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经典教学案例.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51163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经典教学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政治经济学经典教学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政治经济学经典教学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政治经济学经典教学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政治经济学经典教学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政治经济学经典教学案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政治经济学经典教学案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政治经济学经典教学案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政治经济学经典教学案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政治经济学经典教学案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政治经济学经典教学案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政治经济学经典教学案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政治经济学经典教学案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政治经济学经典教学案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政治经济学经典教学案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政治经济学经典教学案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政治经济学经典教学案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政治经济学经典教学案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政治经济学经典教学案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政治经济学经典教学案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经典教学案例.docx

《政治经济学经典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经典教学案例.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经典教学案例.docx

教学案例

导论

一、案例适用教学的内容:

经济的社会性及经济学的性质二、案例主题:

体育经济

材料一:

中国申办奥运成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上,经过激烈角逐,

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

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

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一个辉煌。

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对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与我国加入WTO相呼应,中国投资和消费市场的潜力将进一步释放,对国际资本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带动外商企业对中国投资形成新的热潮。

在申奥成功到兴办奥运的七年间,从直接受益的体育、建筑、环保、交通、旅游到间接受益的信息、保险、银行、股市,几乎每一个行业都会迎来奥运大潮所带来的好运。

真可谓商机无限。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欣鼓舞。

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负责人指出,北京奥运会将在今后7年内拉动中国经济每年增长0.3到0.4个百分点,使北京的GDP增长率提高2到4个百分点,并将增加200多万个就业岗位。

国外有关权威机构也大胆预言,从2002年到2008年,中国本来就已经不慢的增长速度将会额外增加0.5%,中国的经济发展在这7年间又将大大提速。

体育产业是申奥成功的最大受益者。

毫无疑问,中国的体育产业将会在北京奥运举办前的未来数年内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体育市场会红红火火、生机盎然。

特别是在体育广告、体育赞助、体育彩票发行等方面,会赢得无限商机与广阔前景。

同时,北京申奥的成功,必将促使中华大地掀起全民健身的热潮,这就为企业开发体育新产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善于经营的企业家也决不会放弃与体育联姻、巧借奥运无形资产的机会,或成为重大体育竞赛的冠名者,或成为其产品上展示体育活动、体育组织的标志等。

奥运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将使中国的体育产业因此腾飞,也将使无数商家从中淘金,使亿万中国百姓从中受惠。

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会先声的建筑业的“奥林匹克盛会”,也将随着北京申奥的成功,热火朝天地开幕。

而这场特殊的“奥运会”的员――建筑业主们,则可以在这场盛会中角逐自己的“奖牌”。

北京“绿色奥运”的主办,无疑会给环保产业创造巨大商机,而巨额的环保投资将给商家带来滚滚的绿色财富。

中国也将把奥运作为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契机,用绿色奥运理念将环保产业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也直接受益。

为了成功举办奥运,我国将投巨资兴建体育设施、加强通讯系统建设,扩建机场、建设高速公路。

仅北京市用于奥运会的投资就达2800亿元,其中64%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可以说,这项投资的数额与历届奥运会相比都是巨大的。

大量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商机也将是巨大的。

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国外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北京申奥

的成功,无疑会掀起一场“奥运旅游热”,这不仅仅局限于北京的旅游业,还会波及全国的名胜景区。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办成“科技奥运”。

由于信息产业是最具渗透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因此,北京的科技奥运无处不在地体现了信息产业的新机遇。

银行业和保险业,作为经济运行的保驾护航者,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2008年奥运会这一巨大的系统工程中,银行业和保险业是当然的主角之一,其中蕴含的商机也是不可估量的。

邮币与体育有着不解之缘,邮币与奥运总是相生相长。

北京申奥成功,让喜受体育的人为之惊喜,更让投资邮币的人为之兴奋。

申奥成功将使邮币市场全面升温,邮币市场将因北京奥运而风光无限。

等等。

材料二:

韩日世界杯:

2002年5月31日到6月30日,第十七届世界足球锦标赛由韩国和日本联合举办。

世界杯足球赛被认为是足以和奥林匹克相媲美的体育经济的盛典。

韩日两国都对本届世界杯将带来的经济效益有很高的期望。

在开赛之前,韩国总统金大中表示,韩国将借世界杯提高国家形象并吸引外国投资,力争把此次世界杯办成一次“经济世界杯”。

他说,要向35万世界杯

游客和600亿人次的世界杯电视观众广为宣传韩国经济和商品形象,借此机会吸引外国企业投资,搞活经济。

韩国开发研究院所做的预测认为:

世界杯期间访问韩国的外国游客将达到40万人,将引发生产效益11.5兆韩元(1美元约合1250

韩元),创造附加价值5.3兆韩元,增加就业岗位35万个。

日本有关经济研究机构在赛前发表的预测认为,整个大赛给日本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果将达到3.6万亿日元,可以把日本的GDP向上推动0.3%。

预测还说,世界杯一个月期间能够直接产生经济效益3000亿日元以上。

比赛尚未结束,有的研究机构认为,直接经济效益比预测的还要好,据粗略估计,直接经济效益将达到4000亿~4500亿日元。

那么,世界杯究竟给韩日两国留下了什么?

赛后,据韩国一家研究机构估计,此次世界杯给韩国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将达到26兆韩元(约合220亿美元)。

有报道称,世界杯给韩国带来的直接经济效果并未达到韩国人期待的水平,但是世界杯给韩国带来的间接经济效果却是无法估量的。

由于韩国队进入四强,使韩国的国家形象以及韩国有关企业的知名度都大大提高,这种效果对吸引外资和增加出口都大有好处。

据韩国现代经济研究院的调查显示,在世界杯期间,作为杯赛正式赞助商,“现代汽车”在日本的知名度由原来的32%大幅提高到67%。

而大韩贸易振兴公社的统计则表明,随着韩国队在世界杯上刮起旋风,韩国汽车在世界各主要市场的销售量也呈直线上升趋势。

世界杯期间,作为IT强国的形象,韩国被世界媒体广泛介绍,这有益于今后韩国信息产业开拓海外市场。

而韩国国家形象的提高也使外国投资者对韩国更加关注。

据悉,在世界杯期间,韩国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共邀请了近250名世界各国的知名企业家来韩观看比赛并进行投资环境考察,大大改善了这些企业家对韩国的理解和认识。

韩国产业资源部的有关人士称,相信此次世界杯的成功举办将会使外商对韩投资跃上新的台阶。

作为主办国之一的日本盘点自己在经济上的得失,结论却不容乐观。

从经济得失看,日本组委会收支有余,盈利已成定局,但主要得益于日元贬值。

旅馆住宿方面的收益却大打折扣,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国际足联组委会把门票包给英国一家公司,该公司串通欧美国家的旅游公司,大量预定旅馆床位,而事到临头又

大量毁约,使一批主要饭店的住客率从80%~90%下降为不足60%;二是一些世界强队,比赛失利,球队提前撤走,而本来预定来日声援的球迷取消来日。

世界杯对于日本的饭店来说变成了一场恶梦。

交通运输也是如此,大量的电车、大巴士为了迅速运送大量在场馆之间移动的观众,一直处于随时可以发车的待发状态,然而直到闭幕,有些电车和大巴士根本就未开动。

从消费市场上看,可以说是有人欢乐有人愁。

如在场馆附近的或有外国球迷聚集的饭店、餐馆或其附近专营酒水、饮料的商店,卖到扫光库存,香槟、啤酒等脱销;而在比赛期间,平时车水马龙的商店街变得烛光昏暗人稀少,整天卖不出一份货。

日本著名经济评论家渡边茂雄指出,从世界杯期间日经平均指数的走势看,举办世界杯对日本经济的并没有起到刺激作用。

三、问题思考1、体育盛会能给举办国带来哪些经济变化?

2、中国要成功举办奥运会你认为应在哪些方面加强建设?

你认为奥运会能给中国带来哪些变化?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一、案例适用教学的内容:

价值规律的作用

二、案例主题:

价格变化

材料:

彩电价格为什么会下降?

1988浙江省某地市场某品牌18英寸彩色电视机的价格为3990元,而且仍有上涨的趋势。

如今,在该市场该规格的电视机已不复存在,人们无法了解该规格彩电现时的价格,但同品牌21寸的价格只有800元左右,也就是说,假如该

品牌18英寸的彩电还继续存在的话,它的价格肯定低于800元了。

三、问题思考:

1、彩电价格下降的原因有哪些?

未来变化趋势怎样?

2、彩电价格的变化对企业有何影响?

企业应如何应对?

第二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一、案例使用教学的内容:

二、案例主题:

(一)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

(二)工资的实质是什么?

材料一:

资本家是资本所有人,他开办工厂,使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生产出适合于市场需要的产品,通过产品的销售获取销售收入,从销售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收入,向土地所有者支付地租,向劳动力所有者支付工资,即劳动力价值,向借贷资本家支付利息,从而使作为剩余索取权的拥有者的资本家获得巨大的剩余价值或利润。

剩余价值作为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凝结着雇佣劳动者的大量的无偿劳动,即剩余劳动,从而实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

剩余劳动是生产剩余产品的劳动,是工人在剩余动时间支付的劳动,它产生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除了维持个人生存外还有剩余的情况下。

剩余劳动的产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了剩余劳动社会

才有可能不断扩大物质资料生产的规模,也才有可能把一部分劳动投入其他部门,发展科学、文化、艺术事业,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

剩余劳动的产生也反映了对工人的残酷剥削。

1936年,天津东亚纺织有限公司,纺织工人的平均工资每天0。

4元,工人每天劳动12小时,可生产毛线12磅,每磅售价2元。

生产12磅毛线耗费原材料价值为19。

2元,工具设备磨损2。

4元。

工人一天生产出的商品包含多少价值,其中转移的旧价值是多少,新价值和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工人一天内创造多少新价值,其中多少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为多少。

材料二:

2001年,威海市共受理、查处群众举报、投诉劳动保障案件365起。

其中十人以上的集体上访和职工的集体罢工、怠工等突发性事件152起。

在152

起职工集体上访、罢工突发性事件中,涉及国有集体企业28起、私营企业52

起、外资企业72起,由此可见,罢工与集体上访突发性事件多发生在私营外资企业中。

具体情况是:

工资支付不规范站引发突发事件的21%。

具体表现:

一是家法大于国法。

不少私营外资企业的常规对职工十分苛刻本身就违法违规。

二是随意讲的计件工资标准变相降低职工工资。

三是随意拖欠克扣职工工资。

执行工时不规范占引发突发事件的19%,主要表现是:

一是一些经营者根据个人意愿强行安排职工加班加点,并且拒不支付加班工资;二是一些私营外资且以种种理由不安排职工休假,不执行国家规定的节假日制度;三是特殊工种、岗位不办理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手续。

劳动合同不规范,占引发突发事件的29%。

具体表现:

一是不按规定订立劳动合同,有关权利、义务仅仅表现在口头上;二是招工进签订聘用合同,不签订劳动合同;三是用人单位单方保管劳动合同文本,员工本人不了解权利和义务,在发生争议时,难以提供足够的合同证据;四是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招工不规范占引发突发事件的31%。

具体表现:

一是私招乱雇;二是巧立名目,非法收取抵押金;三是不办招工手续。

三、问题思考1、根据材料一:

理解剩余价值创造的过程,并分析剩余价值的内容和实质。

2、根据材料二:

了解工人的地位并分析工资的实质。

3、根据材料二:

思考政府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应扮演何种角色,政府应如何保障工人的权益。

第三章资本积累

一、案例适用教学的内容:

个别资本增大和相对人口过剩二、案例主题:

(一)企业并购

(二)失业

材料一:

1996-2001年间,全球企业并购高潮迭起,总额近5兆亿美元。

但是,并购不一定能为企业带来神话。

据KPMG咨询公司的最新报告表明,在1997年至1999年的合并案例中有40%e没有起色,而30%的合并适得其反,仅有30%产生了积极影响。

1994年,宝马以高价收购了英国著名的罗弗汽车公司,但此后罗弗连年亏损,

仅去年就给宝马造成了12亿美元的损失。

无奈之下,宝马2001年5月10日宣布,

以象征性的10英镑作价,向凤凰财团出售罗弗车厂。

据宝马估计,在收购罗弗的

6年中共花去46亿欧元,其中包括购人价、国家补贴、重组及投资的费用与损失。

再看看全球一(GlobalOne)的经历。

全球一是一家由法国电信、德国电信和美国斯普林特公司三方出资于1996年1月组建的一家从事语音和数据传送服务的公司。

成立之初,公司主席威廉·伊斯雷踌躇满志,声称“世界上没有别的公司能提供如此独一无二的服务”。

不出3年,合作三方却陷入了为挽救这一垂危新生儿的泥潭。

在此紧急关头,三方相互推卸责任,明争暗斗,最终三方中止合作。

改由法国电信经营。

全球一的遭遇并非独一无二。

美国在线与贝塔斯曼公司曾于1995年组建一家在线服务公司,目标是瞄准欧洲市场,但随着美国在线战略

的改变,与时代华纳的联姻,昔日的朋友成为竞争对手,双方的合作在2000年瓦解。

据专家估计,因并购而取得一些成功的公司中,由于人员变动、经营战略改变等原因仍会使企业难逃厄运。

福特汽车与德国大众1994年决定各持股50%在葡萄牙合资生产豪华轿车,但时隔不久福特改变战略,认为自己单独生产更有利,于是合作不到4年双方便分道扬镳。

企业联姻不成功的例子还有许多,如IBM与苹果电脑和摩托罗拉曾于1991年至1998年合作生产芯片,旨在与微软和英特尔争

夺市场份额,结果以IBM的退出而告终。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与英国电信1998年7月组建的康瑟特公司,由于公司的管理层之间缺乏沟通和公司提供的服务质量下降而惨遭淘汰出局。

材料二: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复杂而严峻的失业问题。

主要表现在:

(1)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突出。

由于人口出生高峰期出生的人口正在跨人劳动者行列,“十五”期间新达到就业年龄的劳动力较“九五”时期平均每年多290万人。

200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是3.1%,2001年是3.6%,城镇登记失业人员681万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515万人,而且城镇登记失业率继续攀升,2002年年中就达3.8%。

另外,农村还有1.5亿左右的富余劳动力急待转移。

与此同时,就业岗位的增加量相对减少。

由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原因,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岗位在相对减少,90年代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到0.1左右。

因此,尽管我国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90年代每年实际净增的就业岗位只有700万个左右。

2001

年全年实际净增的就业岗位达到940万个,但也不到80年代平均水平的一半。

劳动力明显供大于求,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1年第四季度,100名求职者只有75个就业岗位。

(2)求职者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据劳动和社会保

障部2001年6月的调查,青年求职者已占主体,35岁以下的求职者占七成以上,

这与过去求职者主要为35岁以上大龄群体有明显的不同。

且求职者文化程度较高,近一半为高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者占1/3。

(3)国企下岗职工出中心的压力较大,再就业率偏低。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2001年协议时间到期的下岗职工占57%,2002年占33%。

但由于七成下岗职工同原企业存在债务关系,而这些处于困境的企业解决不了债务和出中心的经济补偿问题,严重阻碍了下岗职工出中心和解除劳动关系。

下岗职工年龄偏大,35岁以上的占72.5%,受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等因素的制约,再就业难度增大,就业困难者增多。

2001年实现再就业的下岗职工为227万,比上年减少133万,再就业率仅为30.6%。

(4)加入世贸组织初期,结构性失业人员会有所增加。

从长期看,加入世贸组织能够使我国对外贸易享受多边、稳定、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加快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加就业机会。

但在初期,面对压力,各行业、各企业将会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进行资产重组、减员甚至破产,从而导致结构性失业人员增加。

另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经济低迷以及一些发达国家失业率的居高不下,也会使就业岗位的国际化竞争加剧。

总之,针对日益突出的失业问题,扩大就业

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紧迫课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岗位的供不应求将是一个长期现象。

在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初期和末期、70年代末,我国都曾面临过|相当严重的就业压力。

90年代中后期至今,我国的就业形势再次收紧。

其中国有企业职工比较集中的“下岗”问题,由于通货紧缩及市场商品供求失衡导致的企业普遍开工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问题等构成了这个时期失业的新特征。

对失业问题要辨证地来看。

失业率上升,这不是一件好事,但经济结构日趋合理、企业改革深化、劳动关系理顺、城乡统筹就业以及失业从隐性走向显性,都对经济发展发挥着良性的作用,应该说又是一件好事。

缓解失业问题,根本上是要靠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前提条件。

从最近十几年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大约可增加100万个就业岗位;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在5%以下时,失业人员就会明显增多。

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保障。

同时,要统筹兼顾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所创造的就业岗位一直占新增就业岗位的大部分,所以我们应当努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不仅是我国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也是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

从每个产业的增加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带动的就业增长百分点(就业弹性)来看,2000年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为0.39,远高于第二产业的0.15和第一产业的0.25。

再从每个产业的就业增长对中国总体就业增长的贡献率来看,2000年第三产业的就业贡献率为105%,远高于第一产业的37%和第二产业的-39%。

也就是说,过去几年中国就业的增长,主要是靠第三产业的发展。

加入WTO后,只要我们采取积极的政策,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必然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大,就业的机会将会大量增加。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也是缓解失业、促进就业的出路。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上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很突出,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椐,2002年第二季度,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平均131个需求岗位只有100个劳动力供给,甚至于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也出现了供不应求。

在东部地区,对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劳动力的需求是其供给数量的5倍多。

另外,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近年也一直在上升。

因此,教育培训作为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亟待加强。

只要我们注意加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把教育培训与就业需要密切结合起来,就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我们还要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把解决就业问题的重点转向农民。

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这既说明我国的就业结构明显落后,也说明我国城镇还有较大的发展和就业空间。

因此,逐步把就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农民有序流动到非农产业和城镇上来,有利于促使就此结构合理化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三、问题思考

1、根据材料一,分析企业并购的利弊,并谈谈如何实现企业并购、资本重组的最大效益。

2、根据材料一,我国市场化改革后,企业兼并、资本重组、跨区域经营、全球化战略渐成趋势,你认为注意哪些方面防止失败和倒退。

3、根据材料二,你了解我国的失业状况吗?

你对失业是怎样认识和理解的?

你是如何看待书本上的理论与现实的差距的?

4、根据材料二,解决失业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之一,你认为缓解失

业问题有哪些工作要做?

第四章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一、案例适用教学的内容:

固定资本更新与经济发展水平二、案例主题:

中、日、美固定资本更新速度比较

资料1:

日本固定资本的平均使用年限为10年,美国为17年;美国现有机床的

34%使用年限超过20年,日本现有机床的使用年限在10-20年的占35%,在10年以内的占61%。

资料2:

在改革前:

我国工业的折旧缓慢,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折旧率一般在10%-20%,我国在1979年以前,国营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仅在2.9%-3.7%,1979年后的折旧率也只有4%左右。

按照我国工业企业的平均基本折旧率4%计算,我国工业固定资产的平均使用年限为25年。

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工业

企业中的基本折旧基金有一半以上被挪用于基本建设投资,如1980年全国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折旧基金用于基本建设的占80%左右。

所以,我国工业固定资产的平均使用年限在30年以上。

以上海为例,20世纪80年代初,全市三四十年代的老设备占全部工业设备的一半左右;全市手工业局的设备,60年代以后的只占9%,50年代以前的占91%,其中30年代以前的占15%,40年代以前的占41%;在全市造纸设备中,50年代以前的占72%;此外,一些工业局拥有的金属切削机床和锻压设备,使用15年以上的约占1/3;1980年,上海市机电一局有设备56000台,其中,9000多台使用了20年以上,约占2/3。

长期以来,我国对机器设备这类固定资产,很少考虑技术进步因素而提前报废的。

以我国机械工业为例,1981年,我国机械工业的固定资产达1211亿元,拥有各种机床250多万台,生产的机电产品达2.8万多种。

但是,在这250多万台机床中,有40%以上是过时的普通机床;在这2.8万多种机电产品中,急需淘汰的约占60%,属于70年代先进水平的只有5%左右。

表一:

我国1952-1997折旧率变化情况

年份

固定资产原值

固定资产净值

基本折旧率

(亿元)

(亿元)

(%)

1952

240.6

167.1

2.9

1957

522.9

382.O

3.1

1962

1209.3

926.5

3.2

1965

1445.8

1078.O

3.2

1970

1967.7

1413.8

3.2

1975

3414.3

2462.2

3.6

1978

4488.2

3201.4

3.7

1980

5311.1

3701.7

4.l

1985

8004.9

5457.9

4.7

1993

5.6

1995

6.9

1997

4.1

三、问题思考1、我国的固定资产折旧与更新与日本、美国的区别是什么?

2、我国的固定资本折旧缓慢产生了那些后果?

3、加快固定资本更新有哪些益处?

4、浅谈如何加快固定资本更新?

第五章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一、案例适用教学的内容:

社会再生产的进步性

二、案例主题:

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材料一: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时代

农业经济时代

工业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

主要生产工具

手工机器

机械设备

智能工具

最主要经济资源

土地

资本

知识

主导生产技术

经验

大规模流水线

网络化分散生产

主导生产方式

自给自足

分工与交换

按需生产

主导产业

农业

制造业

知识产业

产业结构

农业

90%以上

50%以下

10%以下

工业

50%以内

50%以上

40%以上

知识产业

——

——

60%以上

市场特征

范围

村落

区域

全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