与之俱学”中的“之”指代词,代指认真学习的那个人。

D本句“弗若之矣”中的“之”指代词,代指他。

综上可知B、C、D三个句子的“之”用法相同,都是代词,代指前文所出现的人或事物,只有A项用法不同,故选:

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语句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子“为是其智弗若与?

”是一个反问句,句中的重点词有:

为,因为;与,同“欤”、相当于“吗”。

句意是: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识来分析。

结合内容可知,本文通过两个学棋者的表现与结果,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的道理。

阅读下午,完成下列各题。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钱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选自《列子·汤问》,有则节)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未穷青之技()秦青弗止()

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___________________

13.读完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想或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①.尽,完,用完。

这里指学完。

②.阻止

12.于是薛谭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13.学习应坚持不懈,不能浅尝辄止。

【解析】

【分析】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