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3794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政治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政治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政治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政治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中政治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中政治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中政治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中政治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中政治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中政治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政治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政治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政治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材分析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第六课第一框题,此框题继第五课理解意识以及意识的能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引导学生理解认识从实践而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

理解:

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运用:

结合生活实例阐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

1.实践的基本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教学方法

多媒体展示法、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讲了意识能够能动地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那么如何去认识世界呢?

我们的认识从何而来呢?

首先我们先看两则小故事:

故事一

西红柿酸甜可口、营养丰富,人们都喜欢吃,然而当初人们却不敢吃它。

原来西红柿生长在南美洲茂密的森林里,尽管它很讨人喜爱,但当地人认为它有剧毒,不用说吃,就连碰也不敢碰它,并给它起了个吓人的名字叫“狼桃”。

到了16世纪,有一个英国的公爵,在旅行时发现了它,就带回了几株,将它栽种在皇家花园里供观赏。

直到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抱着献身的精神,决心要尝试一下。

在吃之前,画家作好了牺牲的准备,吃完之后,就躺在床上等待“上帝的召见”。

可是时间过了很久,他不但没有死,而且也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

请思考:

人们对于西红柿的认识从何而来呢?

 

故事二

夏天时西瓜我们解暑的好东西,有这样一则故事:

夏天的路边有个卖西瓜的小贩在西瓜跟前立了块牌子,上面写着“西瓜特甜,不甜不要钱”的字样,旁边有个路过的人看到这样的标语准备听下来购买西瓜,这时另外一路过的人说了句光写没用,谁知道这西瓜甜不甜,于是刚准备购买的顾客犹豫了。

请思考:

西瓜甜不甜光靠小贩写可信吗?

我们对购买者有怎样的建议呢?

 

教师总结:

故事一中的西红柿到底能不能吃需要勇敢的人去尝试,而这尝试属于实践范畴,而故事二中西瓜甜不甜不能光靠宣传,对于购买者而言可以建议他们买前先在西瓜上开个口子尝尝,这也属于实践。

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人的认识必须靠实践得来。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实践的相关内容。

1.讲授新课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就是人们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有二层基本含义:

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1)实践的主体是人,动物的本能活动不能称为人的实践活动。

(2)实践的对象不是整个世界,而是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3)实践的性质是“活动”:

实践是介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

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改革、国家方针政策制定、法律制度的实施等。

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参照实践的含义结合示图我们一起来判断下列哪些活动属于实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  ×

学生在教师听课学习 ×

工人做工、战士打仗、教师上课 √

城市间高速铁路的建设 √

讨论问题、学习理论  ×

2、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

①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如图:

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和实践对象均是客观的

 

如图:

实践活动过程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制约(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2)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人可以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如图:

九江长江大桥就是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的杰作

【提示】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

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正确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

(3)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强调的是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②历史性,强调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如图:

有些工作必须通过群体结协作才得以完成

 

 

如图:

纺织机古今对比(说明实践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人们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的。

【注意】

①“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

“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

“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

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

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

但不可混淆搭配。

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

教师举例:

《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

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

李时珍通过实践使后人对药物的药性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

②“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就是实践。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教师举例:

有些认识是直接从直接经验得来,比如西瓜等水果甜不甜可以亲身去尝试,但有些认识是从间接经验得来,如硫酸能不能喝,就不能通过亲身去尝试,而是通过其他人的间接经验得出结论硫酸具有强腐蚀性而不能喝。

名人名言: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注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注意】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通过实践,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名人名言

光说不练假把势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真金不怕火炼

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注意】认识的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

教师举例

有个船夫在激流中驾驶小船,船上坐着一位哲学家。

哲学家问船夫:

“你学过历史吗?

”船夫回答:

“没有。

”哲学家说:

“那你就失去了生命的一半。

”哲学家又问:

“你学过数学吗?

”船夫回答:

“没有。

”哲学家又说:

“那你就失去了一大半生命。

”这时一阵狂风把船吹翻了,哲学家和船夫都落入了水中。

船夫对哲学家喊:

“你会游泳吗?

”哲学家回答:

“不会。

”船夫说:

“那你就失去了全部生命。

 

请思考:

哲学家与船夫比起来学识高了很多,在哲学家看来船夫的生命几乎没什么意义,但当遇到问题之时哲学家反而显得弱小,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总结: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认识不能脱离实践,要为实践服务,若正确的认识不为实践服务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

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   欣赏法:

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讲授法:

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   练习法: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

)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进行归纳: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

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

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

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

[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

]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

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