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教科版秋六年级科学下册13建造塔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38974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教科版秋六年级科学下册13建造塔台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d教科版秋六年级科学下册13建造塔台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d教科版秋六年级科学下册13建造塔台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d教科版秋六年级科学下册13建造塔台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d教科版秋六年级科学下册13建造塔台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d教科版秋六年级科学下册13建造塔台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d教科版秋六年级科学下册13建造塔台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d教科版秋六年级科学下册13建造塔台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d教科版秋六年级科学下册13建造塔台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d教科版秋六年级科学下册13建造塔台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d教科版秋六年级科学下册13建造塔台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d教科版秋六年级科学下册13建造塔台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d教科版秋六年级科学下册13建造塔台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d教科版秋六年级科学下册13建造塔台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d教科版秋六年级科学下册13建造塔台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d教科版秋六年级科学下册13建造塔台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d教科版秋六年级科学下册13建造塔台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d教科版秋六年级科学下册13建造塔台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d教科版秋六年级科学下册13建造塔台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d教科版秋六年级科学下册13建造塔台教学设计.docx

《d教科版秋六年级科学下册13建造塔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教科版秋六年级科学下册13建造塔台教学设计.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d教科版秋六年级科学下册13建造塔台教学设计.docx

d教科版秋六年级科学下册13建造塔台教学设计

d教科版(2022秋)六年级科学下册13建造塔台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建造塔台》是六年级下册《小小工程师》单元的第3课。

学生从本课开始体验工程设计过程。

本课为学生创设工程招投标活动,通过模拟工程招投标开展设计活动,从而感受并体会设计的重要作用,体会工程设计的系统性与复杂性,加深对工程的理解。

本课学生要模拟前两课学习的工程建造基本过程进行自主设计。

从选址、材料选择、塔的设计、成本核算、人员分工、时间分配等各个方面进行工程整体设计。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考虑因素之间相互牵制、难以取舍的关系,也要明确各项因素权衡的侧重。

例如:

塔高、承重、安全是工程项目的核心与重点,美观、成本等属于在重点基础上的综合点。

工程项目的设计决定项目是否达标、是否安全、是否廉价。

本课通过设计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工程项目的关键是设计。

【学生分析】

本课学生承担起工程师的角色,激发学生开展科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学生曾经制作过一些作品,也进行过简单的思考与设计。

但是全面权衡各项要求进行整体设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有目的、有要求、有限制的工程项目设计需要相应科学知识技术为支撑,也需要团队成员相互补充配合,更需要团队成员开动脑筋充分思考共同完成项目设计。

学生虽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但对本课学习内容还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学习的积极性颇为高涨,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对一项工程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联。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考虑到建造塔台所涉及的各个因素。

2.能够根据教科书中的“标书”样本制订出建造塔台标书。

3.能够利用文字、绘图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构想。

科学态度目标

1.积极参加设计活动,对工程学习充满兴趣。

2.乐于表达与交流,并能够综合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科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综合能力对工程设计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工程设计需要考虑项目要求、安全、成本等多种因素。

难点:

考虑建造塔台所涉及的各个因素,根据这些因素整合小组意见设计标书。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

班级记录表、操场照片、塔台标书、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一)回顾工程师工作步骤

1.谈话:

我们学习、了解、认识了工程,今天开始我们要像工程师那样来做一项工程。

2.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学生回忆工程师工作需要经历的步骤。

(二)明确建造塔台任务,确定招标活动

1.教师展示工程任务:

学校要在操场上建造一个塔台,供足球教练站在台上指挥和训练。

现在需征集塔台的设计方案,最终通过竞标的方式确定建塔资格。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研讨方案,了解招标会的方式和要求。

学生各组力争中标,获得建造资格。

设计意图:

学生在聚焦板块中首先明确本课任务,这也是单元连续任务的起始。

从认识工程到实际体验,利用建造塔台这一真实任务开展学习。

招标会的形式更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活动的真实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为顺利开展本课甚至本单元学习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二、探索

(一)思考有关建造塔台的相关因素

1.提问:

在做这个工程时,我们首先要做什么呢?

学生思考,自由回答。

2.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学生围绕问题开展小组交流。

教师重点提示讨论问题的关键点:

建造地址、塔台样式、人员分工、塔台高度、材料选取、确保坚固、保证安全、节省成本。

学生紧紧围绕以上问题开展初步讨论,拓展思路。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讨论内容都是设计标书的核心项目。

学生进行研讨交流时不用记录,只是交流想法,寻求最优化方案。

这一活动的目的是拓展思路,为后面制订标书打下基础。

(二)小组合作制订标书

1.教师出示标书样式。

提问:

我这里有一份标书样本,大家的学生活动手册中也有标书的样式。

你们能小组合作制订标书吗?

学生活动:

观察比较研讨的问题与标书项目,准备小组合作制订标书。

2.教师讲解标书要求。

教师提示:

大家把标书项目写得越细致、越完整,中标机会就越大。

标书要表现出小组对这项工程的详细计划。

可以用图画、文字、标识、标记等多种形式相互配合制订标书。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订标书。

4.教师适时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事项。

(1)在设计中还要考虑承重、安全、抗风抗震能力等问题。

(2)制订标书要合理,准确使用文字、图画、标注等多种形式表达。

(3)设计中要关注塔台设计细节。

(4)提示学生在设计时关注竞标的两项重要标准:

项目安全性和项目成本。

设计意图:

学生在上一环节研讨的基础上,结合本环节起始的标书样式开始小组内设计、制订标书。

教师适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详细指导学生开展活动,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模拟投标发布会

1.教师创设工程项目招标会情境。

谈话:

我们现在是招标会现场,请小组依次进行投标讲解。

学生通过小组展示、自评、互评的形式开展活动。

小组依次进行投标讲解,介绍本组塔台设计的优势,阐述如何保证项目安全性和控制项目成本。

2.教师设计相互提问与答疑环节。

教师引导:

每个小组分别汇报本组工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其他小组可以对他们进行质疑与评议,再由汇报小组进行解释。

学生汇报交流。

3.教师进行投标发布会总结。

师生交流总结:

工程设计的关键是如何实现项目安全性和项目成本的和谐统一。

设计意图:

通过生生互动、教师总结、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倾听、质疑、解释、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初步理解设计在工程中的关键作用。

三、研讨

(一)通过参与设计塔台的项目,我们有什么感受?

1.谈话:

各小组分享你们是怎样平衡各项因素的?

当小组内有不同想法时你们又是如何协调达成共识的?

2.学生交流真实感受。

(二)设计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我们计划怎么解决?

1.学生共同观察班级记录表,师生共同回顾梳理竞标的关键因素。

2.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

工程的关键是设计。

(三)我们对工程又有了怎样的新认识?

1.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对工程的新认识。

2.学生交流后体会并总结:

建造工程各环节都很复杂,设计环节在其中尤其关键。

【板书设计】

建造塔台

投标发布会

工程要求:

项目安全性项目成本

标书项目内容设计标书形式

建造地址文字

塔台样式图画

人员分工标记

塔台高度数字

建造材料标识

坚固措施……

安全措施……

计划成本……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课的活动手册是学生制订标书内容。

学生制订标书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活动手册采用大量留白的形式,不给学生设置篇幅限制,避免限制学生思维和活动。

活动手册上预留的空间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提示,学生可以自由使用纸张完成小组标书。

注意提醒学生保存此标书,作为单元学习结束后要整理完整过程性资料。

b教科版(2022秋)六年级科学下册14《设计塔台模型》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重点聚焦工程设计这一核心内容。

由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主要以小组讨论、交流、设计为主,教科书的编写体例不再沿用四个板块的模式,而是以工程建设的基本程序展开。

教科书对塔台模型的设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提供了材料清单及评价表。

一方面指导学生设计方向,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利用评价表来规范设计方案。

学生制订方案时,可以利用教科书呈现的五个问题展开思考,全面而细致地考虑设计问题,尽可能设计出优质的塔台模型方案。

本课的模型设计是对上一课“标书”的具体化,并且下一课建造模型要完全遵照本课的设计图纸实施,单元结束课也要针对本课设计的不足进行改进。

所以,本课的学习内容在单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生分析】

学生在之前工程类课程学习中,很少有如此全面的设计活动。

虽然本课为学生设计塔台模型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仍然具有挑战性,学生要经历多维度的思考与权衡,最终整合出最为合适的设计方案。

在这一科学实践活动过程中,需要学生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注重小组交流合作,整合小组成员的想法。

生生之间相互借鉴补充,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重要能力。

学生在本单元前三课已经有了初步的合作,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创设情境,适时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工程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及之间的关联。

2.工程设计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建造塔台的具体任务,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制订出建造方案。

2.能根据限制条件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塔台模型,并能用文字和绘图的方式表达创意。

3.能深入思考,发现并解决设计中的难点问题。

4.能反思自己的设计,不断改进。

科学态度目标

1.对工程设计抱有极强的兴趣。

2.愿意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共同完成设计任务。

3.具有反思意识,能听取同学意见并不断改进自己的设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科学知识对设计好塔台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并理解工程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及其之间的关联。

难点:

能根据建造塔台的具体任务,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在限制条件下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塔台模型,并能用文字和绘图的方式表达创意。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塔台标书、学生活动手册、记录表。

教师准备:

班级记录表、评价表、三角形与正方形的框架实物、建筑物图片、铁塔图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一)展示多种模型,明确模型意义

1.教师出示教科书塔台图片和设计模型对比图,让学生观察。

2.教师引导:

大家知道在工程设计中制作模型的作用和意义吗?

3.学生讨论交流。

4.小结:

设计制作模型能够呈现工程师的设计,要针对设计进行测试、评估、改进,直至符合建设要求,因此制作模型在工程设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创设情境,聚焦任务

谈话:

我们从今天开始,一起像工程师一样,来设计、制作、测试、评估、改进塔台模型,经历建造塔台的过程。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和工程成果的对比案例,初步了解模型的重要价值。

通过交流分析后深入理解模型在设计中的作用,增强学习动机。

二、任务

(一)明确工程要求

1.教师出示教科书中建造塔台的要求。

提问:

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塔台?

我们一起来看看学校对建造塔台有什么要求。

教师提示学生阅读教科书中要求。

2.学生阅读并明确教科书中要求。

学生自主阅读要求材料后全班进行总结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关键内容,汇总出工程要求的关键点:

①塔台高度60厘米。

②底部能够移动。

③坚固并有承重能力。

④具有抗风抗震能力。

⑤节省材料。

⑥美观。

教师提示:

设计作品的关键是达到坚固、美观、价廉的平衡。

教师提出对于设计图纸和设计活动的要求:

①设计图纸清楚明了,有条理,表达方式全面,有文字、图画、数字、标记等。

②小组分工明确、系统,有序开展设计活动。

3.分析工程要求的层次。

教师引导:

我们面临的工程任务的要求,哪些是必须达到的?

哪些是重点考虑的?

哪些是均衡整合考虑完成的?

学生交流分析,总结得出工程设计活动的三个层次。

(1)高度、安全、承重是必须要达到的要求。

(2)底部能够移动、具有抗风抗震能力、坚固耐用是重点考虑的要求。

(3)成本、美观、设计方式、分工等是均衡整合考虑完成的要求。

(二)确定选取材料

教师出示教科书内容,配合课件展示材料选取要求。

展示材料实物,学生观察材料,准备开展设计活动。

(三)阅读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

1.教师引导:

我们来阅读教科书中的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

2.学生阅读后结合工程要求,了解细化评价标准和相应分值,明确塔台模型设计具体要求。

设计意图:

学生在认识工程任务中注重理解工程任务的层次,有些是必须完成的工程要求,有些是重点考虑的要求,有些是均衡整合考虑完成的要求。

学生在理解以上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塔台模型的设计。

三、制订方案

(一)依据评价表思考问题

教师利用教学课件出示教科书中的5个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

1.为了尽可能达到60厘米的塔高,你们的设计是如何考虑材料使用的?

2.哪些设计是为了稳固塔台模型?

教师出示正方形和三角形的教具,提问:

你们觉得正方形和三角形哪个形状更稳定?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观察两个形状受力后的变化。

教师请学生亲自感受体验,再次感受三角形的承重能力。

小结:

三角形更加稳固,在塔台模型设计中我们要多设计三角形来保证塔台模型的稳固和承重能力。

3.如何保证塔台不倒下?

如何保证塔台的倾斜角最小?

4.什么因素会导致塔台产生倾斜角?

5.如何保证塔台能抵御大风或一定级别的地震?

教师利用教学课件出示简单的抗震设计示意图,讲解抗震基本设计原理,与学生交流共同汇总三种抗震方法,供各小组在塔台模型设计中借鉴。

第一种:

耐震,可以在塔台模型中加入大量三角形。

第二种:

制震,可以在塔台模型底部加大面积或加大重量。

第三种:

免震,可以在塔台模型底部加滚珠。

谈话:

以上这些问题大家不用马上回答,各小组在设计中思考、交流、讨论,共同研究解决方案。

设计意图:

这些问题的提出并不是要学生当时回答出来,而是为学生顺利进行设计活动进行提示。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开展设计活动,评价表可以为学生的工程设计提供帮助和支持。

三角形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是设计中要重点利用的科学知识。

学生在设计要求驱动下,会主动参与学习,获取新知加以利用。

通过观察稳定性和感受承重性两个实验,学生充分理解三角形的性质,对设计模型和制作模型活动都有非凡的价值。

关于建筑物如何抗震,教师要精选抗震设计示意图,既不能过于繁复,又不能简单无效。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观察其相同点,共同总结出便于设计实施的方法有利于在现有条件下完成本单元工程任务。

(二)开展设计活动

1.出示教科书中的学生交流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教科书中的学生交流图,学生阅读对话框中的提示内容。

2.交流设计关键点。

学生进行全班交流,相互提示交流塔台模型设计的关键点。

3.小组设计塔台模型。

教师下发与活动手册相同的设计方案记录表,学生小组开展塔台模型设计活动。

教师适时指导,随时提醒学生协同设计评价表中的各个项目,提示在设计塔台整体结构时多用三角形。

(三)展示设计成果

1.谈话:

请各组成员一起来介绍、展示设计方案。

同学们一起交流,各组讲解尽可能翔实、完整,这样更有利于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相互帮助。

2.学生介绍设计方案,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

学生动手设计之前做好充分准备,通过阅读教科书配图文字、全班相互提示后再进行小组合作设计,并在设计过程中时刻提醒学生关注重点。

这样一方面保证学生设计目的准确,另一方面保证课堂教学效率。

四、研讨

(一)我们的设计方案完备吗?

是否考虑到了各个因素?

在展示设计成果活动中,小组汇报后,教师提出此问题。

组织小组间质疑、解释、交流、互动,帮助每一组反思自己的设计方案。

(二)我们的设计方案还有需要调整的地方吗?

打算怎样进一步调整?

在展示设计成果活动中,在第一个问题研讨后,教师提出此问题。

教师组织各小组寻找自己设计方案中的问题。

学生借鉴其他小组设计方案的优秀经验,小组研讨解决方案,制订调整计划,及时整改设计方案,填补出现的漏洞和问题。

设计意图:

两个研讨问题分别融合在展示设计活动中,是各小组展示设计活动的重要研讨方向。

问题一是各小组相互质疑、评价的核心问题。

问题二是各小组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各自完善的核心问题。

把握好两个问题在设计展示交流活动中的作用,学生学习活动将事半功倍。

【板书设计】

设计塔台模型

工程要求:

1.高度、安全、承重是必须要达到的要求。

2.底部能够移动、具有抗风抗震能力、坚固耐用是重点考虑的要求。

3.成本、美观、设计方式、分工等是均衡整合考虑完成的要求。

核心要求:

坚固、美观、价廉的平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课的活动手册在制订方案板块第二步设计中使用,在第三步进行展示交流。

和上一课相同,本课塔台设计方案也可由学生自行选用纸张完成,并注意保存。

d《形形色色的植物》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形形色色的植物》是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的第3课,引领学生从植物的外部性状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对物种多样性的探索和研究。

教科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聚焦”中的问题将话题定位在了同一种植物的不同个体之间以及具有亲缘关系的同一种植物的亲代与后代、后代与后代之间的相同与不同,揭示本课研究的内容是植物种群内生物的多样性。

第二部分“探索”通过从不同的方面观察、比较植物亲代与后代的异同,使学生认识并总结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因为遗传和变异普遍存在,所以植物既有共同特征又不完全相同,从而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植物多样性的原因。

第三部分“研讨”针对“探索”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信息整理,引领学生关注科学与人类生活的联系,体会科学技术改善着人类生活。

第四部分“拓展”通过搜集和交流遗传学家孟德尔的资料,使学生感受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丰富认知,开阔视野。

【学生分析】

通过对校园生物的调查,学生已经认识到同是植物,有的高大,有的矮小,有的生活在土壤中,有的生活在水塘里。

植物根据外部形态等特征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在分类过程中学生进一步领略不同种类的植物各不相同,同一种类的植物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为本课学习植物亲代和后代的异同点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六年级的学生认知和表达能力较好,对植物并不陌生,但他们并没有认真细致地研究过植物,因此当观察和比较植物的异同点时最好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集思广益,完成观察记录和展示交流,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整合和语言组织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植物后代与亲代存在着相同与不同。

2.亲代与后代相似的现象叫作遗传。

3.亲代与后代间及后代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叫作变异。

4.变异使得植物多种多样。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运用观察与比较的方法,发现植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

2.能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孟德尔及其关于遗传变异的研究。

科学态度目标

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客观描述植物亲代与后代的异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植物的遗传变异现象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遗传是生物稳定性的基础,变异是生物多样性的前提。

难点:

能对同一种植物特征的差异性进行观察比较,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具有后代与亲代关系的植物(或植物标本、图片)、观察比较植物异同记录表等。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孟德尔及其遗传变异研究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图片导入。

出示各种各样的植物的图片,谈话:

世界上生活着几十万种植物,有生活在水里的藻类植物,有生活在陆地上的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还有用种子繁殖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

植物的世界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在我们的校园中植物的种类也达到了上百种。

同学们之前已经在校园中开展了生物大搜索活动,大家都搜索到了哪些植物呢?

学生回答自己在校园内发现的多种多样的植物。

2.提问:

校园内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这些形形色色的植物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揭开这个秘密。

(板书:

形形色色的植物)

设计意图:

采用师生交流的方式从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植物过渡到学生比较了解的校园植物,开门见山地聚焦到本课要研究的主题上。

二、探索

活动一:

观察并比较植物后代和亲代的异同

1.过渡。

提问:

同学们都认真观察过植物,那么植物“宝宝”和植物“爸爸妈妈”长得完全一样吗?

2.出示植物图片(木槿花、桑叶、松树)进行比较。

比较三种植物的亲代和后代,仔细观察花瓣的颜色、数量,叶的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异同,比较植物的亲代和后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记录表。

4.小组汇报观察、比较的结果。

(1)小组选择植物,从不同方面汇报亲代和子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其他小组围绕异同点进行补充和质疑。

5.小结:

这三种植物后代和亲代之间有许多非常相似的特征,同样也会有一些细微的不同。

6.提问:

除了这三种植物,在其他植物上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

你能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类似的现象吗?

7.师生互动:

玉米长出了不同颜色的玉米粒、三叶草中会出现四叶草等。

8.小结:

我们把植物亲代和后代之间相似的特征叫作遗传,不同的特征(差异)叫作变异。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三种植物亲代和后代的异同点,让学生分别从花瓣的颜色、数量,叶的颜色、大小、形状,植物的整体形态等方面学会观察,从而充分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活动二:

研讨遗传和变异的意义

1.谈话:

在具有亲缘关系的植物亲代和后代之间存在遗传变异现象,那么在同代同种植物之间是否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呢?

2.出示校园花坛中不同颜色的菊花图片。

提问:

校园花坛中的菊花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颜色呢?

3.师生互动:

这是变异现象。

4.小结:

地球上存在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植物也存在个体差异,这也是变异。

正因为遗传变异普遍存在,植物才既有共同特征又各不相同。

5.过渡。

谈话:

植物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25亿年前,现存大约有35万个物种,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称霸陆地的种子植物等。

植物延续至今的秘密是什么?

为什么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植物呢?

6.师生互动:

遗传和变异对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7.小结:

在自然界中,遗传是基础,使生命得以延续,变异是前提,促使生物进化。

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正是因为存在遗传变异现象,自然界才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植物。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的遗传变异现象,知道遗传和变异使自然界的植物多种多样。

三、研讨:

植物的遗传变异与人类的关系

1.过渡。

谈话:

植物的遗传和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有很多农作物利用遗传和变异规律培育出了许多新品种,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为人类造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提问:

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植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3.出示图片。

师生互动:

新型草莓、无籽西瓜、抗倒伏小麦等。

设计意图:

引领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联系,体会科学技术改善着人类生活。

四、拓展

1.了解遗传学家孟德尔。

谈话:

有关遗传和变异的秘密早在19世纪就有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你们知道是谁最先发现的吗?

他是怎样发现的?

2.学生小组交流课下搜集的有关孟德尔和他的“豌豆实验”的资料。

3.小组汇报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4.小结:

著名的遗传学家孟德尔,被称为现代遗传学之父,他对不同代的豌豆的豆荚颜色、高茎或矮茎、圆粒或皱粒、灰色种皮或白色种皮等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发现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

5.探讨:

了解了孟德尔的研究后,你有什么感想?

6.师生互动:

向孟德尔学习

7.延伸:

除此之外,我国科学家对植物的遗传和变异也颇有研究。

例如,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解决了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是一个巨大的贡献,同学们可以课下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我国科学家在遗传和变异方面的研究成果。

设计意图:

引领学生认识著名的科学家、遗传学之父孟德尔,了解他发现的生物的遗传规律,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及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搜集资料,将课上学习延续到课后,丰富认知,开阔视野。

五、课堂小结

谈话:

自然界的植物形形色色,千奇百怪,遗传和变异使植物种类变得丰富多彩。

那么动物和人类是否存在遗传和变异现象呢?

它们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请同学们课下进行探索、思考。

【板书设计】

变异:

不同

遗传:

相似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在观察活动结束之后,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观察如实记录,可以是花的相同和不同,可以是叶的相同与不同,也可以是果实或种子的相同与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