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3799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62 大小:10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2页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2页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2页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2页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2页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2页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2页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2页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2页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2页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2页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2页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2页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2页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2页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2页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2页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2页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2页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2页
亲,该文档总共1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docx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docx(1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docx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

第一单元:

四则混合运算

1、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步混合运算(两级)与同级两步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同学们,商店的商品可多了,请看:

都有哪些商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呢?

学生观察,并说出货架上的商品名称和价格。

  1教师:

小明、小红和小强,他们各买一个文具盒,一共需要多少钱呢?

(文具盒每个7元)学生列式计算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7+7+7=21(元)或7×3=21(元)

  2李老师也来到商店,要为学校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需要多少钱呢?

还能用一步计算出来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步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引导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

35×4=140(元)140+45=185(元)或35×4+45=140+45=185(元)

  教师:

谁来说—说,他们是先算的什么呢?

  学生1:

他们都是先算的买4个篮球要多少钱。

  学生2:

他们都是先算的乘法,再算的加法。

  教师:

两位同学都说得很好。

像这样,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又有乘法,在计算时要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学生:

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尝试练习

  教师:

你知道下面两题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90×÷9+15指名学生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教师:

能正确算出答案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4(继续播放课件)小青他们要为班上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作为奖品,付给售货员阿姨100元,应找回多少钱呢?

  教师: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算什么呢?

  学生:

先算出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共要多少钱。

  教师:

你知道怎么算买13个文具盒的钱吗?

  学生:

7×13

  教师:

能列出一个算式算出找回多少钱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汇报。

教师板书:

100-7×13=100-91=9(元)

  教师:

谁能说说这个算式,在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

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教师:

这两道题又该先算什么呢?

说给同桌听一听。

52+12×÷9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里都有哪些运算?

计算时是先算的什么?

  学生:

有加法、减法,也有乘法、除法。

先算的乘法和除法,再算的加法和减法。

  教师:

谁能小结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请同桌相互说说。

  指名学生说。

  教师小结:

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5教师:

想一想,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725-43+21823×32÷8指名学生说说,然后计算出得数。

  教师:

像这样,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只有乘法和除法,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呢?

请同桌相互讨论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说。

指名说说运算顺序。

小结如果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就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运用

  1第7页,练习一,第1题。

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2第7页,练习一,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集体讨论。

  3第7页,练习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先算的什么。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吗?

2、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3页例1、例2。

  【教学过程】

  出示教科书第2页例1的情景图。

  教师:

从图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1:

篮球每个35元,足球每个45元。

  学生2:

体育老师要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

  教师:

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学生:

体育老师一共要付多少钱?

  教师:

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请在练习本上自己试一试。

  教师: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1:

我是这样做的:

先算出买4个篮球要多少钱,然后再加上买1个足球的钱,就是一共要付的钱。

35×4=140(元)140+45=185(元)

  学生2:

我是这样列式的:

35×4+45=140+45=185(元)

  教师:

请你(学生2)说说,你是先算的什么呢?

  学生2:

先算买4个篮球—共要多少钱。

  教师:

他们都是先算出了买4个篮球一共要多少钱,也就是先算了乘法。

  教师:

这两道题该怎样计算呢?

90×÷9+15指名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教师: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像这样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应该按什么运算顺序计算呢?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在一个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算式里,计算时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4页例3。

  【教学目标】

  1掌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经历探索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

  3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有括号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4÷4+×172

  播放课件:

小红与妈妈一起到服装商场去买衣服。

妈妈告诉售货员买一件成人衣服,售货员报价:

78元。

妈妈:

再买3件同样的儿童服装。

售货员:

一共要213元。

小红:

儿童服装多少钱—件呢?

  教师:

这个问题该怎样解答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怎样才能求出儿童服装的价钱呢?

  2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全班交流汇报,总结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13-78÷3213÷3-78(213-78)÷34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得出正确的算法。

  教师:

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应该先算什么呢?

“78÷3”、“213÷3”分别表示什么?

  学生1:

“78÷3”表示把成人衣服的价钱平均分成3份。

  学生2:

“214÷3”表示把买一件成人衣服和3件儿童衣服的总价平均分成3份。

  教师:

这样求出来的,是一件儿童服装的价钱吗?

  学生:

不是。

  教师:

第三种方法应该怎么算呢?

先算什么?

“213-78”表示什么?

再除以3呢?

  学生1:

先算“213-78”,表示3件儿童服装一共要多少钱。

  学生2:

再除以3就是求一件儿童服装要多少钱。

  教师:

第三种方法与第一种方法比较,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1:

第三种方法有括号,第一种方法没有。

  学生2:

第一种方法先算除法,第三种方法先算减法。

  学生3:

第三种方法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第一种方法没有括号,要先算除法。

  教师:

同学们说得真好。

算式里有了小括号,就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小括号的作用就是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

  4尝试练习。

  教师:

请看,你知道这两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吗?

同桌互相说说。

(125-87)×25455÷(102-97)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这两道题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运用

  1算一算,并说说有什么不同。

100-72÷4(100-72)÷4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两种混合运算的方法及小括号的作用。

  2第7页,练习一,第4题。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读这两个算式,通过读让学生体会它们运算顺序的不同。

  

(1)100加10乘10的积,和是多少?

  

(2)100加10的和,再乘10,积是多少?

可以让学生反复读两遍,体会运算顺序的不同,然后再计算。

  3第8页,练习一,第5题。

这是两种混合运算的综合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分清它们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进行计算,以利更熟练地掌握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

4、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5~6页例4、例5及课堂活动,练习一第11题。

  【教学目的】

  1经历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实际体验。

  2会解决涉及倍数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运算顺序。

125×4+54340×2-120(90-25)×32

  情境引入

  教师:

你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称得上是森林医生吗?

  学生:

啄木鸟、山雀。

课件出示例4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观察后提出问题(或让学生直接观察教科书上的插图)。

  学生:

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教师:

我们学习了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就来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4。

  教师:

从这个情境中你知道哪些数量?

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1:

山雀每天吃害虫165只。

学生2:

啄木鸟每天吃的害虫比山雀的3倍少45只。

  教师:

啄木鸟每天吃害虫有山雀的3倍那样多吗?

  学生:

没有,比3倍少。

  教师:

你能用图(最好是线段图)表示出他们每天吃害虫的关?

65×3得到山雀吃害虫只数的3倍是多少,但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没有山雀的3倍那样多,而是比3倍少45只,所以,还要在此

基础上减去45只才得到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

  指导学生写出答语。

  教师将例4中的少45只改成多45只,学生画线段图并独立解决,然后交流。

  学生1:

我的线段图这样画:

学生2:

我是这样列式的:

165×3+45。

  教师:

你发现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

相同点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与山雀吃害虫的只数都有倍数关系。

但一个是比山雀的3倍少45只,所以计算出3倍后要减去45只;一个比3倍多45只,所以要计算出3倍后要加上45只。

  2.教学例5。

  教师:

刚才我们解决了森林医生吃害虫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小朋友在集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课件出示例5(或让学生直接观察例题插图),并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决方法。

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1:

我这样思考:

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因为题中告诉了小青的邮票张数是小明的3倍。

而要求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可以直接用80减去15,因为题中告诉了小明比小华少15张。

由此可以这样列式:

(80-15)×3。

  学生2:

我这样思考,根据小明比小华少15张邮票,可以求出小明的邮票张数为:

80-15=65张。

根据小青的邮票是小明的3倍可以求出小青的邮票张数,即:

65×3=195张。

列成综合算式是:

(80-15)×3。

指导学生写答语。

  三、活动思考

  (完成第6页课堂活动)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在组内交流思考方法,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全班交流。

  学生:

相乘或与9相乘的积在80与100之间,由此我想到了90与99,由题中告知:

按3颗或9颗的拿都要剩1颗,由此这些糖可能是91或100颗,但是题中又说到这些糖要比100颗少,所以应是91颗。

  四、独立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一第10题,做后交流。

  五、小结教师

  通过今天的问题解决,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单元:

多位数的认识

5、多位数的认识多位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2~15页。

  【教学目的】

  1.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能正确读亿以内的数。

  3.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图片。

  教师:

孩子们,你知道这是哪儿吗?

在哪个省市?

谁知道“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面积、藏书量是多少吗?

怎样才能了解到这些知识呢?

  学生:

查阅资料、上网查找。

  教师:

这些方法都很好,有两个小朋友通过上网查到: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面积170000m2,截至1998年底馆内藏书册,并且每年以600000~700000册的速度递增……当他们看到这些资料时被图书馆的建筑宏大、历史悠久,藏书量的与日俱增所吸引。

小女孩说“这些数可真大呀!

”小男孩说“该怎样读呢?

  教师: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大数,学习怎样读多位数。

  二、自主探究

  1.孩子们还记得在二年级时,我们已认识了万以内的数。

谁来说说10个一是多少?

10个一十?

10个一百?

10个一千是多少?

如果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多少?

10个十万是多少?

怎样数?

学生:

十万、二十万、三十万……教师:

10个一千万是多少呢?

像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

那么用数字表示数时,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举例说明什么叫数位。

  2.观察下面的数位顺序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学生:

①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计数单位百所占的位置是“百位”。

     ②数位是从右往左按从低到高的排列,计数单位也是从右到左从小到大的排列。

     ③从个位起每4个数位分一级,已经分出了个级、万级、亿级。

     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教师: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我们把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3.说一说,生活中哪些换算要用到十进制?

  教师:

同学们很能干,从数位顺序表中发现了这么多新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读数、写数又有很大帮助。

现在我们就运用这些知识来读大数。

  4.教学例1。

  大屏幕出示“中国国家图书馆”主题图。

  教师:

刚才同学们看到了国家图书馆的建筑群非常宏大,现在我们来看看馆内的阅览室(出示书第14页图)。

馆内的藏书量特别大“截至2005年底馆内藏书中文图书约册,外文图书约册”,想一想:

这些数该怎么读?

同桌互相交流。

汇报交流。

  学生:

①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②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不同的是要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教师:

你能举一反三,真棒。

  学生:

③个级上全是0,这些0都不读。

  5.同学们总结得很好。

  教师:

按照这些方法读出下面各数。

(出示例2)。

自己先读一读,同桌的再互相议一议,这些数的0哪些要读,哪些不读?

全班交流。

  学生:

①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②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6.谁来说说含两级的数怎样读?

请用刚才学的读数方法来读下面的数。

  把下面各数读给同桌听:

50002、、。

  三、巩固练习

  刚才同学们总结出了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下面我们按照方法,继续进行读数练习。

  1.教科书第16页第1题。

读卡片上的数,说一说两个数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2.分别在各数的后边添上3个0,再读一读。

四、总结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

谁来说说亿以内的数怎样读?

  四、活动

  2个四人小组的同学合为一个大组,每人在卡片上写出一个数字,把它们任意组成一个八位数,再读一读。

6、认识计数单位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2~15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你会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

  学生1:

问老师,家长或者同学。

  学生2:

查资料,上网查询……教师:

大家说的这些方法都是很好的获取知识的渠道,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上网查询这种方法越来越多地受到同学们的喜爱。

同学们看,丽丽和明明正上网查阅信息呢!

  教师:

通过丽丽和明明的查询,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遇到哪些不清楚的问题?

  学生1:

我知道了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面积很大。

  学生2:

我知道了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很多,而且每年的增长速度很快。

  学生3:

这里面的数都比万以内的数大,我不知道该怎么读?

  教师: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跟它们有关的知识吧!

  二、探究新知

  1.数数。

  

(1)接着数。

(出示丽丽和明明拨珠数数的情景)

  丽丽:

我们已经学会数万以内的数,大家一起来数数。

  明明:

好吧!

我拨珠,大家数。

  学生:

10个一是十,一十、二十、三十、……10个十是一百,一百、二百、……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两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丽丽:

一万一万地数,同学们能接着数下去吗?

数给同桌的伙伴听一听。

(一人数,一人听)

  教师:

谁来数给大家听听?

  学生:

十万、二十万、……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课件出示拨珠过程和计数单位名称)

  

(2)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

  教师:

同学们很会数数,请自学书第9页上的内容,看书上为我们总结出了哪些知识?

你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看书,教师指导)

  学生1:

我明白了个、十、百、……都是计数单位,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学生2:

我不明白计数单位和数位有什么不同?

  教师:

有谁能讲明白吗?

  学生1:

计数单位像长度单位一样,只是在表示数的时候才用;数位是这些单位所占的位置,比如:

“个”这个计数单位占的数位是“个位”,“万”所占的数位是“万位”等。

  学生2:

数位有哪些呢?

学生3:

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等。

  2.数位顺序表。

  

(1)排序。

教师:

说得很对,认识了这么多计数单位和数位,请你把它们排个顺序?

(学生排顺序)

  学生1:

我是按照从小到大先排计数单位个、十……再从低到高排数位个位、十位、……

  学生2:

我是把计数单位和数位对起来同时排的……

  

(2)观察数位顺序表。

  教师:

想法都不错,老师把同学们的意见综合起来,并制作成了一个表,(出示表格)它叫数位顺序表。

仔细观察数位顺序表,你从中发现些什么?

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

数位从右往左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而且还分了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万位……是万级……

  教师:

对,从右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我们要熟悉数位的分级,为以后读数和写数作好准备。

  学生1:

计数单位个和十的进率是10,十和百的进率是10。

  学生2:

千和万的进率也是10,万和十万的进率是10……千万和亿的进率还是10。

  学生3: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教师:

总结得很好,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点评:

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看、说、听等数学活动中来,采用“合作讨论”式的?

让同学们学会数位顺寻的排列]

  3举例:

生活中哪些换算要用到十进制?

  学生:

买菜计算钱数时。

……

7、多位数的写法及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6~17页的例3~4,课堂活动及练习二的第4、8题。

  【教学目标】

  1.在熟练掌握多位数的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多位数,通过讨论与交流,总结出多位数的写法。

  2.让学生在经历比较两个多位数大小的过程中,利用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方法类推出比较亿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多位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

  各级中间有0的多位数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课件出示播报新闻情景)新闻:

据统计,2000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教师:

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同学投入到有意义的活动中去。

听了刚才的报道,你还记得参加这两项活动的少先队员各有多少人吗?

  学生1:

数太大,记不清了。

  学生2:

如果能把这些数写下来就好了。

  教师:

好吧,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多位数的写法。

 

  [点评:

选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习新知奠定心理基础。

]

  二、探索新知

  1数的写法。

(教学例3)

  

(1)初步感知写法。

  ①尝试写数。

出示:

四十三万二千五百五十一、二千零九十万三千、七亿。

  教师:

请你对照数位顺序表,试着写出上面三个数?

写好后说给同组同学听一听。

  (学生写数,教师指导)

  ②交流写法。

  教师:

谁愿意选一个数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写法。

  学生1:

我在写四十三万二千五百五十一的时候,是从高位到低位依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先在十万位上写“4”……

  学生2:

我是先看这个数万级上是多少,就在万级上写下来,四十三万二千五百五十一的万级上是四十三,就写“43”……

  学生3:

我同意,用这种办法写数,速度快,不容易错,我写二千零九十万三千的时候就直接在万级上写“2090”,个级上写3000。

  教师:

七亿是怎么写的呢?

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吗?

  学生:

当然可以,七亿的亿级上是七,就在亿位上写7,其余各位都写0。

  

(2)进一步探索写法。

  (出示:

一万零二百、八十万三千零九、五千万零四)

  教师:

如果不看数位顺序表,你能写出上面的多位数吗?

有什么好办法?

试试看。

  (学生独立写数,全班交流)

  学生1:

我写数的时候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和分级线,然后再写数,写出的数是10200,803009,。

  学生2:

用不着,只需要先想想数位顺序表就行了。

  学生3:

我和你们不一样?

比如:

五千万零四。

  教师:

提得好,有什么办法呢?

  学生:

每一级都有四个数位,直到写足为止,万级上是五千,就写“5000”,个级上是零四,就写“0004”。

  教师:

这个办法怎么样?

你接受吗?

  学生:

接受,谢谢。

  (3)小结写法。

  教师:

通过刚才的讨论,你认为怎样写多位数?

  学生1:

从高位写起。

  学生2:

先写亿级的数,再写万级的数,最后写个级的数。

  学生3:

还有,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学生4:

注意,写完后还可以画出分级线检查检查。

  (4)练习:

书第14页课堂活动。

  [点评:

教学中,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