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0644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37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

学科:

语文年级五年级主备单位:

王瓜店东大封小学主备人:

马坤

执教人马坤2012-2013学年上学期

 

课题

第八单元单元备课 

个性化

修改

【单元教材简析】

   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

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

《长征》,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

《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

《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毛泽东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

《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在花山村的几件事,体现的是毛泽东热爱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

总之,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到毛泽东──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的群众在一起。

【单元总体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句。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3、走进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单元教学建议】  

    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对学生而言,有诸多困难,加上本组是本册的最后一组教材,更要注重已有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

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要求,不要盲目求深求透,如,对《长征》一诗的理解,学生有所感悟、大体读懂即可。

【单元教学时间】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课时,其中:

《长征·七律》2课时

《开国大典》2课时

《青山处处埋忠骨》1课时

《毛主席在花山》1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习作拓展2课时

单元复习1课时。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

2、准备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4、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5、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学科语文年级五年级主备单位东大封小学主备人马坤执教人

2012-2013学年上学期学期

 

课题

25七律·长征

个性化

修改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4、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5、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

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

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

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

《汉书蒯通传》,“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

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题,通过课内外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谈话揭题,读通诗歌:

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祖国母亲63周年的生日。

其实大家都知道,新中国的建立,是多少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然而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嘛?

师小结:

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能够把这首读通、读准。

(让学生自由地读3分钟)

2、指名读

3、根据资料,再读诗歌:

请同学们根据投影以及书中的相关资料,再次初步感知诗歌内容,说说诗歌中的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试用:

(投影)当我读到时,我仿佛看到(感受到)。

3、交流感受:

3、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红军在长征路上所经历的苦难与豪情。

读诗

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

(再读诗歌,之后交流)

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的出示):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

这五岭、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

边讲边板书:

五岭是逶迤的(同时理解逶迤的意思:

连绵不断)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逶迤的五岭。

在你们的眼中这五岭是怎么样的?

但在红军眼里,这逶迤的五岭怎么变成了翻腾的细浪了呢?

乌蒙山是磅礴的(理解磅礴的意思:

气势雄伟)这气势雄伟的乌蒙山怎么是滚动的小小泥丸了呢?

(体会诗句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要让学生们清楚,找到并认真分析体味这些句子对理解文章的重要性。

要求全班同学都要趣味浓厚的参与进来。

师:

难道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真的如同他们说的那么容易嘛?

你想象一下他们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他们的鞋磨破了,粮食没有了,生病了,寒冷威胁他们……)

师:

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行走在这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上,越过了这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走出了1300多公里的崇山峻岭。

多少的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得什么!

再带着感受读一读。

(学生齐读、指名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2、出示: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A出示金沙江图:

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

(师介绍故事:

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

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皎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

B、知道这个背景资料,你会怎么读?

(生读)

C、我觉得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

E、起来读一读,看看聪明的你是不是真的高兴?

我们胜利了(读)——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师:

现在,你知道“暖”字表达的感情吗?

(生各抒己见)

(课件出示:

铁索桥)

师:

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

由“寒”字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1:

我由寒字想到那铁索寒光闪闪,阴森森的。

生2:

看到“寒”字令人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生3:

我想到了当时战斗非常激烈,红军冒着敌人枪林弹雨前进,视死如归。

生4:

我联想到红军战士攀着十三根铁链、面对敌人的狂轰乱炸艰难前进,下面又是水流湍急的大渡河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师:

你认为该怎样读这句诗?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同学们,这一暖一寒,一喜一泪,不正是体现——

3、出示: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

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

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

(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是胜利、兴奋、信心……齐读,再指名读。

师:

当时越过大雪山的只有“红军第一方面军”,毛主席为什么却说“三军过后”呢?

(由学生自主回答后,老师总结: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

但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师:

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

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

(生齐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语,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背诵。

第二课时

加深理解,回归全文。

1、过渡:

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

他们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你听到过哪些红军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呢?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交流:

《金色的鱼钩》、《丰碑》、《草地夜行》等让学生讲讲大致的故事情节。

2、这些困难在这首诗中用哪个词语予以表达?

(远征难)

3、面对这些困难,我们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他们不仅不怕这些困难,还把这“万水千山”看作了什么?

(只等闲)怎么理解“只等闲”?

《石灰吟》中有这样一句诗句: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态度呀,让我们带着这种把困难当作平常事的气概通过诗句再次来感受。

齐读:

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播放歌曲,烘托气氛,再读诗歌,提升情感。

过渡:

在这25000里的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战士要走过万水千山,要红历过千难万险。

虽然只有五幅画面,却包含了红军长征途中所有的艰难困苦,只是这些太多太多,说不完、道不尽。

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联系诗人,升华情感

1、这首气壮山河、豪情壮志的诗歌正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所作。

(出示毛泽东图片以及他的相关资料)

2、延伸诗情,再读《长征》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作业布置】

1)出示并将《六盘山》诗歌纸发给学生,自由读

2)课后自己去收集有关长征和毛泽东的诗歌。

 

学科语文年级五主备单位东大封小学主备人马坤执教人2012-2013学年上学期

课题

26开国大典

个性化修改

【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典礼”、“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材简说:

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本文主要通过对开国大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来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在记叙大会开会前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

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置,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从记叙大会开始,这种激动、兴奋、自豪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强烈。

当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这显然表达了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当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之后,课文用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壮的声音……”这样两个长句子,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当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时候,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五星红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激动、自豪的感情溢于言表。

  如果说,叙述典礼的部分主要表达的是热爱新中国,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兴奋的心情的话,那么,记叙阅兵式的部分,除表达这种激动、兴奋的心情外,更侧重于表达为人民军队的出色表演而感到自豪的感情。

你看,“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战士们挺着胸膛”“像钢铁巨人一样”,“‘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这些描述,无不渗透着对人民军队的赞美,和为人民军队感到自豪的感情。

  在这一个个场面描写中,对毛泽东的直接描写虽然不多,但很典型,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高呼“人民万岁”,按动旗杆的电钮,不断地向群众挥手。

通过这些言行的描写和庄严的会场环境以及人们激动的欢庆场面的烘托,我们能清晰的感受到毛泽东──他是深受人民爱戴的领袖,他的伟大形象历历在目。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这是教学的难点。

二是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这是教学的重点。

【学习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

    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2、过渡:

    (出示图片:

中国贫穷落后、人们衣衫褴褛的情景。

    师:

在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不懈的奋斗努力,我们终于翻身解放了,从此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

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隆重的开国大典。

    (出示图片:

开国大典的情景。

    师: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练习读课文,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⑵ 反馈自学生字词情况:

     正确连线,解释词语,练习造句,找出近义词:

     擎(qǐnɡ qínɡ)  檐(zhān yán)  瞻(zhān yán)

     擎着:

往上托;举。

(造句练习)

     瞻仰:

恭敬地看。

(造句练习)

     分别找出“汇集”、“擎着”、“提着”的近义词。

  2、质疑解疑:

    简单问题当时解决,和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随着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三、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1、练习分段:

1 默读思考:

     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

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

   ⑵ 学生讨论:

     明确:

     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第1段:

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2段:

大典中毛主席宣告、升国旗、宣读公告。

     第3段:

阅兵式盛况。

     第4段:

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

     第5段:

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2、披文入境:

    此时此刻,你就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几个难忘的镜头?

为什么?

    明确七个镜头:

  

    大典前的会场;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大典结束。

  3、合作研读:

    请选拍相同镜头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合作给这些照片配上解说词(口头准备)。

 

【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2、小组合作完成解说词:

    将讲解说词准备成文字稿(可以结合收集的课外资料)。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快速阅读全文,说说课文大意。

 

二、研读交流

  交流给“难忘镜头”配写的解说词。

  1、交流“大典前的会场”的解说词:

   ⑴ 出示相关图片,小组代表解说,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从他们的解说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⑵ 出示填空,使学生明确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参加的总人数等问题。

     开国大典于__年__月__日在__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__,估计总数__。

会场在____。

主席台设在____。

   ⑶ 说说从他们的解说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

可以从天安门广场布置和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场景来谈。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出示: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体会参加大典群众的激动和热切的心情。

  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体会开国大典时盛大的场景。

 

   ⑷ 试背给你留下印象较深的语句或段落。

  2、交流“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的解说词:

1小组代表解说,出示相关图片、录像。

说说听了他们的解说,你有感想

   ⑵ 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加深理解、体会、感受:

     请你对比地读读下列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出示对比句:

  

  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发出一阵掌声,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人的目光看向主席台。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体会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和新中国的无比热爱。

  2、三十万人脱帽站立,抬起头,看着国旗。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体会中国人民为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2 通过展开思维想象,加深理解、体会、感受:

     请你展开想象,当听到毛主席庄严的宣告时,当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全中国人民和海外的中华儿女又是怎样的情景、怎样的心情呢?

     明确:

毛主席的宣布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这句话震动了全中国,震动了全世界,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激动、自豪。

3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加深理解、体会、感受:

     在典礼进行中,有几处写了掌声?

从这三次不同的写法中你体会到什么?

     当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表达了人民对毛主席的无比热爱。

     当国旗升起,礼炮响起时,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会场上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表达了人民对新中国的热爱。

     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表现了社会各界人士对毛主席的拥护。

   ⑸ 试背你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3、交流“阅兵式”、“群众游行”、“大典结束”的解说词:

   ⑴ 小组代表解说。

   ⑵ 观看相关录像资料。

   ⑶ 评价解说词:

     读读下列语句,再评价哪组的解说词配写得好?

1 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

这句话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② 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

“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己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③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

这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

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④ 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

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

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后无比幸福的心情。

   ⑹ 试背给你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4、交流”大典结束”的解说词:

    小组代表解说: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光明(光亮)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这也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三、回归全文

  过渡:

1949年的开国大典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岁月流转,中国的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足;中国科技的发展了,我们也实现了飞天梦;中国的国力日益强大,我们也要举办举世闻名的奥运会了……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每到她生日这一天,我们就用最真挚的形式为她庆祝!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一次地回味那令人难忘的日子吧!

 

【布置作业】

  1、试着体会本文用词准确、比喻贴切的特点,可以抄录有关句子。

  2、收集毛泽东主席的生平资料后想一想:

人们为什么对他如此地崇敬、热爱?

 

学科语文年级五主备单位东大封小学主备人马坤执教人2012-2013上学期

课题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个性化

修改

【学习目标】:

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

其教学要体现真与活!

本课预设有两条“真”线:

一、充分的读。

通过朗读、默读、研读、配乐读,让学生穿越语言文字,还文本以形象,还文本以情感,变他语为己语,化文境为心境。

二、有目的地写。

让原本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生动地走入课堂落到实处。

至于“活”:

我强调过渡的自然和形式的新颖,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学习的节奏,得益于无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踌躇”等词语的意思。

了解文章大意。

2、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进一步强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快速读、精读等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

3、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说、写”这些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教学重点】

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诗歌导入,激情引出课题

1、课前背诵毛泽东诗词。

2、引出课题并板书(板书青山处处埋忠骨)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基点

1、自由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想想:

读了课文,完成作业纸1。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