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9地理图形综合判读.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3783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9地理图形综合判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9地理图形综合判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9地理图形综合判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9地理图形综合判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9地理图形综合判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9地理图形综合判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9地理图形综合判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9地理图形综合判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9地理图形综合判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9地理图形综合判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9地理图形综合判读.docx

《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9地理图形综合判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9地理图形综合判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9地理图形综合判读.docx

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9地理图形综合判读

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9地理图形综合判读

(2015•新课标全国2)圣劳伦斯河(下图a)是一条著名的“冰冻之河”。

下图b示意蒙特利尔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9、蒙特利尔附近河段结冰期大致为(  )

A、2个月        B、3个月       C、4个月     D、5个月

10、据图示信息推测,冬季可能不结冰的河段位于(  )

A、安大略湖至普雷斯科特河段      B、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

C、蒙特利尔至魁北克河段          D、魁北克以下河口段

11、减少该河凌汛危害的可行措施是(  )

①加深河道 ②绿化河堤 ③分段拦冰 ④拓宽河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9.C   10.B    11.C

【解析】

试题分析:

9.根据蒙特利尔气候资料可以看出,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月份从12月到次年3月,可以得出蒙特利尔河段结冰期为4个月,答案选C。

10.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河流落差大,水流速度快,冬季不易出现结冰现象,故答案选B。

11.分段拦冰,可以避免浮冰过度聚集而抬高水位,通过拓宽河道,可以降低水位,以减少凌汛的发生,减少对沿岸地区造成危害,故答案选C。

考点:

本题组主要考查气候类型的综合运用、河流水文特征和凌汛的知识。

【名师点晴】本题组以加拿大圣劳伦斯河为材料抽样考查气候知识,河流水文特征,检测学生的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第一小题河流当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时开始出现结冰期,结合给出的气温变化曲线不难读出蒙特利尔市一年有四个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第二小题要注意调运学过的知识,影响河流结冰的因素除了气温以外还有水流速度、河水盐度等,当水流速度过快,即使在0℃以下,河水也很难结冰;盐度高,谁的结冰温度会降低。

读图可以看出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布局有水电站,说明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河水不易结冰;第三小题要知道河流凌汛危害形成过程是浮冰不断累积,堵塞河道,抬高水位形成洪水,所以应对措施应想办法降低水位或加高堤坝,避免洪水溢出。

(2015•新课标全国1)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

图3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7.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

A、葫芦岛       B、秦皇岛      C、大连       D、烟台

9、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

A、资源量不足   B、破坏环境    C、成本过高   D、市场需求不足

【答案】7、B 8、A 9、A

【解析】

试题分析:

7、气温越低,低温期持续时间越长,海冰越厚。

图中四地气温低于4°C持续时间较长的为甲、乙两地。

甲地位于渤海内部,海水深海水体积巨大。

乙地位于大陆附近,故乙海水较浅,海水体积较小,易结冰且结冰期更长。

B正确。

8、冰层厚度越大,单位面积海冰资源量越大。

图中葫芦岛市纬度最高,气温最低,当地海冰厚度最大。

故A正确。

9、受全球变暖的影响,目前渤海海岸地带冬季结冰期短,冰层薄,海冰资源数量有限。

故A正确。

考点:

海洋环境。

【名师点睛】该试题情境新颖,重点考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理原理及自然资源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本组试题以一幅等值线图,考查了海冰形成的影响因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等。

(七)(2015•上海卷地理)等高线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地貌特征。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

m)图。

15、图中两条400米等高线之间部分表示的地形单元是(  )

A、山脊   B、陡崖    C、断块山脉  D、峡谷

16、图中310米等高线相邻的灰色部分最可能是(   )

①崩塌堆积物     ②突出小基岩   ③河中的沙洲    ④低矮的山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5、D16、A

【解析】

试题分析:

15、图中两条400米等高线处以陡崖的图例进行标注,则两条等高线之间为两侧坡度陡峻的峡谷。

D正确。

16、310米等高线位于图中陡崖下方,部分与图中代表陡崖的图例重合。

图中灰色部分是导致310米等高线与陡崖图例断断续续分开的原因。

此灰色部分应是陡崖崩塌后的堆积物或突出的基岩形成。

A正确。

考点: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

【名师点睛】该题以等高线图为材料,考查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判断基本的地形类型和地形单元,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

解答此题的关键掌握等高线图的基本规律。

同一条等压线上各点海拔相同;一般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相对高度是一个定值(等高距);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只是有的不能再一幅图上完全呈现出来;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但在悬崖峭壁处,等高线可以重合;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的陡缓,两条等高线之间间距愈大,等高线愈稀疏,表示坡度缓;反之坡度愈陡。

(2015•浙江卷)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京华平均结果。

完成下列各题。

9、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10、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9、A  

10、C

【解析】

试题分析:

9、读图,根据图中曲线,逆温上界,强逆温上界,判断所以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A对。

一天中气温最低时在日出前,所以逆温强度日出前达到最大,后减弱,B错。

逆温现象日落后出现,日出后一般逐渐消失,C错。

读图,根据曲线,强逆温前半夜增速快,后半夜降速慢,D错。

10、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C对。

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无关,A、B、D错。

【考点定位】:

逆温现象及特征,影响逆温层上界峰值时间的因素。

【名师点睛】根据材料,逆温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通过读图,要注意到图中下面曲线表示强逆温,相对来说,上面的曲线逆温较弱。

对流层气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出现逆温主要是近地面降温太快,导致出现下冷上暖的稳定的大气结构。

白天有太阳辐射时,地面增温,逆温逐渐消失。

所以逆温最强的时在日出前后。

地面辐射时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热量的传递有时间差异,所以距离地面近的强逆温层先到达峰值。

(2015•安徽卷)下图表示一年中大气上界单位面积水平面上每日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单位为MJ/m2,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没有太阳辐射。

完成下列问题。

32.图中M日最接近(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33.a、b两点太阳辐射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为(  )

A、太阳高度    B、白昼长短   C、海陆位置   D、天气状况

32.B 

33.A 

【解析】

试题分析:

32.从图中可以看出为北半球,题干中提到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没有太阳辐射,可知没有太阳辐射的区域为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并且根据没有太阳辐射区域的纬度变化规律和范围变化规律可知该图原点处和最右侧的日期应为冬至日,依次类推,a处对应的日期为春分日,M处对应的日期为夏至日b处对应的日期为秋分日,故B正确。

3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①纬度位置:

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②天气状况:

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③海拔高低:

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④日照长短:

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夏半年,高纬地区白昼时间长,弥补太阳高度角低损失的能量.故C先排除;据上题分析,ab处都为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昼夜等长不存在日照时间长短问题B排除,天气状况该图无法判断D排除;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ab所处纬度不同而导致太阳高度不同a纬度较b低,所以太阳直射赤道时离直射纬度近,太阳高度大,被大气削弱的少,太阳辐射强故A正确。

【考点】:

考查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名师点睛】该题以一年中大气上界单位面积水平面上每日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为材料,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对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综合分析能力,难度较大。

第1问,关键要找到突破口,根据“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没有太阳辐射”,说明在该时期内,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该时期包括冬至日,因而可推测出图中M日最接近是夏至日;第2问,可以使用排除法,结合选项来分析,a点太阳辐射大于b点,图中只有两点纬度差异,其他海陆位置、天气状况都不能确定,所以可以很快推出A答案正确。

(2015•福建卷)图4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9.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

A.背斜谷   B.背斜山   C.向斜谷  D.向斜山

10.若a、c两河的支流相连,则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9.A   10.B

【解析】

试题分析:

9.从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X地属于中间老,两翼新,判断为背斜,从地貌分析,属于河谷,因此X地为背斜谷。

故选A。

10.从等高线分析,两河支流相连处,c河的地势高,河水应由c河流向a河,又②地位于下游河段,所以水量会显著增加;而①④位于上游,水量不变,③河段位于c河的下游,水量会减小。

故选B。

考点:

地质构造、等高线。

【名师点睛】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背斜和向斜,背斜为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向斜为中间岩层新,两翼岩层新.依据等高线判读地形名称:

①山顶:

也可称山峰,山岭。

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部高四周低,则中部为山岭。

②山脊:

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

③山谷:

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的地方。

④盆地:

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部低四周高,则中部为盆地。

⑤鞍部:

等高线地形图中,两个相邻的山岭之间相对较低处。

⑥陡崖:

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相交的地方⑦陡坡与缓坡:

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密集处为陡坡;等高线稀疏处为缓坡。

不同等高线地形图中,要根据比例尺确定。

(2015•广东卷)1.数字高程模型是对地貌形态的虚拟表示,可描述地面高程信息。

图1为某旅游区的数字高程模型图,图中甲、乙、丙、丁四处观景平台视野最广的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图例信息可知,颜色越亮,高程越高,即可丙地海拔最高,是图示区域的最高点,在此处设立观景平台视野最广,甲乙丁三处海拔低,位于山谷或山坡处,受两侧山顶的阻挡,视野差一些。

考点:

地形图。

【名师点睛】此题难度不大,属于直视问题,根据数字高程模型判断该区域地形特点和地势起伏。

直视问题可以通过作地形剖面图进行判断,在地形剖面图上由观测点的投射点向目标点的投射点绘直线,若直线没有被任何地物所切断,表示直视良好,否则不能直视。

如下图所示,由点s′向点c′绘直线,直线没有被任何地物所切断,表示直视良好。

而图中b′位于阴影区,说明s点不能直视b点,所以村落b对于s点为不直视。

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先密后疏,为“凹形坡”;等高线先疏后密,为“凸形坡”,“凸形坡”容易挡住人们的视线。

(2015•天津卷)某矿物形成于上地慢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

人们在图2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

读图文材料,回答3-4题。

3.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

 A.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4.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  )

 A.变陡了      B.变缓了       C.无变化      D.无法判断

【答案】3.C   4.A

【解析】

试题分析:

3、首先岩层断裂,然后从上地幔软流层的矿物沿断层上升到地表,称为岩浆喷发,形成岩浆岩,再经过外力作用,依次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形成河滩泥沙。

故选C。

4、图示纵坐标单位为米,横坐标的单位为千米,两者比例尺差距较大,所以绘制火山剖面图坡度比实际坡度要大。

故选A。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岩浆活动、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形剖面图判读。

【名师点睛】岩浆来自上地幔的软流层,在高温高压下,沿裂隙向上侵入,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出露地表的各类岩石,受外力作用的影响,首先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然后收外力的侵蚀,使破碎岩石离开原来的地方,被搬运到其它地区,最后沉积下来,形成松散的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