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青铜器和甲骨文河北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9254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青铜器和甲骨文河北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青铜器和甲骨文河北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青铜器和甲骨文河北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青铜器和甲骨文河北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青铜器和甲骨文河北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青铜器和甲骨文河北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青铜器和甲骨文河北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青铜器和甲骨文河北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青铜器和甲骨文河北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青铜器和甲骨文河北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青铜器和甲骨文河北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青铜器和甲骨文河北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青铜器和甲骨文河北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青铜器和甲骨文河北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青铜器和甲骨文河北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青铜器和甲骨文河北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青铜器和甲骨文河北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青铜器和甲骨文河北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青铜器和甲骨文河北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青铜器和甲骨文河北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青铜器和甲骨文河北省.docx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青铜器和甲骨文河北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青铜器和甲骨文河北省.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青铜器和甲骨文河北省.docx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青铜器和甲骨文河北省

人教版历史初一上册-综合拓展提升

青铜器和甲骨文同步培优卷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图片承载了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下列三幅图片共同承载的历史是

A.我国雕刻和冶炼技术精湛

B.我国医学成就领先世界

C.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卓越

D.我国天文学研究成就突出

2.出土于我国河南,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A.四羊方尊

B.青铜立人像

C.曾侯乙编钟

D.司母戊方鼎

3.青铜器是由青铜合金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

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

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A.司母戊鼎B.四羊方尊C.毛公鼎D.龙虎尊

4.下图为中国西汉青铜器“长信宫灯”。

该宫灯上有九处铭文,设计十分巧妙:

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

该文物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中国古代工匠艺术构思巧妙独特

B.西汉青铜器已向生活器皿方向发展

C.古代中国人民有一定的环保意识

D.铭文中的楷书字体已经普遍使用

5.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一“中华第一鼎”存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

“中华第一鼎”

A.司母戊鼎

B.毛公鼎

C.大盂铜鼎

D.虎儿锕鼎

6.文物是鲜活的历史,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下列文物反映商朝手工业发展水平的是

A.

B.

C.

D.

7.下面关于甲骨文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中国商朝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②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③甲骨文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④甲骨文开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8.文物是了解历史的重要史料。

下列文物中有助于了解商朝历史的是()

A.

B.

C.

D.

9.文字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是:

A.甲骨文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10.“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下图这件绝世青铜精品。

它铸造于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11.《文明的轨迹2》的播出,引来不少文博爱好者的追捧。

“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作为中国古老文明代表的三星堆青铜人头像、青铜面具惊艳亮相。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青铜工艺成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已经出现青铜器

B.夏商时期青铜器种类增多

C.四羊方尊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D.商周时期成都平原盛行“三星堆”文化

12.文物是鲜活的历史。

下列古代器物中,能印证商朝青铜器生产工艺高超的是

A.

人面鱼纹盆

B.

司母戊鼎

C.

兵马俑

D.

越王勾践剑

13.下列三幅图共同反映了

A.青铜器的铸造B.商代的繁荣C.文字的发展D.商代始终定都安阳

14.观察图片,我国汉字延续至今的关键是

①书写载体日益便捷;

②造纸术的发明;

③字体逐渐简化;

④印刷术的出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5.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

没有文字,就无法全面了解过去的文化和文明。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商朝B.夏朝C.西周D.东周

16.西周时期,各级王公贵族在祭祀时使用器皿的规制非常严格,特别是在青铜鼎的使用上有明确的规定:

“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青铜器在材料中的主要功能是

A.酒器B.礼器C.兵器D.乐器

17.下面关于甲骨文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商朝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称为甲骨文

②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③甲骨文内容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④甲骨文出土于阳城的废墟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评卷人

得分

二、综合题

18.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展现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某学校学生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展厅一:

走进古代中国展厅——夏商西周时期

展厅二:

走进虎蓥(yIng):

新时代・新命运展厅

在展厅里,同学们阅读了“虎鉴”图片和文字介绍:

材料一:

法国人得到了大量的贵重战利品,霍普・格兰特将军将他所能找到的车辆全部派出去,尽最大量带回来物品…从低处的宫殿中,我轻松地得到了数件青铜器和珐琅瓷瓶,希望有一天,把它们运到南海城(英国南部海滨圣地)…(注:

哈利・路易斯・埃文斯于1851﹣1867年一直活动在中国,他劫掠的青铜器包括“虎蓥”,从此,“虎蓥”流失海外。

——摘编自哈利・路易斯・埃文斯于1857﹣1860年间从中国寄出的家信

材料二:

北京时间2018年11月23日,在海外漂泊百年的流失文物青铜“虎蓥”终于重回祖国的怀抱,12月11日,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虎蓥”从流失海外到重回祖国并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坎坷历程,见证了中国由积贫积弱到民族复兴,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时代巨变。

——摘编自中国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虎蓥:

新时代・新命运》

展厅三:

走进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1)阅读青铜器简介,在相应的青铜器图片中填写序号。

(2)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导致“虎蓥”流亡海外悲惨命运的原因。

“虎蓥:

新时代・新命运”是展厅的主题,依据材料二,谈谈你对“新命运”的理解。

(3)以上是同学们在展览现场拍下的一组图片,图片反映了不同的主题,请对这些图片按主题进行分类并提炼主题。

序号

主题

序号

主题1

序号

主题2

民主政治建设

经济发展

(4)参观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后,学校准备举行改革开放40周年图片展览,请为本次展览设计一枚主题logo。

(5)参观完古代中国、虎蓥:

新时代・新命运、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三个展厅后,谈谈自己参观学习的感想。

19.某学校组织以“青铜·华夏文明之光”为主题的游学活动。

活动一(参观学习追本溯源)同学们在参观国家博物馆青铜文化展厅时记录了以下内容

(1)以上四位同学收集的青铜器资料,从用途上分类分别属于哪一类别?

(选择对应正确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A.酒器B.食器C.兵器D.乐器

同学甲:

()同学乙:

()同学丙:

()同学丁:

()

活动二(收集整理回归课堂)同学们在分组收集夏商周三代青铜文明成果时制作了如下学习卡片

(2)依据活动二,概括利簋的史学价值。

活动三(古今纵横论证感悟)同学们在国家博物馆看到了以下文物

(3)依据活动三,并结合所学回答,虎蓥是在中国近代哪次战争中被英国军官从圆明园劫掠的。

说出我国追索流失文物采取的主要方式。

(4)追索流失文物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参与,请你为宣传追索流失文物设计一项活动方案。

要求:

紧扣主题,活动方案切实可行;说出具体做法。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河流域泥板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材料二

商代甲骨清代刻本《论语》

(1)根据材料一,泥板上写的是什么文字?

在文明传承过程中有些文字会逐渐消亡,你认为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我国汉字流传至今的原因有哪些?

对此你有何感悟?

【参考答案】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C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片“司母戊鼎”、“农政全书”、“道德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这部书成为道家经典;明朝末年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农业百科全书。

因此三幅图片共同承载的历史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卓越。

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C。

2.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青铜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造规模大,技艺精湛,品种多,其中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3.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故A符合题意;四羊方尊、毛公鼎、龙虎尊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

4.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下图为中国西汉青铜器“长信宫灯”。

该宫灯上有九处铭文,设计十分巧妙”结合所学可知西汉青铜器“长信宫灯”上有铭文,楷书是由三国时期曹魏时的书法名家钟繇独创的,文物信息反映不出楷书字体已经普遍使用,D符合题意;根据材料“设计十分巧妙:

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可知,该文物反映了中国古代工匠艺术构思巧妙独特,A不符合题意;根据“该宫灯上……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可知,该文物反映了西汉青铜器已向生活器皿方向发展,B不符合题意;“该宫灯上……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

”可知,该宫灯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有一定的环保意识,C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BC都不符合题意,故选D。

5.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迄今世界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被誉为“中华第一鼎”。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A。

6.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反映了商朝手工业发展水平的高超,故A符合题意;彩陶反映了半坡原始居民的手工业发展水平,故B不合题意;编钟反映了战国时期的音乐水平,故C不合题意;兵马俑反映了秦朝的雕塑艺术,故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

7.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称为甲骨文,①符合题意;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②符合题意;甲骨文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③符合题意;甲骨文开始于商朝,兴盛于商朝.从发现的甲骨文看都是殷商时期的.西周有一种被称为金文的文字,就是刻在青铜器等金属上面的文字,并不是甲骨文,④说法不正确。

综上所述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题干中“甲骨文”是解题的关键,商朝时期,王室贵族遇事无论大小,都要占卜以问凶吉,然后把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种文字加甲骨文。

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记录和反映商王的活动以及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甲骨文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8.B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因为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迁到殷。

因此商朝又叫殷朝。

B项符合题意;原始社会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会制造陶器和玉器,黑陶器、猪纹陶钵等,排除A项;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实行变法,商鞅方升是变法时颁布的标准量器。

排除B项;秦朝废除六国的货币,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

排除D项;故选择B。

【点睛】

“商朝历史”是解题的关键,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商朝因都城后迁到殷墟,因此商朝又叫殷朝。

9.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

甲骨文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古文字。

A选项符合题意;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

B选项不符合题意;楷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C选项不符合题意;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大约出现在东汉末年。

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甲骨文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10.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图片可知,图片是司母戊鼎,这是我国商朝时期的青铜器的精品,体现了我国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故B符合题意;夏朝、周朝、秦朝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点睛】

本题用文物,即第一手资料考查学生对青铜文明知识的掌握。

11.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故C符合题意。

我国在原始社会已经先出现青铜器,故排除A项。

夏商时期青铜器种类增多,工艺精美,故排除B项。

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盛行着“三星堆”文化,故排除D项。

故选C。

【点睛】

本题是逆向思维选择题,解答题目时要注意。

本题的限定词语是“我国古代青铜工艺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采用排除法即可。

12.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司母戊鼎,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B选项符合题意;人面鱼纹盆,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陶器。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

A选项不符合题意;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

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

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C选项不符合题意;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经无损科学检测,其主要合金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

花纹处含硫高,因硫化铜可防锈。

越王勾践剑制工精美,显示出铸剑师的卓越技艺。

此剑寒气逼人、锋利无比,历经两千四百余年,仍然纹饰清晰精美,加之“物以人名”,历史文化价值很高,此剑被当世之人誉为“天下第一剑”,堪称我国国宝。

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商朝青铜器生产工艺,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13.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到殷;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显示了商代工艺高超;商代的甲骨文造字方法多样,记载内容丰富,三幅图共同反映了商代的繁荣,故B符合题意;ACD包括不全面,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14.C

【解析】

【详解】

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汉字延续至今的关键是①书写载体日益便捷从刻在青铜器、竹简到纸、③字体逐渐简化从青铜器上的金文到汉朝的小篆(汉朝的汉承秦制,小篆是重要的应用文字之一),①③符合题意。

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是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欧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②造纸术的发明和④印刷术的出现在题干图片中没有涉及。

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5.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商朝人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它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6.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器在西周时期比较贵重,主要用于祭祀,礼器,较少用于农业生产。

材料中“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指的是青铜器作为礼器使用。

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7.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朝时期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文字,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甲骨文内容对研究商周的历史有重要价值,④甲骨文出土于安阳的殷墟而不是阳城,所以关于甲骨文的叙述正确的有①②③,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评卷人

得分

二、综合题

18.

(1)四羊方尊(③)|妇好三联甗(①)|司母戊青铜方鼎(②)|大盂鼎(④)

(2)①近代中国衰落;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②新命运:

虎蓥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改革开放后祖国繁荣强盛。

(3)

序号

主题1

序号

主题2

经济发展

科技发展

或者

序号

主题1

序号

主题2

经济发展

教育发展

(4)在logo中体现“40”和“改革或开放字样”即可。

(5)围绕“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综合国力的提升”等展开。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题干描述,选择适合的题号填写即可。

(2)①联系题干图片和材料并紧扣时间段“1851﹣1867”年可知,这段时间发生的侵略中国的事件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内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近代中国的衰落。

②“新命运”字面意思是虎蓥重回祖国的怀抱,深层意思是改革开放后祖国的繁荣强盛。

(3)根据所学和观察分析8幅图片可知:

从“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教育发展”四个方面归纳。

题干示例③⑤为“民主政治建设”,那么属于“经济建设”的是①⑦,④⑧可归为“科技发展”,②⑥可归为“教育发展”。

(4)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

LOGO里体现“改革”、“开放”或“40”字样即可。

(5)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

例如,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综合国力提升等。

故答案为:

(1)四羊方尊(③);妇好三联甗(①);司母戊青铜方鼎(②);大盂鼎(④)【点睛】挖掘图片中的历史内含并结合课本知识回答。

19.

(1)C、A、B、D

(2)澄清了武王伐纣的具体日期;证实了上古文献的记载

(3)第二次鸦片战争;外交斡旋、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说出两点即可)

(4)言之有理,符合题目要求即可给分。

【解析】

【详解】

(1)根据活动一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学甲记录的玉援青铜内戈是用作兵器的,同学乙记录的青铜器是用作酒器,同学丙记录的青铜方鼎是用作食器,同学丁记录的青铜器是用作乐器。

故答案是C、A、B、D。

(2)根据“利簋的发现,除澄清了以往关于武王伐纣具体日期的疑感,还证实了《尚书・教等》、《逸周书・世俘》等文献的记载”可知,利簋的史学价值是澄清了武王伐纣的具体日期;证实了上古文献的记载。

(3)根据活动三“1860年被英国军官……圆明园劫掠”等信息可知,虎蓥是在中国近代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国军官从圆明园劫掠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1860年,欧洲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1856年10月,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悍然出动军舰袭击广州城,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同意和英国共同出兵,英法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爆发了.这次侵略战争实际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所以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据“近年来,我国已逐步建立综合使用外交斡旋、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方式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模式”可知,我国追索流失文物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外交斡旋、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

(4)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组织志愿者,向社会宣传追索流失文物的重要性、设计关于追索流失文物的小礼品,如书签、纸扇子等送给家人朋友,宣传追索流失文物等。

20.

(1)楔形文字。

原因有外族的入侵;不能灵活地书写或传承。

(2)中国的国家和民族有延续性。

感悟: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的传统与文化得以延续的主要手段,中华文明多亏了汉字才得以绵延不断地发展下来。

在这漫长悠久的岁月里,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灵光四射,照亮了中华文明前行的道路。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两河流域的文字可知楔形文字,因此泥板上写的是楔形文字。

在文明传承过程中有些文字会逐渐消亡,原因有外族的入侵,不能灵活地书写或传承。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汉字流传至今的原因,有中国的国家和民族有延续性。

我们认识到,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的传统与文化得以延续的主要手段,中华文明多亏了汉字才得以绵延不断地发展下来;在这漫长悠久的岁月里,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灵光四射,照亮了中华文明前行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