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计算.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9042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2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计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计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计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计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计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计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计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计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计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计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计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计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计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计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计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计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计算.docx

《高考地理计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计算.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计算.docx

高考地理计算

地理计算

数学与地理结合的重要性及魅力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可以计算距离,知晓冷暖,帮你在早上6点醒来的时候不忘向英国的朋友道一句晚安,而且可以统计人口、经济数据,为国家或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策略。

但可能在成绩的重压下,我们并没有将数学和地理视为探索世界时简单方便且用途多样的工具,希望在你学过这节课之后,能够掌握基本的地理计算方法,相信在你未来多彩的生活中,你一定会用到!

一.比例尺的计算

1.比例尺:

1、含义: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所以比例尺也叫缩尺。

牢记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已知比例尺和实地距离求图上距离: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

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地距离:

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3.特别注意:

1单位转换:

1千米=100000厘米。

2.比例尺是比值,没有单位。

线段比例尺或直线比例尺:

数字比例尺:

1:

4000000

文字比例尺: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40千米

4、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表示详略及范围大小的关系:

例:

下列的比例尺中,哪一个大,哪一个表示范围大,哪一个表示得更详细?

精讲精练

1.下列表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30千米的比例尺正确的是()

A.1:

30B.1:

30000C.1:

3000000D.1:

30千米

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比例尺的相关知识:

①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②比例尺是个比值,没有单位。

计算比例尺时先统一单位,然后按公式计算。

2.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下列比例尺中,表示实地范围最大,内容最简略的是(  )

A.1:

500000B.1:

150000C.1:

200000D.1:

350000

答案A【解析】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在图幅相同的条件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数字式比例尺的分子都是1,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在图幅相同的条件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选项中A比例尺最小,其表示的内容最简略。

3.下面图幅大小相同的四张地图,比例尺最小的是(  )

A.衡阳地图B.湖南地图C.中国地图D.世界地图

答案:

D解析:

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在选项中世界地图的范围最大,其比例尺应最小。

4.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拟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

图书馆与操场间的实地距离为400米,如果绘到图上的距离为20厘米,则同学们采用的比例尺应为(  )

A.1∶20000B.

C.1∶2000D.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00米

【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地理计算能力。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20/40000=1∶2000。

 

二.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

(1)海拔:

指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叫绝对高度。

(2)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单位一般是“米”。

海拔与相对高度的符号

海拔是以海平面为基线算起的,高于海平面的地方海拔为正值,低于海平面的地方海拔为负值。

计算相对高度时,特别要注意不要漏了负号。

三.海拔与气温变化:

(1)变化规律: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2)相差温度=两地间的高度差÷100×0.6℃。

(T2-T1)/0.6=(H1-H2)/100(T1是海拔为H1的气温,T2是海拔为H2的气温)

四.气温与降水的计算(包括海拔与气温之间关系的计算)

1.日平均气温:

一天中不同时间测得气温值的平均数(气象部门一般采用:

2时、8时、14时、20时4个时刻气温的平均值)单位:

摄氏度。

2.月平均气温:

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值求得的平均数。

3.年平均气温:

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值求得的平均数

(即:

年平均气温=各月平均气温之和÷12)。

气温年较差的数值选取:

气温年较差选取的是一年之内最热月平均气温和最冷月平均气温,而不是某一年的年均温与另一年的年均温。

4.气温日较差:

日最高气温与日最低气温的差。

5.气温年较差:

年最高月平均气温与年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1)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与纬度的关系大致规律是:

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

即气温年较差是高纬大于低纬,气温日较差是低纬大于高纬。

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随纬度变化如下图:

①是大陆纬度年较差;②是海洋纬度年较差;③是大陆纬度日较差;④是海洋纬度日较差。

(2)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与海陆位置关系:

由沿海向内陆日较差、年较差逐渐增大。

 

6.年降水量:

年降水量=各月降水量之和(单位:

毫米)。

精讲精练

1.2005年10月10日,中国国家测绘局曾向全世界公布了最新的珠穆朗玛峰岩石面海拔高程数据为8844.43米。

“8844.43米”指的是()

A.珠穆朗玛峰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B.珠穆朗玛峰与山底的垂直距离

C.相对高度D.珠穆朗玛峰与海平面的距离

【参考答案】A

【解析】本题是一道有关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题。

主要考查学生领会:

海拔是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起算点是海平面;相对高度是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同时在审题时抓住“垂直”一词,即可轻松完成此题。

2.如图,在A地测得气温为16℃,若只考虑地形因素,则C地的气温应该是()

 

A.4℃B.2℃C.0℃D.-2℃

【参考答案】D

【解析】这是一道比较典型的海拔与气温的关系的计算题。

旨在考查学生有关“海拔与气温的关系”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读图可知,C、A两地相对高度为3000米,根据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的规律,计算可知,C地的气温应该是-2℃

读“某地气候资料图”,根据该资料完成下列题目。

月份

1

2

3

4

5

6

气温(℃)

6

7

9

12

15

19

降水(毫米)

44

22

42

48

42

28

月份

7

8

9

10

11

12

气温(℃)

22

21

18

14

10

6

降水(毫米)

15

26

51

88

72

53

3.该地的气温年较差为()

A.18℃B.16℃C.22℃D.14℃

4.该地的年平均气温约为()

A.12.9℃B.13.4℃C.18.2℃D.22℃

5.该地的年降水量约为()

A.539毫米B.560毫米C.600毫米D.531毫米

6.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B.地中海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

【参考答案】3.B4.A5.D6.B解析:

3年较差取月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与年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4.年平均气温:

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值求得的平均数。

5.年降水量=各月降水量之和(单位:

毫米)。

6.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7.读等高线图,回答问题。

(1)A点的海拔是________米;B点与A点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米;山顶D的高度在________________米之间。

(2)假如C点气温为10℃,则山顶D的气温约为________℃。

(3)图中虚线CD表示的是________(山脊或山谷)。

(4)某观光旅游团欲从山脚登到山顶,现有从A处、C处出发的两条线路,请你为他们选择一条合适的路线,并说明理由。

答案:

(1)200 200 1000~1200

(2)4~5.2(3)山脊

(4)从C处出发。

理由:

从C到D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便于攀爬。

解析:

(1)根据图中的等高线数值得出等高距为200米。

(2)明确两个计算:

相对高度=A点海拔-B点海拔,D点气温=C点气温-(C、D相对高度÷100×0.6)

(3)区分山脊和山谷的不同:

山脊是等高线弯曲部位向海拔低处凸出,山谷是等高线弯曲部位向海拔高处凸出。

(4)等高线密集,说明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说明坡度较缓。

8.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图是气温年变化图B.该图是气温日变化图

C.最高气温出现在中午12时D.气温年较差大约是7℃

答案:

B。

解析:

根据横坐标判断时间尺度,为一天,所以为日变化。

气温最高点对应横坐标不在12点,在14点附近。

日变化无法表示气温年较差。

五.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计算 

1.计算方法: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人口密度=人口数量/面积(单位:

人/平方千米)

2.表示意义:

人口自然增长率反映一个地区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人口密度表示一个地区人口的疏密程度。

3.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密度之间的关系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衡量人口增长快慢的指标,人口密度是衡量某地人口疏密程度的指标。

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例如,欧洲西部人口密度较大,但是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

一般规律:

(1)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

即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增长快,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人口增长慢。

(2)中低纬度的临海平原地带人口稠密,而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人口稀少。

易错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数时,表示人口在不断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时,表示人口停止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数时,表示人口在不断减少。

不能因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就以为人口减少,只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就表示人口增长。

人口密度计算时面积与人口单位必须一致。

领土面积是(平方千米)人口应是(人),领土面积是(万平方千米)人口应是(万人),注意单位中有没有“万”。

精讲精练

某国家2011年初,共有人口500万人,该年内出生并成活婴儿4.85万人,死亡5.2万据此回答

(1)-

(2)题。

1.某国家2011年度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A.2.1﹪B.-0.07﹪C.0.07﹪D.9.7﹪

2.目前该国面临的问题可能是()

A.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压力大B.人口老年化严重

C.环境恶化、住房紧张D.劳动力过剩

【答案】1.B2.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对社会的影响。

由于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数,所以人口老年化严重。

3.某地区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当中,出生并成活28个婴儿,死亡人数15人,那么该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A.2.8% B.1.5% C.1.3% D.4.3%

答案C解析:

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死亡15人,出生28人,净增加13人。

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当自然增长率为0时,是人口总量从增加到减少的转折点。

4.图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图中人口总量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当一个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这种变化时,会产生的问题是()

A.劳动力过剩B.教育资源紧缺

C.国防兵力不足D.加剧环境污染

答案:

ABC解析:

4.自然增长率越高,人口增长越快。

5.②时间点之前,自然增长率始终大于零,说明人口数量始终在净增加。

6.人口自然增长率偏低,并且出现在0附近,说明人口老龄化加剧,可能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

 

7.下表中人口密度(2007年)最小的国家是(  )

国家

领土面积(万平方千米)

人口(亿人)

俄罗斯

1707

1.42

加拿大

997

0.33

中国

约960

13.18

美国

937

3.02

A.加拿大B.俄罗斯C.美国D.中国

答案:

A根据公式计算人口密度=人口数量/面积(单位:

人/平方千米),加拿大数值最低,人口密度最小

六.时区的计算

⑴计算当地时区:

将已知经度数除以15,若余数小于7.5,则除得的商就是该经度所在的时区数:

若余数大于7.5,则该地所在的时区数为商+1。

东经为东时区,西经为西时区。

⑵计算时区差:

同为东时区或同为西时区,时区数相减,一个在东时区一个在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加。

例如东八区与东二区相差6个时区,东八区与西五区则相差13个时区。

⑶计算区时:

利用所得的时区差,向东加向西则减。

例如当东二区为6时,东九区区时为6+7=13时;西三区区时为6-5=1时;西十区区时为6-13=-7,24-7=17时(日期减去一天)。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国际日期变更线:

180°经线和国际日期变更线(国际日界线)并不完全吻合。

①国际上规定了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全称叫“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②日期计算法则:

“东减西加”,即由东十二区向东穿过日界线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1天,由西十二区向西穿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加1天。

③时间计算法则;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所以两时区的时刻相同。

 

1.神舟八号飞船于北京时间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发射升空。

此时玲玲的爸爸在莫斯

科(东3区)收看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当地时间是()

A.11月1日5时58分B.11月1日0时58分

C.11月2日0时58分D.11月1日10时58分

答案B【解析】这是一道涉及时区问题的最基本的计算题,北京位于东八区,莫斯科位于东三区。

两地都处在东时区,相差5小时,根据东边的时间总是早于西边的原理,采取“东加西减”的方法:

8-3=5。

即当北京时间为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时,莫斯科的当地时间应该是11月1日0时58分。

2.第27届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决赛于2013年8月11日20时30分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东二区)进行,家住东莞的小明同学观看决赛的时间应是2013年8月()

A.11日2时30分B.11日14时30分

C.12日2时30分D.12日14时30分

答案C2.北京时间比贝鲁特(东二区)时间,早6个小时

3.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将在中国北京鸟巢体育馆隆重开幕,届时在美国纽约(西五区)的观众开始收看开幕式现场直播的当地时间是()

A.8月9日9点B.8月8日7点

C.8月7日19点D.8月8日21点

3.答案B纽约时间=8日20点—(8+5)=8月8日7点

4.圣诞节(12月25日)前夜当地时间19∶00时,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的一场比赛将在伦敦开赛,香港有位李先生要去伦敦观看这场比赛。

自香港至伦敦,飞机飞行时间为17小时,在下列香港—伦敦的航班起飞时间中,最适合李先生选择的是()

A.23日15∶00时B.23日18∶00时

C.24日7∶00时D.24日10∶00时

4.C本题是一道带有“途中时间”的计算题。

所谓“适合”,就是既不提前过多,又不能迟到。

解答这类问题,可以先按起点(或终点)时间计算,然后再加上(或减去)途中时间即可。

课后作业

1.图中可能出现河流的地点是()

A.甲B.乙C.丙D.丁

2.若甲地气温为25℃,那么

乙地的气温是()

A.27.4℃B.28.2℃C.22.6℃D.29℃

3.量得甲、乙两地的图上直线距离为1.8厘米,其实地距离为()

A.8000米B.3600米

C.36000米D.30000米

答案CAB解析:

1.丙为山谷,是集水线,可能形成河流。

2.乙比甲的海拔低400米,气温应该高2.4℃左右。

3.比例尺为1比200000,根据图上距离甲乙之间相差1cm计算距离为3600米。

4.地震发生时,东京(东九区)时间为13时46分。

此时北京时间为()

A.14时46分B.15时46分

C.12时46分D.13时45分

答案C解析:

北京时间(东八区)比东京时间(东九区)慢一个小时。

右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5~7题。

5.适合开展攀岩运动的是()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6.①地与④地气温约相差()

A.0.6℃B.1.2℃C.3℃D.1.8℃

答案:

BD解析5.②地为陡崖,适宜发展攀岩运动。

6.两地海拔相差300米,每相差100米气温相差0.6℃。

7.下图为我国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问题。

(1)地形部位名称:

①________,②________。

(2)度假村甲位于A山的________(方向)坡。

某时刻度假村甲气温为21℃,假如气温仅与海拔有关,此时A山顶的气温约为______℃。

(3)图中乙村计划从河流中引水,③、④两条引水路线中______更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鞍部 山谷

(2)南 18(3)③ ③线地势逐渐降低,可以自流输水

【解析】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识别能力。

(1)题,①位于两山顶之间为鞍部;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

(2)题,要根据指向标来确定方向;A山顶海拔为1002米,甲地海拔为500米,A山顶高出甲地502米,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因此A山顶比甲地气温低约3℃。

第(3)题,乙村从河流中引水,引水线③从高处向低处引水,而④引水路线从低处向高处引水不合理。

8.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A点的海拔为____米,A、B两点的相对高度为___米,山顶D的海拔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米。

(2)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是:

E_____,F_____,AC_____。

(3)从A点和B点出发,分别沿虚线登上山顶C,坡度较缓的路线是___。

(4)山顶D位于山顶C的东北方向,山顶C与山顶D之间的实地距离约为_____________米。

答案:

10050300~350(之间任一数值)鞍部陡崖山脊AC1400~1600

解析:

1.根据等高线“同线等高”原则判断A点100米,B-A等于50,D海拔高于300但小于350。

2.根据等高线弯曲与大小判断地貌,两山之间的鞍部E,等值线相交的F陡崖、凸低为高的山脊。

3.等高线密度越大,坡度越大,AC比较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