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法的概念、工作程序、注意事项.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95231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田野调查法的概念、工作程序、注意事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田野调查法的概念、工作程序、注意事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田野调查法的概念、工作程序、注意事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田野调查法的概念、工作程序、注意事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田野调查法的概念、工作程序、注意事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田野调查法的概念、工作程序、注意事项.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田野调查法的概念、工作程序、注意事项.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田野调查法的概念、工作程序、注意事项.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田野调查法的概念、工作程序、注意事项.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田野调查法的概念、工作程序、注意事项.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田野调查法的概念、工作程序、注意事项.doc

《田野调查法的概念、工作程序、注意事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田野调查法的概念、工作程序、注意事项.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田野调查法的概念、工作程序、注意事项.doc

田野调查法的概念、工作程序、注意事项

一、概念

田野调查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属于传播学范畴的概念。

主要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如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民族音乐学,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语言学,古生物学,社会学等,其英文名为Fieldwork。

科学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是由英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BronisławKasperMalinowski)奠定的,在我国这方面卓有成绩的是著名社会学教费孝通先生。

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

它要求调查者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

田野调查工作的理想状态是调查者在被调查地居住两年以上,并精通被调查者的语言,这样才有利于对被调查者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解释。

传统的田野调查方法花费时间和精力,花费的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如果方法运用有不得当的地方,那么其信度和效度也会大打折扣。

二、工作程序

田野调查可分为四个阶段:

准备阶段、开始阶段、调查阶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补充调查阶段。

这里仅前三个阶段作一说明。

(一)准备阶段

  田野调查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难以获得理想的成果。

准备阶段通常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过程:

  1、选择调查点。

  选择调查点的基本要求:

一是要选择有特色的地区,二是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三是要选择特殊关系的地区,四是选择前人调查研究过的著名社区。

选好调查点对成功地进行调查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中国地域辽阔,乡村数以万计。

总的来说,应选择具有特色或较典型的地区或乡村进行调查。

所谓“有特色”,就是该地的社会或文化较为特殊,与其他民族或其他地区差异很大。

例如,类似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裕固族的帐房戴头婚、福建惠东人的长住娘家习俗,都是很有特色。

多民族交错杂居地方的文化涵化,也是很好的研究对象,特别是两三种差别较大的文化交接地区,像甘肃、青海地区,是伊斯兰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和汉文化交错地区,相互影响很大。

所谓“有代表性”,就是说该地在该民族中具有代表性,比较典型。

例如,选择一个调查点,要考虑到其特殊性、代表性、典型性,传统文化保留多少。

所谓“有特殊关系”的社区,也就是有自己的亲朋好友、同学居住的村庄,这样对准确了解社区的情况大有帮助。

跟踪调查前人研究过的著名社区,有一个基本的参照系,可以了解该地的文化变迁,也可重视审视前人调查的资料是否可靠、准确。

  总的来说,如果所调查的对象很一般,没有什么特色,写出来的调查研究报告也就不会引起重视。

研究汉民族也一样,不能随便选一个地方,应该选择较有特色的。

选点最初可能选的是一个县,具体的调查的乡村可能要到了县之后才能最后确定。

  2、熟悉调查点情况。

  调查点选定之后,必须作好充分准备,熟悉当地情况,熟悉民族成分、人口、历史、地理、特产、部落或民族支系等各方面的情况,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和地方志资料。

  中国各民族、各地区有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或田野调查资料,这是与西方国家的人类学和民族学所研究的对象大不相同的地方。

调查的重点,在于收集新的、别人没有发现过的材料,或者从别人没有调查研究过的方面进行调查。

如果调查前不了解已有的文献资料和调查资料,对该民族和该地区一无所知,一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来熟悉当地情况,浪费大量的时间;二则可能会把别人早就调查和发表过的材料当作新材料。

只有在调查前就熟悉该民族和该地的习俗和文化,才有可能收集到新的、别人没有发现过的材料。

另外,如果对所调查的民族情况知之甚少,也得不到当地人的尊重和欢迎,甚至可能会瞧不起你,因而也就得不到他们的密切配合,或者对你的访问随便敷衍了事。

只有对该民族和该地区有较深入的了解,才有可能进行深入的调查。

  3、撰写详细的调查提纲和设计调查表格。

撰写详细的调查提纲和设计调查表格,日后采风收集资料才能较为系统、全面。

否则收集的资料将是残缺不全,许多问题将会漏掉。

4、熟悉有关社会和文化的理论与基础知识。

  人类学研究者的调查与一般的行政干部和记者的调查不一样,需要掌握与有社会和文化关的各种理论及基础知识。

例如,与社会和文化有关的理论有进化理论、传播理论、功能理论、结构理论、象征理论、族群理论、实践理论、冲突理论、交换理论、互动理论等,并有众多的与文化有关的各种概念。

如果调查前不熟悉这些理论和知识,调查就不可能深入,写出来的调查报告只能有关该地表层文化的调查报告。

(二)开始阶段

  开始阶段也就是进入田野阶段,也就是进入所调查的地区之后但未正式进行田野调查阶段。

这一阶段一般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过程:

  1、首先要到当地政府报到,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

到了所调查的县、乡,必须与当地各级政府联系,以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到民族地区需要依靠当地政府,特别是在地域辽阔的新疆、西藏等,一个县相当于内地的半个省,交通十分不便,而且自然环境恶劣,许多地方不通客车,如果没有当地政府的配合,调查十分困难。

20世纪50、60年代的民族大调查,主要依靠当地民族事务委员会。

因此,前辈民族学研究者都喜欢找民委帮助解决调查中遇到的困难。

2、到达调查点所属县、乡后,进一步了解当地情况。

  到达县镇或乡后,首先查档案、户口和有关统计资料,掌握调查点的基本情况,然后再到村或寨调查。

这对于全面了解调查点大有好处,在没有正式调查之前便掌握了调查点的户数、人口、收入、民族成分等。

如果具体社区调查点尚未选定,可征求当地政府的意见。

  3、选好居住地。

  各地、各民族风俗不同,应视具体情况和调查者本人的情况而定。

我国20世纪50、60年代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一般都是住在当地人家庭中,实行三同,即同食、同住、同劳动。

西方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住在当地人家中的不多,马林诺夫斯基在调查新几内亚东北约一百英里的特里布里恩德(Trobriand)群岛时,他在这个岛上的一个村子里单独搭了一个帐篷居住。

柏尔图和柏尔图夫人(PeltoandPelto)1973年研究了51个人类学家田野调查之后,发现他们在田野作业期间,大多是租当地社区的房子或公寓居住。

  选择居住地,要考虑几方面的因素:

一是有利于调查,有助于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

住在文化水平较高、对当地社会和文化十分熟悉的家庭中是较理想的。

二是考虑安全因素。

三是考虑当地的派系关系,如果该村有两个对立的派别,而且关系较紧张,最好不要住在当地人家中,以保持中立,否则会影响调查的顺利进行。

(三)调查阶段

居住地选定之后,便开始正式调查,也就是“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阶段。

由于各人对调查目的和对调查点的了解程度不同,调查程序也就不可能完全相同。

不过,对初次调查的人来说,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1、首先了解当地的一般社交礼仪和禁忌等

每一个民族或每一个地区都有特殊的社交礼仪,如见面礼节、作客礼仪等,以及各种禁忌等。

只有先了解一般礼仪和禁忌,才有可能较好开展田野调查。

2、入乡随俗,尊重当地人。

乡村与城市不一样,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均不相同。

一是不要怕脏,二是拜访当地人遵从礼俗,通常一般都要带礼物。

3、注意个人形象的设计。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哈登曾对普里查德说,调查者的举动应像绅士一样,是一定道理的。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田野作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环。

有些人认为,到调查点之后,要穿当地人的服饰,与当地人打成一片。

这种方式并不是最佳的,甚至可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无论如何,在当地人眼中,田野作业者是“外人”,而不是属于自己系统的“内人”。

因此,田野作业者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也就是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者的角色。

只有相当熟悉之后,当地人才会把你当作自己人。

在田野调查期间,应注重个人形象的设计,一是外在的形象,二是内在的形象。

参与观察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重要方式之一。

而参与观察又有“深”和“浅”之分,只有观察深入,入木三分,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有可能写出较成功的调查研究报告。

如果观察不深,就不可能写出有深度的调查研究报告来。

4、访谈既要深,而且要有技巧。

  访谈有两种类型,一是结构型访谈,即问卷访谈。

这种访谈又分两类,一是回答问题的方式,即田野作业者根据调查大纲,对每个受访人差不多问同样的问题,请受访者回答问题。

二是选择式,即田野作业者把所要了解问题的若干种不同答案列在表格上,由受访人自由选择。

前一种方式人类学研究者使用较多,后者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者使用较多。

  另一种是无结构型访谈,即非问卷访谈,事先没有预定表格,没有调查大纲。

田野作业者和受访人就某些问题自由交谈。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访谈,一是要注意深度。

深度访谈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特色。

田野调查之初,受访人往往有警惕,许多事情不愿意谈,尤其是涉及到私生活问题。

只有建立较为密切的关系,才有可能进行深度访谈。

二是要讲究技巧。

善用启发式的访谈、拐弯式访谈、多问“为什么?

5、关于资料收集一些问题

  资料收集是的田野调查的主要目的。

我认为,收集资料应注意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收集资料必须遵循三条原则:

  其一,着重收集新材料,收集过去没有人了解过的新材料或没有人了解过的新内容。

例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性格、族群观念、文化象征、社会交换和互动等方面的内容,在五六十年代的调查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有关资料很少,今后应多收集这些方面的资料。

  其二,了解该地区与同一民族其它地区的文化差异。

如果同一民族其它地区已发表相关的某种文化现象资料,则着重了解该地区的那种文化现象与其它人调查的其它地区的文化现象是否相同,如果有差异,表现在哪一方面。

  其三,注意资料的准确性,反复核实收集的材料。

被调查者提供的材料,有些可能不可靠,必须找多人核实,如果大多数人说的相同,则证明是可靠的,如果某人所提供的材料与大多数人所说的不一样,则应慎重对待,一般情况下应取大多数人所说的为准。

或两说同时收集,以作参考。

  

(2)注意收集计划外的有价值的资料。

6、边调查边整理资料

每天做田野笔记,是大多数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的习惯。

不仅要做田野笔记,而且要边调查边整理。

这样可以发现哪些方面调查不足,可以随时补充。

7、调查的时间

  调查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主要根据调查者对当地情况的熟悉程度而定。

外国人调查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调查中国人不一样。

城市长大的人调查乡村与乡村长大的人调查乡村不一样。

有些人对当地情况很熟悉,时间不用很长;有些是少数民族调查本民族情况,也不需要很长时间。

三、注意事项

  题目的选择:

个人兴趣;题目大小能否掌握;题目的发展性;语言、书目、财力、当地学者参与度。

研究的可行性:

学术考量;政治;体能;财力;时间。

  共同的特征:

资料提供者或受访者;深度访谈者;音乐演出、文化仪式典礼记录;

  田野记录(略记、日记、时间、金钱):

音乐录音;照片;影片摄影;书籍;音响资料;乐器收集。

  参与观察法:

完全参与;边参与边观察;完全观察。

  田野工作能力培养:

人际关系、去除文化偏见(尊重对方文化的重要性)、语言(对田野工作地方语言的运用)

  田野常遇见的困难:

田野地区的问题——社区的挑选、个人资料、研究目的、停留时间、当地地方、中央政府的拜访与有关文件(文化馆、镇政府)

  文化生活冲击与适应:

语言、饮食、天气、是否愿意提供资料、是否具代表性、是否是专研某一专业、不同意见的人

  田野的内容:

离开时、离开后的关系建立,为以后的再次拜访创造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