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第2讲活动探究与实验 中考专题讲练7.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3855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6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第2讲活动探究与实验 中考专题讲练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第2讲活动探究与实验 中考专题讲练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第2讲活动探究与实验 中考专题讲练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第2讲活动探究与实验 中考专题讲练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第2讲活动探究与实验 中考专题讲练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第2讲活动探究与实验 中考专题讲练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第2讲活动探究与实验 中考专题讲练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第2讲活动探究与实验 中考专题讲练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第2讲活动探究与实验 中考专题讲练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第2讲活动探究与实验 中考专题讲练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第2讲活动探究与实验 中考专题讲练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第2讲活动探究与实验 中考专题讲练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第2讲活动探究与实验 中考专题讲练7.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第2讲活动探究与实验 中考专题讲练7.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第2讲活动探究与实验 中考专题讲练7.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第2讲活动探究与实验 中考专题讲练7.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第2讲活动探究与实验 中考专题讲练7.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第2讲活动探究与实验 中考专题讲练7.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第2讲活动探究与实验 中考专题讲练7.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第2讲活动探究与实验 中考专题讲练7.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第2讲活动探究与实验 中考专题讲练7.docx

《中考化学第2讲活动探究与实验 中考专题讲练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第2讲活动探究与实验 中考专题讲练7.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化学第2讲活动探究与实验 中考专题讲练7.docx

中考化学第2讲活动探究与实验中考专题讲练7

第2讲活动探究与实验

智能概述

活动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而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进行活动探究和化学实验时,必须具备的基本实验技能包括药品取用、对物质进行加热、仪器连接、过滤和蒸发、仪器洗涤等。

实验时要注意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由此分析、推理得到正确的结论,从而证明物质的性质及反应的规律。

如下表即为通过实验现象得到相关结论的实例。

反应物

实验现象

结论

铁屑、稀硫酸

有气泡产生,铁屑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有些金属可与酸反应,产生气体。

锌、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锌粒逐渐溶解

铜、稀硫酸

无明显现象

问题解决

例1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克食盐时,错把砝码放在左盘,食盐放在了右盘,他称得食盐的质量为8.6克(1克以下用游码).则食盐的实际质量为(  )

A.8.6克B.7.4克C.8.0克D.9.2克

例2根据维生素C能够使紫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原理,用如图所示的实验可以测定出苹果汁和橙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相对多少。

要得出正确结论,实验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控制的条件是()

A.烧杯中溶液的体积

B.两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

C.烧杯中紫色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

D.胶头滴管滴出的果汁的滴数

例3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 

B. 

C. 

D. 

例4如图所示,夹子开始处于关闭状态,将液体A滴入试管②中与气体B充分接触,打开夹子,可发现试管①内的水立刻沸腾了.则A和B的组合可能是(  )

A.水、一氧化碳

B.水、氯化氢

C.酒精、氧气

D.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

例5加热碱式碳酸铜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试管内壁有水滴出现B.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逐渐变浑浊

C.绿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D.加热碱式碳酸铜能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氧化铜

例6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将量筒平放且面对刻度平视测量,初次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20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5mL.则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  )

A.大于15 mLB.小于15mLC.等于15 mLD.无法确定

刻意练习

1.小军同学在家做家庭小实验时,发现向热的大米粥中加入碘酒未变蓝色。

面对“异常”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B.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

C.认为自己做错了,不予理睬,继续做其它实验D.向老师请教

2.某些玻璃仪器,为保证其密闭性,常常把玻璃的接触面处磨毛(也称磨砂),下列仪器的口部经过了磨毛处理的是(  )

A.量筒B.集气瓶C.烧杯D.试管

3.实验结束后,下列仪器的放置方法正确的是______

4.下列图示的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

5.托盘天平调零后,在左盘衬纸上置氧化铜粉末,右盘衬纸上置1个5g砝码,游码标尺示数如下,此时天平平衡。

则被称量的氧化铜质量为( )

A. 8.3gB. 7.7gC. 3.3gD. 2.7g

6.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烧杯的质量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图所示,该同学称取烧杯的实际质量为()

A. 23gB. 27.4gC. 32.3gD. 32.6g

7.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科恩(美)和波普尔(英),以表彰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

他们的工作使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引起整个化学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不做实验,就什么都不知道B.化学不再需要实验

C.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D.未化学的方向是经验化

8.从事科学实验的重要一环是进行科学实验的设计,科学实验的设计的正确的步骤应为( )①充分收集资料;②设计合理的方案;③明确实验目的;④进行科学实验

A.③→①→④B.①→③→②C.③→①→②D.①→③→②→④

9.图解中甲是在有光照条件下验证绿色植物释放O2是否是在光下释放出来的装置;乙和丙是另外2个装置,通常可作为甲的对照实验装置的是(  )

A.只有乙B.只有丙C.乙和丙都是D.乙和丙都不是

10.游客参观世博园后留下的固体废弃物(垃圾)也是一种环境污染物,对该垃圾的处理有以下几种方法,其中合理的是(  )

A.利用废弃凹地填埋B.分类回收,进行无公害处理

C.用船装到公海倾倒入海洋D.运送到边远地区埋放

11.

(1)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回答:

①量取8mL稀硫酸,应选用________mL的量筒。

②胶头滴管用过后应____________,再去吸取其他药品。

③实验室用烧杯加热水时,烧杯的底部应垫放______________。

④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玻璃管的一端__________,然后稍稍用力转动插入。

(2)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都是错误的,请回答他们错在什么地方,并指出可能造成的后果

①图a中的错误之处:

;

 造成后果:

;

②图b中的错误之处:

;

造成后果:

;

12.小英在做饭时,发现了一个问题:

很多因素都能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的速率。

(1)从你能想到的可能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因素中,写出其中两项,并推测此因素对食盐溶解速率的影响:

因素①,影响;

因素②,影响.

(2)从你列出因素中选出一个,通过实验验证你的推测。

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是:

 

13.初中化学实验中,有许多涉及操作上“先”与“后”的问题,如果把“先”与“后”顺序颠倒,就会影响实验效果,甚至导致事故发生.试写出下列两种情况的“先”与“后”. 

(1)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药品:

(2)给试管中物质加热:

(3)点燃可燃性气体:

(4)实验室制取气体:

14.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在实验室做肥皂的制取实验,其步骤如下:

①在一个于燥的蒸发皿中加人8ml植物油、8ml乙醇和4mI_NaOH溶液.

②在不断搅拌下,给蒸发皿中的液体温火充分加热,直至混合物变稠.

③继续加热,直到植物油全部消失为止.

④把盛有混合物的蒸发皿放在冷水浴中冷却.稍待片刻,向混合物中加人20ml热蒸馏水,再冷却.然后加人25mLNaCI饱和溶液,充分搅拌.

⑤用纱布滤出固态物质.把固态物质挤干,并把它压成条状,晾干,即制得肥皂.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②中用作搅拌的常用仪器是.

(2)给蒸发皿中的液体加热是否需要石棉网?

(3)通过什么实验知道步骤③中油脂全部反应完毕?

(4)实验过程中,蒸发皿中的液体着火了,熄灭此火的简便方法是什么?

15.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经查阅资料知道:

淀粉在适当温度和酸催化条件下可转变为葡萄糖,葡萄糖溶液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共煮,可生成红色的氧化亚铜(Cu2O).为探究淀粉在不同温度下转化为葡萄糖的程度,他们每人都进行了如下两步实验:

步骤1.用一支大试管取一定量淀粉与水混合,再加入适量的稀硫酸,摇匀,加热到一定的温度。

实验过程中,各人控制温度不同,加热持续时间相同。

步骤2.然后用两支小试管各取少量大试管内的反应混合物,在其中一支小试管(编号为A)内滴加NaOH溶液至呈强碱性,再滴入4∼5滴CuSO4溶液,并加热至沸;在另一支小试管(编号为B)内滴加2∼3滴碘水。

观察并记录现象。

(1)由于各人控制的温度不同,出现了下列三种情况。

请你根据已学知识,帮助他们完成下列实验情况汇总表。

现象

结论

第一种情况

A试管中

B试管中

淀粉没有转化为葡萄糖

第二种情况

A试管中

B试管中

______

第三种情况

A试管中

B试管中

淀粉完全转化为葡萄糖

(2)在步骤2中A试管内所加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

16.维生素C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不同的饮料中维生素C的含量不同。

下面是小明同学运用学到的实验方法测定橙汁、果味饮料中维生素C的含量。

【实验目的】测定不同饮料中维生素C的含量。

【实验原理】

(1)维生素C是一种无色易溶于水的有机物,能与碘水反应,使碘水褪色;

(2)淀粉遇到碘水变色。

【实验试剂】碘水、淀粉溶液、已知浓度的标准维生素C溶液、蒸馏水

【实验过程】

步骤1:

在4支试管中分别盛有3.0mL的下列物质:

①蒸馏水,②标准维生素C溶液,

③橙汁,④果味饮料。

分别向4支试管中滴加2滴淀粉溶液。

步骤2:

用4支相同的胶头滴管分别向①∼④支试管中逐滴滴加碘水至刚好变色,并记录滴数。

【实验记录】

    测定物质

  滴入碘水的数量(滴)

1

8

15

5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小明测定的两种饮料中,___的维生素C的含量较高;

(2)有的同学认为测定物质标准维生素C溶液是多余的,你认为呢?

请说明理由:

(3)化学实验需要控制变量。

下列(填序号)情况会影响到测定结果。

A.每次实验所用饮料的颜色不同        

B.量取的被测试物质的体积不同

C.试管的大小不同       

D.没有用同一规格的胶头滴管滴加碘水

【回顾与反思】实验中所用的淀粉溶液的作用是.

 

第3讲空气的组成

智能概述

18世纪70年代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金属汞在空气中燃烧和氧化汞分解的定量实验,第一次明确提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他科学家继续研究又发现了空气中含有氩气。

空气的组成成分如下:

气体名称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称为纯净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称为混合物,空气是混合物。

空气污染通常指有害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颗粒即粉尘。

问题解决

例1以下装置都可以用于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1)该实验所依据的原理是                      ,实验应选择仅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的固体物质,如          、         .且生成物在常温下应为___(固体、液体或气体).

(2)实验完毕后、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该实验还能得出氮

气具有哪些性质了             、                (写出两条即可).

(3)如果图B中未安装止水夹。

整个实验过程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有(写出两条即可)             、       。

例2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图1所示的是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测定方法。

实验过程是:

第一步:

将集气瓶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做好标记。

第二步:

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第三步: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发现水被吸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的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______。

(2)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总容积的

,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答一条)

(3)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4)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图2所示),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

例3如图所示装置也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对该实验认识不正确的是()

A.红磷的量不足会影响实验结论

B.装置不漏气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C.将红磷改为碳也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

D.钟罩内气体压强的减小会导致水面的上升

例4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华同学打算设计如下方案:

选用实际容积为40mL的试管作为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用橡胶塞塞紧试管,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mL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图的实验装置。

假设此实验能够按照小华的设想正常进行,白磷所占体积与导管内的气体体积忽略不计,且两个容器间的导管足够粗,保持空气正常流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活塞前沿从20mL刻度处推至15mL刻度处,然后松开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20mL刻度处,则说明;

(2)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

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3)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

可观察到现象为:

(4)若按小华的设想进行实验,实际可能遇到诸多问题而发生危险,造成实验失败。

例如:

例5茶叶、肉松、膨化食品等常采用真空充气包装,即将食品装入包装袋,抽出包装袋内空气,再充入防止食品变质的气体,然后封口。

真空充气包装能使食品保持原有的色、香、味及营养价值,防止食品受压而破碎变形。

【提出问题】充入食品包装袋中的气体是什么?

【猜想与验证】可能是氮气(N2).

实验初步验证的方法及现象:

【新的猜想】充入的气体还可能是:

①;②.

例6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氧元素

B.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质量的

C.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保鲜的保护气

D.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数目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刻意练习

1.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只有单质B.空气是一种纯净物

C.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D.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21%

2.某班同学如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

,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

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

A.只有①③

B.只有②④

C.只有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闪电时空气中有臭氧(O3)生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O3和02混合得到的是纯净物B.O2比O3稳定

C.等质量的03和02含有的氧原子数之比是2:

3D.03与02的相互转化是物理变化

4.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水银、汽油B.不锈钢、汽水C.空气、盐酸D.塑料、液氨

5.空气污染指数是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之一.目前计入其中的各项污染物除可吸入颗粒外,还包括的气体是(  )

A.SO2  O2  NO2B.SO2  CO2  NO2

C.SO  N2  NO2D.SO2  CO  NO2

6.空气质量日报是环境监测部门对一个地区空气质量情况所做的监测报告.目前计入空气主要污染物的是可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下列情况能直接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把煤作为主要燃料B.随意丢弃塑料垃圾

C.随意丢弃废电池D.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7.今年春天,我国北方多次发生强烈的沙尘暴,大量沙尘不仅降落到北京,甚至远降韩国,日本也能观察到沙尘.专家对沙尘褒贬不一,有专家研究表明,沙尘能减弱酸雨的酸性,减弱温室效应,也有专家研究表明,沙尘是形成酸雨的原因之一.根据上述短文和你所学的知识判断,下列关于“沙尘”的说法中有错误的是(  )

A.沙尘已成为跨国境的环境问题

B.飘浮在空气中的沙尘属于空气质量周报“首要污染物”中的可吸入颗粒物

C.沙尘形成酸雨,可能是沙尘吸收了经过地区被污染空气中的氮、硫氧化物所致

D.沙尘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8.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图中烧杯上方玻璃管(预先固定好)中部有一可左右滑动的活塞,活塞左端管内密封有空气。

活塞右端的玻璃管口跟空气连通。

实验开始前活塞处在刻度5cm处.(已知:

白磷在40℃左右即可燃烧)

(1)向烧杯内加入适量水,与生石灰反应的日的是反应放热,使白磷达到着火点:

(2)可观察到玻璃管内发生的现象:

①白磷(足量):

②活塞移动;

(3)实验结束,恢复至常温后,活塞应停在约cm处,。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9.用磷的同素异形体红磷和白磷做如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取0.5克(过量)红磷置于燃烧匙中,点火后立即插入瓶内并塞紧橡皮塞,停止燃烧后待瓶温冷却到室温,把瓶倒置于盛水的水槽中,在水面下打开塞子,任水进入瓶里,最终进入瓶内水的体积约为瓶容积的15%.如果把0.5克(过量)白磷置于燃烧匙中,按照相同操作最终进入瓶内水的体积约占瓶容积的21%.

(1)以上两个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2)有人认为,在水面下打开塞子水即进入瓶内,主要原因是五氧化二磷溶于水,这种看法是否正确?

为什么?

(3)白磷和红磷燃烧时看到的现象是,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

10.如图,为了研究空气中所含氧气的体积,用一个50mL量筒倒扣在水中,量筒内外液面均位于40mL处。

量筒内浮着一个铜制的小船,船中放有少量白磷。

现把氢氧化钠缓缓投入水中并搅拌,这样做的原因是.放白磷的小船用铜做的原因是.一会儿,白磷发生自燃,观察到,最终,液面大约位于量筒刻度______处。

11.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消耗空气中的部分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

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吸入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

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有人采用以下装置进行实验(如图).

(1)人吸气时,将活塞A(选填“打开”、“关闭”、下同),活塞B,此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2)人呼气时,应将活塞A,活塞B,此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3)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的代谢产物的实验现象是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

.

12.实验室中红磷长期存放时,若密封不好会变得很潮湿。

查资料知:

红磷能被氧气氧化生成五氧化二磷。

甲、乙两同学为探究具有吸水性的物质究竟是红磷还是五氧化二磷,设计了两个实验进行验证。

实验Ⅰ:

将盛有5g干燥红磷的烧杯放入充满稀有气体的密闭容器中,同时在其中放入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

实验Ⅱ:

将盛有5g干燥红磷的烧杯放入充满氧气的密闭容器中,同时在其中放入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两个实验均采用相同的5g红磷和20mL水作为实验对象的原因是,实验Ⅰ中使用充满稀有气体的密闭容器的目的是;

(2)一段时间后观察,实验Ⅰ中的红磷没有什么变化,实验Ⅱ中的红磷变潮湿且质量增大,由此说明;

(3)检验潮湿的红磷中有酸性物质生成的方法:

.

13.人类发明并使用氟利昂(主要用作制冷剂)若干年后,科学家发现氟利昂进入大气层后,在紫外线照射下分解出的氯原子能消耗臭氧,其破坏臭氧层的循环示意图如下:

(1)请写出臭氧的化学式.

(2)上述三步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填序号).

(3)经过上述①②③的反应过程后,作为反应物的氯原子的个数是否发生变化?

.(填“是”或“否”)

(4)诺贝尔奖获得者莫里纳博士研究表明:

“少量氟利昂就能对臭氧层产生巨大的影响。

”请你根据循环示意图简要说明他的观点.

(5)在科学家的建议下,国际社会签署了限制使用和消费氟利昂的协议,使得大气中氟利昂的含量得到了控制。

请你根据本题提供的信息,就怎样有效保护环境谈一点建议或认识:

.

14.注射器是一种普通的医疗器械,但它在化学实验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某化学以趣小组为了测定空气

中氧气的含量,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两种物质的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

会刺激人体呼吸道,能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

【设计实验】设计了如右图的装置进行探究活动

【步骤与现象】

①测量试管的容积为40mI.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③装药品,将注射器活塞调整到合适位置,连接好仪器;

④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加热粗铜丝,观察现象;

⑤燃烧结束。

试管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观察活塞的移动情况

【反思与交流】

(l)实验中利用了铜丝的性,与课本实验相比,此实验改进的优点是_(答一点即可).

(2)兴趣小组同学测量试管容积的方法可能是.

(3)步骤③中注射器活塞至少应调到   mL处(填整数).

(4)小华同学认为步骤⑤在保证活塞自由移动的前提下,观察活塞位置时,最好将试管和注射器整体横放,小华同学的理由是

15.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学习了铜与氧气反应(2Cu+O2=2CuO)这一性质后,想做一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并在最后将铜丝进行回收。

(1)课外活动小组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做了如下实验:

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内有50mL空气,如图。

然后给装有铜丝的玻璃管加热。

同时交替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至玻璃管内的铜丝变黑且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

停止加热后,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

请根据你对上述实验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结束后,注射器内空气的体积减少了约__ __ __ __ __ __ _mL,这是因为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 

②在实验的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的目的是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

③上述实验只是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一种方法,你认为造成该实验不够精确的

可能原因是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

(2)课外活动小组发现红热的铜丝变黑后,为了回收再利用铜丝,在研究如何除去黑色

物质的讨论中,制定了下列方案。

请根据以上方案回答:

①乙方案的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两种方案相比较,甲方案的不足之处是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

②若采用甲、乙两种方案处理此变成黑色的铜丝,并且充分反应,则回收的铜丝a的质

量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 (填“<”、“>”、“=”)铜丝b的质量。

1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定量测定装置,其中B是圆筒状玻璃容器(带密封盖子),上面标有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其他夹持装置已略去。

小玲同学用这套装置按下列操作过程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容器A. B中加入水,使B中的液面在15cm处。

③将过量的铁粉平铺在电热板上,盖好容器。

④通电加热铁粉,待充分反应后,冷却到原来的状况,调整A的高度使容器A. B中的液面保持水平,记录液面刻度。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操作①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最佳方法是___.

A.双手握住B容器,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