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七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4164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9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市七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成都七中2019—2020学年度下期高2022届期末考试

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象与鼠相应组织和器官的大小差异主要取决于细胞数量的多少

B.细胞产生的自由基攻击DNA和蛋白质可能会引起细胞的衰老

C.病毒致癌主要是因为它们含有病毒癌基因以及与致癌有关的核酸序列

D.克隆羊的成功证明已分化的动物细胞可直接发育成完整的个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体生长的原因:

细胞体积的增大和细胞数目的增多。

细胞增殖是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

细胞衰老的特征:

(1)水少:

细胞内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2)酶低:

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

(3)色累:

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累积,它们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

(4)核大:

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5)透变:

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详解】A、由于细胞不能无限长大,据此可知象与鼠相应组织和器官的大小差异主要取决于细胞数量,A正确;

B、根据自由基学说可知,细胞产生的自由基攻击DNA和蛋白质可能引起细胞衰老,B正确;

C、病毒致癌主要是因为它们含有病毒癌基因以及与致癌有关的核酸序列,从而会引起宿主细胞的基因突变,进而可能癌变,C正确;

D、克隆羊的成功证明已分化的动物细胞经过核移植可发育成完整的个体,证明了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D错误。

故选D。

【点睛】

2.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B.联会时的交叉互换实现了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

C.造成兄弟或姐妹间性状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

D.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受精卵时,能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类型:

(1)自由组合型: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2)交叉互换型: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意义:

(1)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2)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详解】A、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A错误;

B、联会时的交叉互换实现了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B错误;

C、基因重组是造成兄弟或姐妹间性状差异的主要原因,C正确;

D、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错误。

故选C。

【点睛】

3.激活的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s)抑制因子会造成细胞周期停滞,引发细胞衰老。

下图反映的是一种癌基因诱导激活CDKs的抑制因子而引起的细胞衰老的过程。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原癌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细胞癌变B.衰老细胞中多种酶的活性降低

C.CDKs抑制因子基因属于抑癌基因D.CDKs有活性就会导致细胞衰老的发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中的原癌基因突变,表达出RasGTP酶Raf蛋白激酶,该酶进一步激活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s)抑制因子,抑制了CDKs,引起细胞衰老。

由此可分析知道CDKs有活性的话,细胞便不会出现衰老。

抑制因子在表达得到的激酶抑制因子引发了细胞衰老,阻止了细胞的不正常增殖,属于抑癌基因。

【详解】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癌细胞的发生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而是每个细胞至少需要5-6个基因积累突变的结果,这个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故A正确;衰老细胞存在自溶作用,溶酶体中的酸性水解酶活性应该是升高的,大多数酶活性降低,B正确;抑癌基因:

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CDKs抑制因子基因表达产生的激酶(CDKs)抑制因子会造成细胞周期停滞,引发细胞衰老,可见其属于抑癌基因,故C正确;D项,由题可知,抑制CDKs会导致细胞衰老,所以CDKs没有活性才会使细胞衰老,故D不正确。

【点睛】本题为信息类题,难度较大,考查了学生对细胞癌变的理解,需要学生深刻的理解细胞癌变的原理,并灵活运用。

4.如图表示某体外培养的癌细胞细胞周期及各阶段的时间(G0期细胞表示一次分裂完成后暂停分裂的细胞)。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癌细胞完整的细胞周期包括G0、G1、S、G2和M期

B.细胞分裂间期核糖核苷酸、氨基酸将被大量消耗

C.在M期全过程几乎都可看到高尔基体解体形成的小泡

D.一次分裂完成所形成的细胞经11.3h后均存在4个中心粒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形:

图中数据为实验测得体外培养的某种细胞的细胞周期各阶段时间。

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M期),其中分裂间期又分为G1、S和G2期,所占时间为2.8+7.9+3.4+1.2=15.3h,而分裂期所占时间为1.2h。

【详解】A、癌细胞完整的细胞周期包括G1、S、G2和M期,A错误;

B、细胞分裂间期进行蛋白质的合成,有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因此核糖核苷酸、氨基酸将被大量消耗,B正确;

C、在M期全过程几乎都可看到核膜解体形成的小泡,C错误;

D、在G2时期细胞中已有一对中心体,因此需要经历的时间是14.1h,D错误。

故选B。

5.下列遗传学概念的解释,正确的是

A.性状分离:

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B.闭花传粉:

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的过程

C.显性性状:

两个亲本杂交,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

D.等位基因:

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的基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A、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个体的现象,A正确;

B、闭花传粉:

花在未开时已经完成了受粉,而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称为自花传粉,B错误;

C、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子一代所表现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C错误;

D、等位基因是指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D错误。

故选A。

6.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规律。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提出问题”环节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实验基础上的

B.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C.孟德尔运用统计学分析的方法对大量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从中找出规律

D.“若F1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性状比接近1∶1”属于“演绎推理”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

(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

(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3、孟德尔遗传定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

【详解】孟德尔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A正确;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遗传因子控制的”,孟德尔所在的年代还没有“基因”一词,B错误;孟德尔运用统计学分析的方法对大量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从中找出规律,C正确;“若F1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性状比接近1:

1”属于“演绎推理”,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要求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及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明确孟德尔所在的年代还没有提出“基因”一词;掌握遗传规律的使用范围,明确遗传定律只适用于有性生殖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

7.做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用4个大信封,按照下表分别装入一定量的卡片。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大信封

信封内装入卡片

黄Y

绿y

圆R

皱r

雄1

10

10

0

0

雌1

10

10

0

0

雄2

0

0

10

10

雌2

0

0

10

10

A.“雄1”中卡片的总数与“雌1”中卡片的总数可以不相等

B.分别从“雄1”和“雌1”内随机取出1张卡片记录组合类型,模拟基因的自由组合

C.分别从“雄1”“"和“雌2”内随机取出1张卡片,记录组合类型,模拟配子的随机结合

D.每次分别从4个信封内随机取出1张卡片,记录组合类型,重复20次,直到卡片取完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而且基因成对存在。

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为纯合子,不同的为杂合子。

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

隐性=3:

1。

雌1、雌2容器代表某动物的雌生殖器官,雄1、雄2容器代表某动物的雄生殖器官,卡片上的字母表示雌、雄所含的基因。

【详解】A、由于雌、雄配子的数量不一定相等,所以“雄1”中Y、y的数量与“雌1”中Y、y的数量可以不相等,A正确;

B、分别从“雄1”和“雌1”内随机取出1张卡片,记录组合类型,是模拟等位基因分离及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过程,B错误;

C、分别从“雄1”和“雄2”内随机取出1张卡片,记录组合类型,模拟的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分别从“雄1”和“雌2”内随机取出1张卡片,记录组合类型,既不表示基因的自由组合,也不能表示配子的随机组合,C错误;

D、从信封内取出的卡片,需要重新放回到原信封内,目的是为了保证下次取的每种卡片的概率相等,D错误。

故选A。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过程中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该病的症状可利用显微镜观察到

C.基因碱基对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但不一定引起遗传信息改变

D.基因突变对生物体的影响有两种∶有利、有害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突变: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

2、基因重组的类型:

(1)自由组合型: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2)交叉互换型: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详解】A、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过程中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但无性生殖过程中不会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只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A错误;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由于红细胞形态发生改变,该病的症状可利用显微镜观察到,B正确;

C、基因碱基对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一定会引起遗传信息改变,C错误;

D、基因突变对生物体的影响有三种:

有利、有害、无影响,D错误。

故选B。

【点睛】

9.如图为果蝇的染色体组型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果蝇的次级精母细胞中不可能存在等位基因

B.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Ⅱ、Ⅲ、Ⅳ和X染色体之间能够随机组合

C.A基因和a基因在遗传过程中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D.雄果蝇体内的所有细胞均含有Y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果蝇的体细胞中含有四对同源染色体,其中三对是常染色体,一对是性染色体,雌果蝇含有一对形态、大小相同的性染色体,而雄果蝇含有一对形态、大小不同的性染色体。

【详解】A、在发生基因突变或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后,果蝇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上也可能存在等位基因,A错误;

B、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可自由组合,所以Ⅱ、Ⅲ、Ⅳ和X染色体之间能够随机组合,B正确;

C、A基因和a基因一般分布在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在遗传过程中遵循分离定律,C错误;

D、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雄果蝇体内的次级精母细胞或精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D错误。

故选B。

10.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羊水检查可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B.通过遗传咨询可了解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并计算其在人群中的发病率

C.调查发病率应对多个患者家系进行调查,以获得足够大的群体调查数据

D.若某病为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则此病最可能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是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的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预防遗传病的最常用的手段为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详解】A、通过羊水检查可检测染色体是否异常,从而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染色体异常遗传病,A正确;

B、通过遗传咨询可了解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不能计算其在人群中的发病率,B错误;

C、调查发病率应在广大人群中调查来获得足够大的群体调查数据,而不是多个患者家系进行调查,C错误;

D、若某病为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则此病最可能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D错误。

故选A。

11.下图是教材中荧光标记染色体上基因的照片,关于该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图是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最直接的证据

B.从荧光点的分布来看,图中是一对含有染色单体的同源染色体

C.相同位置上的四个基因一定是相同基因

D.该图可以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利用特定的分子,与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结合,这个分子又能被带有荧光标记的物质识别,通过荧光显示,就可以知道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图中是含有4条染色单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故相同位置上会出现4个同种荧光点,说明这四个基因是可能相同基因,也可能是等位基因;每一条染色体从上到下排列着多种荧光点,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A、据图示可知,荧光点标记的为基因,故是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最直接的证据,A正确;

B、从荧光点的分布来看,位置相同,故说明图中是一对含有染色单体的同源染色体,B正确;

C、相同位置上的同种荧光点,说明这四个基因是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C错误;

D、根据不同荧光点的位置分布可以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正确;

故选C。

12.在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实验中,某同学发现一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之间处于交叉互换状态。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需要在高倍镜下才能确定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

B.从染色体的角度看互换的是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

C.从基因的角度看互换的是非等位基因片段

D.该细胞中部已经出现细胞膜向内凹陷现象

【答案】B

【解析】

【分析】

实验: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一、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

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

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

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三、选材和染色剂:

蝗虫的精细胞,材料易得,观察方便,染色体数量少,各个时期的染色体形态都能观察到。

染色剂选择:

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

四、方法步骤:

1、在低倍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2、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3、根据观察结果,尽可能多地绘制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简图。

【详解】A、用显微镜观察时遵循先低后高的原则,因此先在低倍镜下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A错误;

B、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同源染色体内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发生片段的交叉互换,B正确;

C、从基因的角度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中发生的交叉互换实质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或者相同基因之间的交换,C错误;

D、由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发生的交叉互换是在第一次分裂前期,此时细胞膜还没有开始向内凹陷,D错误。

故选B。

【点睛】熟悉减数分裂中发生的同源染色体内的交叉互换的实质、时期是判断本题的关键。

13.由于乙肝病毒不能用动物细胞来培养,因此无法用细胞培养的方法生产疫苗,但可用基因工程的方法进行生产,现已知病毒的核心蛋白和表面抗原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乙肝疫苗的生产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产乙肝疫苗的过程也达到了定向改造细菌的目的

B.在②过程中需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C.DNA连接酶的作用是将两个黏性末端的碱基连接起来

D.用于生产疫苗的目的基因可编码表面抗原蛋白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

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

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分子水平上的检测:

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个体水平上的鉴定:

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A、生产乙肝疫苗的过程采用了基因工程技术,该技术可以定向改造生物,A正确;

B、在②过程中,需要先构建基因表达载体,该过程需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B正确;

C、DNA连接酶的作用是将两个黏性末端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C错误;

D、可编码表面抗原蛋白的基因才能用于生产疫苗,以便能激发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C。

【点睛】

14.有关“低温诱导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A.在高倍显微镜下可能观察到三倍体细胞

B.洋葱的不定根在冰箱内诱导36h,可抑制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

C.体积分数为95%

酒精可用于洗涤细胞固定过程中使用的卡诺氏液

D.多倍体形成过程增加了非同源染色体重组的机会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

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该实验的步骤为:

选材→固定→解离(解离后细胞已经死亡)→漂洗→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

【详解】A、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在显微镜视野内可以观察到二倍体细胞和四倍体细胞,不可能出现三倍体细胞,A错误;

B、着丝点断裂是基因决定的,与低温诱导无关,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B错误;

C、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可用于洗涤细胞固定过程中使用的卡诺氏液,避免卡诺氏固定液对后续步骤的影响,C正确;

D、多倍体形成过程中只进行有丝分裂,不进行减数分裂,不存在非同源染色体重组,D错误。

故选C。

【点睛】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为细菌提供更多的氧气

B.转化形成的S型细菌的遗传物质中含有R型细菌的遗传信息

C.将S型菌的DNA注射到活的小鼠体内可以分离得到S型活菌

D.若用噬菌体侵染3H标记

细菌,离心后可检测到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研究者: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为实验材料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对生物的遗传物质进行了研究,

方法如下:

实验思路:

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实验过程:

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

噬菌体的DNA;原料:

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详解】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被侵染的细菌分离,A错误;

B、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因此转化形成的S型细菌的遗传物质中含有R型细菌的遗传信息,B正确;

C、S型菌的DNA能可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而将S型菌的DNA注射到活的小鼠体内是不能分离得到S型活菌的,C错误;

D、上清液中是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沉淀物中是被侵染的大肠杆菌,因此若用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离心后可检测到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D错误。

故选B。

【点睛】

16.某生物双链DNA分子的一条链中腺嘌呤和胸腺嘧啶之和占该链碱基总数的40%,在限制的作用下被切成D1和D2两个DNA片段(酶切位点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DNA分子中A+T占碱基总数的50%

B.若D1中的A/C=m,则D2中的A/C=1/m

C.D1和D2片段中(A+C)/(T+G)的比值相等

D.D2片段中一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相互连接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双链DNA分子中:

①互补碱基两两相等,即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②双链DNA分子中,某种碱基所占的比例等于每条单链中该碱基所占比例的平均值,即A=(A1+A2)÷2,其他碱基同理。

【详解】A、DNA分子的一条链中腺嘌呤和胸腺嘧啶之和占该链碱基总数的40%,则该DNA分子中腺嘌呤和胸腺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也是40%,A错误;

B、D1与D2是不同的DNA片段,无直接关系,故无法判断D1和D2中A/C的关系,B错误;

C、由图可知,在限制酶作用下将一个DNA片段切割成2个DNA片段(平末端),DNA双链中,A=T,G=C,故D1和D2片段中(A+C)/(T+G)的比值均等于1,C正确;

D、D2片段中一条链上碱基通过“脱氧核糖一磷酸一脱氧核糖”连接,而不是通过氢键连接,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等知识,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能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计算是解题的关键。

17.用32P标记了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请问最快在第几次细胞分裂的后期,细胞中只能找到1条被32P标记的染色体()

A.3B.2C.9D.19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

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

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

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

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DNA复制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详解】由题意可知,20条被标记的DNA第一次复制,结果所有的染色体均有标记,既第一次有丝分裂后期,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为40条,形成的子细胞中20条染色体均被标记。

经第二次复制后,形成40条单体,而其中的一半,即20条具有32P标记,而当第二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