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兖州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24544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宁市兖州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5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第一中学高三3月月考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号、班级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本卷共48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不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图是湖南省博物馆“凤舞九天”展览展出的铜鼎,铭文中写有“王子午自铸铜鼎,以祭先祖文王,进行盟祀”。

周朝青铜器多用作祭祀礼器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推行B.冶炼技术的提高

C.宗法制的盛行D.宗教思想的蔓延

2.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有学者认为:

“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然则崇此害亦何用生哉?

以不相爱生。

”为此他提出的解决方法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C.既以非之,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D.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3.《起居注》是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

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

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了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

清朝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撰《起居注》。

这最能说明

A.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权力不再受到制约D.记注官的设立削弱了相权

4.广东地区在唐朝时“岭南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清朝前期,“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它种(棉花,甘蔗,桑树)以为利。

”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D.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5.在西方某些国家还保留着一种古代民主制的遗风,如瑞士某些州的广场集会或露天会议,以及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小镇的镇民大会等,通过这些会议决定本州(镇)的事务。

这里的“民主制的遗风”指的是 

A.尊重一定区域内风俗习惯   B.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C.集体表决决定人员的去留   D.维护小国寡民的城邦利益

6.伯利克里当政时期,对在公民大会上发言的人的资格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不赡养父母的人、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挥霍通过继承获得的财产的人都没有资格在公民大会上发言。

这主要反映出

A.雅典的民主存在虚伪性B.民主与道德要求的统一

C.家庭是雅典民主的基础D.财产是享有民主的前提

7.“《十二铜表法》的篇目依次为传唤、审理、索债、家长权、继承和监护、所有权和占有、土地和房屋、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的追补及后五表的追补。

”该材料反映出《十二铜表法》的特点不包括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涉及内容广泛庞杂

C.重视诉讼程序                                        D.注重保护私人财产

8.王希在《原则与妥协》中指出:

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因此不断得到更新,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该材料反映的是

 A.代议制民主     B.总统制政体  

C.两党制特色  D.联邦制机制

9.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

“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

”在托克维尔看来

A.规定选举资格违背平等自由精神 B.充分的选举权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C.美国对选举资格的限制已经取消       D.选举自由是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

10.宪法通过后,共和派在众议院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

1877年支持君主制的法国总统麦克马洪迫使亲共和的内阁辞职,并解散众议院。

共和派在重选中获胜,麦克马洪遭到彻底失败后承认:

“不能将行使解散众议院之权树立为治国的体制”。

该事件对法国政治产生的影响是

A.维护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B.君主派顺应历史主动退出历史舞台

C.形成了内阁向总统负责的传统           D.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

11.有人认为,西方政治发展史,权力中心经历了神权到王权,又从王权转到民权的过程。

总体看,西方从王权转到民权始于   

A.15世纪        B.16世纪       C.17世纪       D.18世纪

12.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

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

A.对列强的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B.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立场

C.外交政策正逐步接轨国际规则            D.始终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

13.金耀基在《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一书中指出:

“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于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

”当时“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指的是

A.经济近代化B.政治民主化C.军事科技化D.文化大众化

14.“民族主义有时候是一种激发大众爱憎和造就大众理想的信念,与此同时,非理性的排他意识也会在此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渲染,暴力由此找到了滋生的场所。

”下列各项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是

A.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15.美国记者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说:

一般美国人都认为,中国战争主要是一场民主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战争……似乎没有人意识到,那么多中国人支持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支持着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权。

杰克·贝尔登的看法

A.带有美国人的意识形态

B.揭示了中国政局变动的本质

C.是冷战思维的表现

D.反映了抗日政权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16.《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中写道: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

”对材料中“新纪元”理解正确的是

A.在法律上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B.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C.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

17.“只有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合起来,才能使农村居民摆脱孤立无援的地位”。

苏俄的下列措施中最有助于实现这一点的是

A.余粮收集制  B.建立集体农庄  

C.固定粮食税     D.允许自由贸易

18.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

A.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B.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D.协约国集团的成立

19.有学者指出:

“在二战后的格局下,虽然西方仍时时存在颠覆苏联之心,但巴黎和会时的那种明目张胆的武装干涉却没有再现。

”这说明战后新格局

A.主要体现苏联等国家的意志      B.便利于东西方间的和平共处

C.有效维护了东方国家的利益      D.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20.历史学家王家范说: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

“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

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

21.《管子·轻重乙篇》:

“桓公问于管子曰:

‘衡有数乎?

’管子对曰:

‘衡无数也。

衡者使物一高一下,不得常固。

’桓公曰:

‘然则衡数不可调耶?

’管子对曰:

‘不可调。

调则澄,澄则常,常则高下不二,高下不二则万物不可得而使用。

’”(衡:

市场供求均衡价格)下列关于管子的经济思想理解准确的是

A.“衡“围绕着商品的“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B.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政府干预经济不利于经济发展

C.“衡”不是僵死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

D.这一经济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古代商业经营思想的高度成熟

22.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着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

这里“全球分裂”指的是    

A.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B.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    

C.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D.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鸿沟扩大

23.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

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

“向下”和“向外”。

这里的“向外”是指  

A.拓展殖民地市场                                B.传播基督教  

C.煤铁资源的发现和采煤技术的提高      D.黑奴贸易 

24.亚当•斯密在其撰写的《道德情操论》(1759年)中主张:

“政府应公平分配财富,以达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然而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却与之背道而驰。

”为实现这一目标,率先进行的实践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巴黎公社的建立

       C.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D.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25.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织麻”,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需求。

这说明当时

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C.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26.下表反映了近代中国机器与工具进口的情况。

(每5年机器和工具的年平均进口值。

单位:

1000海关两)

年代

各种机器和工具(A)

农机具(B)

B/A(%)

1912—1916

15956

118

0.74

1917—1921

39269

798

2.03

1922—1926

43074

390

0.91

1927—1931

55192

998

1.81

表格中的数据主要反映了

A.民国时期农业近代化有所发展     

B.传统农具逐渐退出农业领域 

C.近代民族工业持续快速发展        

D.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27.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

“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于孙先生的原则的。

……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

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材料表明新民主主义经济

A.实现了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思想

B.与新三民主义的经济思想本质一致

C.消灭私有制,实现了社会的平等发展

D.是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成分并存的经济

28.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抵制城市化”方针,一度还确立了“将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方针。

对城市化的这种抵制在1960年发展到完全的反城市化,确定当时的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

造成60年代反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B.计划经济体制的阻碍

C.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困难D.大跃进,忽视消费而强调积累

29.从历史角度观察,20世纪末期中国市场化改革得以推动,中国经济“奇迹”得以出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村改革……可以说,农民的选择成就了中国改革。

这种认识是基于

A.农村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农民的选择澄清了人们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了城市经济体制

D.农村改革成效显著并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0.台湾学者王尔敏在《明清时期庶民文化生活》中提到:

民间文化是庶民生活最直接创造的产物,自不同于官绅生活的文化内涵。

中国民间世俗文化以明清以来资料最丰富,问题最繁多,最值得投人心智,探索研究。

下列关于明清庶民文化的相关阐述正确的是

A.明清民间文化的发展与工商业的繁荣密切相关

B.“资料最丰富,问题最繁多”反映了明清时期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C.庶民文化作为下层民众文化,不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

D.明清时期的小说、京剧和文人画等都是这种文化的典型代表

31.“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人格的塑造,也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主要保障。

下列经济发展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A.罗斯福新政实行以工代赈           B.罗斯福新政整顿银行

C.新经济政策实行按劳分配          D.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32.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

而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得以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

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经济的复兴和日本的崛起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

C.美国经济地位下降和美元贬值  D.第三世界提高石油价格和关税

33.二战后70年代,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倡导“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感冒本来是排毒,是人体的自然调整,感冒一来就上抗生素,表面上看好了,但深层次的矛盾却被掩盖了……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

下列主张与该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B.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

C.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缩减社会贫富差距

D.充分发挥计划杠杆,收缩市场经济调节

34.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

……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

……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下列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斯大林模式”下

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生产发展    B.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35.201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峰会在北京举行。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

这个主题下有三个重要的议题: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加强全方位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

APEC的作用表现在

    A.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技术合作         B.消除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巩固了中国在亚太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D.推动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

36.寒食节是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的节日,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寒食节也由以禁烟寒食为主,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

下列对寒食节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体现古代的社会伦理准则 ②体现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③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④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线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7.《汉书·艺文志》记载“凡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候。

”其意在说明“百家争鸣”的出现

A.为了满足春秋战国政治军事斗争的需要   

B.属于新兴地主与没落贵族之间的斗争

C.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界各类学说的质变   

D.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文化发展的基础

38.有学者指出,除秦律外,历史上的法典都出自于儒者的手笔,这是中国法系的一大特色。

该学者是想说明

A.儒学的正统地位       B.儒学的包容性

C.儒学的积极作用           D.儒学的局限性

39.欧阳修注意到地方政府中的腐败风气、“枉直乖错”;张载在本乡“以礼化俗”;吕大钧兄弟在蓝田建立“乡约”;范仲淹创立“义庄”等等。

这些举措体现了儒家传统思想所追求的

A.通过道德自觉建立和谐的人间秩序B.通过克服私欲、回复良知成为圣贤

C.进行内心反省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D.注重气节以理统情凸显人性的庄严

40.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仁政和道德教育           B.王道和民主政治 

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D.实行人治和法治

41.“没有钱花的人既不是自由的人,也不会风度翩翩。

有道德的人应当追求财富,使自己能够过上好日子……只要不损害别人,凭熟练的技艺增加自己财富的人是值得称赞的。

”该观点最早源自

A.启蒙思想家        B.宗教改革者         

C.人文主义者  D.古代儒学大师

42.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曾提出过“世界时间”的概念。

意即人类文明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球的每一个地方,每个时代都有少数两三个地区代表着那个时代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平,每个民族都应该谨慎地寻找自己的方位,判断自己到底是与“世界时间”同行还是被远远抛弃在外面。

根据这个说法

A.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一直处于“世界时间”之中

B.英国从工业革命开始跻身到了“世界时间”当中

C.罗马法是古罗马处于“世界时间”中的重要标志

D.改革开放和国力增强使中国再度回归“世界时间”

43.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1517年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仅仅两周就传遍德国,四周后各种译文传遍欧洲。

印刷术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B

二十年间,因欠青苗至卖田宅,雇妻卖女,投水自缢者,不可胜数。

青苗法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

C

该衙门(总理衙门)之设也,不仅为各国交涉而已,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总汇。

总理衙门只管外交事务

D

《大日本帝国宪法》:

“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天皇神圣不可侵犯……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天皇始终掌握着最高权力

44.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奢华和开放。

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

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A.封建经济的衰退           B.专制集权的巩固  

C.理学思想的影响                  D.审美意识的觉醒

45.牛顿说:

“企图仅以祷告祈求上帝的祝福,取代自己所该付出的努力,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是出于人性的懦弱”。

材料反映了牛顿

    A.强调对上帝要诚实               B.思考人生的价值

    C.质疑上帝的作用                 D.洋溢着人文主义光芒

46.孙中山在1924年8月出版的《三民主义》一书中认为,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

这一解释的本质意义在于

A.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B.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和民享思想

C.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        

D.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47.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新中国教育工作的目的是:

“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1958年9月,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

“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85年重申: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反映出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A.长期“左”倾冒进B.具有时代性

C.始终坚持以人为本D.缺乏连续性

48.18—19世纪,欧洲、美国的浪漫主义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

他们擅长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宣传其主张,如“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等。

这些作品主要表达了当时人们

A.对自然风光的无限向往B.对科技发展的期盼

C.对自然王国的理性描绘D.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49、50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51—5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9.(25分)某同学在探讨以“宪政建设”为主题的问题时,得出了“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即民主与法治结合的政权组织形式,在宪政建设中也贯穿着各种势力的妥协”的结论。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下列问题进行探讨。

材料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

……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选举”即“选贤举能”。

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

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列举三个近代欧美国家体现“宪政核心理念与价值”的法律文献及确立的政体。

(9分)

(2)中国古代有哪些“选举”制度?

(2分)中国古代“选举”与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有何根本性差别?

(4分)

(3)英国“光荣革命”是妥协的典型,有的史学家称中国辛亥革命为英国版的“光荣革命”。

在“光荣革命”和辛亥革命中,各种政治势力是如何实现妥协的,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8分)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对“宪政建设”有何认识?

(2分)

5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清明上河图》中看,汴京城十字街口的各种店铺都有明显的招牌商标。

表明招牌广告已成为当时商家最基本的广告形式。

在古代招牌广告中,许多商家把“仁”“义”“德”“信”等作为字号,刻写于牌额之上,公之于众。

湖南沅陵出土的元代油漆颜料包上印有“潭洲,升平坊内白塔街,大尼寺相对住,危家,自烧洗无比鲜红紫艳上等银朱,水朱,雌黄,坚实匙筋.买者请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的字样和“父业子传”的印号。

顺治元年,苏松府就牙商沈青臣“勾同别商,射利假冒布商三阳号”发布晓谕:

“觊觎字号,串同客贾,复行假冒”者,“许即指名报官府,以凭立拿究解抚院,立法施行,决不轻贷”。

——摘自《中国近代商标标识设计流变与演绎》《浅谈中国古代品牌广告传播》等

材料二 

建国后中华老字号同仁堂大事记(部分)

1954年,同仁堂掌门人乐松生在《同仁堂公私合营协议》签字;1955年,同仁堂制药厂被划归中国药材公司北京市公司管理,同仁堂被合并到“宣武区药厂”。

同仁堂药店归大栅栏红旗街道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