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1233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4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docx

《《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docx

《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

《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编制适合中国社会文化特点和大学生使用的心理应激量表,并制订全国大学生常模。

通过开放性问卷调查、对大学生心理咨询个案的分析和对高等学校心理咨询教师与专家的访谈以及参考国外同类量表的条目等方式编写条目,通过两次预测筛选、修改并确定量表的项目;在全国采用分层随机采样方式选取182所普通高等学校54708名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测试。

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具有相当高的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和较高的效标效度。

根据常模组测量的结果,给出了85种生活事件和日常琐事的心理影响指数(PII)、心理影响范围和心理影响总量。

结论:

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具备令人满意的心理测量学特征,可以被用来评估中国大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心理应激水平。

关键词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信度,效度,常模。

心理应激或称作“精神压力”,是一个人一生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适度的心理应激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功能活动具有促进作用,而长期的、超过个体适应应对能力的应激则是有害的。

因为长期的、过于强烈的心理应激不仅会引起各种令人感到不适或痛苦的心身症状,而且会造成人对许多疾病的脆弱易感倾向,并可能在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人罹患疾病。

因此,应激,特别是心理应激,已经成为当代人最为突出的心理卫生问题。

最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大学教育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大学肩负着为我国的未来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无容置疑,这样的人才应当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长期的或过于强烈的心理应激既是妨碍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主要障碍之一,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因此了解一个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心理应激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言他此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可为心理干预(例如心理辅导或咨询)提供依据、着手点和目标。

为了给高等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工作者提供急需的大学生心理应激测量工具,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课题组决定编制这个能够适合我国大学生使用的应激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hinaCollegeStudentPsychologicalStressScale,CCSPSS)。

1量表编制过程

1.1量表项目的来源与筛选

1.1.1开放式问卷调查

选择3种不同类型的学校的学生146人,请他们尽可能多地写出最近半年来发生在他们自己和同学们生活中的令人烦恼的事情和令人高兴的事情,对这些事情进行归类整理,筛选出出现频率较高的事件。

例如“操心日常开支”、“反复回想过去发生的不幸”、“参加党组织”和“开始恋爱”等。

1.1.2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案例分析

对心理咨询来访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编写有关的条目。

例如“学习内容单调或陈旧”、“家庭遭遇自然灾害”、“单相思”、“性的困扰”。

1.1.3国外同类量表中的有关条目

主要参考Marx等(1975)在Holmes和Rahe所编制的“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ocialReadjustmentRatingScale,SRRS)[1]的基础上编制的大学生版本[2],删除其中不适合中国社会文化的条目。

此外也参考了Kanner(1981)等编制的琐事量表[3]。

来自SRRS大学生版的题目如“较大地改变饮食习惯”、“进入大学”等;来自琐事量表的题目如:

“想家、思念亲人”,“为体型变化或外貌操心”等。

1.1.4对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和心理卫生专家的访谈

2000年到2002年间,先后召开了4次由全国各地有一定代表性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的专题讨论会议,广泛地征求了他们的意见;2次听取了国内有影响的心理卫生和心理测量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包括量表的维度、测量的策略、项目所涵盖的范围以及各个范围项目所占的比例等。

经过上述工作,先后共编写出280个条目,之后对部分条目作了合并,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筛选。

条目筛选时所遵循的原则,一是保留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发展和来自于家庭的所有常见的问题;二是保留那些虽然不常见、但却对部分大学生有很大心理影响的条目(例如,“亲密的家庭成员死亡”),剔除那些既不常见、又不大会对大多数学生造成较大心理影响的条目。

1.2两次预测试

1.2.1第一次预测试结果与分析

2003年7月完成了《大学生生活应激量表》预测版的编写工作,2003年9月,对全国17所普通高等学校的1722名大学生进行了第一次预测试,此次预测试的心理应激量表共有86个项目。

根据测试结果所做的统计分析表明,各个分量表Cronbach′s?

琢系数在0.20~0.89之间。

第一次预测试发现,心理影响列于前10位的项目(应激源)依次是“亲密的家庭成员死亡”,“家庭暴力”,“父母离婚”,“结婚”,“妊娠”,“家庭成员患重病”,“性虐待”“个人就业困难”,“家庭不和睦”,“与好友关系破裂”。

列于后10位的依次是“患病或受外伤”,“想家、思念亲人”,“生活环境发生变化”,“生活习惯改变”,“操心日常开支”,“学习环境改变”,“开始自理生活”,“开始过集体生活”,“学习时间延长”和“每天须按时上课”。

这个结果同对于这些生活事件要求学生做出心理调整程度大小的估计是基本吻合的。

1.2.2第二次预测试结果与项目分析

根据对第一次预测试结果的分析,对原量表作了一些改动:

一个是去掉了“性虐待”等项极少有同学回答的项目;二是由5级记分改为7级记分(从1“极小”到7“极大”),希望能够改变受测者回答的趋中倾向,增大各种应激源心理影响测量的精度;三是根据第一次预测试后的学生反映,改变了一些项目的语言表述,新增了3个项目,最后形成了由84个项目组成的第二个试用本。

2004年3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南开大学和天津师范大学4所高校抽取了1013名大学生(462名男生,551名女生)进行了第二次预测试。

对第二次预测试结果的分析进一步证明了第一次预测的发现。

对第二次预测试中所使用的3个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试用本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心理应激量表同心理健康量表(用来测量困扰症状)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心理应激量表同适应量表的得分则呈显著负相关。

对回答情况所做的项目得分频度分析发现,大多数项目呈正态或偏正态分布。

图1和图2是其中2个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得分频度分析图。

但84个项目中,有少数项目(第62、63、82项)频度分布不合理。

分布不合理的可能原因,一个是第二次预测试样本较小,有些生活事件较少发生,所以回答这些项目的学生很少。

第二个原因可能同项目本身有关。

例如第62项“怀孕(女生回答)”,意外和计划中的“怀孕”所产生的心理影响是不同的;第63项“妻子或女友怀孕(男生回答)”,妻子或女友意外怀孕和计划中的怀孕所产生的心理影响也是不同的;同样,被发现的和未被发现的“考试作弊”(第82项)也是不同的。

为此,在量表的定稿中将这3个项目分别改为“个人意外怀孕”、“妻子或女友意外怀孕”、“考试作弊被发现”。

此外,根据进一步调查结果,决定另外增加一个项目“家庭不和睦”。

量表定稿中所做的第三点改动是调换了几个项目的位置。

 

2量表的维度和记分

2.1量表的维度

首先,依据应激源所涉及的活动领域,将全量表区分成以下5个主要的维度或分量表。

2.1.1学习分量表

该分量表由同学习密切有关的项目组成,共有18个项目。

例如“学习环境改变”,“考试失败”,“学习内容加深”等。

2.1.2生活分量表

该分量表由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组成,共有18个项目。

例如“生活习惯改变”,“失窃”,“宿舍内有干扰”和“开始自理生活”等。

2.1.3社交分量表

该分量表主要包含一些同大学生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密切相关的项目,共有10个项目。

例如“被迫参加高消费的聚会”,“没有知心的朋友”,“被人误解或错怪”等。

2.1.4发展分量表

该分量表共有28个项目,由两部分内容组成。

一部分项目内容直接涉及大学生个人的发展,例如“参加党组织”、“个人就业困难”和“价值观发生冲突”等。

另一部分项目涉及同性生理发育成熟有关的应激源,如“单相思”、“性的困扰”、“结婚”等。

2.1.5家庭分量表

此分量表包含各种来自于大学生家庭的应激源,共有11个项目。

例如“亲密的家庭成员死亡”,“父母下岗或失业”,“家庭不和睦”等。

此外,依据应激源的性质,全量表还可以区分出:

2.1.6生活事件分量表

生活事件,又称“生活变故”,指在大学生活中发生的、能够引起大学生较强烈心理(情绪)反应的生活变化,它们通常急性发生、短期结束。

例如,“升入大学或开始读研”、“考试失败”、“转系”和“结婚”等。

生活事件分量表由52个项目组成。

2.1.7日常生活琐事分量表

日常琐事(dailyhassles)指日常生活中几乎每天都可能发生的一些小事情,这些事情虽然小,但也可以造成当事人精神压力;由于它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存在于一个人的生活之中,其所造成的精神影响或压力日积月累,所以仍然有可能损害当事人的健康。

例如,“家庭经济困难”、“操心日常开支”、“为体形或外貌操心”、“学习内容单调或陈旧”等,都可以归入日常琐事。

日常琐事分量表由33个项目组成。

2.1.8正性事情分量表、负性事情分量表和中性事情分量表

这是根据受测学生对于个人所经历的生活事件和日常琐事的性质的具体评价而做出的区分。

正性事情分量表由所有被评价为“好事”的项目(应激源)组成,负性事情分量表由所有被评价为“坏事”的项目组成,而中性事情分量表则由所有被评价为“中性事情”的项目组成。

例如,“获得奖励”、“参加党组织”通常被大学生们评价为“好事”,而“师生关系紧张”、“个人就业困难”通常被评价为“坏事”,“创业”、“学习科目多”则被一些同学看作“中性事”(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个人不欢迎的一面)。

将全量表区分为“正性事情”、“负性事情”和“中性事情”3个分量表”,可以为进一步深入分析心理应激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奠定必要的基础。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因为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生活事件可以有完全不同性质的评价,因此不能由研究者事先来确定各种生活事件的性质,这里的区分是完全建立在每个受测者对于每个项目的具体评价的基础上。

因此这3个量表的记分需要完全个体化地确定。

2.2量表记分

要求受试者报告在一年内所经历的生活事件与日常琐事,并评定它们各自“性质”和“心理影响程度”。

在性质一栏中,分为正性事情、负性事情和中性事情。

要求受试者依据心理影响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评定各事情的心理影响程度,分为极小、小、较小、中度、较大、大、极大7个等级,分别记1、2、3、4、5、6、7分。

需要格外提出的是,本测试仅仅要求受测者回答在规定的时间内个人所经历过的事情,没有经历的事情不回答。

除了记心理应激总分(又称“总量表分”,即各项得分之和)外,还要分别计算出正性事情、负性事情、中性事情分量表分,学习、生活、社交、家庭、发展分量表分,以及生活事件与琐事分量表分,以备不同研究之需。

各分量表分等于组成该分量表的所有被评项目得分之和。

全量表分=生活事件分量表分+日常琐事分量表分=正性事情分量表分+负性事情分量表分+中性事情分量表分=学习分量表分+生活分量表分+社交分量表分+家庭分量表分+发展分量表分。

3信度与效度

3.1信度资料

表1是对北京和天津市4所大学150名大学生间隔两周实测本量表得分的重测信度。

由表1可见,心理应激各分量表得分的重测信度介于0.97~0.98之间,而量表总分的重测信度达到0.99。

表2是基于常模组的测试结果而计算出的Cronbach′sα系数,由于组成“正性”、“负性”和“中性”等3个分量表的项目对于不同的大学生是不同的,因此这里仅给出其他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

由表2可见,心理应激总量表分和分量表分的α系数均在0.80以上,总量表则达到0.96。

这说明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具有高度的内部一致性。

3.2效度资料

本量表依据心理应激理论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经验来选择和确定项目,编制过程中广泛地听取了各个方面的意见,从大学生到基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再到各级专业人士。

本专业领域的专家认为,本量表已经包含了足够的项目,而且各个部分项目分配比例恰当。

这说明,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具有相当高的内容效度。

表3是基于常模组测试结果对于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同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此量表得分越高,困扰症状越严重)的相关分析。

由表3可见,这两个量表所包含的所有分量表之间都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

这意味着,从整体上看,心理压力越大,心理困扰症状越严重。

但两个量表间的相关系数都比较低,这同国内外大多数类似研究懂得结果是一致的(见“讨论”)。

对于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该量表得分越高心理适应情况越好)测试结果的相关分析发现,大多数分量表间呈现负相关趋势。

依据心理应激理论[4],这些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具有较理想的效标效度。

4常模制订

按照分层随机采样的原则,在全国除了台湾和港澳地区以外各省市自治区的182所普通高等学校抽取了54708名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和少数大学专科学生组成常模组,于2004年9~10月进行测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的全国常模。

这次测试共发放问卷54708份,回收全有效答卷47108份,全有效率为86.11%。

全有效样本中,男生占49.3%,女生占50.7%;理工科学生占47.7%,文史类学生占43.3%,文体艺术类学生占9%;专科生占1%,本科学生占84%,研究生占15%;来自于大城市的学生占18.1%,来自于中小城市的学生占26.4%,来自于小城镇的学生占18.9%,来自于农村的学生占36.6%。

在计算出每个项目(应激源)的平均得分的基础上,换算出各个项目的心理影响指数(psychologicalinfluenceindex,PII)。

心理影响指数所反映的是每个单一的应激源对人所造成的心理影响的大小,或者说反映了各个应激源的严重程度(致应激作用的大小)。

PII列于前10位的大多数是严重的生活事件,其中大多数属于家庭问题。

而列于后10位的应激源大多数属于日常琐事,而且多同学习有关。

各个项目的回答人数所反映的是各个应激源的心理影响范围的大小。

列于前10位的多为日常琐事,而列后10位的多为较严重的生活事件。

一个应激源(项目)的心理影响总量可以反映该应激源对于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影响程度。

一个应激源对于学生总体心理影响总量等于该项目心理影响的平均数乘以受此应激源影响的学生数。

严重的生活事件或变故,尽管可以导致遭遇者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甚至造成心理障碍,但由于它们很少发生,因此对于学生整体来说并不是一个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实际上,列于心理影响总量前10位的应激源(例如“升入大学或开始读研”、“自由支配时间增多”、“学习方式发生变化”、“操心日常开支”、“学习内容加深”)没有一个是位于心理影响指数前10位的生活事件。

5讨论

自从1967年Holmes和Rahe编制了“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RRS)、开创了心理应激量化研究的途径[1]以来,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发出不少测量青少年生活应激的工具,如在国外有Goddington编制的“生活事件记录”(GLER,1972)[5];Marx等(1975)所编制的SRRS大学生版本[2]。

在国内有刘贤臣等(1987)编制的“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6];王宇中、冯丽云等(1999)编制的“大中专学生生活事件量表[7];郑全全、陈树林(1999)编制的“中学生应激源量表”[8],以及江光荣、靳岳滨(2000)编制的“中国青少年生活事件检查表”[9];梁宝勇、黄莹等(2002)编制的“中学生生活应激量表[10];香港CecliaCheng编制的“香港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CALES,1997)[11]。

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已经利用各种应激量表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科学资料。

关于生活应激同疾病症状间的相关关系的大量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但大多数研究所得到的相关系数并不高[12]。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应激事件同疾病之间并不是直接联系着的,其间存在许多中介和调节因素。

但也不可忽视应激量表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首先,有的应激量表条目过少,难以较全面地覆盖常见的生活应激源,从而降低了其内容效度。

第二,国内外研究者所开发的青少年生活应激量表所列项目绝大多数以重大或急性生活事件为主,较少考虑青少年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遇到的一些日常生活琐事。

国外一些研究表明,日常生活琐事虽然引起的应激反应强度不大,但由于它们持续存在,其所产生的累积效应对人的心身健康所造成的损害并不亚于重大生活事件[3]。

第三,有些量表所包含的一些项目实际上是个体的心理反应,而不是刺激(生活事件应当属于心理刺激);一个好的应激量表,其项目应当由刺激组成,而不应当包含反应。

第四,大多数应激量表完全忽略了不同个体对生活事件认知评价上的差别,而认识评价是决定一个人应激反应强度的至关重要的因素[12,14]。

在这里,认知评价包括对生活事件性质的评价(“正性的”、“负性的”或“中性的”),也包括对于特定生活事件所要求的心理调整的数量(例如“生活变化单位”,LCU)的评估。

许多应激量表,例如Holmes和Rahe编制的“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RRS),未区分事件的性质,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虽然都能引发应激反应,但他们所造成的心理影响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第五,以SRRS为代表的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者通常要求受试者既估计个人亲身经历过的生活事件又估计自己从来没有经历过生活事件的心理影响程度(称作“生活变化单位”,LCU;或称作“心理影响指数”,PII)。

让受试者估计自己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生活事件的心理影响,并依此来确定各个生活事件的心理影响程度,这种做法的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

第六,以往编制的应激量表只是将注意力放到生活变化和“遭遇××事件”上,而没有或较少关注缺少变化和“缺失”因素的致应激作用。

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较充分地考虑到并较好地解决了这些困扰应激量表临床应用的问题。

首先,量表由85个项目组成,涵盖大学生活各个方面的应激源。

量表包括生活事件和日常琐事,而且发现,同生活事件一样,日常琐事同心理症状间也有显著的正相关。

量表的编制策略和“正性事情”、“负性事情”和“中性事情”分量表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对于认知评价因素的关注。

量表中也包括一定数量的缺少变化或“缺失”性质的应激源,例如“学习内容单调或陈旧”、“没有知心的朋友”等。

最后,应当指出,本量表常模组的规模大,样本具有很高的代表性,而且常模是基于亲身经历过相关事情或事件的学生的回答而制作的,其效度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因此,本量表可以被作为有效测评工具应用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实践和科学研究中:

(1)可用来筛选正承受较大精神压力、可能会发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以便给予特殊关照,帮助他们减轻压力,避免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2)可用于发现造成学生精神压力的主要因素,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采取其他有效措施。

(3)可用于科学研究,探讨心理应激因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中的作用。

在应用时,可以采用主观和客观两种评分方式。

所谓主观评分是指根据每位受试者对所经历的事情的主观评分来个体化地直接为每一个受试者记分,而后参照常模资料(参见《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手册》)来解释其分数的含义;所谓客观评分是指利用所给出的各个项目的心理影响指数(PII)来记分,测试时只要求受测者在量表题单上勾出一年内个人所经历过的事情,而不必再对这些事情的性质做出评价和对心理影响的程度做出评估;研究者只要将受测者所勾出的项目的PII分数累加在一起,便可以用来代表受测者一年来所承受的总压力。

主观评分主要用于个别心理咨询中,并且可以同客观记分(常模)相比较;客观评分主要用于简便的集体测查和科学研究目的。

最后需要指出,尽管在本量表的指导语中用黑体字注明:

“请注意:

近一年内您没有经历过的事件或事情不要回答”,但由于少数受测者没有仔细阅读指导语,加之个别主测者也没有特别向学生强调,致使少数受测学生回答了一些个人没有经历过的事件。

为了消除这个因素对常模结果的影响,我们采用一些统计学技术尽可能删除了这部分数据。

这是造成有效答卷率偏低的主要原因。

6结论

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具备令人满意的心理测量学特征,包括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内容和效标效度,因此可以被用来评估中国大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心理应激水平。

参考文献

1HolmesTH,RaheRH.Thesocialreadjustmentratingscale.JournalofPsychosomaticResearch,1967,11:

213~218

2MarxMB,GarringTF,BrowerFR.Theinfluenceofrecentlifeexperienceonthehealthofcollegefreshmen.JournalofPsychosomaticResearch,1975,19:

87~98

3KannerAD,CoyneJC,SchaeferC,etal.Comparisonoftwomodesofstressmeasurement:

Dailyhasslesandupliftsversusmajorlifeevents.JournalofBehavioralMedicine,1981,4

(1):

14~24

4LazarusRS.StressandEmotion:

ANewSynthesis.NewYork:

Springer,1999

5GoddingtonRD.Thesignificanceoflifeeventsasetiologicfactorsinthediseasesofchildren:

Astudyofanormalpopulation.JournalofPsychosomaticResearch,1972,16:

205~213

6刘贤臣,刘连启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信、效度检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5

(1):

34~36

7王宇中,冯丽云.大中专学生生活事件量表的初步编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4):

206~207

8郑全全,陈树林.中学生应激源量表的初步编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4):

45~49

9江光荣,靳岳滨.中国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编制报告,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

(1):

10~14

10梁宝勇,黄莹,马丽莉.中学生生活应激量表的初步编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5):

313~316

11Cheng,Cecilia.AssessmentofmajorlifeeventsforHongKongadolescents:

TheChineseLifeEventScale.AmericanJournalofCommunityPsychology,1997,kl:

17~33

12梁宝勇,王栋主编.医学心理学.长春: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46~162

13RogerR.Hock著,白学军等译.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236~247

14LovalloWR.St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