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12《旷日持久的战争》学案与练习含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2230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12《旷日持久的战争》学案与练习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12《旷日持久的战争》学案与练习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12《旷日持久的战争》学案与练习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12《旷日持久的战争》学案与练习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12《旷日持久的战争》学案与练习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12《旷日持久的战争》学案与练习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12《旷日持久的战争》学案与练习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12《旷日持久的战争》学案与练习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12《旷日持久的战争》学案与练习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12《旷日持久的战争》学案与练习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12《旷日持久的战争》学案与练习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12《旷日持久的战争》学案与练习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12《旷日持久的战争》学案与练习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12《旷日持久的战争》学案与练习含答案.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12《旷日持久的战争》学案与练习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12《旷日持久的战争》学案与练习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12《旷日持久的战争》学案与练习含答案.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12《旷日持久的战争》学案与练习含答案

第2课 旷日持久的战争

[课标要求] 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一、“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1.三条战线

(1)西线:

位于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英法军队同德军作战。

(2)东线:

位于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同德、奥匈军队作战。

(3)南线:

位于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同奥匈军队作战。

2.“施里芬计划”

(1)目的:

战胜法国及其盟国。

(2)特点:

集中兵力在西线,先占领比利时,然后向法国发起进攻。

(3)实施

①西线:

法德双方发动马恩河战役,不久,德军被迫撤退。

②东线:

俄军攻入东普鲁士等地,并且还深入到奥地利境内,德国被迫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4)结果:

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破产,东西两线均形成对峙局面,转入阵地战。

[知识点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三条战线的地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帝国主义国家相互厮杀,形成了东线、西线、南线三条战线。

其中,东线、西线是主战线。

在东西线中,英、法、比军队与德军作战的西线更为关键。

二、“凡尔登绞肉机”

1.背景

(1)1915年,德、奥匈把进攻重点放在东线,想一举击溃俄国,结束东线战斗,但德国的计划最后落空。

(2)1916年,战争重心重新回到西线,发动了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海上战场发生日德兰海战。

2.战况

(1)1916年2月,德国发动凡尔登战役,为攻克凡尔登,德军出动了飞机和飞艇,使用了毒气弹。

(2)法军在总司令霞飞元帅指挥下顽强抵抗,逐渐摆脱了被动局面,并开始反攻,收复了大部分失地。

3.结果

(1)德国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的计划宣告失败。

(2)战争前后持续10个月,法军站稳了脚跟,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

4.地位:

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战役。

[误区警示]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战役,但不是规模最大的;规模最大的战役是索姆河战役。

三、“索姆河地狱”

1.原因:

为了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1916年6月下旬,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发动了索姆河战役。

2.概况

(1)双方投入的兵力超过150个师,英国首次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索姆河战役到11月中旬结束。

(2)英法军队仅从德军手中夺取了大约200平方千米的土地。

(3)索姆河战役也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双方伤亡人数超过凡尔登战役,达到130多万人,但仍未能决出胜负。

3.影响

(1)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双方都陷入了战争的泥潭,元气大伤。

(2)交战双方对继续战争力不从心。

[知识点拨]德国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应该为速决战,但是战争爆发后,现实告诉人们,与战前人们的估计恰恰相反,双方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都没把对方置于死地,战争变成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直到交战的一方无法坚持下去为止。

主题一 西线战场

1.“一战”为何会演变成持久战?

(1)德军战前计划的失误。

德军在制订作战计划时,过高估计了自身的力量,认为西线战事可以速战速决,没有预料到会遭遇协约国顽强的抵抗,特别是俄军的进攻使德军腹背受敌。

(2)协约国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物质力量雄厚,再加上当时步枪、机枪、重炮等现代武器装备的使用,使进攻一方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3)当时军队机动性差,后勤保障能力低下,而德军是长途作战,主动入侵,使得德军受到了极大制约,尤其是由于其计划受挫,大战就变成了持久战和阵地战。

2.1915年、1916年战争重心的转移是如何影响一战进程的?

(1)1915年,战争的重心转移到东线。

英法在西线基本上处于战略防御,德国在稳定西线局势情况下,集中兵力进攻俄国,企图一举击垮俄国,结束东线战事,俄军节节败退。

但德国因为战线的延长,无力继续进攻,被迫在东线转为阵地战。

(2)1916年,战争重心再次转移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争主动权。

通过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同盟国受到了极大地打击,形势逐渐对其不利。

材料 西线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投入和伤亡情况

战役

双方投入兵力

双方伤亡总人数

马恩河战役

152万人

35万人

凡尔登战役

112个师

70多万人

索姆河战役

150个师

130多万人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所列数据反映的主要问题。

一战期间的主要战场上的战争呈现什么特点?

答案 ①交战双方投入大量兵力,消耗巨大,伤亡惨重。

②战争规模空前,异常残酷。

 用两个“三”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1)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14年。

重心在西线,先西后东。

第二阶段:

1915年。

战争的重心转移到东线。

第三阶段:

1916年。

战争重心再次转移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争主动权。

(2)三条主线:

西线、东线和南线。

主题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及其影响

1.为什么说1916年是一战中关键性的一年?

(1)从双方企图看,交战双方都想在这一年给对方以致命打击,赢得战争。

(2)从战争形势来看,这一年发生了三次重大战役:

凡尔登战役、日德兰海战和索姆河战役,战争变得更加激烈和残酷。

(3)从双方投入看,双方动用了大量兵力和最新式武器,如飞机、坦克和毒气弹。

(4)从战争结局看,交战双方特别是德国元气大伤,战争主动权开始向协约国一方转移。

2.分析战争长期性造成的影响

(1)战争的长期性对协约国集团有利,德国的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2)战争的长期性造成了巨大的消耗,打破了前后方的界限,参战国都把国家全部力量动员起来,以应付巨大的消耗战。

(3)战争的长期性造成了巨大的伤亡,战火波及的地方逐渐由前线延伸到后方,平民也成为战争的对象。

(4)交战双方精疲力竭,难以为继,战争初期的狂热被战争的惨烈击得粉碎,厌战情绪弥漫在交战双方的民众当中,各国出现了反战浪潮。

材料一 

(1)上面地图的空格中从左往右填注重要战役的名称依次是什么?

答案 从左到右依次是索姆河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

材料二 

(2)上面的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什么?

对此你有何深层次的思考?

答案 一战过程中,飞机用于战争,毒气战在战争中被采用,坦克等新式武器投入使用。

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战争奠定了物质与技术基础,也使战争变得更加残酷。

 图示法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局的演变

1.右图中的人物是德国战略家施里芬。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为德国制订的计划最突出的特点是(  )

A.注重以发展科技赢得战争

B.强调集中兵力和速战速决

C.充分重视盟友的合作关系

D.侧重挖掘各兵种作战潜力

解析 根据“施里芬计划”,战争爆发后,首先要在西线集中兵力,先占比利时,然后向法国发起进攻,争取速战速决。

然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

这个作战计划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强调集中兵力作战,强调速战速决。

答案 B

2.《圣诞快乐》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德、英三国士兵在圣诞之夜宣布停战的故事,回顾战争,在欧洲战场上,其重心转移的顺序是(  )

A.南线—东线—西线B.东线—西线—东线

C.西线—东线—西线D.东线—南线—东线

解析 注意时间的先后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三个阶段即1914年、1915年、1916年。

第一阶段中德国根据“施里芬计划”采取先西后东战略,第二阶段的1915年进攻重点放在东线,而1916年战争重心重新转移到西线,故答案为C。

答案 C

3.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决定性的一年,这一年战争态势的主要特点是(  )

A.同盟国处于进攻状态

B.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

C.战役主要集中于西线

D.同盟国控制制海权

解析 综合1916年战争的特点可知,这一年战争双方互有攻守,故A项错误;日德兰海战后,英国掌握了制海权,故D项错误;B、C两项都是1916年战事的特点,但从战争的发展态势看,B项正确。

答案 B

4.老师在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史实时,向同学们展示了下列一组图片,下列哪一选项最准确地反映了图片展示的主题(  )

A.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B.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旷日持久的阵地战

C.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德的海上争霸战

D.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新式武器

解析 坦克、重炮、飞机、潜艇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新式武器,故D项正确。

其他选项均不能完整地反映这一主题。

答案 D

5.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多时一天造成几万名士兵伤亡,而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是(  )

A.马恩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D.日德兰海战

解析 注意题干中“一天造成几万名士兵伤亡,而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等限定,据所学基础知识判断,这符合所学关于索姆河战役的表述,故C项正确。

答案 C

基础巩固

1.早在1905年,德国就制订了“施里芬计划”,打算速战速决,6周内打败法国。

但这一战略计划最终破产,其破产的标志是(  )

A.马恩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D.1914年俄军攻势

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马恩河战役使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双方进入无休止的阵地战中。

故答案为A。

答案 A

2.马恩河战役使双方陷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

德国参谋总长小毛奇向德皇报告:

“陛下,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

”小毛奇认为德国“已经输掉了战争”的原因是(  )

A.德军主力遭重创B.德国陷入长期的消耗战

C.德国防线被突破D.协约国军队转入反攻

解析 在马恩河战役中,德国军队的主力并没有遭到重创,A项不符合史实。

马恩河战役宣告了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的破产,B项正确。

此时,协约国军队无力突破德军的防御而发动反攻,C、D两项均不正确。

答案 B

3.一战中,德国军事当局遵循克劳塞维茨的理论,用最残酷的手段进行战争,认为“唯有用恐怖的方法,才能恫吓像法国人那样堕落的民族”。

最早使用毒气战的战役是(  )

A.马恩河战役B.索姆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D.日德兰海战

解析 1916年,为了攻克凡尔登,德军使用了毒气弹,这是毒气战最早应用于实战。

答案 C

4.从1914年战争开始到1918年战争结束,对于军事战略的革命,石油起到了举世公认的关键作用。

时任战时石油委员会主任的法国参议员亨利·贝任格把石油比作“胜利的血液”。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直接以石油为“血液”的武器装备有(  )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直接以石油为燃料的战斗机械,图片④为毛瑟枪,显然不是直接以石油为动力,所以排除含有④的选项即可。

答案 A

5.“1916年9月15日,英军在进攻中首次使用坦克,共出动49辆,而实际参加战斗的有18辆,步兵的进攻速度因而有所增加,当天占领了第三道阵地的几个要点。

”这个战斗情景出现在(  )

A.日德兰战役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D.马恩河战役

解析 在题目中,只要提取“1916年9月”“英军在进攻中首次使用坦克”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为C项。

答案 C

6.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沿着双方战壕的许多地方,一种“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体系逐渐发展起来,双方都清楚,自己无法将对方从战壕中轰出来。

基于这种共识,双方形成一种默契,既不炮轰厕所,也不在早餐时发动进攻。

这种情况最不利于(  )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

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两线作战,基本战略是速战速决打败敌人,材料反映的情况无疑对德国是最不利的。

答案 C

能力提升

7.要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一个直观的方法是阅读历史地图。

从下面这幅地图中可以看出,德国要想在未来的战争中取胜,应当选择的战略是(  )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A.速战速决,避免两线作战 B.突袭对手,两面出击

C.积极防御,打阵地战 D.诱敌深入,打运动战

解析 因为德国面临东西两线作战,而且经济基础比英法薄弱,所以只有速战速决才可能取胜。

后来的实践证明德国采取了速战速决的战略,但未取得成功。

答案 A

8.在马恩河战役中,战争双方投入150多万人、6000多门大炮,在200余千米长的战线上展开激战。

但德国未能实现“速战速决”的既定方针。

这不能表明的是(  )

A.使双方转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之中

B.实际上宣告了“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C.标志着德国在战略上遭到重大失败

D.使德国的失败成为定局

解析 既然德国不能实现“速战速决”,此后转入阵地战是必然的;“施里芬计划”的要旨是速战速决,故能表明该计划的破产;德国的战略是进攻,速战速决,一旦进攻受挫,其战略就已经遭遇了失败;马恩河战役发生在大战的初期阶段,以后还要进行旷日持久的战争,德国的失败还未成定局。

依上述分析,故选D。

答案 D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征兵海报,防务大臣霍拉肖·赫伯特·基奇纳勋爵动员青年人参军:

“同胞们,国家需要你。

加入祖国的军队吧!

”(Yourcountryneedsyou!

材料二 当时德国可以征发的男子大约在1500万人左右,年龄阶段在18岁到55岁之间。

当然这部分男子不可能完全调用。

后来在征兵环境极度恶化的情况下,德国的征兵年龄甚至放宽到17岁到65岁之间。

到了灭亡前一刻,就连12、13岁的小男孩和70岁的老人都被强征去组成国民卫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在1914年“国家需要你”参加哪一次作战?

对英法而言这次作战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2)从材二中你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解析 第

(1)问,只要结合马恩河战役有关知识即可作答;第

(2)问,结合所学知识及有关信息得出战争伤亡惨重,国内兵源枯竭,已无力再战等内容。

答案 

(1)马恩河战役。

意义:

打退了德国进攻,宣告了德国“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

(2)随着战争的进行,伤亡人数日益增加,国内兵源面临枯竭的危险,德国元气大伤,无力继续厮杀下去了。

【探究学习总结】(教材第12页)

一、本课测评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

为什么?

提示 大战变成了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一方。

因为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等方面都远胜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因其兵员分散,装备较差,有利于长期作战。

同盟国军队虽然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争准备充分,但其人口、资源都无法同协约国相比,利于速战速决。

战争转入相持阶段,显然对其不利。

二、学习延伸

请回答:

这幅图画为什么名为“三心二意的同盟伙伴”,你能试说明理由吗?

提示 通过当时一名西方画家画的这幅漫画,理解在同盟国内部的三个国家也是“三心二意”的情况。

其中奥匈帝国占据的版图较大、德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最强,所以这两个皇帝的个子高矮差不多,从屈腿的情况看,德国皇帝还略高一些;而意大利不仅版图小,而且经济军事实力最弱,所以图中的意大利国王是一个小个子(他本人并不矮)。

三国同盟中,德国为核心是自然的;而意大利国王则是羞羞答答半遮脸,他与德国皇帝的距离比奥匈帝国皇帝与德皇的距离要远一些,看起来似乎是被强拉入伙的。

三国同盟中的这种“三心二意”在战争进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借口德、奥匈事前没有与它商量,没有加入到同盟国集团一边作战,而是与协约国集团谈好条件,成为反同盟国集团的一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