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理纲要整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9253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军理纲要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军理纲要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军理纲要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军理纲要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军理纲要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军理纲要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军理纲要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军理纲要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军理纲要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军理纲要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军理纲要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军理纲要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军理纲要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军理纲要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军理纲要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军理纲要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军理纲要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军理纲要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军理纲要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军理纲要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军理纲要整理.docx

《军理纲要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军理纲要整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军理纲要整理.docx

军理纲要整理

上编中国国防与历代军事思想

页码

第一章

中国国防

第一节

中国国防概述

一、中国古代的国防

(一)我国古代的兵制建设

10

(二)我国古代的边防、海防建设

11

(三)我国古代富国强兵的国防思想

12

二、中国近代的国防

13

三、主要启示

(一)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15

(二)政治昌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

16

(三)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是国防坚固的关键

17

第二节

国防法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

18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20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

23

第三节

国防建设

一、国防体制

25

二、中国国防建设成就

29

三、国防建设的目标和政策

(一)我国国防建设的目标

31

(二)我国国防建设的政策

33

四、我国武装力量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

35

(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38

(三)中国民兵

40

第二章

中国

古近代

军事思想

第一节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夏商

42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西周

44

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春秋

46

四、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秦至清(1840年前)

(一)中国秦汉至五代时期的军事思想

48

(二)宋元明清(前期)的军事思想

49

第二节

中国古代近代军事著述

代表作

一、《孙子兵法》

51

二、《吴子兵法》

53

三、《司马法》

54

四、《孙膑兵法》

54

五、《尉缭子》

56

六、《六韬》

57

七、《三略》

57

八、《李卫公问对》

58

九、《武经总要》

59

十、《海国图志》

59

十一、《三十六计》

60

第三节

《孙子兵法》在国内外的

研究与应用

一、流泽华夏

62

二、饮誉寰宇

64

第四节

中国近代

军事思想

的形成与发展

一、清王朝的“洋务运动”

69

二、辛亥革命时期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军事科学

71

第三章

毛泽东

军事思想

第一节

概述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概念

73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

形成与发展

(一)初步形成阶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74

(二)科学体系基本建立阶段——抗日战争时期

75

(三)全面成熟阶段——解放战争时期

77

(四)继续发展阶段——建国以后

79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

主要内容

(一)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81

(二)人民战争思想

81

(三)人民军队思想

81

(四)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82

四、毛泽东军事思想

在世界军事理论中的地位和广泛影响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对马列主义军事理论的独特贡献

82

(二)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83

(三)开创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建设人民军队的先例

83

(四)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战争的学说

84

(五)系统发展了积极防御思想

84

(六)把游击战提到战略高度

85

(七)形成了系统的歼灭战理论

85

(八)科学地阐述了军事辩证法的若干范畴

85

第二节

毛泽东

军事辩证法

一、无产阶级的战争观

(一)战争起源和现代战争的根源

86

(二)战争的本质和目的

87

(三)战争的性质和我们对待战争的态度

88

二、无产阶级的

战争方法论

(一)认识和正确掌握战争规律

89

(二)主观指导必须符合客观实际

90

(三)研究和指导战争必须着眼其特点和发展

92

(四)关照全局,掌握重要关节

93

第三节

毛泽东

人民战争思想

一、人民战争的概念

95

二、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地位

96

三、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人民群众是战争胜利的决定力量

96

(二)人与武器的辩证关系

97

(三)实行人民战争的政治前提

99

(四)实行人民战争的必要条件

100

四、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战争的统一领导

100

(二)结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101

(三)实行以人民军队为骨干的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101

(四)以武装斗争为主与其他斗争形式密切配合

102

(五)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103

(六)创造一整套适应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103

第四节

人民战争

战略战术

一、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104

二、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105

三、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106

四、歼灭战是基本的作战方针

107

五、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108

六、三种作战形式密切配合并适时转换

109

七、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

110

八、慎重初战,实行有利决战

111

九、战争指导上的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

112

第四章

邓小平

新时期

军队建设思想

第一节

概述

一、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定义

115

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116

三、邓小平新时期军队

建设思想的主要特色

(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

116

(二)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117

(三)具有强烈的创新特色

117

四、邓小平新时期军队

建设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一)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18

(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发展

118

(三)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新时期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导思想

119

第二节

战争与和平

问题的理论

一、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主要根源

121

二、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

122

三、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123

四、“一国两制”、“共同开发”的战略构想

124

五、我军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

125

第三节

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防

一、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

127

二、常备军与后备力量

相结合走精兵之路

(一)精干的常备军

128

(二)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

129

(三)军民结合与平战结合发展国防工业

130

(四)自力更生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发展国防科技

131

第四节

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

革命军队

一、确立现代化为中心的建设方向

132

二、建立科学的体制编制

133

三、以提高战斗力作为军队建设的根本标准

134

四、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

135

五、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

136

第五章

江泽民

关于军队与国防建设的论述

第一节

概述

一、坚持、继承和发展的辩证统一

138

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辩证统一

139

三、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139

四、江泽民关于军队与国防建设的论述的主要内容

140

第二节

高度重视军事科学研究,

创立现代化作战理论体系

高技术条件下作战与建军的科学理论

141

第三节

发展高科技,坚持科技强军

一、军队质量建设的关键因素是科学技术

144

二、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动员体制

146

三、要加强快速反应部队的建设

147

四、服从国家建设大局,走军民兼容的道路

148

五、坚持把积蓄国防潜力作为加强国防后备力量质量建设的重点

149

 

中编现代军事高技术

页码

第六章

精确制导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什么是精确制导武器

156

二、精确制导武器的主要特点

156

第二节

精确制导武器的制导系统

一、制导系统的任务

158

二、制导系统的分类

(一)自主式制导系统

159

(二)遥控式制导系统

163

(三)自动寻的式制导系统

166

第三节

精确制导武器的分类

一、导弹

(一)导弹的发展历史

169

(二)导弹的分类

172

(三)导弹武器系统及导弹的组成部分

173

第四节

导弹

制导方法

一、飞航式导弹

(一)追踪法

181

(二)比例接近法

181

(三)三点法

181

(四)方案飞行

182

二、弹道式导弹

(一)弹道式导弹的飞行弹道

182

(二)弹道导弹飞行的主要参数

183

三、制导导弹

(一)电视制导导弹

185

(二)激光制导导弹

186

四、制导炮弹

(一)激光制导炮弹

186

(二)毫米波制导炮弹

187

五、制导鱼雷

187

第七章

隐身伪装技术

第一节隐形技术的定义

191

第二节

隐形技术

主要应用领域

一、雷达目标特征信号控制技术

191

二、红外目标特征信号控制技术

192

三、声目标特征信号控制技术

193

四、视频目标特征信号控制技术

(一)特殊照明系统是一种主动伪装手段

194

(二)适宜颜色

195

(三)奇异蒙皮

195

(四)电致变色剥膜

195

(五)烟幕遮蔽

196

第三节

隐身材料

(一)非结构型吸波材料

198

(二)结构型吸波复合材料

200

第四节

隐身技术和材料的

未来发展

一、探索新的隐身技术

(一)仿生技术

203

(二)等离子体隐身技术

204

(三)“微波传播指示”技术

206

(四)有源隐身技术

206

二、开发新型隐身材料

(一)多频谱隐身材料

209

(二)智能型隐身材料

209

第五节

反隐身技术

一、加紧研究高灵敏度雷达

211

二、拓展雷达的工作波段

211

三、将雷达系统安装在空中或空间平台上

211

四、提高现有雷达的探测能力

212

五、开展高功率微波武器研究

212

第八章

侦察监视技术

第一节

侦察系统

一、目标与背景发射和

反射的电磁波

(一)电磁波

214

(二)物体发射和反射电磁波的特性

214

二、大气窗口

216

三、侦察器材

(一)常规目视判读

218

(二)电子光学判读

218

(三)电子计算机判读

218

第二节

主要军用

遥感设备

一、照相侦查技术及器材

(一)照相侦察系统

219

(二)照相侦察的种类

219

二、多光谱侦察

(一)多光谱照相侦察

221

(二)多光谱扫描

222

三、夜间侦察技术及器材

(一)实现夜间侦察的条件与途径

224

(二)夜视器材及基本工作原理

225

(三)与敌夜视器材作斗争的基本方法

235

第三节

地面传感器侦察

一、概述

237

二、地面传感器的

探测原理

(一)震动传感器

240

(二)声响传感器

240

(三)磁性传感器

241

(四)应变电缆传感器

241

(五)红外传感器

242

第四节

我军反侦察

反监视对策

一、外国对我侦察的手段

243

二、我军反侦察手段

(一)隔断情报来源,使敌无密可探

244

(二)实施战略欺骗,干扰敌方侦察

244

(三)进行战场隐蔽和伪装,隐真示假

244

(四)因应敌方侦察手段,针对性采取措施

244

第九章

电子对抗技术

第一节概述

245

第二节

无线电通信对抗

一、无线电通信侦察

(一)无线电通信侦察的基本任务

248

(二)无线电通信侦察设备的基本组成

249

二、无线电通信干扰

(一)通信干扰的种类

252

(二)通信干扰机的原理及组成

253

(三)无线电通信干扰设备及其工作方式

254

三、无线电通信反侦察与反干扰

(一)无线电通信反侦察

255

(二)无线电通信反干扰

258

第三节

雷达对抗

一、雷达对抗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259

二、雷达对抗的基本原理及其技术特点

(一)脉冲雷达的基本组成

261

(二)基本工作原理

262

三、雷达对抗的基本原理及其技术特点

(一)雷达侦察

263

(二)雷达干扰

265

(三)反雷达武器

273

(四)雷达反侦察与反干扰

274

第四节

外层空间的

电子对抗

一、外层空间电子对抗的特点

278

二、卫星电子对抗的方法

(一)对卫星的干扰

279

(二)卫星的反干扰

281

第十章

军用航天技术

第一节概述

282

第二节

运载火箭

(一)概述

285

(二)改变原有设计思想,按照适用与可靠的原则设计

287

(三)研制新型火箭

288

(四)发展载人兼运货和专供运货的两种运载火箭

288

(五)捆绑助推器仍是目前大型运载火箭的基本形式

288

(六)芯级普遍采用大推力液氧发动机

289

(七)固体助推器和液体助推器并用

289

(八)主要使用碳氢类燃料,有毒推进剂可能被淘汰

289

(九)助推器与芯级贵重部件重复使用

289

(十)重视发展小型运载火箭

290

(十一)研制下一代新型运载火箭

290

第三节

军用卫星

一、侦察卫星

(一)成像侦察卫星

292

(二)电子侦察卫星

295

(三)导弹预警卫星

296

(四)核爆炸监视卫星

298

(五)海洋监视卫星

298

(六)怎样对付卫星侦察

299

二、军事通信卫星

301

三、军事导航卫星

302

四、测地卫星

304

五、气象卫星

305

第四节天基武器系统

306

第五节

载人航天器

一、载人飞船

308

二、航天站

309

三、航天飞机

310

四、空天飞机

313

 

第十一章

指挥

自动化

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指挥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简史

315

二、我军对指挥自动化的认识

317

第二节

指挥自动化系统的

构成

一、指挥自动化系统分类

(一)按军种分类

318

(二)按指挥层次分类

318

(三)按用途分类

320

二、指挥自动化系统的

一般构成

(一)指挥控制分系统

320

(二)情报分系统

321

(三)通信分系统

321

(四)电子对抗分系统

321

(五)综合保障分系统

322

三、指挥自动化的

主要功能

(一)信息功能

323

(二)计算功能

325

(三)决策功能

325

(四)监控功能

327

第三节

指挥自动化系统的

主要技术

一、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

327

二、情报侦察与预警探测技术

329

三、通信技术

(一)数字通信技术

329

(二)光通信技术

330

(三)卫星通信技术

331

(四)野战综合通信技术

331

四、综合集成技术

(一)指挥自动化系统的体系结构

332

(二)指挥自动化系统的信息基础结构

332

(三)信息源的综合集成技术

333

(四)互操作技术

333

(五)无缝技术

333

(六)软件综合集成技术

333

(七)安全保密技术

334

(八)可靠性和生存能力技术

334

(九)指挥自动化系统的连续优化技术

334

第四节

美军

指挥自动化

现状

一、战略指挥自动化系统

(一)战略探测预警系统

336

(二)指挥中心

336

(三)战略通信系统

338

二、战术指挥自动化系统

(一)陆军战术指挥自动化系统

339

(二)空军战术指挥自动化系统

340

(三)海军战术指挥自动化系统

340

三、美军战区指挥自动化系统的重建

(一)参联会的“武士”C³I计划

341

(二)陆军的“整体战略”

341

(三)空军的“地平线”构想

343

(四)海军的“哥白尼”战略

344

(五)海军陆战队的“海龙”构想

344

下编世界军事与高技术战争

页码

第十二章

外国军事思想

第一节

资产阶级

军事思想

一、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

产生、形成及其发展

(一)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产生

347

(二)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形成

348

(三)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发展

348

二、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著名人物及其代表作

拿破仑(1769~1821)

350

克劳塞维茨(1780~1831)

351

若米尼(1779~1869)

352

马汉(1840~1914)

353

杜黑(1869~1930)

354

利德尔·哈特(1895~1970)

354

布罗迪(1910~)

356

三、当代西方国家军事思想的几个主要观点

(一)强调核威慑与常规威慑相结合

357

(二)重视部队精简与质量建军

357

(三)提倡多国联盟的作战行动

358

(四)强调应急反应和快速部署

359

第二节

马、恩、列、斯军事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军事思想

360

二、列宁、斯大林的军事思想

362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格局

第一节

国际战略格局

现状和特点

一、“一超多强”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

368

(二)军事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369

二、国际安全问题趋向复杂化、多元化,新的安全观念得到广泛认同

371

三、多样化的安全机制在不断建立和完善中

(一)联合国维和机制的主导作用

374

(二)各种国际和地区安全机制不断发展和完善

375

第二节

国际战略形势

发展趋势

一、多极制衡是大势所趋

379

二、局部战争仍是地区稳定的主要威胁

381

三、强权政治有所发展,新干涉主义有所抬头

382

四、综合国力与质量建军是国家安全建设的核心

384

五、裁军与军控领域面临更多挑战

387

六、恐怖活动、难民潮等跨国问题对国际安全造成的威胁将进一步增大,更凸显多样化特点

389

第三节

国际战略核力量的

发展趋势

一、战略核力量的建设从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方向发展

391

二、战略核武器的研制从注重威力,向注重精细化方向发展

392

三、战略核力量的威慑作用将更为突出

393

四、五个核国家主宰世界战略核力量的格局将延续相当长的时期

393

五、核武器的扩散已成为不可逆转之势

394

第十四章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第一节

中国周边地区

军事形势

一、东北亚地区

(一)加强政治对话,营造地区安全环境

398

(二)潜在的军事紧张因素依然存在

401

二、东南亚地区

(一)形成地区联合,建立新的安全机制

403

(二)调整防务政策,由“安内”转向“御外”

404

(三)走“注重质量”的精兵之路

404

(四)发展多边军事合作

405

三、南亚地区

(一)战略格局有变化,印度掌握南亚安全主导权

406

(二)克什米尔军事对峙严重,阿、斯两国内战难平

407

(三)核军备竞赛后果严重,地区核大战危险加大

409

四、中亚地区

(一)三大国际势力争夺的重点战场

410

(二)加强集体安全合作,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关系

411

第二节

中国周边大国

军情情况

一、美国军事概况

(一)武装力量的构成(可不看)

413

(二)美国的军事战略

415

二、俄罗斯军事概况

(一)俄罗斯的军事战略

419

(二)俄罗斯的军事改革

422

三、日本军事概况

(一)日本的军事力量

424

(二)日本的扩军动向

425

四、印度军事概况

(一)印度的军事力量

428

(二)印度的国防政策

429

 

第十五章

现代高技术战争

第一节

高技术战争概述

一、高技术战争的含义

433

二、高技术战争的演变历程

(一)高技术战争的萌芽阶段

435

(二)高技术战争的初期发展阶段

437

(三)高技术战争的形成阶段

438

第二节

高技术战争

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高技术战争的特点

(一)战争目的趋向有限化

439

(二)影响战争的因素中非物质化因素作用增强

440

(三)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在夺取战场主动权和战争胜利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442

(四)作战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为多样化的特点

444

(五)战争消耗巨大

451

二、高技术战争

的发展趋势

(一)战争要素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战争形态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452

(二)战场和指挥系统越来越数字化

454

(三)电子战不断走向综合,拓展和升华为信息战,“网电一体化”成为未来高技术战争发展的必然趋势

456

(四)交战双方军事力量和装备技术水平发展不平衡,非对称作战日益成为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基本模式

457

(五)战争的直接交战空间逐步缩小,战争的相关空间不断扩大

458

(六)现代战争是体系对体系的较量,战争胜负取决于作战系统的整体对抗能力

458

(七)战争消耗越来越大,战争更加依赖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有力的综合保障

459

第三节

高技术战争对

中国国防建设的要求

一、努力研究与发展高技术战争理论

460

二、加速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

462

三、积极进行体制调整和改革

462

四、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部队素质

463

第四节

高技术战争

典型战例

一、英阿马岛战争

464

二、海湾战争

467

三、科索沃战争

473

四、伊拉克战争

47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