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案例-多重选择的困境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9422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为经济学案例-多重选择的困境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行为经济学案例-多重选择的困境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为经济学案例-多重选择的困境Word下载.doc

《行为经济学案例-多重选择的困境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为经济学案例-多重选择的困境Word下载.doc(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行为经济学案例-多重选择的困境Word下载.doc

留有余地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们竭力为自己保留各种选择余地。

但我们可能往往没有想到,在我们为自己保留余地的同时,我们也放弃了一些东西。

什么是不留余地?

关于项羽的故事

公元前210年,一位名叫项羽的中国统帅带领部队渡过长江,向秦朝的军队发动攻击。

夜里,部队在岸边宿营。

第二天早晨大家一觉醒来,大吃一惊,他们的渡船被人放了火,正在燃烧。

众人很快知道放火烧船是项羽的命令,他还下令,让士兵们把行军锅砸碎。

这种做法尽管没能给项羽在中国历代名将录中增加多少光彩,但对他的部队却起到了巨大的动员作用:

他们奋勇向前,势不可当,取得九战九胜的战绩,彻底消灭了秦军的主力(注:

此为“破釜沉舟”的故事。

据《史记》记载,项羽渡过的并非长江,也未烧船)。

项羽的故事之所以不同寻常,是因为它与人类的正常行为完全相悖。

正常情况下,我们必须为自己留后路。

换句话说,如果在项羽军中,我们会分出一部分兵力去守护渡船,留一些人负责伙食以备战事拖长,甚至还要安排人准备文书,被打败后能够体面地投降。

中国人的智慧讲求凡事都要留有余地,这样才不至于走投无路。

其实,不留余地也是一种智慧,因为一旦没有退路可退,就只能一门心思地朝前奔了。

可见,断掉退路来逼着自己,才更容易赢得出路。

实验:

在电脑上做一个游戏,程序启动后,电脑屏幕上出现三个房门:

第一个是红的,第二个是蓝的,第三个是绿的。

参与者可以点击任何一扇门进入房间。

进入房间后每点击一下就可以赢一定的钱。

例如,某一房间分值是1美分到10美分之间,那么他们在该房间里每点一下鼠标就可以赢到相应数目的钱,电脑屏幕上也随之显示赢到的钱数。

要想多赢钱,就必须找到给钱最多的房间,并且在该房间里尽量增加点击次数。

但是,这并不简单。

每换一个房间,你就用掉一个点击次数(每人限电100次)。

一方面,变换房间有可能找到赢钱最多的一个;

另一方面,不断在房间与房间之间拼命找来找去,也会用掉本来可以赢钱的点击次数。

小提琴爱好者艾伯特(“黑色天神克罗特斯崇拜者大厅”居民)是最早参与者之一。

他属于好斗一族,决心在赢钱数目上胜过其他选手。

他首先点开了红色房门,进入方形的红色房间。

进去以后,他点击鼠标,屏幕上显示他得了3.5美分;

在点击一次,4.1美分;

第三次点击只有1美分。

他在这个房间里又试点了几次,决定换到绿色房门。

他马上用鼠标点击绿门进入另一个房间。

这个房间的第一次点击是3.7美分;

在点一次,得了5.8美分;

第三次是6.5美分。

屏幕底部显示他赢的钱越来越多。

绿色房间看来比红色房间好,但蓝色房间会怎样呢?

他点击最后一扇房门。

三次点击都在4美分左右。

算了。

他赶紧又点开绿色房间(这个房间每次5美分左右)一直把100次点击数用完,他赢的钱也随之增加。

最后艾伯特问自己的战绩。

这个实验证实了一个猜想:

一般来说,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我们都会努力追求最大程度的满足。

上面的实验如果用谈恋爱来比喻,就是艾伯特谈了第一个之后,又谈第二个,再谈了第三个,最后发现还是第二个好,又回头和第二个谈。

但是,如果第二个已经心灰意冷,不愿意接受艾伯特了呢?

下面再做一个实验,来看看如果会失去选择的机会,人会怎样选择。

还是上面的程序,不过有些改动,如果一个房间在12次之内没被点到,就会完全消失。

山姆是最早参与实验的人之一,他点在一个房间点击几次之后发现另一个房间在消失,在房间消失之前马上点击快要消失的房间,最后,他不停的在三个房间之间切换。

而这个实验中,找到目标后坚持在一个房间,任由其它房间消失的人获得的钱比山姆这样的人要多15%。

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类似的画面:

家长带着孩子马不停蹄的在各种补习班穿梭。

实际上,只要稍微理性一点,就能知道放弃一些次要的选择(获得钱少的房间)会获得更多的收益,但是,人总是无法忍受失去,总是想要保住所有的选择。

保持所有选择并非明智之举

美籍德裔哲学家埃里希·

弗洛姆曾指出:

在现代民主制度下,困扰人们的不是缺乏机会,而是机会太多。

人们不断提醒自己,必须尽一切可能全面提高自己,必须对生活中的一切加以尝试。

随之产生了一个问题,这样做难道不会把自己搞得劳累不堪、心力交瘁吗?

在我看来,弗洛姆描述的这种情况,就好像人们手忙脚乱地从一扇门冲向另一扇门那样。

在门与门之间奔忙是人类的一种奇怪行为。

冲动驱使我们去追逐毫无价值的选择——那些几乎消逝的或者不再有价值的机会。

例如,我的一位学生,很清楚自己和原来追求者的关系已无法挽回,为什么还冒着失去眼前白马王子的风险,继续试图与昔日情人重修旧好呢?

同样,我们有多少次买下打折商品,并不是因为真的需要,而是因为觉得一旦打折结束,这些东西卖完了,就再也找不到这样的便宜货了?

实践证明,手忙脚乱地去保持所有选择是愚人的游戏,它不仅耗尽我们的热情,也掏空我们的钱包。

我们需要把有些“门”自觉地关掉。

关掉某些小门当然很容易——从度假计划中去掉某些景点,从课外活动里取消某项安排。

但大一些的门关起来往往很困难,我们和某些人的关系之门尤其如此——即使它看起来已毫无价值。

总想让所有的门都开着,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局限,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应该去关。

想想电影《乱世佳人》中的一个情节吧:

白瑞德要走,斯嘉丽抱住他恳求,“我到哪里去?

我该怎么办?

”白瑞德干脆地回答:

“坦率地说,亲爱的,我一点也不在乎。

”这句台词被奉为经典并非偶然。

它提醒大家,无论是大门还是小门,该关的就要果断关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