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新辨析+案例题复习知识点详细汇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4882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考试新辨析+案例题复习知识点详细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师招聘考试新辨析+案例题复习知识点详细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师招聘考试新辨析+案例题复习知识点详细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师招聘考试新辨析+案例题复习知识点详细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师招聘考试新辨析+案例题复习知识点详细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教师招聘考试新辨析+案例题复习知识点详细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教师招聘考试新辨析+案例题复习知识点详细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教师招聘考试新辨析+案例题复习知识点详细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教师招聘考试新辨析+案例题复习知识点详细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教师招聘考试新辨析+案例题复习知识点详细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教师招聘考试新辨析+案例题复习知识点详细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教师招聘考试新辨析+案例题复习知识点详细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教师招聘考试新辨析+案例题复习知识点详细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教师招聘考试新辨析+案例题复习知识点详细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教师招聘考试新辨析+案例题复习知识点详细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教师招聘考试新辨析+案例题复习知识点详细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教师招聘考试新辨析+案例题复习知识点详细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教师招聘考试新辨析+案例题复习知识点详细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考试新辨析+案例题复习知识点详细汇总.docx

《教师招聘考试新辨析+案例题复习知识点详细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新辨析+案例题复习知识点详细汇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招聘考试新辨析+案例题复习知识点详细汇总.docx

教师招聘考试新辨析+案例题复习知识点详细汇总

 

辨析题答题思路

(一)判断正误,亮明观点

判断类型:

正确;错误;片面

(二)分析全面,找准辨析点

概念,名词,俗语

(原因,影响,意义,结果)

(三)条理清晰,富有层次

书写三段论:

一、表观点

二、分析,阐述理由。

第一第二第三;首先,其次,再次......

三、明确结论,总结或重申观点

辨析题知识点汇总

师德与职业认知

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1)概念: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应试教育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为主要目的教育制度。

(2)目标(各方面能力VS应试能力),对象(全体VS个别),学习方式(自主VS被动)

(3)考试和作业是手段,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都需要

2、课程结构均衡性≠平均性;

课程结构均衡性是指课时分配均衡,不是将课时平均分,原因有3个方面:

全面发展的要求;学科的性质,语数外等课程起着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作用,音体美等课程起着培养学生体质、审美能力、艺术情操的作用;应试教育导致音体美等课程一度不均衡。

选择性≠自由选

选择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但是需要在学校和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不是随心所欲的选择,个性的培养基于共性的基础。

3、自主学习≠自由学习

自主学习,主动自觉自愿的学习,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的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

4、教学应该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辨析点:

知识是无尽的;学生能力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味学知识,不利于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时间有限。

5、全面发展的教育≠平均发展,五育的地位和任务

全面发展的教育,五育的地位不同,所以不能平均发展。

德育,灵魂和统帅,培养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作用;

智育,前提和支持,培养学生双基,发展智力

体育,物质基础,增强体质,培训学生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能

美育,动力,提升审美观,鉴赏美、创造美

劳育,综合作用,培养劳动精神

6、素质教育与语数外、音体美课程的关系;五育教育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语数外、音体美课程是实现素质教育、全面(五育)教育的途径之一,还可以通过校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

学生发展指导能力

1、小学生无意注意≠上课故意不听讲

小学以无意注意为主,容易被直观形象的事物所吸引,所以教师应该把握这一规律,在语言、活动组织、内容讲解、教学准备上入手,不能采取粗暴的形式来教育学生。

2、中学生情绪情感特点≠故意和老师对着干,中学生自我意识(幼稚超限)≠故意和老师对着干

中学生情绪情感强烈狂暴,自我意识发展速度快,易冲动爆发,所以教师应该尊重中学生,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3、气质无好坏,性格有好坏,认知风格无好坏

气质受遗传因素影响,无好坏之分,性格受后天环境影响,有好坏之分,认识风格是个体加工方式,无好坏之分。

4、场独立和场依存(学科、成绩、动机、教学偏好)

辨析容易混淆特点

场独立,内部定向,不依赖环境,对自然科学和数学感兴趣,自然学科和数学成绩好;独立自主学习,内在动机支配,喜欢结构不严密(有弹性)的教学。

场依存,外部定向,依赖环境,对人文社科感兴趣,人文社科成绩好,自然科学成绩差,学习不主动,由外在动机支配,喜欢结构严密的教学。

5、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各有优劣

机械学习:

针对低年级、思维发展不健全的学生;针对抽象逻辑程度高、记忆性的知识点。

其弊端在于机械学习会导致学生思维僵化,生搬硬套,也容易发生遗忘。

意义学习:

针对高年级学生,有利于学生持久记忆,灵活学习,融会贯通,但是面对记忆性知识点、低年级学生时无法学习。

6、学习动机

过度使用表扬,内部动机可以转化为外部动机。

7、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以学习行为为中介

8、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倒U型曲线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较复杂的问题时,低些;简单时,高些。

9、奖励和惩罚适度使用(对象,影响)

奖励:

一般学生,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有利于培训学生自信心,过度使用会导致学生骄傲自满自负,也会让内部学习动机转换为外部学习动机。

惩罚:

问题学生,屡教不改,具有约束力。

过度使用会导致学习自卑,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10、学习品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行为)

德育

1、社会道德、个人品德、品德形成过程

品德不等于社会道德,品德是个人品德,道德范畴大,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品德(静态):

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即个人品德

品德形成过程(动态):

个体逐渐形成品德的过程,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受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家庭、社会的影响。

2、德育(广义狭义);

广义的德育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德育就是培养学生品德,错,培养学生品德只是德育教育内容之一。

校德育的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3、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双边,自我;有目的有计划,多因素;一致,不一致)

(1)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

(2)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学校)的教育影响。

(3)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从德育过程的结果看,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4、德育具有多端性(一般顺序)

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具有多端性,是指以知情意行任何一个作为德育的开端斗都可以,因为知情意行针对的对象是不同的,如对于道德认识模糊或错误的学生,可从理入手;对于不知该怎样行为或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则须从以行开始;对于那些存在情感障碍或逆反心理的学生,以情方能见效;至于意志薄弱、缺乏自控力的学生,则须首先锤炼他的意志。

但是在中小学进行德育时的一般顺序是以知为开端,行为终结。

5、正面教育+记录约束(对象,影响)

正面教育的对象是一般学生,有利于学生改变道德认知;记录约束适合屡教不改的学生,具有一定约束力。

6、说服法(语言+事实)≠教师与学生沟通

说服法包括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

语言说服是指用文字语言进行说服的方式,如讲解、报告、谈话、讨论;事实说服是指用事实进行说理教育的方式,主要包括参观、访问和调查。

7、榜样教育的作用

榜样教育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模范行为,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接受榜样精神的感染和熏陶,使道德行为得到激发和强化,使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提升。

8、德育≠上思品课(德育,思品课和德育的关系,其他途径)

德育包括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德育是指教育者把社会规范施加到受教育者身上,上思品课是实现德育的基本途径之一,还包括其他学科教学、班会、班主任工作、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等途径。

教学

1、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智育;教学与上课

教学是实现教育、智育的途径之一,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除了上课,还包括备课、作业的布置、检查和批改,课外作业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间接、引导、简捷、教育)

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原因)

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首先因为学习内容是经过系统选择的人类文明经验的精华。

其次可以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率地掌握大量的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原因在于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是以抽象的文字符号表示的,必须依靠个人的感性经验才能转化。

4、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

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起引导、评价的作用。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表现在配合教师的教学,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去。

5、教学具有教育性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赖于其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二者应有机结合。

6、讲授法的优缺点

优点:

①效率高,②成本低,③能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④保证知识的系统性。

缺点:

①不易调动学生主动性、②讲授过多,会挤占学生自学和练习的时间③无法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④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7、演示法的注意事项(演示不是越多越好)

第一,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第二,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

第三,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8、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①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②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③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④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⑤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⑥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点:

①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③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④不利于因材施教;⑤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9、走班制概念、特点、优缺点

所谓“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生涯规划和高考目标专业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

“走班制”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教学班和行政班分离;以选课制度为支撑;三是教学对象相对同质。

优点:

1.学生主体地位彰显。

学生也可有的放矢地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学会评价自己,并逐渐找到将来发展的方向。

2.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最大限度地让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获得与自己最相适宜的发展环境。

3.学生的自信心得以提升。

学生按自己的学习水平,自我发展的需要,自身的兴趣、特长选班,能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

4.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范围,加大了同学间的相互影响,有利于增强同一层次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缺点:

1.“走班制”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对没有自我约束的学生来讲,可能学习成绩会有下滑,可能会出现学生逃课现象。

2.走班制在给学生带来了选课的自由,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而不稳定,可能出现选课的盲目性,造成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3.走班制对于学校管理、教师配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走班制”还处在实验阶段,可能会影响教学成绩。

10、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

班级管理

1、家访和现代通讯手段的对比意义

传统家访:

了解学生最有效的途径,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环境,更容易让家长和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责任心和关爱,是一种深度的感情交流。

但耗时耗力,

现代通讯手段:

沟通及时有效,但是了解问题深入,无法与家长发生感情共鸣

2、新型师生关系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3、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无定法的原因:

学生的差异性;学科的特点;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创造性

得法:

最合适的方法

4、教师专业素养结构(专业知识结构):

教师只要会本学科知识,其他可以忽略(错)

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知识

案例题作答

作答思路:

1、读问题,注意第3问对前2问的启示;

2、确定范围——教学、德育、班级管理、交流与沟通、教师、学生、学习动机

3、问题类型:

分析型题目:

(1)请分析材料中教师运用了什么原则?

(2)请结合教学理论分析教师的行为?

(3)请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分析教师的行为。

问题/措施类题目:

(1)XX教师做法的可取和不足之处

(2)谈谈XX老师的做法有什么问题,根据问题给出建议

开放类题目:

(1)请结合案例,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认识

【第一步,找材料一和二的共同之处(好与坏);

第二步,回顾书本找相同或相似的知识点】

一、案例题回答角度——学生角度(请分析学生特点)

1.学生观——(教师管理学生情境)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

2.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注意力,思维力,意志力、情绪情感特点)

小学生以无意注意为主,易被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所吸引;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教师才教学时要注意直观性,小学的意志力比较薄弱;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

中学生自我意识;中学生情绪情感两极性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快,存在问题,具有幼稚性和超限性(过度独立、过分自尊、过分自我表现)的特点。

3.学生学习教育特点(补充内容)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自觉性、创造性、独立性);

4.学生权利(教师侵犯学生权力时)

受教育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财产权

受教育权:

被赶出教室,开除和劝退;

人格尊严权:

被侮辱讽刺嘲笑,被体罚或变相体罚时

隐私权:

公布成绩及排名;公开信件、日记、手机信息

财产权:

没收、罚款、

二、案例题回答角度——教师角度(分析教师行为时)

1、教育机智(针对突发事件)

2、教师的专业素养——知识结构(针对教师上课回答不了学生问题时)

3、教师的专业成长途径(针对怎样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4、教师沟通合作能力(学生,家长,同事)

5、心理健康(教师,学校,社会)

6、教师权利

三、教育学出题角度

(一)教学——教学情境(教师进行学科授课)

1.教学原则(8个重点掌握4个)

启发性原则

基本含义: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案例点:

(1)教师上课多提问

(2)教师不直接讲授,把问题抛给学生思考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顺口溜:

小猪(主动)动手(动手实践)把农民(民主)毒死(独立思考)了

直观性教学原则

指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形象的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分为三大类: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背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3)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4)防止运用不当和滥用。

口诀:

用教具演示,防止语言不当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

基本含义:

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案例点:

理论知识+实际【①生活现象,生活②实践——上完理论课做实验】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在乡土进行书本能力的训练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基本含义:

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案例点:

学科知识+品德教育

教学方法:

4大类能判断出来即可

教学工作环节: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

备课:

备课是课堂授课的必要前提,更是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

备课需要做好的工作:

熟悉和钻研本门学科的教材,了解学生,备教法

上课: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基本要求:

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语言艺术,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还应注意以下方面的要求。

关注三维目标的确定与达成。

关注文本教材与开发课堂资源结合。

关注“以学评教”。

学生能否发现问题、质疑问题。

(二)德育——学生品德有问题(打架斗殴,偷窃、诚信等品德问题),教师进行教育时

德育原则(8个原则重点掌握3个)

疏导原则

基本含义: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案例关键词:

沟通、谈心、聊天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地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案例点:

以优带差

基本含义:

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②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③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案例点:

家校共育

(三)教师——教师自身(授课问题、教育方式、与学生有矛盾)

1.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结构:

教师的教育理念与师德修养;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知识);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教师的心理素养

2、教师成长的途径与方法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微格教学;进行专门训练;反思教学经验。

3、职业倦怠的三维模型:

(1)情绪衰竭:

感到耗尽、用完,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

(2)去人格化:

表现为冷酷、麻木。

(3)低个人成就感:

表现为自我评价低和缺乏适应性。

4、提高教师心理调适能力的方法

一是教师的自我调适:

进行身体锻炼;改变行为方式;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

二是学校的管理改革:

注重满足教师的不同需要;根据教师个性心理特征进行管理;注重优化学校人际环境。

三是社会的协同支持:

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正确实行改革;帮助提高教师的形象。

(四)班级管理——课堂纪律,班级氛围,班级建设(新班,差班)

1.班主任角色:

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纽带和桥梁。

2.班主任的常规工作——案例题,评价班主任工作

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3、班主任的个别工作(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的优缺点、如何教育)

优等生:

品学兼忧,易骄傲自满自负。

对优等生的教育:

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提高抗挫折能力;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带动全班。

中等生:

表现平平,缺少学习技巧或学习态度。

中等生的教育:

重视、个别教育、增加自信

后进行:

成绩和品德均暂时落后。

对后进生的教育: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要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口诀:

恒心才发光

4.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组建阶段,孤立个体,班集体靠教师组织指挥,靠行政手段组织班级

核心形成阶段,涌现积极分子,班集体有了核心人物

发展阶段,多数学生能相互严格要求

成熟阶段,组织制度健全的有机整体

5.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背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6.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案例点:

针对纪律差、乱的班集体

建立积极、有效的课堂规则;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做好课堂监控;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五)教师职业理念(学生观、教育观、教师观)——教师处理学生问题时

学生观:

二独一发

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内涵(提素个性创2全)和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学习过人)

教师观:

教师角色(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者);教师行为(尊重赞赏,帮助引导,反思,合作)

(六)教师职业道德(三爱两人一终身)——教师处理学生问题时

(七)教育机智——突发事件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运用教育机智要遵循原则:

教育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接受原则,冷处理原则。

(八)新课改评价观——教师评价学生时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单一→自评、互评、师评

(2)评价内容的综合化:

成绩、创新、实践等多方面

(3)评价过程的动态化:

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

(4)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量化评价+质性评价

(九)教育法律法规——受教育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

前面有,不赘述。

四、心理学出题角度

学习动机:

1、韦纳归因理论(努力、能力、难度)——情境: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考试成绩

能力:

等于一般智力,强调先天遗传,表现为“聪明、笨、本来就会”,是内部,不可控、稳定的因素。

努力:

表现为复习、认真学习,是内部、可控、不稳定的因素,是六因素中唯一一个可控的,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到努力归因上来。

难度:

试卷、作业难,是外部、不可控制、稳定的因素。

习得性无助——情境:

破罐子破摔、听天由命的学生

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

2、强化理论(正强化,惩罚、消退)——情境:

运用表扬批评的时候

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学生感觉不到爱、安全、尊重的时候

归属与爱:

学生得不到父母、教师、同学关心时

尊重:

学生尊严被侵犯时,如被讽刺嘲笑

安全:

家庭破裂、班级不安全时

4、班杜拉自我效能感——学生没有自信

5、如何培养学习动机、兴趣、习惯

固定问法:

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结合情境具体分析时:

主体分析——学生:

沟通,针对性措施;教师:

课堂(启发、激励);活动;班集体:

班干部;积极分子;家长:

家庭教育。

6、分析中小学生心理特点(注意力;情绪情感、自我意识);

前面有学生角度分析,不重复。

埃里克森:

学龄期(6、7~12岁),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青年期(12~18岁),建立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7、气质类型辨别及教学意义

气质类型包括:

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胆汁质:

优点—直率热情,精力旺盛;缺点—好冲动,但暴躁易怒,脾气急

多血质:

优点—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缺点—粗枝大叶

黏液质:

优点—安静稳重踏实,适于从事细心、程序化的学习;缺点—有些死板,缺乏生气

抑郁质:

优点—观察力强,细心;缺点—行为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

不同气质类型在教学中的意义如下。

第一,因材施教。

第二,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特点,可以分别采取各种相适应的教育措施

胆汁质:

进行具有说服力的严厉的批评,锻炼他们的自制力,沉着冷静地对待事物。

多血质:

可交给他们更多的任务,磨炼他们的意志的坚韧性、情绪的稳定性。

黏液质:

耐心地进行教育,指出他们的缺点和错误时应给予更多的思考时间。

抑郁质:

则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不宜在公开场合批评他们,

8、学生心理健康矫治

1.学生个体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

2.学校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课、个别心理辅导、提高教师的素质,杜绝教师伤害事件的发生。

3.与家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