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中考语文样卷.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1719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中考语文样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样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样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样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样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样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样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样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样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样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样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样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样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样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样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样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样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样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样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中考语文样卷.docx

《江西省中考语文样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中考语文样卷.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中考语文样卷.docx

江西省中考语文样卷

中考语文样卷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1.古诗文积累。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

(2)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3)山气日夕佳,______。

(4)巴东三峡巫峡长,______。

(5)______,寒光照铁衣。

(6)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

(7)______,奉命于危难之间。

(8)所以动心忍性,______。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分)

2.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匿笑(nì)    怪诞          瘦骨嶙峋(xún)      叹为观止

B.绥靖(tuŏ)  吞噬          即物起兴(xìng)     不言而喻

C.谀词(yí)    缄默          日薄西山(bó)       莫衷一事

D.涟漪(yī)    亵赎          相形见绌(zhuō)     恼羞成怒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蝈蝈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B.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惟妙惟肖。

C.她谈笑从容,对答如流,使得这些青年主妇们,也不能轻视她的聪明美丽。

D.那商店铺面,楼房街舍……鳞次栉比,层层叠叠,密集如蝉房蚁巢。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们面前的田地里是一片成熟的谷场。

B.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水浒》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特点。

C.我偶然走过书店的窗前,窗里刚好摆了几本无缘一读而慕名很久的名著。

D.你真是一个举止优雅、品行端正、学识渊博的好学生。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它的美处是一种微笑般的美处,所给我们的乐处是一种温和的乐趣。

②因为竹的可爱处在纤瘦,所以画在画上时只须两三枝,即已足够,正如画梅花的只须画 一枝。

③人的爱竹,爱的是干叶的纤弱,因此植于家中更多享受。

④纤瘦的竹枝最宜配以怪石,所以画竹时,旁边总画上几块皱瘦玲珑的石头。

⑤竹树以瘦细稀疏为妙,因此种竹两三株,和一片竹林同样的可爱,不论在园中或画上。

A.⑤②④①③B.③④⑤②①C.③①⑤②④D.⑤④②①③

6.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这腰鼓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B.道道目光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C.你要是走过淮河,乘着轮渡,轮渡扯着呜呜咽咽的笛声,就有些像这种固定不变的东西。

D.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三、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7.综合性学习

根据下面有关图章材料,写一段介绍“图章”的说明性文字。

要求:

150 字左右。

[材料一]用小块的石头、木头、金属、树脂等做成的东西,底下一面多为方形或圆形,刻着姓名或其他名称、图案等,用来印在文件、书籍等上面,作为标记。

[材料二]印章篆刻是我们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从春秋战国时起,到今天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图章最初只是一种凭信的记号,后来则于做凭信记号之外兼为一种艺术。

[材料三]旧时图章使用有一套严明的制度,帝王用者曰玺、曰宝,官吏曰印,袟卑者曰 鈐记,非永久性的机关曰关防,秩序井然。

私人印信,纯然是国粹。

在小小的 一块石头上刻上自己的名姓,或阴或阳,或篆或鎦,或铁线或九叠,十分有趣。

 明清以后,文人雅士篆刻之风大行,闲章常有奇趣,或摘取诗句,或引用典实,或直抒胸臆。

[材料四]旧时,签支票、立合同、掣收据、填证书文书,以至于收受信件包裹,无一不需盖章。

在字画上盖章,能使以黑色或青绿为主的作品,由于朱色印泥的衬托,而格外生动,有画龙点睛之妙。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湖上吟

[宋]章甫 

谁家短笛吹《杨柳》?

何处扁舟唱《采菱》?

湖水欲平风作恶,秋云太薄雨无凭。

近人白鹭麾方去,隔岸青山唤不应。

好景满前难着语,夜归茅屋望疏灯。

(1)下列对诗歌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首联写诗人游湖之初,听到笛音与菱歌,寻声望去,吹笛的人,载着歌者的小船,其实就在前面不远处。

B.颔联写湖面上风起了,湖水吹皱,天空飘着薄云,不可能下雨。

C.颈联写游人之稀少,湖面之空阔。

D.尾联“难着语”是说难以用语言文字来形容。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首联以对偶的问句发端,连发两问,写出了游湖的情趣。

B.颔联描摹景物十分工整,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C.末句“望疏灯”言尽意不尽,韵味无穷。

D.全诗记游湖的印象,前六句写湖上见闻与情趣,末两句抒发感慨。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凭①举孝廉,出都,负②其才气,谓必参时彥③.欲诣刘尹④,乡里及同举者共笑之。

张遂诣刘,刘洗濯料事⑤,处之下坐⑥,唯通寒暑,神意不接。

张欲自发无端⑦.顷之,长史 诸贤来清言,客主有不通处。

张乃遥于末坐判之,言约旨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坐皆惊。

真长延。

之上坐,清言弥日⑧,因留宿至晓。

张退,刘曰:

“卿且去,正当⑨取卿共诣抚军⑩。

”张还船,同侣问何处宿,张笑而不答。

须臾,真长遣。

传教⑪觅廉船,同侣惋愕。

即同载诣抚军,至门,刘前进谓抚军曰:

“下官今日为公得一太常博士⑫妙选。

”既前,抚军与之话言,咨嗟⑬称善,曰:

“张凭勃窣⑭为理窟⑮。

”即用为太常博士。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张凭:

字长宗,吴郡人。

为乡闾所称。

太守以才选举孝廉,试策高第,为惔 所举,补太常博士,累迁吏部郎、御史中丞。

②负:

倚靠,仗恃。

③参时彥:

参,参与,加 入。

时彥,当时有才学之士。

④刘尹:

刘惔,字真长,官丹阳尹,故称。

⑤料事:

料理事务。

⑥处之下坐:

把它安排在下座。

⑦自发无端:

自发,自己引发话题。

端:

头绪。

⑧弥日:

整 天。

⑨正当:

即将,将要。

⑩抚军:

指简文帝,曾任抚军大将军。

⑪传教:

郡吏,传达教令 者。

⑫太常博士:

官名,定礼仪,行礼时导引帝王等。

⑬咨嗟:

赞叹。

⑭勃窣:

形容才华由 内而外迸发而出。

⑮理窟:

富于义理,集于一身之意。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

正。

确。

的一项是______

A.负/其才气       B.乡里及同举者/共笑之

C.张笑/而不答    D.即/同载诣抚军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诣______   ②延______    ③遣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张乃遥于末坐判之,言约旨远。

②下官今日为公得一太常博士妙选。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

六、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

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旧 土 宁

新路   父亲把一堵旧墙拆了,和成泥巴,打成土坯,砌房子,抹墙皮。

旧墙的土看上去很老了,老得发黄,老得有点儿像姜黄色了,老人们说是唐朝的,甚至说是秦朝的,反正是久远留下 来的墙,这墙的土跟地里的不一样,太陈旧了。

   我担心老成这般样子的旧土,打成土坯,砌成墙,抹成墙皮,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 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

我劝父亲不要用这样的泥土砌墙、盖房,父亲一点儿也没理我的话,不但把那堵很长的大墙拆了,而且还把墙底下的土也挖出来和成了泥。

我对父亲的做 法很生气,我埋怨父亲,你用这么陈旧的泥土盖房子,心里到底有没有儿孙,你是不是打算 你住几年,就不管儿孙了?

父亲说,泥土有什么老不老的,泥土从来不会老;再老的泥土,见了水,和成泥,就是新泥;打成土坯,土坯就是新的;砌成墙,墙就是新的;盖成房子,房子就是新的,放心住吧……果然,这老墙的土,和成泥很耐用,打成土坯很硬实,砌成墙 很敦实,抹上墙很细腻。

   父亲的选择是对的,用旧土和泥巴砌成的墙,比地里挖的新土有黏度,耐风耐雨耐晒,这三十多年过去了,房子结结实实,院墙稳稳当当。

父亲在这房子里住了二十多年,离去十 年多了,如今他的孙子住着,墙皮旧了,墙体还是好好的,粉刷了几次,还如新房似的。

   由此,我对旧土有了新的认识,我感到泥土是一个神奇、有生命而永远不死的物质。

 一块荒芜千万年的土地,看上去死寂、静静地沉睡在那里,甚至不长一草一木,你以为它早已死去了,其实不然,如若泼上一瓢水,这喝了水的土,不管是黄土、红土、黑土,立 刻就会变得灵动起来,像睡醒了似的,黄土就会变得更黄,红土变得更红,黑土变得更黑--泥土活了。

 这喝了水,被水唤醒的旧土,你不动它,恍若永远在水中,它是醒的;你若动它,它便会越来越有灵性。

一旦被捏、揉、搅、捶、打过,泥就全醒了,倘若揉、搅、捶、打的时间 更长,泥就会越鲜亮、越精神、越黏,甚至会灵气十足。

这时候的泥,好似有了筋有了骨,有了柔软轻盈的生命,打成土坯也好,烧成砖瓦陶瓷也好,就看你想让它成为什么,它就会 让它的生命绽放出千姿百态的形状。

   一片毫无生机的土地,能给你的触发是枯涩的,你想象不出来这片寂寞的旧土,会长出 什么来。

它会长出金黄色的庄稼、香甜的苹果、参天的大树,变成碧波荡漾的林海吗?

不需 要你投入满地黄金,不需要你苦苦膜拜,只要你给它水,让它喝足了醒来,你撒下的种子,就会长出你要的东西。

黄土高原荒凉,是泥土讨厌那个地方吗?

江南绿树成荫,是泥土偏爱 那个地方吗?

不论是黄土还是红土,等待的不是荒芜,是唤醒它的水。

旧土永远在等待种子 和雨水。

   那村边一望无际的田野,是什么时候成为耕田的?

地下挖出了秦朝的砖汉朝的瓦,还有唐朝的锄头,那说明这片地耕种了几千年了。

几千年来每年都春播秋收,它滋养了村里祖祖 辈辈的人,还有那些牲口。

耕种它的人,几千年来从这地里“冒”出来,死了有被埋到这片 地下。

地被耕来耕去,人生生死死,这地几千年来有可能一年也没闲过,会老了吗?

我捧起 这老田里的泥土,湿润润的,油黑黑的,孕育的小麦,正抽绿芽,哪像耕耘了几千年的土地,简直像年轻的母亲,正散发着乳香呢!

我坚信,只要给它水的滋养,给它足够的肥料,这田 地的旧土,永远是年轻的,永远也不会老去。

   每一捧旧土,都不可小看。

每一捧旧土,无不经受了数亿年的风雪雨霜,无不经受了数不清的践踏和摧残,见证、饱尝和承载了死的悲惨、血泪与世间残酷。

被屠刀,被魔鬼,被 烈火,甚至被炮弹蹂躏过的泥土,喝过雨水,照样会活,照样会新,像新的泥土一样。

这就 是旧土。

旧土承载世间万物,承受了天地间风、雨、水、电、雪的摧残,承受了人和动物的 一切暴行,包含和消融了发生在大地上的所有污垢、丑陋和罪恶。

尽管它是负重和苦难的,但旧土不旧,旧土在一滴水的滋润下,依然是生机勃勃的精灵。

   我膜拜大地,敬仰旧土。

                                                                                           (选自《人民日报》2016 年 5 月 28 日)

(1)文章从内容看分前后两个部分,请概括前一部分的内容。

(2)文章后一部分写出了“旧土”的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3)赏析下面句子。

我捧起这老田里的泥土,湿润润的,油黑黑的,孕育的小麦,正抽绿芽,哪像耕耘了几 千年的土地,简直像年轻的母亲,正散发着乳香呢!

(4)文章为了表达丰富的情感,运用了什么写作技巧(或写作手法)?

请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说经典

梁衡

    什么是经典?

常念为经,常说为典。

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

 常言道“话说三遍淡如水”,一般的话多说几遍人就要烦。

但经典的话人们一遍遍地说,一代代地说;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

不但文字的经典是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

一首好歌,人们会不厌其烦地唱;一首好曲子会不厌其烦地听; 一幅好字画挂在墙上,天天看不够。

甚至像唐太宗那样,喜欢王羲之的字,一生看不够,临 死又陪葬到棺材里。

    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

但这永 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手轻轻一拍就碎,它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 遍。

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

莎士比亚有许多 话,简直就是大白话,比如“是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

”还有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这些话被人千百次地模 仿。

就是《兰亭序》也是在一次普通的文人聚会上,王羲之一挥而就。

当然,经典也有呕心 沥血、积久而成的。

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

不管是妙手偶成 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后人承认它,就常想起它,提起它,借用它。

它 如铜镜愈磨愈亮,要是一只纸糊灯笼呢?

用三五次就破了。

  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

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 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不成经典。

 文化的发展总是一层一层,积累而成。

在这个积累过程上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必得有新的创造。

比如教师一遍一遍讲数理化常识,如果他只教书而不从事科研,一生也不会造 就数学或物理科学方面的经典。

因为只有像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像伽利略发现了重力加速 度,像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等,才算是科学发展史上的经典。

唐诗、宋词、元曲,书法上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徽宗的瘦金书,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

因为 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

我们回望历史,就会看到这些高峰,它 们是一个永远的参照点。

   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

 后人时时地想起、品味、研究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借鉴它,以便去创造自己新的经典。

就像爱因斯坦超越牛顿,爱翁和牛顿都不失为经典。

齐白石谈到别人学他的画说:

“学我者 生,像我者死。

”因为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

比如我们现在写古诗词,无论如何也不会有李白、李商隐、李清照的神韵,岂止唐宋,就是郭小川、贺 敬之也无法克隆。

时势异也,条件不再。

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唯其这种“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

 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挖掘。

 经典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

“绣出鸳鸯凭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经典不只是一双锦绣鸳鸯,还是一根闪闪的金针。

凡经典 都超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观点、立场、方法、思想、哲理的内涵,唯 理性才可以指导以后的实践。

理性之树常绿。

只有理性的东西才经得起一遍一遍地挖掘、印 证,而它又总能在新的条件下释放出新能量。

如天然放射性铀矿一样,有释放不完的能量。

 范仲淹说: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司马迁说: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都是永远的经典,早超出了当时的具体所指而有了哲理的永恒。

就是达•芬 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朱自清《背影》中父亲饱经风霜的背影,小提琴曲《梁祝》中爱 的旋律,还有毕加索油画中的哲理,张旭狂草中的张力,也都远远超出自身的艺术价值而有了生命的启示。

 总之,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是因为它丰富的内涵,人们每重复它一次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像一块糖,因为有甜味人才会去嚼。

同样,一篇文章,一幅画或一个理论,能经 得起人反复咀嚼而味终不淡,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

一块黄土,风一吹雨一打就碎;一 颗钻石,岁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见光亮。

选自《我的阅读与写作》,略有改动。

(1)文章以“说经典”为论题从三个方面论述经典,请概括文章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什么是经典

______

 

经典形成的主要形式

______ 

 

成为经典的条件

______ 

(2)文章在论述成为经典的条件时,列举了大量的事例进行论证,请举例分析。

(3)纵观全文,对于经典的论述,作者主要是围绕“重复”进行讨论,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你对“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中“重复”的理解。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0分)

12.写作

请以“最好的选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不少于 600 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学诗谩有惊人句;枯藤老树昏鸦;飞鸟相与还;猿鸣三声泪沾裳;朔气传金柝;隔江犹唱后庭花;受任于败军之际;曾益其所不能

【解析】

答案为:

(1)学诗谩有惊人句(注意“谩”的书写)

(2)枯藤老树昏鸦(注意“藤”的书写)

(3)飞鸟相与还

(4)猿鸣三声泪沾裳(注意“裳”的书写)

(5)朔气传金柝(注意“柝”的书写)

(6)隔江犹唱后庭花

(7)受任于败军之际

(8)曾益其所不能

该题考查的是古诗词和古文的背诵与默写。

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

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做该题时首先要认真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是注意错别字,对于这些应背诵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2.【答案】A

【解析】

A.正确;

B.有误,“绥靖”的“绥”应读“suí”;

C.有误,“谀词”的“谀”应读“yú”;

D.有误,“亵赎”应为“亵渎”;“相形见绌”的“绌”应读“chù”。

故选:

A。

本题考查汉字的书写和字音,注意平时的积累。

做本题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读音和字形的区分。

3.【答案】B

【解析】

A.惊慌失措:

失措:

失去常态。

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合乎句意,是正确的;

B.惟妙惟肖:

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

属用错对象,是错误的;

C.对答如流:

对答:

回答。

回答问话象流水一样快。

形容口才好,反应快。

合乎句意,是正确的;

D.鳞次栉比:

栉:

梳篦的总称。

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

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合乎句意,是正确的;

故选:

B。

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

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成语常见的错误有:

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成语的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题型。

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

要做好该类题,平时的积累是离不开的。

在出题时尤其是词义正确,而感情色彩不合乎题意的更应该注意。

4.【答案】C

【解析】

A.有误,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成熟的”不能修饰“谷场”,改为“一片成熟的谷物”;

B.有误,动宾搭配不当,“特点”改为“营养”;

C.正确;

D.有误,用词不当,“学识渊博”用在学生身上不当,去掉“学识渊博”。

故选:

C。

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

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病句的发生。

5.【答案】C

【解析】

读各个读段,可知③阐述了一个观点,可作为起始句;

①衔接上句的意思,同样讲述了“享受”的内容,可作为第二句;

⑤②④都讲到“纤瘦”前两句可结合“因为”一词辨析其顺序;后一句则由“竹”讲到“石”完成描述。

由上分析,可排序为:

③①⑤②④

故选:

C。

此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此题可结合读,理解句意,然后结合逻辑顺序排列。

6.【答案】C

【解析】

A.“容不得……,容不得……,容不得……”三个连续使用,是排比;

B.把“道道目光”比作“穿透了伪装的甲胄”“金刚刀切开了玻璃”,是比喻;

C.没有使用修辞手法;

D.“飞”是比拟。

故选:

C。

此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的辨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修辞手法,并结合具体语境,灵活分析。

7.【答案】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和语言表达。

根据材料中的“小块的石头、木头、金属、树脂等做成的东西““多为方形或圆形““帝王用者曰玺、曰宝,官吏曰印““签支票、立合同、掣收据、填证书文书,以至于收受信件包裹,无一不需盖章““明清以后,文人雅士篆刻之风大行“可概括作答。

不要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图章是刻着姓名或其他名称、图案的方形或圆形的石头、木头等东西。

帝王用者曰玺、曰宝,官吏曰印。

私人印信在小小的石头上刻上自己的名姓,也是国粹。

旧时签支票、立合同,以至收信件包裹,都需要盖章,图章最初只是凭信的记号,后来成了一种艺术。

春秋时,印章篆刻就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明清以后,文人雅士篆刻之风大行,闲章常有奇趣。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和语言表达。

综合读写即给出一段材料(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大家熟悉的),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皆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8.【答案】A;B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首先反复读诗,理解诗意。

本诗首联用两个问句,描写游湖时所听到的悠远的笛声和优美的歌声;颔联写平静的湖面上骤然风起,天空薄云飘浮,没有下雨的征兆;颈联写游人稀少,白鹭远飞,青山隔岸,湖面空阔的美丽景象;尾联则表现诗人对眼前美景无法用语言表达,夜归茅屋望着稀疏的灯火依然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然后对应各个选项,发现A选项中“寻声望去,吹笛的人,载着歌者的小船,其实就在前面不远处”与诗句内容不符,首联中“谁家”、“何处”两个词语表明诗人并没看到吹笛和唱歌之人。

故选A。

(2)此题考查学生的诗歌赏析能力。

赏析诗歌,就是在“读懂”的基础上,赏析诗歌形象,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情感,品析表达技巧等。

解答本题,认真阅读四个选项的内容,ACD选项的赏析与诗歌一致。

这首诗的颔联采用拟人手法,动静结合,描写湖上骤然风起的景象,B选项中“虚实相生”的写法在颔联里找不到依据。

故选B。

答案:

(1)A

(2)B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用两个问句,描写游湖时所听到的悠远的笛声和优美的歌声;颔联写平静的湖面上骤然风起,天空薄云飘浮,没有下雨的征兆;颈联写游人稀少,白鹭远飞,青山隔岸,湖面空阔的美丽景象;尾联则表现诗人对眼前美景无法用语言表达,夜归茅屋望着稀疏的灯火依然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全诗调动听觉和视觉,采用动静结合、远景与近景相结合的写法,描绘出一幅山水画卷,表达了诗人对湖上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以及置身湖上的闲适与惬意。

解答此类题目,学生要反复朗读,理解全诗内容,抓重点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熟知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提升自己鉴赏诗歌的能力。

9.【答案】C;到;延请;派遣

【解析】

(1)本题考查句子停顿。

ABD正确。

C.有误,正确停顿应为:

张/笑而不答。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

想去拜访丹阳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