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37577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9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docx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docx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精品教案单元合集

26.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

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准备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

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

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

(柳宗元。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师范读,提示生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

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

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

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

1.抽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

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

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

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

为下文写环

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

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

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

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

清澄。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

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

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

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

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

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

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

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

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

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

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潭中景物:

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

游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

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

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

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

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

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

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

、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

至于篇末表现出来

的凄苦

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

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附总板书:

小石潭记

见小石潭:

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潭水:

清澄,侧面描写

游鱼:

动静结

|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

曲折蜿蜒

岸势:

参差不齐

|

潭中气氛:

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反思:

 

27.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准备

1.岳

阳楼、《洞庭晚秋图》的电脑展示图片。

2.将课文的知识整理成幻灯片。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

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

比如我国古

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

王勃《滕

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

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文句。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

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1)积累词语:

实词:

(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

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

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淫雨霏霏、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

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

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

(2)理解句意:

得无异乎?

(反问句)

吾谁与归?

(变序句)

则有心矿神怡……其喜洋洋者矣。

(长定语句)

其必曰“先天下……之乐而乐”乎。

(表示揣测语气的陈述句)

(3)阅读思考:

①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

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②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

四、难句探究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分析:

(1)这句的基本结构是时间修饰复句。

正句部分又是并列复句。

(2)“越明年”历来有两种解释:

一、“越”作“逾”讲,作“渡过”讲,这是《说

文》的本义;《广雅·释估》也说“越;渡也”。

二、“越”作“及”讲,这是王引之《经传释词》的说法。

王引之说,“越,犹‘及’也,《书·召浩》:

“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氏举了《尚书》两个例子,《尚书》“越六日乙未”这种类型的结构共十二个,都作

“到”“及”讲。

看起来两种说法似乎都能言之成理。

但是根据《岳州府志》“职方考”的《宗谅求记》中的“去秋以得罪守兹郡”和“明年春……增其旧制”等材料来看,滕子京确实是从庆历六年开始修岳阳楼的,应当以第一种说法为妥。

译文:

“过了明年,政事顺利,上下和睦,一切废弃了的事儿都兴办起来啦。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分析:

“得无……乎?

”有人认为有三种解释:

一、用反问语气强调肯定谓语所表达的意思;二、相当于“大概”,也是肯定谓语;三、向否定事实方向推测,相当于“该不会……吧”。

第一说似嫌烦琐,而且“得无”是两个词,不是一个词。

异,不同。

无,没有。

得,能够。

乎,吗,在是非问句后面的语气助词。

能够没有不同吗?

否定之否定之否定,亦即三重否定,这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一个强有力的发问,即“能同乎?

”下文“淫雨霏霏……感极而悲”是一种心情;“春和景明……其喜洋洋者矣”是又一种心情,具体地说明了“不能同也”。

又:

“日饮食得无衰乎?

”(《触龙说赵太后》)等于“平时饮食能够不衰退吗?

”“妾得无随坐乎?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于:

“我能够不株连受罪吗?

”跟“得无”相同的是“得不”“得非”“得毋”“能不”“能无…‘能勿”。

袁仁林《虚字说》:

“俱反问辞,见其不能也。

”再看以下推断:

异(不同)、无异(同)、得无异乎(得同乎)、不相同也。

“不相同也”是朴素的直陈,“得无异乎?

”是委婉的发问,具有精湛的修辞技巧。

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分析:

课文没有给“至若”作注。

《历代散文选》的注释是:

“至若春和景明:

像那风和日丽的春天。

若,像。

”按:

这里把“至”跟“若”分拆为两个词,而且把“若”解释为“像”,恐属未当。

“至若”是单纯的连词,词根是“至”,“若”则是一个词缀,没有意思。

古人用“至”等于“至若”的有“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

引之而往,故日拔。

至圣人不然……”(《韩非子·解老篇》)“至若”又等于“至如”“至于’,例如:

“虽为侠,而逢巡有退让君子之风。

至若北道姚氏……南阳赵调之徒,此盗跄居民间者耳。

”(《史记·游侠列传》)“元,凯既登,巢,许获逸。

至于今日,所谓道之云亡,邦国珍瘁。

”(《晋书·贺循传》)“如”和“于”跟“若”一样,也只能是词缀。

(请参阅《现代汉语虚词的构成方式》,见《语文知识》1957年第6期)论述某种情况或某件事情的时候’,把话题转到跟论述有关的其他方面去而又略带假设因素的,就用“至”“至若”“至如”“至于”。

本句上文说的是“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这里讲到另一种境界,就用“至若”来连接。

译文:

“至若到了春气暖和,阳光明媚的时候,波澜不起……”

4.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分析:

(1)这是一个对偶句。

“锦鳞”特指美丽的鱼。

(2)“翔”跟“集”是一对反义词,“游”跟“泳”也有反义因素。

“游”在《说文》中的解释:

“浮行水上也。

”“泳”在《说文》中的解释:

“潜行水中也。

译文:

“沙鸥或者齐飞,或者群集,鱼儿有时浮出,有时潜入。

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分析:

(1)“而或”其实是两个词,“而”表顺接;“或”作“有时”讲。

相同的用法如:

“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食缀脯……”(自居易《与元九书》)

(2)“一空”“千里”都是数量词组作谓语,“长烟”“皓月”都是偏正词组作主语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

(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也是对偶句,各又隐含着一个比喻,就是“浮光如跃金,静影似沉璧”,“跃”,不只是“闪动”,更有跃出水面的意思。

二阵风吹来,微波涌起,峰尖在日光照耀下像是跳荡着的黄金。

上句写水上之景,下旬写水下之景。

或说“浮光跃金”,从意思、从工整的对偶上看,应当接“沉影静璧”,“静影沉璧”实在是错综形式。

译文:

“有时弥漫的炊烟完全消

散,皎洁的月色笼罩千里。

浮动的月光,把微波变成跳跃的黄金,静谧的影子,如同沉浸的白玉。

”如果是“沉影静璧”,译文或可也是对偶句。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分析:

(1)假设复句。

主语“古仁人”都因承前省。

(2)“庙堂”,一般的解释是,“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

有人认为“唐宋时期的‘庙堂’决非‘朝廷’的意思”,“是指宰相副宰相议事的地方,因此用来作宰相、副相的代称,既可以代其位,又可以代其人。

我看“居庙堂之高”可以说成“处在宰相或副相这样的高位”;但也不一定,“古仁人”的官职低于“宰相”或“副相”的也可以说是“居庙堂之高”。

又如“庙堂之议,非草茅所当言也。

”(《汉书·梅福传》)这“庙堂”是指高官乃至皇帝,不一定只是“宰相”或“副相”。

至于“居庙堂之高”,完全可以解成“处在朝廷的高位”,包括做皇帝在内。

译文:

“处在朝廷的高位,就关怀他的百姓。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分析:

“先”“后”都是形容词。

拙著《文言难句例解》卷一的第134页说“先”“后”的后面省去了介词“于”。

又如:

“先吴寿梦之鼎。

”(《左传·襄公十九年》)“先”的后面也省略了“于”,这句意思是“在吴王寿梦所铸用的鼎前面”。

现在说,“先”“后”是形容词增加在动用法,“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就是“在天下之忧先”“在天下之乐后”。

又如“窈窕艳城郭”(《孑L雀东南飞》

),“艳”也是形容词增加在动用法。

“而”,可以译成“就”,后一个“而”用来表示迟,可以译成“才”。

两个分句都是连动式,前一个谓语是方式,后一个谓语是行动,方式跟行动之间用“而”字来连接,是用“而”字来划分界限。

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先天下之忧而后己忧”,陷于随意增字解句,这并不足取。

译文:

“在天下人忧愁的前面忧愁,在天下人快乐的后面快乐。

8、微斯人,吾谁与归?

分析:

《文言文的语言分析》(张拱贵、黄岳洲著)说“谁与归”就是“与谁归”,把“与”看成介词,这是根据一般的解释。

这里“与”跟“归”都是动词,作“结交”或“称许”讲,《广雅·释估》:

“与,许也。

”《论语·微子》: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与”跟“归”两个及物动词同时管一个前置的宾语“谁”。

这样,“吾谁与归”就得译成“我称许谁,归宿到谁(的寓居)的地方去呢?

”“与”的相同用法又例如: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战国策·齐策》)但是,语言是发展的,词性也在发展,“与”产生介词的用法是在西汉,《史记·淮阴侯列传》:

“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

”第二个“与”是介词,《岳阳楼记》是宋人

作品,把“与”解成介词应该是可取的。

又,《文选》张华《杂诗》之二:

“佳人不在兹,取此欲谁与?

”“与”也是动词,作“给与”讲。

五、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给下列字注音:

谪zhé属shǔ淫yín霏fēi樯qiáng楫jí

冥míng谗chán偕xié

2.朗诵全文。

二、研习新课

1.理解文章层次结构。

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

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自然段):

文章主体。

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

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

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

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

负。

这是全文的核心。

2.提问:

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

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

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3.提问:

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

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

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之产生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

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4.提问:

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

归纳:

(1)气势非凡:

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提问:

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

讨论并归纳:

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6.朗读第3自然段,提问:

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

极力渲染“悲”的气氛。

因己而悲。

7.朗读第4自然段,提问:

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

极力

渲染“喜”的气氛。

因物而喜。

8.提问:

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

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人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9.提问:

“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10.提问:

“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

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1.提问:

“进”指什么?

“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

“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12.提问:

“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

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13.提问:

怎样理

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

孟子说: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

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

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4.提问:

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

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

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说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

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三、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

并以此规箴友人。

文章先由叙事人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

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三题。

2.选用本课的《作业设计》。

反思:

 

28.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

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

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

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要求:

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chú)壑(hè)琊(yá)潺(chán)酿(niáng)僧(sēng)辄(zhé)

霏(fēi)暝(míng)洌(liè)蔌(sù)弈(yì)翳(yì)射(shè)

觥(gōng)偻(lóu)朝(zhāo)而往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

“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如:

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如:

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如:

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