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5522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docx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docx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进度表含全册教案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六环节”教学模式高效课堂为中心,团结合作,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互相学习,认真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并结合教材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在教学中,既要抓好基础知识教学,更要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人本学期任七年级一、二班历史科教学,经过调查和观察,学生基本能完成学习任务,两班学习兴趣较浓,组织纪律性较强,但也存在少数同学反应相对比较慢,学习态度一般,学习上存在一定障碍,针对这一点,在本学期要在课堂上课下多花时间鼓励,做好培优扶困的工作,缩小后进面。

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整体学习成绩。

三、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出版的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真正反映了课改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

该书主要以人类文明史发展为主线,该教材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建立了新的评价机制。

该书图文并茂,生动规范,单元,课和子目的设计合理规范,更注意吸收当代文化的变化发展,对历史的分期历史发展的动力,民族关系等重大史学问题进行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把握和处理。

初中七年级上册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

在课型设置上,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新教材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增加了“学习与探究”课,在栏目设置上,出现了许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式学习栏目,而图文资料的有效运用,大大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同时也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

四、教学进度安排

这个学期一共20周,第十一周进行期中考试,第二十周进行期末考试。

五、教学目标及要求: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半坡聚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区别

4.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直到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

5.说出西周分封制主要内容,直到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6.通过商鞅变法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认识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7.了解“百家争鸣”主要史实,以都江堰等为例,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8.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9.列举汉武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0.了解“四大发明”,名医华佗,张仲景,李时珍以及祖冲之和《九章算术》。

1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主要史实,《史记》和《资治通鉴》。

12.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人口南迁河民族交往。

13.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和的措施。

14.《水经注》、《天工开物》等著作,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15.帮助学生从具体的史实中得到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历史人物的爱国主义传统和优秀品质。

六、教学具体措施:

1.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即把历史科的地位提升到主科地位。

2.抓好课堂纪律,充分利用“45分钟”。

3.多讲述名人历史故事,与历史典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适当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或历史博物馆,让学生增长见识,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5.多组织一些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表演能力。

6.每节课后布置适当的作业和练习,巩固知识,大约80多次。

7.做好“培优扶困”工作,提高两率临界生的成绩。

七、拟定本学期教学设想:

培扶措施:

1.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发挥优生优势,让他们各带一个“学困生”,让优生讲述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经验交流,介绍方法给他们的,让他们的懂得怎样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扶工作。

3.充分发挥优生的表率作用来带动“学困生”,在学生中形成“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

对于他们主要是多引导,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学习能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

4.对“学困生”多鼓励,少批评,多谈心,进行心理沟通,提高他们自我判断与控制能力,必要时与家长联系,共同解决学习困难。

5.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科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课课过关,各单元过关。

6.作业布置和批改要有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

 

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第1周

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1、元谋人 2、北京人3、山顶洞人)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部落( 1、半坡聚落 2、河姆渡聚落 3、大汶口聚落)

第2周

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炎帝与黄帝 2、尧舜“禅让”3、大禹治水)第四课破解彩陶之谜?

?

学习与探究之一

第3周

第五课夏商西周的更替(1、“家天下”的夏朝 2、商汤灭夏 3、武王讨伐)第六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1、西周的分封制 2、贵族、平民与奴隶 3、军队,刑法与礼仪)

第4周

第七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1、齐桓公称霸 2、问鼎中原 3、合纵连横)

第5周

第八课铁器牛耕引发社会变革(1、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2、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3、商鞅变法秦崛起)第九课甲骨文与青铜器(1、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2、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第6周

第十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1、孔子 2、百家争鸣

第7周

第十一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1、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2、神奇的编钟)第十二课了解身边的“历史”学习与探究之二

第8周

第十三课秦帝国的兴亡(1、秦王扫六合 2、陈胜吴广起义 3、楚汉战争)

第9周

第十四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1、废分封,立郡县 2、车同轨,书同文 3、焚书坑儒)

第10周

期中考试复习

第11周

期中考试

第12周

第十五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削弱封国势力 3、强化监察制度)

第13周

第十六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1、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2、张骞通西域 3、丝绸之路)

第14周

第十七课先进的科学技术(1、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2、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 3、《九章算术》)Xk

第15周

第十八课昌盛的文化(1、佛教东来和道教兴起 2、司马迁与《史记》 3、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第十九课寻访“丝绸之路”学习与探究之三

第16周

第二十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曹操统一北方 2、三国鼎立 3、官渡之战)

第17周

第二十一课南方经济的发展(1、人口南迁 2、淝水之战 3、江南经济的发展)

第18周

第二十二课北方民族的汇聚(1、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2、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和的措施)第二十三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1、祖冲之和圆周率2、贾思勰和《齐民要术》3、郦道元和《水经注》)

第19周

第二十四课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1、“书圣”王羲之2、顾恺之和绘画3、石窟艺术)

第20周

期末考试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初步了解有关考古、历史地图、文物插图、古史资料等方面的基本常识。

2.了解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

通过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培养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此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元谋人、北京人生活状况及距今年代。

教学难点:

学生初步接触历史地图、考古知识、古史资料等内容,需要逐步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演进,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华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一问题比较抽象,需要逐步引导理解。

三、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导入】

一、导言:

同学们,我们今天探讨一个有趣的问题,人类从哪里来?

你知道吗?

关于人类的起源,外国有上帝造人的神话,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着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

【讲授】

神话传说没有科学依据,今天我们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将树立一个科学的观点,那就是:

人类是从猿演变而来的。

师出示《从猿到人的演化示意图》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也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很早就有远古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境内发现的远古人类遗址也最多。

【活动】

师出示《从猿到人的演化示意图》

出示:

《中国远古人类遗址示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

早期人类遗址分布有什么特点?

我们今天学习其中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的情况。

分组:

按照座区成立三个中国远古人类科学考察队,分别学习、研究、探讨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情况,明确学习内容,

包括中国古人类生活的年代、地点、考古发现、外貌特征、生产工具、社会组织、历史地位等,了解中国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并撰写一份科学考察报告。

出示《考察报告表格》

元谋人

第一组汇报研究情况后,老师出示一组图片,包括元谋人遗址、牙齿化石、打制石器和炭屑烧骨遗迹,启发思考,这些发现说明了什么?

两枚门齿化石→人类特征

粗糙的石器→会制造工具

炭屑和烧骨→知道用火

着重指出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类。

引导学生掌握一个科学观点: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教师讲述:

刚才我们学习了有关元谋人的情况,下面我们介绍远古人类中比较典型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北京人

第二组汇报研究情况后,教师补充。

出示一组图片,包括北京周口店洞穴遗址、北京人遗址发现的过程资料。

提出问题:

1、北京人到底长什么样子?

仔细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说出北京人长得跟古猿、现代人有啥不一样?

(比如前额低平,眉骨粗壮,颧骨突起,嘴部前伸,没有下巴)

得出结论:

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特征。

合作探究一:

仔细阅读教材P4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呢?

北京人用火来做什么呢?

火的使用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学生答后,老师出示图片总结:

(1)途径:

森林自然生火、雷击生火、煤的自燃、偶然碰撞等。

(2)用途:

烧烤食物、照明、御寒、驱赶野兽等

(3)意义:

火有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合作探究二:

出示材料一:

北京人采集果实、当时的猛兽

材料二: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问:

北京人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

假如有一个北京人脱离了群体,他能生活下去吗?

归纳结论:

由于生活环境险恶,工具简单,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存,只有群居。

链接,回到表格,和学生一起完成表格填写内容。

强调:

北京人遗址是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1987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山顶洞人

第三组汇报研究成果。

老师补充一组图片:

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出土的骨针、山顶洞人的首饰。

提问:

山顶洞人和现代人有什么区别?

归纳:

同现代人基本一样,山顶洞人的脑容量已增1300ml~1500ml,达到了现代人脑容量的平均水平。

1、顶洞人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

2、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

教师讲述:

山顶洞人仍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会缝制衣服,有了审美和爱美的意识,这是人类进步的标志。

探究:

出示《山顶洞人的生活想象图》谈一谈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的生活有了那些进步?

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以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为代表的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3、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二、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三、教学重点:

教学中要注意把握整个农耕经济中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业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的关系等。

要以农耕生产为基点,揭示各种经济现象间的联系,不要孤立地罗列经济现象。

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轻音乐,放松身心。

用学生最熟悉的诗歌《悯农》引出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带出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讲授新课,拓展升华

1、相对于山顶洞人,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时期,在生产生活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认为他们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在学生发言基础上,补充说明: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农业和畜牧业已成为重要的社会产生部门。

河姆渡和半坡遗址出土的水稻和粟等遗物,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2、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和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这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是怎样考虑的?

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进一步点明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定居生活以及农耕作物品种的不同影响,从而向学生渗透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的教育观念。

3、从河姆渡原始居民开始过上了定居生活,你认为促使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而引导学生讨论,认识原始农业与生产工具、饲养业、手工业的关系,以农耕生产为基点,揭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

4、指导阅读“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内容并归纳其特点,提问思考:

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

你怎样看这一现象?

引导联系“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让学生认识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了变化,初步了解阶级的概念,同时特别点明这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

3、课堂小结,回扣目标

教师依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制作表格,学生回答本课的主要收获,对所学内容作一系统的归纳总结。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黄帝其人以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讲故事和短评的形式,培养学生表述能力以及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

思想目标:

通过学生讲述的历史传说故事,使学生感受到黄帝对华夏族形成的贡献以及炎黄子孙对黄帝的崇敬,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炎帝与黄帝的贡献,尧舜“禅让”与大禹治水。

如何区别史实与传说。

史实与传说有一定的联系。

教学难点:

尧舜禹禅让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远古时代的历史,除了考古发掘材料是可靠的以外,古书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神话与传说也是值得注意的。

它虽不完全真实可信,但和可靠的材料相对照,却也能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远古时代的历史。

我们中国人,无论在祖国还是在海外,每当提到炎黄子孙这个充满感情的词的时候,总是心情激动。

那么,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

尧舜禅让、大禹治水又是怎么一回事?

远古时代的一个个传说将帮助我们揭开一个又一个谜底。

下面就请同学们讲一讲你所知道的远古时代的一些传说故事。

学生讲故事之后,教师进行启发式讲解,运用问答法。

3、大禹治水的传说可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可贵的工作精神。

还要指出禹身分转变直接关系到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夏朝的建立。

1、炎帝与黄帝

炎帝与黄帝对人类做出的贡献:

[黄帝]相传他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了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他的妻子嫘祖还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炎帝]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遍白草,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他还发明陶器,开辟集市,使人们互通有无。

炎帝、黄帝和蚩尤三个部落联盟的战争与融合:

炎帝,姜姓,号神农氏,是原来居住在我国西方(今陕西南部岐山一带)的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

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是原来居住在我国西北(今陕西北部)的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

蚩尤为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九黎原住在我国东南部(今山东、安徽一带),传说有兄弟八十一人,以金属制造兵器,能呼风唤雨。

三个部落联盟逐步向我国中部地区推进。

结果是九黎最先进入。

当炎帝也推进到我国中部地区时,与九黎遭遇,双方发生冲突,经过长期斗争,九黎得胜。

炎帝被迫逃往涿鹿(今河北怀来县或涿鹿县),与早已移居在那里的黄帝联合,共同对抗九黎,这就是“涿鹿之战”。

九黎战败,蚩尤在战斗中被杀。

九黎的一部分加入了炎、黄两个部落联盟,另一部分南下与苗蛮部落联盟居住在一起。

炎帝和黄帝在共同打败九黎后不久,他们之间又在阪泉(今河北怀来县)地方发生了大冲突,这就是“阪泉之战”。

最后炎帝被打败,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联盟结成了新的联盟。

炎帝、黄帝和部分九黎结成一体定居中原后,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两岸,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龙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形象。

在河南濮阳距今6000多年前的墓葬中,出土了贝壳堆塑的龙,这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早期的龙的形象。

龙是多种动物形象的复合体,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这一形象喻示龙是众多部落图腾的融合体,反映了不同部落之间从战争走向联合,进而构成华夏族主体的历程。

2、尧、舜“禅让”与大禹治水

部落联盟设联盟会议,各氏族部落的首领都是该会议的成员。

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提出后继人问题,兜(Huāndōu)推荐共工,尧虽不同意,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才推举舜,说他很能干。

于是舜协助尧20年,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

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

舜继位后,挑选贤人,治理民事,用禹治水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

舜老的时候,也召集部落联盟会议,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后继人。

于是禹代替舜处理联盟事务。

17年后舜死,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尧、舜、禹的禅让,已经可以看出原来老的联盟首领已具有相当大的权力,但最终还得服从联盟会议的决定。

因此,当时的禅让制在实质上仍是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尧舜时期,洪水泛滥,平原沃壤化为一片汪洋,造成巨大灾难。

禹就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他出身于治水世家。

他的父亲接受尧的治水命令治理洪水,由于是采取的堵的方法,结果以失败而告终。

禹吸取了他父亲失败的教训,采取了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把汹涌的洪水引入了大海。

同时他还领导人民开沟挖渠,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

禹的声名远播,在部落联盟中享有极高的威望,因此被称为“大禹”。

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他的衣食住行,艰苦异常。

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只要确定了目标,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应一往无前。

只有这样,方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小结: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从黄帝算起的。

尧舜的禅让、大禹治水等传说让我们得以窥视我们祖先逐渐走向文明的一幕幕,好像那个时候是一个很理想的社会了,被选举为首领的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我们祖先当中的这些英雄都具有伟大的人格魅力。

那么,是不是现在世风日下,反而不如远古时代了呢?

请同学们课下思考这一问题,但不要忙于回答,通过我们以后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会得到正确的答案的。

 

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更迭教案

一、教学思路与方法

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针对每课的内容采取适当的教法和学法,以实现教学目标,从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本课依据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主线,以思维训练为中心,所采取的教法主要有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的学法有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盘庚迁殷、武王伐纣、西周建立、西周的灭亡等基本知识,说出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顺序;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能概括其相似之处。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自学、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通过课堂讨论等活动方式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夏朝的学习,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灭亡的史实,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了解夏、商、西周大量精美文物、历史遗迹,树立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了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奴隶和平民的艰苦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学情分析

我所授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七年级学生,教师要做到育才施教,必要要做到了解学生、掌握学情。

首先从认知能力上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仅限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归纳能力,而这也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的方向;其次,从心里特点上分析,中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些有利因素,认识到历史课时一门科学,学好历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最后,从生理特点上分析,青少年活泼好动,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哎发表见解,爱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这生理特点,一方面,利用生动活泼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到课堂上,另一面,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四、重点难点

 纵览本课,由家天下的夏朝、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三个部分组成。

由于学生在这一年龄段,思维能力有所局限,同时也是发展时期,因此我将通过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作为本课重点;同时,初一学生对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这一抽象概念的难以理解理解;公元纪年法中纪年与世纪的换算方法的了解。

五、教学过程

【讲授】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1、导入新课

  本课我使用复习导入法,通过设置问题:

传说中的尧、舜、禹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做部落联盟首领的?

这种方式叫什么?

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即复习上一单元只是,同时引出禅让制,教师指出在大禹之后禅让制被破坏,导入今天所学新课。

2、教授新课

本课分为三个子目。

1)在第一子目“家天下”的夏朝中,

  第一个部分,首先出示“大禹陵”的图片,设置问题:

大禹陵的修建说明了什么?

此问题主要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知识,认识到大禹由于治水成功,地位的提高。

设置第二个问题,传说中的大禹还做了几件有助于提高其威望、巩固其地位的大事?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第一段,获得大禹“涂山会盟”和“制作九鼎”的信息。

使学生认识到随着大禹的地位提高,进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其次,板书,夏朝的建立,让学生根据课本回答出夏朝建立的时间、都城。

并且结合地图册,指导学生学会通过地图,认识到夏朝的地理范围及阳城的具体位置,了解阳城是今天的哪个城市。

通过设置问题:

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

通过学生的回答以及教师的简单讲解,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同时是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发展惟一没有中断的国家。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再次,通过提“禹死后,他的王位由谁继承了呢?

”引出启继承王位,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书本启继承王位的经过,让学生讨论书中“想一想”问题,学生通过讨论,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同时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比较法,认识到禅让制和王位世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