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政治一轮复习.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2033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政治一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初三政治一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初三政治一轮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初三政治一轮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初三政治一轮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初三政治一轮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初三政治一轮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初三政治一轮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初三政治一轮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初三政治一轮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初三政治一轮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初三政治一轮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初三政治一轮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初三政治一轮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初三政治一轮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初三政治一轮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初三政治一轮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初三政治一轮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初三政治一轮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初三政治一轮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政治一轮复习.docx

《初三政治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政治一轮复习.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政治一轮复习.docx

初三政治一轮复习

2015年初三政治一轮复习教案

七年级

(一)

教学目标:

复习考点1、认识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体会生命的价值。

2、客观地认识自我。

明确两个考点的能级要求,熟悉两个考点所对应的关键词、核心观点及具体内容,并能运用考点所对应的核心观点去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教学重点:

1、肯定、尊重、悦纳、珍爱自己的生命。

2、正确认识自己,就要做到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教学难点:

1、我们要珍爱生命,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

2、认识自我的途径

教学方法:

前测(了解学情)——讲解(梳理考点)——后测(反馈学情)——讲解(难点、错点)

教学过程:

一、前测:

(了解学情)

《中考说明与训练》P2-4选择1-20题

二、讲解:

(梳理考点)

考点1:

认识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体会生命的价值(理解七上第三课)

【关键词】珍爱生命

【核心观点】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我们要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并为之不懈努力,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

【考点解读】

1.生命的独特性是什么?

(1)突出表现在人类的生命最具智慧。

(2)更多表现在,人的个性品质、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和途径的多样性。

2.如何珍爱生命(怎么办)

(1)关爱周围的生命,特别是野生动植物。

(2)肯定他人的价值,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生命。

(3)肯定、尊重、悦纳、珍爱自己的生命。

①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②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

实现人生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要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

③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我们要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并为之不懈努力,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

考点2:

客观地认识自我(理解七上第五课)

【关键词】正确认识自己

【核心观点】正确认识自己,就要做到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考点解读】

1.认识自我的要求:

正确认识自己,就要做到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1)全面地认识自己。

既要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外貌、衣着、举止、风度、谈吐等),又要认识自己的内在素质(学识、心理、道德、能力);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

做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

(2)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每个人都是变化发展的,优点、缺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通过不断改正缺点来完善自己。

2.认识自我的途径

①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学会自我反省。

②通过他人了解自己。

重视他人的态度与评价,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忽视。

③通过集体了解自己。

集体往往对一个人的评价更全面、更客观。

三、后测(反馈学情)

(一)选择题

1、(2009年中考)认识自我的途径有很多,其中通过____________来认识自己往往更全面、更客观。

A.自我观察B.他人评价C.集体生活D.自我反省

2、(2010年中考)正确认识自己要求我们:

(      )

A.只用发展的眼光认识自己      B. 必须认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C.只用全面的眼光认识自己      D. 必须重视集体对自己的评价

3、(2011年中考)初中生小华在与同学交往中,一方面因成绩优秀而自信满满,另一方面却因个子矮小而自卑。

针对小华的这一自卑心理,我们应帮他树立正确的观念是()

A.青春期存在心理矛盾是正常的B.要用发展的眼光看自己

C.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D.要主动与同学正常交往

4、(2014年中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认识自己的角度看,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

A.只有多角度欣赏庐山,才能获得对庐山的客观全面认识

B.要更客观地认识自己,应参考他人和集体对自己的评价

C.角度不同,产生的认识就会不同,因而人无法认识自己

D.我们应用发展的眼光认识自己,不断改正缺点完善自己

(二)非选择题

优生:

《中考说明与训练》P5第21、24、26题

学困生:

《中考说明与训练》P2思维训练

四、讲解(难点、错点)

 

五、教学反思:

 

七年级

(二)

教学目标:

复习考点考点:

3、情绪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学会调控情绪4、正确认识好奇心和从众心理。

明确两个考点的能级要求,熟悉两个考点所对应的关键词、核心观点及具体内容,并能运用考点所对应的核心观点去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教学重点:

1、情绪犹如双刃剑,既可能对人产生积极影响,又可能对人产生消极影响。

2、善于将好奇心转化为浓厚的兴趣,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教学难点:

1、我们应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教学方法:

前测(了解学情)——讲解(梳理考点)——后测(反馈学情)——讲解(难点、错点)

教学过程:

一、前测:

(了解学情)

《中考说明与训练》P8-10选择1-15题

二、讲解:

(梳理考点)

考点3:

情绪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学会调控情绪(应用七上第六课)

【关键词】情绪

【核心观点】

情绪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情绪犹如双刃剑,既可能对人产生积极影响,又可能对人产生消极影响。

情绪是可以调适的。

我们应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考点解读】

1.情绪具有多样性(是什么)

人的情绪是复杂多样的,通常把情绪分为喜、怒、哀、惧四大类,在此基础上又可以组合成很多复杂的情绪。

2.情绪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为什么)

(1)情绪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2)情绪犹如双刃剑,既可能对人产生积极影响,又可能对人产生消极影响。

一方面,情绪可以充实人的体力和精力,提高个人的活动效率和能力,促进我们健康成长,这是情绪对人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情绪也会使人感到难受,抑制人的活动能力,降低人的自控能力和活动效率,做出一些令自己后悔甚至违法的事,这是情绪对人的消极影响。

3.学会调控情绪

(1)情绪是可以调适的

情绪是可以调适的。

我们应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2)调节情绪的方法

①情绪与个人的态度紧密相连,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控制自己的情绪。

②调节情绪的方法:

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控制自己的情绪;注意转移法;合理发泄法;理智控制法等。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和个人的特点灵活地加以运用。

③我们应该学会在合适的场合、用合理的方式表达情绪。

我们在表达情绪的的时候还要遵守道德和法律要求。

考点4:

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应用七上第七课)

【关键词】从众心理和好奇心

【核心观点】

我们要善于将好奇心转化为浓厚的兴趣,从而培养自己高雅的生活情趣。

盲目从众,跟着“群体”参加无意义甚至对身心健康有害的活动,会使我们陷入庸俗的生活情趣中,不利于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考点解读】

1.我们要善于将好奇心转化为浓厚的兴趣,从而培养自己高雅的生活情趣。

2.我们要学会鉴别不同的情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盲目从众不可取,跟着“群体”参加无意义甚至对身心健康有害的活动,会使我们陷入庸俗的生活情趣中,不利于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后测(反馈学情)

(一)选择题

1、(2012年中考)临近中考,妈妈禁止小军上网玩游戏,小军为此大发脾气。

对小军行为认识正确的是()

①小军应该正确对待妈妈的教育②小军合理发泄了自己的情绪

③妈的行为是关爱小军的表现④妈妈应该积极地与小军沟通

⑤小军应尊重父母,克服消极的逆反心理

A.①⑤B.①②⑤C.②③④D.①③④⑤

2、(2010年中考)在探讨青少年“见义勇为”话题时,许多人认为青少年面对违法犯罪行为时应“见义智为”,这一观点告诉青少年应:

(      )

A. 远离违法犯罪        B.拒绝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C. 消除从众心理        D.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3、(2012年中考)初中生小尹总喜欢模仿同学,如、看到同学买了一双运动鞋,他也买了同样的、看到人家学画画,他也去学……他的这些行为是()

A.自尊心强的表现B.自立的表现

C青春期心理矛盾的表现D.从众的表现

4、(2013年中考)青少年正处在兴趣高峰时期,碰到新鲜事物总想知道为什么。

这说明好奇心()

A.总是有助于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B.是青少年特有的心理特征

C.一总是会导致庸俗生活情趣的产生D.能推动我们探索未知世界

(二)非选择题

优生:

《中考说明与训练》P5第17、18、题

学困生:

《中考说明与训练》P8思维训练

四、讲解(难点、错点)

五、教学反思:

 

七年级(三)

教学目标:

复习考点5、养成自信的生活态度。

6、做一个自立的人。

7、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人。

8、客观地认识自我。

明确四个考点的能级要求,熟悉四个考点所对应的关键词、核心观点及具体内容,并能运用考点所对应的核心观点去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教学重点:

1、养成自信的生活态度,做自信的中国人

2、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3、培养自强不息的品质

4、意志坚强,战胜挫折

教学难点:

1、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是自信的基础

2、培养自立能力,最基本的要立足自己当前生活、学习中问题,从小事做起

3、战胜自我是自强的关键,扬长避短是自强的捷径

4、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

教学方法:

前测(了解学情)——讲解(梳理考点)——后测(反馈学情)——讲解(难点、错点)

教学过程:

一、前测:

(了解学情)

《中考说明与训练》P18--19选择1-10题;P22--23选择1-10题;

P26--28选择1-15题

二、讲解:

(梳理考点)

考点5:

养成自信的生活态度(了解、七下第二课)

【关键词】自信

【核心观点】我们要养成自信的生活态度,做自信的中国人

【考点解读】

1.含义

是人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2.重要性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3.唱想自信之歌(怎么办)

(1)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是自信的基础。

(2)告别自负与自卑

(3)增强自己的实力,这是撑起信心最重要的支柱。

(4)做自信的中国人。

把个人命运和祖国发展结合在一起,我们自信才有坚如磐石的根基。

考点6:

做一个自立的人(了解七下第三课)

【关键词】自立

【核心观点】人生需要自立。

【考点解读】

1.含义(是什么)

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自立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2.人生需要自立(为什么)

(1)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自立能力的过程,从小培养自立的品质,我们就能获得基本自立的人生。

(2)自立作为成长的过程,是我们生活能力的锻炼过程,也是我们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

(3)依赖的危害

依赖会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使人缺乏生活的责任感,造成人格的缺陷,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3.告别依赖走向自立(怎么办)

(1)自立不是拒绝帮助,依靠不是依赖。

(2)培养自立能力,要独立生活,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其前提是要自主。

(3)培养自立能力,最基本的要立足自己当前生活、学习中问题,从小事做起。

(4)培养自立能力,要大胆地投身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反复锻炼,才能逐步提高自立能力。

考点7:

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人(应用七下第四课)

【关键词】自强

【核心观点】我们要培养自强不息的品质。

【考点解读】

1.自强精神表现(是什么)

(1)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丧气;

(2)自尊自爱,不卑不亢;

(3)勇于开拓,积极进取;(4)志存高远,执著追求等。

2.自强的意义(为什么)

(1)自强,进取的动力。

①自强,是一个人活出尊严、活出个性、实现人生价值的必备;是我们健康成长、努力学习将来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

(对个人来说)

②自强不息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熔铸成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对国家和民族来说)

(2)自强是我们走向成功的阶梯,青少年要自强不要自弃。

3.培养自强不息的品质(怎么办)

(1)人生自强少年始。

(2)理想是自强的航标。

要自强,首先要树立崇高的理想。

(3)战胜自我是自强的关键。

(4)扬长避短是自强的捷径。

考点8:

正确对待挫折(理解七下第五课)

【关键词】挫折

【核心观点】我们要意志坚强,战胜挫折

【考点解读】

1、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

造成挫折的原因有许多,如外在因素(天灾等)、人为因素(同学关系不融洽等)、个人的道德品质以及生理因素等。

2、面对困难和挫折,不同的态度,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面对困难和挫折大致有三种人:

①胆怯、懦弱的人,一遇到挫折和困难就放弃目标,其结果必然是一事无成;

②意志不坚定或者容易满足的人,要么满足于已有成绩,要么屈服于困难和挫折,不能坚持到底;

③意志坚强、有坚定信念的人,能勇敢地面对挫折,向困难发起挑战,从而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享受真正人生。

3、挫折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会使人们前进的步伐受到阻碍,产生消极心理;另一方面有利于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积极进取的人面前,艰难的环境可以使他们抖擞精神,发奋努力。

4、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

①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②正确认识挫折,采取恰当的解决办法,冷静分析,对症下药;

③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

④学会自我疏导,善于自我排解,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增添战胜挫折的勇气。

三、后测(反馈学情)

(一)选择题

1、“在真实的生命力,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举要的心理品质是()

A.自大B.自信C.自卑D.自傲

2、下列学校生活中,属于自信的行为是()

①当老师为挑选800米长跑运动员为难时,小强挺身而出说“我能行”

②作业遇到难题时,我总是先自己思考,再请教老师和同学

③“优胜班级”花落他班,班长对同学们说:

“我们齐心努力,下学期一定能把流动红旗夺过来。

④学习好不好,全靠脑子灵不灵,再努力也没有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培养自立能力最基本的就是()

A.相信自己能行,相信自己能够做到B.做好对人生前途有重要意义的在事情

C.立足于自己当前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

D.把别人干不了的事情干好

4、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要学会游泳,就必须在水中反复练习。

这告诉我们()

A.梨子的味道很好吃,游泳有利于身体健康

B.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的前提出要做到自主

C.告别依赖,就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D.要培养自立能力,就要大胆地投身社会实践

5、(2009年中考)玉树地震是人类遭遇的又一次灾难与挫折,导致这一挫折的因素是:

( )

A.自然因素,是不可控的         B. 人为因素,是可控的

C.人为因素,是不可控的         D. 自然因素,是可控的

6、意志坚强的人:

(      )

A. 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B. 勇于战胜挫折与困难

C. 必然能够消除考试焦虑        D. 总是坚持自己的判断

7、(2012年中考)他曾是一个连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的重度残疾人,现

在却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检察官,他再和记者谈起自己成长经历时说、每个人都应该感谢苦难。

他面对挫折的态度告诉我们()

A.应该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B.直面苦难就能活的成功

C.人生的价值就在于战胜挫折D.成功者最应该感谢苦难

8、(2014年中考)面对考试失利,有些同学垂头丧气,有些同学则暗下决心迎头赶上。

同学们的不同反应说明①情绪会影响水平的发挥②挫折会影响人们的情绪③挫折是一把双刃剑④挫折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⑤面对挫折,不同的态度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A.①④B.②③⑤C.③④⑤D.①②③⑤

9、面对挫折,有的人身陷逆境,无法自拔;有的人斗志昂扬,并最终获得成功,这说明()

A.成功要靠运气B.人生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C.挫折是客观存在的D.对挫折的不同态度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10、“吃一堑,长一智。

”这句话说明()

A.人们遭受的挫折越多越好    B.人们不可避免要遭受挫折

C.挫折能够增长人的聪明才智  D.挫折能够磨练人的意志品质

36.“如果你拒绝了失败,实际上你就拒绝了成功。

”这句话说的是()

A.失败了以后就再也不可能获得成功B.有了失败就必然能获得成功

(二)非选择题

优生:

《中考说明与训练》P5第16、19题

学困生:

《中考说明与训练》P26思维训练

四、讲解(难点、错点)

五、教学反思:

七年级(四)

教学目标:

复习考点9:

法律的特征和作用、考点10:

违法与犯罪。

明确两个考点的能级要求,熟悉两个考点所对应的关键词、核心观点及具体内容,并能运用考点所对应的核心观点去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教学重点:

1、法律的特征和作用

2、犯罪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法律的本质特征

2、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

前测(了解学情)——讲解(梳理考点)——后测(反馈学情)——讲解(难点、错点)

教学过程:

一、前测:

(了解学情)

《中考说明与训练》P32-33选择1-8题

二、讲解:

(梳理考点)

考点9:

法律的特征和作用(理解七下第七课)

【关键词】强制性普遍约束力规范和保护

【核心观点】

法律的特征:

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②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法律的作用:

我国法律具有规范和保护作用。

【考点解读】

我国法律的作用:

(1)法律具有规范作用

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

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的表现为,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如果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

(2)法律具有保护作用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考点10:

违法与犯罪(应用七下第七课)

【关键词】违法犯罪

【核心观点】违法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应该增强法律意识。

【考点解读】

1.违法行为

(1)含义:

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

(2)类别

①根据违法的性质,违法行为可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犯罪)。

②根据违法行为触犯的法律不同,可分为行政违法、民事违法、刑事违法。

其中行政违法、民事违法为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

2.犯罪的

(1)含义

(2)基本特征:

①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②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

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③依法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3.一般违法与犯罪关系

(1)不同点:

①社会危害程度不同。

一般违法行为情节较轻,对社会危害性不大。

犯罪情节较重,具有的严重社会危害性。

②触犯的法律不同。

一般违法行为,违反的是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

犯罪触犯的是刑法,是应受刑罚处罚。

③受到的处罚不同。

一般违法行为由国家行政机关给予处罚。

犯罪由人民法院依法判处刑罚。

(2)共同点

①都是违法行为。

②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③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联系:

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

②违法不一定犯罪,但犯罪一定违法。

一般违法与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般违法如果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犯罪。

4.要求(怎么办?

(1)我们要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自觉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人。

(2)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3)从小事做起,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加强自我防范,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三、后测(反馈学情)

(一)选择题

1、(2009年中考)下列选项能直接体现法律特征的是()

A.路人纷纷谴责李某乱闯红灯B.公司制定员工考勤制度

C.法院判处林某有期徒刑三年D.学校处分违反校纪学生

2、(2012年中考)犯罪的法律标志是()

A.严重危害性B.刑事违法性C.刑罚当罚性D.违法多样性

3、(2010年中考)下列属于犯罪与一般违法区别的是:

(      )

A.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          B. 犯罪就是违反法律的行为

C.犯罪是严重违法行为           D. 犯罪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4、(2011年中考)2011年5月11日,犯罪嫌疑人石某因涉嫌故宫博物院展品被盗案,被公安机关依法抓获。

这说明()

A.一般违法可能导致犯罪B.违法不一定是犯罪

C.法律具有强制性的特征D.违法应受刑罚处罚

(二)非选择题

优生:

《中考说明与训练》P5第21、22、25题

学困生:

《中考说明与训练》P32思维训练

四、讲解(难点、错点)

五、教学反思:

 

七年级(五)

教学目标:

复习考点考点11:

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考点、12:

防范侵害,保护自己、考点13:

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明确三个考点的能级要求,熟悉三个考点所对应的关键词、核心观点及具体内容,并能运用考点所对应的核心观点去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教学重点:

1、国家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四道防线

2、防范侵害,保护自己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学难点:

1、法律的本质特征

2、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

前测(了解学情)——讲解(梳理考点)——后测(反馈学情)——讲解(难点、错点)

教学过程:

一、前测:

(了解学情)

《中考说明与训练》P33-35选择9--20题

二、讲解:

(梳理考点)

考点11:

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理解七下第八课)

【关键词】四道防线专门法律

【核心观点】善于用法律保护自己。

【考点解读】

1.国家对未成年人保护的专门法律: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2.国家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四道防线:

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考点12:

防范侵害,保护自己(应用七上第九课、七下第八课)

【关键词】防范侵害,保护自己

【核心观点】防范侵害,保护自己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学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考点解读】

1.防范侵害,保护自己,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1)保持高度警惕是避免侵害的前提;

(2)不仅需要有保护自己的意识,也要有自我保护的智慧和方法:

面对不法侵害,学会依靠自己的智慧,采取机智灵活的方法与其斗争,保护自己;遭遇意外险情与伤害时,要冷静,学会用最有效的方法求助,把损失降到最小。

(3)我国法律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学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4)要善于同侵权行为作斗争。

与违法犯罪作斗争时要机智勇敢,不能硬拼,讲究智斗。

(如:

面对歹徒行凶,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的相貌,了解歹徒去向,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