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佚文考辨一.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3939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国策》佚文考辨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战国策》佚文考辨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战国策》佚文考辨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战国策》佚文考辨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战国策》佚文考辨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战国策》佚文考辨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战国策》佚文考辨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战国策》佚文考辨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战国策》佚文考辨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战国策》佚文考辨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战国策》佚文考辨一.docx

《《战国策》佚文考辨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国策》佚文考辨一.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战国策》佚文考辨一.docx

《战国策》佚文考辨一

《战国策》佚文考辨

(一)

《战国策》经刘向整理、定名,成三十三篇,《汉书·艺文志》亦著录如是。

然此书至唐时似已有所缺佚,《史记·淮阴侯列传》载蒯通说韩信自立的一大段文字,司马贞《索隐》云:

“案:

《汉书》及《战国策》皆有此文。

”1]而今本《战国策》无载。

至宋初,此书残缺益甚,在政府的藏书和著录中,已见不到它的全本,《崇文总目》云其“篇卷亡缺:

第二至第十,三十一至三阙。

又有后汉高诱注本二十卷,今缺第一、第五、第十一至二十,止存八卷”2],至曾巩编校史馆书籍,云“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3]

然而由于曾巩对如何复完《战国策》三十三篇语焉不详,后人多疑曾本已非刘向三十三篇之旧。

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书见引而不见于今本《战国策》的佚文多有发现,宋代姚宏校注《战国策》时,已列出《战国策》六条佚文:

1、司马贞引“马犯谓周君”

2、徐广引“韩兵入西周”

3、李善引“吕不韦言周三十七王”

4、欧阳询引“苏秦谓元戎以铁为矢”

5、《史记正义》“竭石九门本有宫室以居”

6、《春秋后语》“武灵王游大陵梦处女鼓瑟”

在姚宽书《战国策》后序中,更列出《战国策》佚文多达二十七条。

4]洪迈《容斋四笔》亦言《战国策》为“《韩非子》、《新序》、《说苑》、《韩诗外传》、《高士传》、《史记索隐》、《太平御览》、《北堂书钞》、《艺文类聚》诸书所引用者,多今本所无”,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一亦举《太平御览》等所引《战国策》文不见今本。

5]到了清代,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中有《战国策佚文》一卷,但所辑只二十多条。

6]今人诸祖耿撰有《战国策逸文考》,辑出了《战国策》佚文六十六条,约一万二千余字,7]后来在其《战国策集注汇考》一书后,附有《战国策逸文》,由六十六条增至七十二条;8]郑良树在诸氏《战国策逸文考》所辑六十五条佚文的基础上,又搜集到四十余条,合诸氏之文,共成一百零八条,二万四千多字,9]并据此列出可以判断其归属在某一《策》的六十四则佚文,统计它们各在某一《策》里所占的比例,据他的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

策名

全策文字

亡佚文字

亡佚占百分比

《周策》

6160

150

2.5%

《秦策》

24200

2031

8.4%

《齐策》

19800

582

2.9%

《楚策》

12540

1558

12.4%

《赵策》

22800

976

4.3%

《魏策》

17600

403

2.3%

《韩策》

11300

128

1.1%

《燕策》

14000

521

3.6%

《中山策》

3520

220

6.2%

按郑氏说来,以今本《战国策》每卷平均约3500字算,上表里亡佚的字数加起来有6569字,则今本《战国策》大致亡佚了两卷之多,再加上那些无法定其归属的佚文的话,亡佚可能已接近三卷。

10]

郑良树所辑《战国策》佚文到目前为止在数量上最为可观,成为研究《战国策》和战国史较为重要的参考。

若按郑氏所辑佚文的数量,今本《战国策》的亡佚不可谓不大。

《战国策》真的并非如曾巩所言“三十三篇复完”,而有很大的佚缺吗?

郑氏所辑佚文是否全部真是《战国策》中本有的文字?

为回答这些问题,下面我们主要依据郑氏所辑的佚文,对这些佚文作全面的考察。

佚文前所用序号不作说明时,均为郑氏所辑108条佚文的序号11]];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中所增六条佚文,除去与郑氏所辑重合的,实际为五条,在使用这五条佚文时,仍用诸氏所编的序号,唯在序号前加“诸”字以别之。

《战国策》佚文为各书所引的情况如下表:

表2

所引之书

所辑《战国策》佚文(只列序号)

合计

(条数)

《文选》

1,9,10,14,20,41

6

《北堂书钞》

6,35

2

《太平御览》

2,3,4,6,(17),20,21,22,23,26,27,28,29,30,32,34,3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62,63,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

60

《艺文类聚》

3,33,35

3

《史记》

5,12,13,16,19,42,44,45,58,59,60,61,64,72,73

15

《广韵》

7,8,24,25,37,38,39,65

8

《春秋后语》

43,诸48

2

《汉书》

36

1

《后汉书》

11,44,45

3

《三国志》

18

1

旧《战国策》

15

1

《初学记》

31

1

《天中记》

45

1

《元和姓篡》

40,诸57

2

《记篡渊海》

66,68,78

3

《诗》孔疏

67

1

《类说》

69

1

《合璧事类别集》

70,75

2

《韵府群玉》

71,76

2

《事文类聚别集》

74

1

《事文类聚前集》

75

1

《礼记》孔疏

77

1

《永乐大典》

29

1

《玉篇》

诸37

1

《寰宇记》

诸72

1

全面考察郑良树所辑这些佚文,有以下问题:

1、重复。

17秦王使人至,楚王贤之,恐其为楚用,以危秦也。

昭子曰:

“以王之德,与王之贤,因以遣之,楚王必为有外心去楚矣。

”从其计,果如其言。

第79条实际与此条相同。

37晋有大夫芬质

40晋大夫芸贤

“晋有大夫芬质”,见《广韵》“芬”字下引。

“晋大夫芸贤”见《元和姓篡》“芸”字下,云:

“《风俗通》晋大夫芸贤,见《战国策》。

”诸祖耿云:

“疑与《广韵》所举之‘芬质’为一,形近而讹耳。

岑仲勉《元和姓篡四校记》卷三第二九八页云:

‘芸,《风俗通》晋大夫芸贤,见《战国策》。

《通志》文全同,唯“芸”作“芬”。

考《广韵》芬字下云,又姓,《战国策》晋有大夫芬质。

《姓解》二,辨证亦作“芬质”,“芸贤”是“芬质”之讹,盖以“芬”冒“芸”也。

’”12]又张澍辑《风俗通·姓氏篇》引《氏族略》“质”作“贤”。

则“芬”与“芸”、“质”与“贤”常因形似而互讹,“芬质”与“芸贤”可能即是一人。

2、有些佚文实际仍存于今本《战国策》并未佚去,而被误收为佚文。

66乌不为乌,鹊不为鹊。

见于《韩策二》“史疾为韩使楚”章:

“今盗贼公行,而弗能禁也,此乌不为乌,鹊不为鹊也。

诸27苏秦说孟尝君曰秦四塞之国也

见于《齐策三》“孟尝君将入秦”章,苏秦说孟尝君曰:

“今秦四塞之国,譬若虎口,而君入之,……”

69三人成虎,十夫操权;众口所移,无翼而飞。

此盖当时习语,故《魏策二》“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章云: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此条见于《秦策三》“秦攻邯郸”章:

“闻‘三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母翼而飞。

’”

9苏秦曰:

上下相怨,民无所聊。

《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章苏秦曰:

“书策稠浊,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文选》李善注引此条当即引此。

68走人充于庭,辟人施于涂。

《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章云:

“今臣爵至人君,走人于庭,辟人于途。

”《记篡渊海》所引此条盖即源于此。

34楚绝齐,齐举兵攻楚,陈轸谓楚王曰:

“不如以地东解于齐,而谋于秦矣。

《秦策二》“楚绝齐齐举兵伐楚”章曰: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

陈轸谓楚王曰:

‘王不如以地东解于齐,西讲于秦。

”其最后一句在文字上虽有异,但总体上还是与所引佚文几乎一致,在文意上也没有差异。

此条应是引于此。

65中山大夫蓝诸

此条为《广韵》“蓝”字下引,“蓝诸”即中山的蓝诸君,《中山策》“中山与燕赵为王”章载蓝诸君事,鲍注:

“蓝诸君,中山相也。

”不知为何《广韵》称他为大夫,不过《广韵》所引重在人名“蓝诸”二字,至于他到底是相还是大夫,也许倒并不会特别在意,更何况《中山策》本身也并未明言蓝诸君的身份到底是什么。

25雍门周

此三字,《广韵》“门”字下引。

雍门周,善于鼓琴,《文选》张孟阳《七哀诗》李善注引桓谭《新论》曰:

“雍门周以琴见孟尝君曰:

‘臣窃悲千秋万岁后,坟墓生荆棘,孤兔穴其中,樵儿牧竖,踯躅而歌其上,行人见之凄怆。

孟尝君之尊贵,如何成此乎?

’孟尝君喟然叹息,泪下承睫。

”陆士衡《豪士赋序》李善注亦引桓谭《新论》曰:

“雍门周以琴见孟尝君,孟尝君曰:

先生鼓琴,亦能令文悲乎?

对曰:

臣窃为足下有所悲,千秋万岁后坟墓生荆棘,………”又《三国志·却正传》裴松之注详引桓谭《新论》雍门周事;雍门周在《说苑·善说》中还被作“雍门子周”:

“雍门子周以琴见乎孟尝君,……”;又还称作“雍门子”,《淮南子·缪称训》云:

“雍门子以哭见孟尝君涕流沾缨”,俞樾云:

“‘孟尝君’下,当更有‘孟尝君’三字,而今脱之。

《览冥篇》曰:

‘雍门子以哭见于孟尝君,已而陈辞通意,抚心发声,孟尝君为之增郗欤唈,流涕狼戾,不可止。

’彼文再言孟尝君,故知此亦当同。

不然,则涕流沾缨仍属雍门子而不属孟尝君,不见其感人之至矣。

”刘文典曰:

“俞说是也。

《论衡·感虚篇》:

‘雍门子哭对孟尝君,孟尝君为之于邑。

’《论衡》所引儒者传书之言,多同《淮南》,知此文亦必重‘孟尝君’三字矣。

”《论衡·明雩篇》亦载:

“雍门子悲哭,孟尝君为之流涕。

”又按《文选》陆士衡《于承明作兴士龙诗》注引此文作“雍门子以琴见孟尝君,涕流沾缨。

”《汉书·景十三王传》“雍门子壹微吟,孟尝为之于邑。

”如淳云:

“雍门子以善鼓琴见孟尝君,先说万岁之后,高台既已颠,曲池又已平,坟墓生荆棘,牧竖游其上,孟尝君亦如是乎?

孟尝君喟然叹息也。

”13]案:

《齐策四》“鲁仲连谓孟尝君”章:

鲁仲连谓孟尝君曰]14]]:

“君好士未]也15]]。

雍门子]养椒亦,阳得子养××]16]],饮食、衣裘与之同之,皆得其死。

这里鲍彪在“雍门”后补了“子”字,似较有理。

若此“雍门子”果即善鼓琴之“雍门周”,则此条“雍门周”,亦不当作为《战国策》的佚文。

7安陵丑

此条见《广韵》“陵”字下引。

考之今本《战国策》,《楚策一》“江乙说于安陵君”章、《魏策四》“秦王使人谓安陵君”章并着安陵君事。

“丑”与“君”形近易讹,疑此条是《广韵》传刻致误。

亦非《战国策》之佚文。

3、有因理解错误,而误为《战国策》佚文者。

59韩仲子

《史记·韩世家》司马贞《史记索隐》云:

“《战国策》又有韩仲子,名遂”,据司马贞此言便以“韩仲子”为《战国策》佚文,显然不妥。

案司马贞所言“韩仲子”,即“韩国的仲子”,即严遂,《韩策二》“韩傀相韩”章述韩国韩烈侯的宠臣严遂结交勇士聂政云:

“于是严遂乃具酒,觞聂政母前,仲子奉黄金百镒,前为聂政母寿。

聂政惊,愈怪其厚,固谢严仲子,仲子固进,……”鲍彪注以“仲子”为严遂的字,故又称严仲子,非别有一韩仲子。

60韩遂

此条仍是根据《史记·韩世家》司马贞《史记索隐》云“《战国策》又有韩仲子,名遂”而来,因为遍查《史记》,并未见到司马贞直接提及“韩遂”二字。

参上条“59韩仲子”所驳。

显然,此条也被误为《战国策》佚文。

61侠累名傀

《史记·刺客列传》载:

“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隙。

”司马贞《索隐》云:

“案《战国策》,侠累名傀。

”此谓韩相侠累,他的名在《战国策》里叫作“傀”,称作韩傀,《韩策二》“韩傀相韩”章:

“韩傀相韩,严遂重于君,二人相害也”云云,即《史记·刺客列传》所述聂政刺杀侠累事,所以《史记·韩世家》云“列侯三年,聂政杀韩相侠累。

”司马贞《索隐》又为“侠累”解释说:

“《战国策》作‘杀韩傀’,高诱曰‘韩傀,侠侯累也。

’”可见此条“侠累名傀”并非《战国策》的佚文。

64白圭为中山将,亡六城,君欲杀之,亡入魏。

文侯厚遇之,还拔中山。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邹阳从狱中上书曰:

“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而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

”《集解》引张晏曰:

“白圭为中山将,亡六城,君欲杀之,亡入魏,文侯厚遇之,还拔中山。

”《索隐》云:

“案:

事见《战国策》及《吕氏春秋》也。

”张晏所云是解释《史记》“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这一句话的,这里把《集解》所引张晏解释的话作为《战国策》佚文是不妥的。

《索隐》所下案语,也只是说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这一事件,在《战国策》及《吕氏春秋》中也有所记载,但在这里,我们很难肯定《史记》是否引用了《战国策》原文以及哪些文字是《战国策》中的原文,因此把它们确定为《战国策》的佚文,值得商榷。

事实上,仔细分析《史记》原文,张晏的解释是有问题的。

《史记》所载如下:

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而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

何则?

诚有以相知也。

苏秦相燕,燕人恶之于王,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白圭显于中山,中山人恶之魏文侯,文侯投之以夜光之璧。

何则?

两主二臣,剖心坼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这里是说燕王对苏秦,魏文侯对白圭,君主对臣下剖心相信,君臣相知如此。

虽然苏秦相燕时,燕人都对燕王说他的坏话,但燕王反而对这些说坏话的人发怒,而膳以苏秦珍奇之味;虽然白圭曾显赫于中山,又有中山人在魏文侯前谤白圭,但魏文侯还赐与白圭夜光之璧。

所以“苏秦不信于天下,而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这里当是白圭在魏时战亡六城,但仍为魏文侯所信最后为魏攻取了中山。

若是如张晏所云“白圭为中山将,亡六城”,则在此辞意不顺,与苏秦事亦不相类。

遍查《战国策》与《吕氏春秋》,均无白圭为中山将亡六城事的记载,白圭事在《战国策》中仅见于《魏策四》“白珪谓新城君”章、“成阳君欲以韩魏听秦”章、《燕策二》“苏代为奉阳君说燕于赵”章;在《吕氏春秋》中白圭事见于《听言》、《先识》、《不屈》、《应言》、《举难》、《知分》篇,在《先识》中记有白圭到中山,中山之王欲留之,他固辞而去,因为他认为中山信、名、亲、财、功都已经失去了,不久将亡。

不知张晏所云本于何者,抑或乃其臆度之辞?

《索隐》云事见《战国策》及《吕氏春秋》,亦失于漏检?

还是说有关白圭的事可见于二书,非谓二书即载有此事也,因为未有更多史料,笔者在这里不敢肯定。

但把张晏所云当作《战国策》中的原有文字而作为佚文,则肯定令人不能信服。

73本名子异,后为华阳夫人嗣;夫人,楚人,因改名子楚。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司马贞《索隐》:

“按:

《战国策》本名子异,后为华阳夫人嗣,夫人楚人,因改名子楚也。

”司马贞的意思是说,根据《战国策》,秦始皇本名子异,后为华阳夫人嗣,由于夫人是楚人,所以改名为子楚。

司马贞所根据的是今本《秦策五》“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章,此章正记载有子异如何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华阳夫人之嗣改名子楚的详情。

“本名子异,后为华阳夫人嗣”云云,乃司马贞据《战国策》所概述之语,并非《战国策》中正文,所以不能作为《战国策》的佚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