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和朋友在一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1449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4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道德与法治《和朋友在一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和朋友在一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和朋友在一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和朋友在一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和朋友在一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和朋友在一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和朋友在一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和朋友在一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和朋友在一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和朋友在一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和朋友在一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和朋友在一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和朋友在一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和朋友在一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和朋友在一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和朋友在一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和朋友在一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和朋友在一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和朋友在一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和朋友在一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道德与法治《和朋友在一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道德与法治《和朋友在一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道德与法治《和朋友在一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道德与法治《和朋友在一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道德与法治《和朋友在一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和朋友在一起》教学设计

【内容出处】

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和朋友在一起”。

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五四学制六年级全一册,P38-43。

【课标要求】

本框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

二1.2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和成人交往,体会交往与友谊对生命成长的意义。

【课标分析】

“行为动词”为了解、交往、体会,前者是知识技能水平,后两者属于体验要求水平。

“行为内容”为“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和成人”“交往与友谊对生命成长的意义”,闭锁心理属于核心概念,与人交往属于健康生活、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意义属于理性思考的核心素养。

本节内容是探究友谊真谛的起点,从朋友圈入手,让学生觉察自己朋友圈的变化,感受朋友的影响,体会与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课程标准》要求:

对自己的朋友关系做些梳理,说出友谊的变化,学会处理交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概述出友谊的意义。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四学制六年级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的内容。

主要引导学生在分析自己朋友圈的变化的基础上,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认识友谊的重要性。

本框题包括两个目题的内容:

第一目“我的朋友圈”,通过“我的朋友图”的反思分享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梳理自己的交往现状与朋友关系,让学生觉察自己的交友特点及交友对象的变化,这是学生建立友谊的前提;第二目“友谊的力量”,通过“朋友影响力”图、“友谊故事”的探究与分享活动,引导学生一起分享友谊故事,感受友谊的美好与力量,并把友谊的力量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层面,体会朋友在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位置。

【学情分析】

1、学生的经验基础

青少年时期的学生,逐步离开父母的怀抱,更多地寻求同龄人的认同,从同龄人的眼睛里寻找自己,与同龄人发生深刻的连接、建立真挚的友情成为迫切的内心需要。

2、学生的知识基础

从现实来看,每个学生都经历过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的友谊的洗礼,他们对朋友和友谊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受,也能初步说出友谊的重要性,缺少的是理性意识的提升。

但学生虽然有友谊的各种经历,却不一定能够准确感知自己的友谊关系,这直接会影响他们的交友动机和交友行为。

3、学生的认知水平

同伴交往和友谊对学生成长的意义虽然重大,但学生对朋友在生命中的重要性,只有一些模糊的体验,这就需要把学生的感悟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友谊的力量,明确交往和友谊在成长中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友谊的力量是本框题的重点。

这是因为:

每个人成长都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都离不开友谊的滋润,交往与友谊是初中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只有真正体会和认识到友谊的价值和力量,懂得友谊对于个体成长的重要影响,中学生才会重视与同学、朋友的交往,才能对寻求友谊抱以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主动与同学交往,建立真挚的同学友谊。

所以确定“友谊的力量”为本框题的重点。

为突出此重点,从朋友对我的影响力开始找起,以学生耳熟能详的名人友谊佳话为引领,再回到自身讲述自己的友谊故事,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通过交流、体验体会到朋友在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位置,并从感性到理性更能逐渐对友谊的力量明朗起来。

2.教学难点:

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是本框题的难点。

这是因为:

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

但由于初一的学生尚小,自我反思的能力较差,不容易对自己的交友状况有全面的认识,而且由于生活阅历有限,对自己在交友时产生的困惑也不能及时解决。

这些都急于获得指导和建议,所以确定“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为本框题的难点。

为突破此难点,对这一部分进行分解,先让学生填写自己的朋友圈,回忆曾经的朋友;再带领学生观察朋友圈,找出变化;然后设置小调查,让学生发现结交朋友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最后通过现场采访,让学生正视自己在结交朋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并尝试解决。

【资源与建议】

(一)学习资源

1.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在分析自己朋友圈的变化的基础上,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认识友谊的重要性。

2.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按以下逻辑顺序进行:

真情呼喊同学情——巧手梳理朋友圈——高山流水知音觅——人生路途相伴行。

3.本节课的重难点有:

友谊的力量,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

同学们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的情境材料,通过观察思考、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完成交流感悟。

(二)学习建议

1.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调查采访激发学生思考,经典故事促进学生分析,课堂讨论启发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2.观察思考、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交流感悟。

3.学会使用评价量表,并以此来指导学习活动的开展。

【学习目标】

1.通过填写朋友圈朋友的名字、观察自己的朋友圈、小调查和现场采访,95%的学生能回忆起自己曾经结交过哪些朋友,发现自己的朋友圈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了各种变化,初步了解自己的交友状况。

能觉察出自己现在在交往对象选择上的倾向性,承认自己对友谊的渴望,体察到伙伴、同学、朋友已经成为我们生命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

2.通过完成朋友影响力图、阅读经典、友谊佳话,95%的学生能回顾和整理成长中的友谊故事,重温友谊的温暖与美好,感悟朋友对自己产生的影响,体验友谊的力量。

【评价设计】

(一)过程性评价

1.通过写朋友圈、观朋友圈、思朋友圈,95%的学生能了解自己的交友状况,能运用自我觉察、反思的能力认识自己的人际状况,觉察出自己对友谊的是期待和渴望的,并感受到同龄人的共性倾向。

2.通过完成朋友影响力图、阅读经典、友谊佳话,95%的学生能发现和整理朋友对自己产生的影响,认识到我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等受到朋友的影响,从中感受友谊的力量和美好,从而更加渴望友谊。

能明确交友应讲原则,能说出道德与法律是底线。

(二)终结性评价

3.通过最后的真情呼喊,90%的学生能愿意抒发自己的情感,说出自己对友谊的感悟。

(三)附评价量规

我的朋友圈评价量规

评价指标

较好

有待改进

自评

书写

主动回忆以往的好朋友,积极填写朋友圈

随意填写

反思

主动观察思考自己朋友圈的变化和特点,尝试找到变化的原因

懒于反思

朋友影响力评价量规

评价指标

较好

有待改进

自评

书写

主动回忆以往的好朋友,按要求填写图表

随意填写

反思

主动反思自己和朋友相互之间的影响

懒于反思

小组合作评价量规

评价指标

A

B

C

D

互评

参与意识

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比较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不太积极主动,学习兴趣不浓

不愿意参加学习活动

 

与人合作

 主动配合组员,分工合作

 能配合组员完成分工任务

不太愿意参与小组活动,有时能帮帮忙,通常自己开展学习活动

不愿配合组员,有时和组员闹意见

 

与人交流

虚心听取组员意见,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

能听取组员意见,能比较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见

不太愿意倾听组员意见,喜欢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喜欢发言

不倾听同学的意见,较少或没有表达自己的意见

 

任务完成

不需要提醒就能准确熟练的提前完成任务

能按时完成,几乎不需要提醒

几乎需要经常提醒,才能基本完成任务

依赖性强,没有主动性,基本不能完成任务

 

真情呼喊评价量规

评价指标

★★★★★

★★★

自评

表达

愿意通过公开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感

选择书写并私下传递自己的情谊

拒绝任何方式的表达

情感和语言

能通过语言、神态等精准的展现自己的内心情感,精确的向对方传达情感。

能大致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情感。

不能表现情感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真情呼喊同学情(3分钟)

老师带来一段超火短视频《少年说》,

请思考:

视频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那你想不想对如此声嘶力吼呼喊的刘金竺说些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引领:

分别后才会有重聚,相逢的人会再相逢,希望刘金竺和粟鑫蓉将来还会有机会再见,继续她们这份可贵的友谊。

(设计意图:

课堂一开始就以一段煽情的短视频导入,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渲染了一种对友谊的巨大渴望的情感氛围,让学生产生同理心——我也有这样不舍和渴望,老师再适时引导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学生自然会思索友谊存在的意义。

过渡:

同学们,你是不是也在心底藏着一位非常想念的朋友呢?

一位让你思念到刻骨铭心甚至不管你今后交多少朋友,都没有办法被别人替代的挚友?

让我们回顾十二年的人生,寻找和朋友在一起的难忘瞬间。

二、新课教学

板块一——巧手梳理朋友圈

1、活动:

绘制朋友圈(5分钟)

(1)按亲疏度填写自己的3个朋友圈。

(2)观察自己的朋友圈:

说一说自己的朋友圈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发生变化了吗?

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思想越来越成熟,对友谊的感悟越来越深刻,这必然带来朋友和友谊的变动:

有的人的交往范围和朋友圈扩大了,交往内容更丰富了;有的人的朋友圈变小了,但是交往更加深入,朋友关系更加密切。

对于这些变化,我们要学会泰然处之,珍惜每一位朋友,珍惜每一段友谊。

(设计意图:

让学生对自己的朋友关系进行梳理,从交友的模式、特点,交往范围、交往深度的变化等方面对自己的友谊状况进行察觉和了解,试图回忆寻找出令自己难忘的朋友。

2、活动:

小小调查(4分钟)

请学生再次观察自己的朋友圈。

你发现了吗?

你绘制的朋友圈当中多是同学和玩伴,少有父母和老师,我们现场做一个小调查:

在下面这些情境中你会选择谁?

请用手势表达。

1同伴或同学、2父母、3老师。

1、最愿意与谁一起外出游玩?

2、心中的秘密最愿意向谁倾诉?

3、快乐的事最愿意与谁分享?

4、遇到困难最愿意向谁求助?

大部分同学的选择是1,其实不仅咱们班如此,我校专门就此问题做了一次调查问卷,大家看看是什么结果?

思考:

这个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大多数人会选择朋友们来倾诉或分享感受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再满足于与父母亲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渴望可以有更多同龄朋友和伙伴一起探索未知世界,一起分享经验快乐,一起相伴共同成长。

因此,伙伴、同学、朋友,就成为我们生命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

但这并不等于把家长和老师排除在朋友圈之外,我们应广泛交往。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发现选择中的共性,让学生察觉到自己现在在交往对象选择上的倾向性,可能多数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同龄人,更加渴望与同龄人有更多的互动,彼此分享生活体验。

逐渐明确朋友成为生命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从而产生主动结交朋友的意愿。

3、活动:

现场采访(3-6分钟)

老师发现刚才填写朋友圈时有写得较少的同学,采访一下:

你在交友方面有什么困难或困惑吗?

(学生回答)

其他学生帮忙出谋划策。

教师小结:

其实你的这些不主动、不会开始等多数是闭锁心理的表现。

闭锁心理,虽然是一种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正常心理反应,但如果不及时调适,任其发展下去,容易形成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性格,有碍自己的身心健康,会影响与同学朋友的相处和交往,进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所以我们应该积极调适闭锁心理,打开心灵之窗,迎接友谊的阳光。

很久之前就流行这样一句谚语:

生活里如果没有友情,一座城市就如同一片旷野,人们的面目就淡如一张图片,人们的语言则是一片噪音。

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可见,生活需要友情,友情是我们成长的心理需要。

所以,我们要经常对自己的朋友关系做些梳理,理性地看待朋友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朋友相交,也许有泪水,但也有欢笑;有苦涩,也有甜蜜。

学会处理交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便更好地觉察自己对友谊的真正期待。

我们要坚信,友谊是你和我的渴望,是心与心的靠近,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

(设计意图:

通过采访,让学生体察到每个人都期待和渴望友谊,同时,也会为朋友相处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冲突而烦恼,让学生了解和接纳自己及他人对友谊的渴望,也体味有朋友的复杂感觉。

过渡:

那么,与朋友产生的友谊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呢?

板块二——高山流水知音觅

4、活动:

朋友影响力(5分钟)

P41页,我们先来完成朋友影响力图。

请学生交流分享具体事例,谈谈朋友对自己的影响。

从同学们的交流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

朋友对我们的影响很大。

在与朋友的交往过程中,我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性格等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朋友的影响。

我们会不自觉地关注朋友所说的话、所做的事,相处久了,我们与朋友之间的相似之处也会越来越多。

(设计意图:

旨在使学生通过完成朋友影响力图,发现和整理朋友对自己产生的影响,认识到我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等受到朋友的影响,从中感受友谊的力量,从而产生“结交朋友需要选择吗?

”的思索。

这就有问题了。

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当我们与优秀的人为友时,自己也会变得更加优秀。

与堕落的人为伍时,很可能会误入歧途。

5、活动:

阅读经典(10-12分钟)

正如

孔子曰: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nìng),损矣。

请同学们阅读这两段经典,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交友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为什么?

(小组合作后交流。

师生共同梳理益友和损友的作用。

补充案例《中学生误交损友走邪道暴力抢劫出人命》,并展示“交友不慎导致犯罪”的统计数据。

中学生误交损友走邪道暴力抢劫出人命

初中生小王的父母都在外打工,生活由其爷爷奶奶代为照顾,由于几乎没人管,小王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还结交了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学会了抽烟喝酒泡网吧,还时不时结伙打个架。

一天夜晚,本该在家温习功课的小王,却跟着5个“好兄弟”在街头游荡。

由于抽烟喝酒泡网吧样样需要钱,在对钱的强烈占有欲望驱使下,带头的“杨大哥”提议勒索钱财。

小王一开始胆怯,畏惧不前。

杨大哥顿时火冒三丈,教训小王说,我们这么多人都不怕,就你胆小鬼,将来怎么能成大事。

血气方刚的小王一下子被激起来。

这时,被害人孙某骑着单车过来了,带头大哥“身先士卒”,一头撞过去,其他5人一哄而上,围住孙某索要“赔偿”。

孙某见机不妙,爬起夺路而逃。

6人追上去,拿出铁链、木棍将孙某包围殴打;混战中,“杨大哥”捡起一块砖头,对准孙某的头部狠砸。

孙某顿时倒在血泊中,最终因“重度颅脑损伤”而死亡。

揭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

6名被告分别得到了法律严厉的制裁,并附带赔偿被害人丧葬费15万元;小王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

教师小结:

所以建立真正的友谊必须以分清正确与错误、正义与邪恶为前提,以道德和法律为原则,谨慎交友,努力做到善交益友,不交损友。

当然我们也要积极成为他人的益友,坚决不做损友。

(设计意图:

在学生产生思索的基础上,及时趁热打铁,依托经典,让学生深思我要结交什么样的朋友。

穿插一些小事例和统计数据,让学生明确交友的原则,并思索如何践行。

正是因为友谊讲原则,才会流传那么多的友谊佳话。

6、活动:

友谊佳话(5分钟)

图片循环播放友谊佳话,师旁白。

因为有了鲍叔牙的理解和包容,让管仲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封侯拜相,大展身手,发出“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的千古感叹。

因为有了蔺相如的大度宽容,让廉颇羞愧反思,学会了如何更好的与人相处,才有了他们之间的患难与共、同生共死的深厚友谊。

因为有了恩格斯的默默支持与扶持,让马克思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的潜心研究,遇到困难挫折时决不放弃,在志同道合的道路上成就了伟大的革命友谊。

因为有了冰心大姐的陪伴,让巴金写道:

“她的存在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她是一盏明灯,照亮我前面的道路。

她比我更乐观。

灯亮着,我放心地大步向前。

灯亮着,我不会感到孤独。

刘国梁与孔令辉,当初的乒乓双子星叱咤体坛,从对手到搭档再到挚友,创造了诸多奇迹。

岁月匆匆,时光荏苒,二十多年来,我们曾并肩作战,一起登上最高领奖台,一起执掌教鞭,见证了彼此一起走过的成长历程。

你和朋友之间一定也有类似的经历吧?

说一说你和朋友之间的故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

先从伟人的友谊故事中笼统感知友谊的力量,再回到自己的友谊故事深刻感受友谊的力量,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也给学生在交友方面提供一个可供学习的典范。

板块三——人生路途相伴行

7、活动:

真情呼喊(3-5分钟)

教师小结:

老师被你和朋友的之间的真情厚意给感动了,恭喜同学们找到了值得令自己真心铭记的朋友。

相信你一定有一些话迫不及待的要对他说,让我们像刘金竺一样大声喊出来吧。

朋友,我想对你说——(学生接龙)

教师总结:

真诚友善的情感需要我们勇于表达,只要你肯于付出真心,相信无论你的朋友身在何处,一定会感受到你的这份真情。

8、活动:

名言诵读(1分钟)

师生同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

能结交到亲密的朋友是一种幸福,而拥有一个对自己有深刻而良好影响的人则是人生的幸运。

希望我们同学都能拥有这样的幸运,一路有挚友幸福相伴。

(设计意图:

经过一节课的活动,学生从观察朋友圈入手,经历了回忆——寻找——感受——发现令我刻骨铭心的好朋友的过程,内心的情感一步步得到激发和升华,应该需要一个抒发的机会,创造这样的机会就成为这节课的最终任务。

最后的名言师生同读,大家共勉。

 

《和朋友在一起》学情分析

1、学生的经验基础

青少年时期的学生,逐步离开父母的怀抱,更多地寻求同龄人的认同,从同龄人的眼睛里寻找自己,与同龄人发生深刻的连接、建立真挚的友情成为迫切的内心需要。

2、学生的知识基础

从现实来看,每个学生都经历过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的友谊的洗礼,他们对朋友和友谊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受,也能初步说出友谊的重要性,缺少的是理性意识的提升。

但学生虽然有友谊的各种经历,却不一定能够准确感知自己的友谊关系,这直接会影响他们的交友动机和交友行为。

3、学生的认知水平

同伴交往和友谊对学生成长的意义虽然重大,但学生对朋友在生命中的重要性,只有一些模糊的体验,这就需要把学生的感悟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友谊的力量,明确交往和友谊在成长中的价值和意义。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

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

但由于初一的学生尚小,自我反思的能力较差,不容易对自己的交友状况有全面的认识,而且由于生活阅历有限,对自己在交友时产生的困惑也不能及时解决。

这些都急于获得指导和建议,所以确定“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为本框题的难点。

为突破此难点,对这一部分进行分解,先让学生填写自己的朋友圈,回忆曾经的朋友;再带领学生观察朋友圈,找出变化;然后设置小调查,让学生发现结交朋友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最后通过现场采访,让学生正视自己在结交朋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并尝试解决。

《和朋友在一起》效果分析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采用过程性评价,活动本身即是评价。

课后检测结果目标达成度较高。

1.对于难点部分的突破,采用了分解式,分成三个连续性的小活动:

在学生填写自己的朋友圈基础上,先带领学生观察朋友圈,找出变化;再设置小调查,让学生发现结交朋友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最后通过现场采访,让学生正视自己在结交朋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并尝试解决。

通过这种写、观、思的过程,95%的学生能回忆起自己曾经结交过哪些朋友,发现自己的朋友圈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了各种变化,了解了自己的交友状况。

能觉察出自己现在在交往对象选择上的倾向性,承认自己对友谊的渴望,体察到伙伴、同学、朋友已经成为我们生命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

2.对于重点部分的突出,也是通过三个小活动完成的:

填写朋友影响力图、阅读经典、友谊佳话,从自己发散到名人伟人,再回归到自身,95%的学生能发现和整理朋友对自己产生的影响,认识到我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等受到朋友的影响,从中感受友谊的力量和美好,从而更加渴望友谊。

也能明确交友应讲原则,能说出道德与法律是底线。

3.从整体来看,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出发,以学生的情感起伏、主观感受为主线,分为四个部分:

真情呼喊同学情——巧手梳理朋友圈——高山流水知音觅——人生路途相伴行。

尤其是通过最后的真情呼喊,90%的学生愿意通过不同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说出自己对友谊的感悟。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在表达困惑的时候,并不足够充分,有些学生不不愿意谈论自己不阳光的那一面,这说明学生的内心并没有真正打开,也就很难量化他的内心究竟受到多大的触动。

还有最后的“真情呼喊”小活动,只有一部分学生愿意口头表达情感,并且表现出不好意思,而其他学生更愿意书面表达。

《和朋友在一起》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四学制六年级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的内容。

主要引导学生在分析自己朋友圈的变化的基础上,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认识友谊的重要性。

本框题包括两个目题的内容:

第一目“我的朋友圈”,通过“我的朋友图”的反思分享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梳理自己的交往现状与朋友关系,让学生觉察自己的交友特点及交友对象的变化,这是学生建立友谊的前提;第二目“友谊的力量”,通过“朋友影响力”图、“友谊故事”的探究与分享活动,引导学生一起分享友谊故事,感受友谊的美好与力量,并把友谊的力量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层面,体会朋友在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位置。

根据以上分析,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友谊的力量。

每个人成长都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都离不开友谊的滋润,交往与友谊是初中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只有真正体会和认识到友谊的价值和力量,懂得友谊对于个体成长的重要影响,中学生才会重视与同学、朋友的交往,才能对寻求友谊抱以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主动与同学交往,建立真挚的同学友谊。

所以确定“友谊的力量”为本框题的重点。

为突出此重点,从朋友对我的影响力开始找起,以学生耳熟能详的名人友谊佳话为引领,再回到自身讲述自己的友谊故事,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通过交流、体验,体会到朋友在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位置,并从感性到理性更能逐渐对友谊的力量明朗起来。

根据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

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

但由于初一的学生尚小,自我反思的能力较差,不容易对自己的交友状况有全面的认识,而且由于生活阅历有限,对自己在交友时产生的困惑也不能及时解决。

这些都急于获得指导和建议,所以确定“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为本框题的难点。

为突破此难点,对这一部分进行分解,先让学生填写自己的朋友圈,回忆曾经的朋友;再带领学生观察朋友圈,找出变化;然后设置小调查,让学生发现结交朋友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最后通过现场采访,让学生正视自己在结交朋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并尝试解决。

《和朋友在一起》评测练习

1.小芳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但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总是独来独往。

如果请你来帮助小芳同学,你会对她说( D )

  A.中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与人交往是长大以后的事

  B.积极接纳自我需要接纳自己的全部,包括缺点

  C.父母的怀抱依旧温暖,不需要他与人交往

  D.伙伴、同学、朋友成为我们生命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

2.由英国一家调查公司发起的对1505名英国成年人进行的调查发现,29岁是朋友最多的时候。

这些朋友有的是在工作过程中认识的,有的是在社交媒体上认识的。

这表明( B )

  A.人的年龄越大,结交的朋友越多

B.交往范围越广,结交的朋友越多

C.中学生,不可能结交更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