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读书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1337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读书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读书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读书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读书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读书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读书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读书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读书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读书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读书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读书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读书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读书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读书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读书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读书报告.docx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读书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读书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读书报告.docx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读书报告

《同一性:

青少年与危机》读书报告

 

一、我,我的自身,我的自我理解与区别

“我”反映在它看到或

考虑的身体、人格和依附着生命——不知以前来自何处,

也不知将去何方——的角色,就是构成我们合成的“自身”

的各个不同的自身。

“自身” 的对立面是“别人”这是“我”不断地把各个自

身不管好坏与之对比而得的。

“自我”对立的应首推“本我”或“超我”,次之则是理论

所说的“环境”,简单来说,自我的全部任务是将被动变为

主动,也就是将它的对立物的过分要求加以遮蔽,使它们

变成意志。

二、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 是个体寻求内

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 也就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

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坚定而连贯的意识。

1、自我同一性是一个多元概念, 根据 Erikson 的观点,可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它:

( 1) 指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

sameness) 和连续性( continuity) 的自我感觉和体验,以及

别人对自己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知觉或意识。

( 2) 自我的一致性和连续性通过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

个人

独特的意识感,个人在意识上对自己的独特性和自己作为

一个独立个体存在的主观感受,即个体的/同一感,对个体

人格连续性的潜意识追求;个体与其所处的社会集体或群

体在理想、价值或社会同一性上的内在一致感和一体感;

自我整合的连续过程,将童年期形成的认同等经验与青少

年期的自我整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从而在个体内心产

生一种和谐一致的感受。

( 3) 同一性是一种社会心理结构,这种结构通过自我与他人

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模仿、认同和积极的自我建构来反映社

会的影响。

( 4) 同一性也是一个自我调节系统,可帮助个体指导注意、

加工信息、控制意识以及选择合适的行为。

简单来说,自

我同一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是个体寻求内

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也就是对/ 我是谁,/ 我将来的

发展方向以及/ 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坚定而连贯的意识。

 

2、Erikson 认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

义,在不同的层面来使用以强调不同的问题。

有时同一性

指结构,有时指过程;有时指主观经验,有时指功能;有

时指个体独特的意识感,有时指经验连续的潜意识追求;

一个时期指集体理想的一致性,另一时期指比较的差异性。

Bourne(1978)对埃里克森丰富而复杂的同一性概念概括出

7 个方面的特征:

(1)发生学特征:

自我同一性是儿童期的结果,是处理早

期发展任务的成功与失败;

(2)适应性特征:

它是自我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反应;

(3)结构性特征,它是由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 3 方面

因素组成的统一体;

(4)动力学特征:

同一性调节自我与客体、本我与超我,

同一性形成是一主动的过程;

(5)主观性特征:

它使人有一种自主的内在一致和连续之

感;

(6)心理交互的特征:

相对于儿童期的依赖,出现了自我

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发展了与他人的关系;

(7)实体的存在:

同一性提供给自我和世界意义感。

3、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多方面性质:

(1)同一性是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外显的和内隐的回

答;

(2)是在个人的过去经验和对将来的期望之间达成的一个

新的统一;(3)它产生基本的一致感和连续感;

(4)同一性问题的回答是通过现实地评价自己的过去,思

考自己的将来,尤其是应对意识形态和社会对自己的期望,

同时探询文化和社会以及他人对自己知觉的适宜性来达到;

 

(5)同一性整合和探询的过程围绕一定的领域发生,如职

业、宗教信仰、性、政治观点;

(6)这一过程在各领域产生灵活但持久的承诺;

(7)从客观的角度,它保证一个人与社会有效的整合;

(8)从主观的角度,它产生基本的忠实和忠诚感以及深刻

的下意识的植根感、安宁感、自尊、自信和目的感;

(9)同一性发展的敏感阶段是青少年时期,但它是一生的

追求。

4、Erikson 认为同一性建构具有 6 种功能:

(1)在个体的过去、现在和预期的将来提供主观的连续性;

 

(2)为综合个体与父母、同辈群体的认同提供了心理机制;

 

(3)为生活的不同方面的组织和整合提供了框架或结构,

促进了行为的跨情境的一致性;

(4)帮助个体防止突然的不连续感的体验;

(5)为社会比较提供基础;

(6)为个体的生活提供方向感。

据此,Waterman 认为同一性是最佳的心理功能,为同一性

危机的解决提供精神和谐状态,表现为幸福感的特征。

Waterman 沿用 Marcia(1966,1980)对同一性状态的情感

的、认知的、行为的结果的分析,但他更强调个人在特定

的同一性要素中承诺的投入状态,认为承诺不是工具性的,

而是积极保持的承诺,是被体验为全部投入的承诺。

这种

体验就是个人的表现感(expressiveness),它包括投入感、

胜任感、活力感、实现感、目的感和真我感。

Waterman(1990)将表现感作为同一性操作定义的第三个

变量,使同一性状态从 4 种增加为 7 种。

Waterman 的同

一性概念标志着同一性的研究从早期的自我精神分析的理

论框架转变为社会-认知的观点。

四、生命周期:

同一性渐成说

艾里克森借用胎儿发展的概念,认为人的发展是依照渐成

论原则而开展的一个进化过程。

他主张,人的一生的生命

周期可分为八个阶段,它们是固定地以不同的先后顺序逐

渐展开的。

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是以自我为主导,按照

自我成熟的时间表,将内心生活和社会任务结合起来,形

成的一个既分段又连续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

艾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存在一种冲突或两

极对立,构成一种危机。

他所谓的危机实际上是指人格发

展中的重要的转折点,既可能是灾难或威胁,又可能是发

展的机遇。

危机的消极解决会削弱自我的力量,使人格不

健全,阻碍对环境的适应;危机的积极解决则会增强自我

的力量,使人格得到健全发展,促进对环境的适应。

他指出,前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增加下一阶段危机积

极解决的可能性;前一阶段危机的消极解决则会缩小下一

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

他还指出,人格的健康发展

必须综合前一阶段危机解决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这两

个方面。

所有的发展阶段都是依次相互联系的,最后一个

阶段和第一个阶段也相互联系,例如,老人对死亡的态度

会影响儿童对生活的态度。

因此人的发展的八个阶段构成

一个环环相扣的圆圈。

阶段 1:

 年龄 0~18 个月, 发展危机:

信赖——不信赖;

品质:

信任 Vs 缺乏安全;人际交往范围:

母亲。

阶段 2:

年龄 18 个月~4 岁, 发展危机:

自主——怀疑、

羞愧; 品质:

控制,意志力 Vs 自我疑虑;人际交往范围:

父母亲。

阶段 3:

年龄 4~6 岁, 发展危机:

主动感——内疚; 品

质:

主动 Vs 缺乏主动并感到内疚;人际交往范围:

家庭。

阶段 4:

年龄 6~12 岁, 发展危机:

勤奋——自卑; 品质:

勤奋,自信 Vs 自卑;

人际交往范围:

邻居、学校。

阶段 5:

年龄 12~18 岁,发展危机:

自我同一性——角色

混乱 品质:

获得同一性 Vs 角色混乱和消极统一性;人际

交往范围:

同龄群体。

阶段 6:

年龄 18~30 岁,发展危机:

亲密——孤独; 品质:

爱 Vs 孤独感;人际交往范围:

朋友、配偶。

阶段 7:

年龄 30~65 岁,发展危机:

产出——停滞; 品质:

关心 Vs 自私自利

;人际交往范围:

同事及家庭成员。

阶段 8:

年龄 65~死亡,发展危机:

自我整合——失望;

品质:

睿智 Vs 失望,无意义感;人际交往范围:

全体人类。

 

1.基本的信赖对基本的不信赖:

从出生到 18 个月左

右,这一阶段儿童最孤弱,对人依赖性最大。

如果父母在

此阶段给予抚爱和照料,婴儿就会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

反之,婴儿得不到应有的关怀照顾,则会对人和世界产生

不信任和不安全感。

如果对婴儿的照料是有规律的,婴儿

便会懂得不必担心失去可以信赖和照顾他的人,但若对婴

儿的照料没有规律,态度反复无常,婴儿便会产生不安全

感和焦虑。

父母的心情和态度同时影响了婴儿,例如,若

母亲焦虑不安,婴儿也会感到焦虑,信任和不信任都会发

生,但当婴儿形成的信任感超过不信任感时,基本信赖对

不信赖的危机便得以解决。

随危机解决而产生的是某种人

格特征,这一阶段危机解决导致人格中希望品质的形成。

这样的儿童敢于冒险,忍受挫折和失败,不会过多地为需

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忧虑。

2.自主对羞愧与怀疑阶段:

从 18 个月~4 岁左右,

这一阶段儿童形成许多技能,他们学会走和交谈,取自己

想要的东西,控制大小便等。

他可以自己"决定"做什么或不

做什么,这时便发生了与父母意愿的冲突。

父母一方面要

按照社会要求训练儿童、控制儿童行为,另一方面又要照

顾儿童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控制感,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则

容易发展不良行为或自制力差。

但若对儿童过分严厉、节

制过多、批评和惩罚过多,则会使儿童产生羞耻和对自己

的怀疑。

因此,一方面应允许和鼓励儿童学习和做一些力

所能及、有益的活动,也要对儿童的行为有一定控制,不

是为所欲为,学会适应社会要求,但要避免过多责备和惩

罚。

当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怀疑,便形成意志的

特征。

儿童表现出自我抑制和进行自我选择,不屈不挠的

决心。

3.主动感对内疚阶段:

此期在 4~6 岁间。

这一时期

儿童的言语更精练、思维活跃、活动丰富。

他们的求知欲

更强并开始了创造性思维,富于想象与幻想,对周围人和

事满怀好奇心,他们开始探究他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个阶段,儿童进行一些不同的尝试,对性有特别的兴趣。

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行为和想像力,理解和引导,儿童便

会发展较多的创新和进取精神,形成追求有价值的目标即

所谓"目的"的人格特点。

反之,若父母对儿童的行为和想象

力不能很好理解和引导,儿童被嘲笑、挖苦、甚至惩罚,

则难以建立自信心,产生内疚甚至罪恶感,表现出被动和

倾向于循规蹈矩的生活。

4.勤奋对自卑阶段:

此期从 6~12 岁左右,这一阶

段的儿童大多在学习。

无论是在学校或是田野、工厂,儿

童都会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胜任工作。

艾里克森认为这

一阶段儿童所学的重要课程是"体验通过集中注意和勤奋努

力,完成工作时的愉快"。

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会产生一种

勤奋感,为他在社会中满怀信心地寻求工作做好准备。

童勤奋感的形成与父母和老师的态度有极大关系,如果儿

童的努力得到赞赏强化,勤奋感便得以发展。

反之若儿童

的努力得不到关心,并受到责骂、嘲笑和反对,则使儿童

产生自卑感和丧失信心。

勤奋感也有向极端发展的危险,即儿童过高估计工作的意

义,过分重视他们在学习工作能力方面的地位,认为工作

就是生活,无视人类生活中其他重要方面。

因而可能成为

技术和工作的奴隶。

所以,应该鼓励儿童学习掌握技能,

但也不能忽视生活的其他内容。

5.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

这一阶段大约从

12~18 岁,是儿童向成人转变的过渡阶段。

在前面的阶段

里,儿童知道他们是什么,他们可能做什么,了解适合于

他们的不同角色。

而在这个阶段,儿童必须思考有关自己

和社会的各种信息,确定自己的生活策略,努力方向。

果儿童做到了这一点,就获得了自我同一性,发展为成人。

 

艾里克森指出:

"成长中的青少年面对自己内部生理发育的

飞速变化以及摆在他们前面成年人的任务,此时他们主要

关心的是把他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与他们对自我的感受进

行比较,以及如何将早年培养起来的技能和角色与眼前的

职业联系起来。

"他认为:

"自我同一性是一种知道自己将会

怎样生活的感觉""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经历

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

"

然而,青少年期是一个多事的时期,青少年的身体迅速发

育,对性的觉醒,对自我产生新的认识,对自己在生活中

的角色感到困惑、怀疑。

由此可产生"角色混乱",表现为不

能很好地选择适应环境的角色,没有明确生活目标和生活

的意义,不清楚自己将怎样生活成为什么样的人,形成"消

极同一性",即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不予认可的角色。

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相应的是忠诚的品质特点,忠实于自己

的信念,忠实于别人,忠实于社会。

与消极自我同一性相

应的品质则是不能承担正常社会角色,对社会的敌意或是

对帮会的忠实。

艾里克森也指出影响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另外一些因素。

如,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政治的迅速发展变化,使得

青少年早年培养的技能和角色无从适应。

还有不同时代人

群之间的观念差异,有一些成年人自己也不清楚他们的角

色,观念模糊,故不能对青少年进行恰当的指导。

在考虑

青少年人格发展问题时,这些因素是值得注意的。

6.亲密对孤独阶段:

此期大约在 18~30 岁,也称

为成年早期。

在这一阶段,发展了牢固自我同一性的青年

人会热烈寻求与他人的亲密关系,敢于与人相爱。

发展出

爱的品质,与人交流思想,分享感情。

而没有形成有效工

作与亲密能力的人则离群索居,回避与别人亲密交往,因

而形成孤独感。

7.繁殖与停滞阶段:

此期从 30~65 岁左右,即从成

年到老年。

这里繁殖不仅指生儿育女,更重要是指关心、

培养下一代的成长,还有创造的含义,包括各种有利于别

人和社会的物质及精神财富的创造。

在对下一代、对别人的关心过程中,个人形成关心的品质,

他们能理解别人的问题和需要,给人关心帮助而不求报答。

反之,如果一个人不能关心下一代,进行有利于社会和他

人的创造性活动,那他便是向"自我关注"方面发展,其特征

是人际关系贫乏、自私。

8.自我整合对失望阶段:

此期从 65 岁持续到生命

结束。

一个人只有通过前面 7 个阶段,才会对社会有所贡

献,有充实和幸福感,不畏惧死亡。

一个充实的,有完成

感的人会形成"智的品质,即以超脱的态度面对死亡"。

而发

展不顺利,有挫折、失败的人,回首往事常感到失望,感

到生活中许多重要目标没有达到,不愿匆匆离开人世。

五、自我同一性危机

时间透视:

代表大学生对时间概念及时间意义的了解。

合实际的时间观念是自我同一感的先决条件。

–缺乏适当的时间观念的大学生,对人生的问题可能会要

求凡事立即行动及速战速决的效果,因此好高鹜远而不能

脚踏实地。

–是不了解时间限制的现实,希望时间停滞,搁置未来的

计划,逃避职责或沉溺于过去的回忆中,让时间本身去解

决问题,导致“时间混淆”的产生。

自我确信:

是指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技巧等

发展出自信及确信,对自己生活上的决定和未来目标能够

信赖并感到愉快。

–自我确信与幼儿期“活泼自律——羞愧怀疑”阶段的危

机有密切的关系。

越具有活泼自律特性的大学生,越具有

清晰的自我确信,而越具有早期羞愧怀疑经验者,自我疑

虑也越高。

角色尝试:

是指大学生愿意担任不同角色,采取不同的观

点,表现不同的行为以及具有整合各种身份的能力,体验

由自动自发和自我肯定所带来的成功滋味和透过主动的尝

试去发现自己。

–尝试多种不同角色的最终目的是对积极性的理想加以认

同的过程。

工作无力:

是指大学生能够去研究和尝试工作世界中不同

的行业,以体验实质上和情绪上的职业成败而开始职业认

同的形成历程。

–职业的选择并非选择一个特定的职业,而是个人对自己

的能力、价值观合理的察觉,对未来可能的改变抱着开放

的态度,有信心地选择某个范围内相当广的职业方向。

–当大学生愿意扮演学徒的角色去见习和试探,养成热爱

工作、献身事业的精神,就能达成职业方面的自我认同。

反之,个人若缺乏成就动机,不了解职业价值,没有确定

的生活计划与工作经验的磨练,就会陷于“工作无力”的

危机中而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性别意识:

是指大学生能够发展出明确的性别认同,能够

确认自己的性别角色,对自己的男性特质或女性特质具有

信心,自认是一个完整的男性或女性,能够充分认同于所

属的性别并认识和性别有关的生殖和社会性意义,在与异

性交往接触时能感到坦然舒适。

–这种适当性别角色的建立或性别认同是自我认同发展的

必要条件,也是成年期“友爱亲密,孤独疏离”阶段异性

亲密与婚姻关系的基础。

权威混淆:

代表大学生透过社会及人际的互动,能够分辨

出在何时何地承担领导者的责任或扮演跟随者的角色,能

够不盲从权威,也不滥用权力。

–如果无法把不同权威的价值与自己的价值相协调,形成

个人的价值观念,就会导致“权威混淆”。

价值定向:

是指大学生能够发展一套指导个人的、社会的、

政治的及道德的行为信念并予以承诺。

这种价值的定向或

承诺有助于自我认同的寻求并避免“价值混淆”。

–相反,如果个人对价值理念缺乏定向,往往会导致个人

对现存社会价值观念产生怀疑和不满,无法确信生活的意

义而使自我迷失。

六、关于本书的看法:

Erikson 的自我同一性概念是不明确、不严密的定义,这种

状况造成了许多理解上的困难,同时也留下了不同的研究

者为研究的方便而采用不同的自我同一性概念的伏笔,成

为自我同一性研究发展的一个障碍。

Erikson 在《同一性:

青少年与危机》(1968)中承认这一定义的问题,他是以印

象派的风格、艺术家的气质运用富有哲理而颇具文学性的

笔调呈现了一个不固定的概念。

他在 1983 年的一次访谈中

说,“科学训练和逻辑能比我更精确地定义同一性”。

Erikson 的同一性概念并不是建立在牢固的科学理论的基础

上。

从思想方面而言,埃里克森将人的发展中的人格结构的重

心从本我转到自我;其发展渐成说强调人在发展过程中自

我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各阶段问题解决具有辩证因素

的动力观点;起发展学说对未来表现出乐观主义精神;个

人发展的各阶段重视家庭社会的作用;其侧重于社会和历

史的综合性,由此成为美国心里历史学的三大来源之一。

七、本书对我的影响:

生活

自己应为主,发挥主动,我们的生活是自己的,生命是自

己的,要对自己负责任,每一次的挑战都是对我们的磨练

与考验,不是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一帆风顺的,人生不

如意十之八九。

兴趣生乐趣,关键是一个“趣”字,没有去“趣”生活会

单调许多,生命短暂的——短短几十年,而相对于个人而

言,又是漫长的,人生无趣,一切会失去光彩,没有值得

寄托与依靠的东西。

生活贵淡然,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生活没有什么值得

奇怪的东西,因为有些东西只是我们还没有经历过,以后

会遇到的,只是时间问题,至于没遇到的,那就更没必要

操心,看淡一点。

忧患时常有,正如前面所说的,“不是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

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时刻准备迎接危机,未雨绸缪,居

安思危,古人曾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活是现在,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将来还未曾到来,所以

珍惜现在,才是最重要的,也是能保证自己不会后悔的最

佳途径。

人生

“知天命,尽人事”,机会倾向于有准备头脑的人,

天上不会无缘无故的掉馅饼,生活处处是机会,关键是我

们缺少的准备,机会来了,我们毫无准备,从而措手不及,

与机会擦肩而过。

守时待命,历史从来不缺少英雄,想做

执牛耳者,唯有顺应历史,顺应人民,否则历史的车轮将

从你身上压过,不留下任何痕迹。

生活或许处处有挑战,但是如果一两次失败就打败

你,你将失去参与“生活”这个游戏的资格!

乐观,如果

说什么能让我们处于不败之地的法宝,那就是乐观,看淡

了,什么都无所谓了,只有自己的内心的目标而已,可以

想象,这样的人将有何种成就。

态度

心要有所坚持。

心有所持,就不会像浮萍一样漂浮不定,

心如磐石坚不可摧!

用心雕琢生命之石。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对每个人只有一

次,生命如一张白纸,任由你图上色彩。

做一个有理想的人。

有理想才不会绝望,更不会放荡自己,

让自己时刻提醒自己,让自己有了使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