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已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5630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已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已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已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已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已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已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已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已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已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已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已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已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已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已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已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已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已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已打.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已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已打.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已打.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已打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试题

一、公输【中考试题】    

(一)阅读《公输》《曹刿论战》,完成1~5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日: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日: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固之器。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日:

“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选自《公输》)

1.解释下面加横线字的含义。

①遂逐齐师 ()        ②公问其故 ( )

③望其旗靡    ()    ④公输盘诎 () 

2.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粗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

既克,公问其故  ()   A 克己奉公       B 克敌制胜

②例句:

以牒为械  ()      A 为民请命           B 下不为例

3.对下面句子的体味,语气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公输盘曰:

“吾义固不杀人。

”(傲慢横蛮不讲理)

B.公输盘曰:

“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公输盘有推卸责任,转移矛盾的心理)

C. 王曰:

“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楚王的骄横自负)

D.公输盘诎,而曰: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公输盘恼羞成怒,暗藏杀机)

4.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大国,难测也。

答:

 

(2)虽杀臣,不能绝也。

答:

5.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

二、孟子二章【中考预测】

(二)阅读甲、乙文,完成第6~10题

[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

“桀、纣①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 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

② 与:

同“为”,替的意思。

③ 尔也:

而已。

④ :

原野。

6.解释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1)寡助之至(   )       

(2)亲戚畔之()

(3)所恶勿施尔也()   (4)兽之走圹()

7.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

(3分)

句子:

   

翻译:

 

8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

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2分)

9.乙文中说到“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

(2分)

10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

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

说说你的理解。

(4分)

答:

(三)阅读甲、乙文,完成第11~14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

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

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

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选自《齐东野语》) 注:

①血指:

伤指   ②刳(kū)取:

割取   ③郭索:

急竞爬行的样子   ④殒:

死亡

11解释句子的加粗词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以家拂士。

          

(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 (4)悉可俯拾。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译文:

1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甲文的主要观点:

 ;

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

1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三、鱼我所欲也【中考预测】

(四)阅读甲、乙文言文,完成第15~19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

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天祥曰:

“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其沫有云: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弘范笑而置之。

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

弘范曰:

“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泫然③出涕,曰:

“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

元军元帅。

②扞(hàn):

保卫。

③泫(xuàn)然:

水滴下的样子。

④捄:

同“救”

15.解释下列加粗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

 

(2)天祥泫然出涕 涕: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文:

(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译文:

17.请从乙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

答:

①富贵不能淫:

②威武不能屈:

18.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

答:

19.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答:

四、庄子故事两则【中考预测】

(五)阅读下列短文,完成20~23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

“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

“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20.解释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

①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②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③固不知子矣()      ④请循其本()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答:

(2)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答:

22. 庄子坚持主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答:

23 在这场辩论中,究竟谁是胜利者?

答:

(六)阅读下列短文,完成24~28题

管仲、隰朋①从桓公伐孤竹②,春往冬返,迷途失道。

管仲曰:

“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故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③。

”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④,而隰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

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⑤之智,不亦过乎!

【注】①管仲、隰朋:

都是齐桓公的大臣。

②孤竹:

即孤竹国,在今河北省。

③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据说蚁封(蚂蚁洞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的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有水。

仞,古代八尺为一仞。

④圣:

精明通达。

⑤不难:

不以……为难。

⑥圣人:

古代指有智慧的人。

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①从桓公伐孤竹()②蚁冬居山之阳 ()

③以管仲之圣()④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

25翻译句子:

春往冬返,迷途失道。

答:

26短文的前一段是一个成语的出处,请写出该成语并说出它的比喻意。

答:

27. 短文点明寓意的句子是:

28.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

五、曹刿论战【中考预测】

(七)阅读《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完成第29~33题。

2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        

(2)公将鼓之(    )

(3)虽千里不敢易也(     )            (4)今日是也(    )

30.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庸夫/之怒也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C.臣未/尝闻也        D.下视/其辙

3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君逆毒人者,轻寡人与?

答: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答:

32.这两篇文章都记叙了弱国和强国之间的斗争情况,运用相同的方法塑造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从而揭示了以弱胜强的原因认真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从人物性格特点何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进行分析。

曹刿:

唐雎:

 

六、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预测】

(八)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魏文侯从谏》,完成第33~36题。

【甲】(见教材原文)

【乙】(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之)封其子击①。

文侯问于群臣曰:

“我何如主②?

”皆曰:

“仁君。

”任座③曰:

“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为仁君?

”文侯怒,任座趋④出。

次问翟璜,对曰:

“仁君。

”文侯曰:

“何以知之?

”对曰:

“臣闻君仁则臣直。

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

注:

①击:

魏文侯的儿子。

②何如主:

怎样的君主。

③任座:

人名,魏国大臣。

④趋:

快走。

33.解释选文中加粗的字词。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2)面刺寡人之过者 (   )

(3)不以封君之弟 ()(4)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

34.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各划一处。

  

(1)今 齐 地 方 千 里    

(2)文 侯 问 于 群臣(曰)

35.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答:

(2)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答:

36.邹忌和翟璜都是规劝自己的国君除弊,试对他们两人的规劝方式及结果进行比较。

(1)方式相同处:

(2)方式不同处:

(3)规劝结果:

七、愚公移山【中考预测】

(九)阅读《愚公移山》《小儿不畏虎》,完成第37~40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

虎亦寻卒去。

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注释】①〔浣衣〕洗衣服  ②〔庶几〕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

③〔意〕估计

37.解释加粗词语的含义。

(4分)

(1)惩山北之塞(       ) 

(2)固不可彻(    )

(3)甚矣,汝之不惠(     )(4)虎亦寻卒去(    )

38.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答: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答:

39.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后面括号内分别打“∨”或“Ⅹ”(2分)

A、甲文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   )

B、乙文中“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

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来,其反映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令人称赞。

(  )

C、甲乙两文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   )

D、甲文中的“遗男”和乙文中的“二小儿”均阅世不多,天真可爱。

(   )

40.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

对此你有何感想?

请简要谈谈。

(2分)

答:

八、诗经二首【中考预测】

4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 · 周南》。

42、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答:

43、《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

《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44、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

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45、《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答:

46、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答: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试题答案

 

一、答案:

1、于是。

原故、原因。

倒下。

“诎”通“屈”

2、 B。

A 

3、 A  

4、大国,是难以预测。

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

5、从《公输》的结局看,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 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作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

 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大也不无借鉴意义。

二、答案:

6、极点。

同“叛”,背叛。

所厌恶的东西(事情)。

跑。

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8、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9、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答“失道者寡助”给1分)

10、 不一样。

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

【乙文翻译】

孟子说:

“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得天下有办法:

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

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

人民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

11、明白、知晓。

同“弼”,辅佐 。

  匹敌、对抗。

完全。

12、一个必然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只知道向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够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自然而然 的了。

  

1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趋炎附势者没有没好下场。

14、卒章显志 

【乙文翻译】

淮北蜂很毒,尾巴上的刺可以杀人;江南的螃蟹很威猛,它的螯可以抵挡老虎。

但是拾取蜂蜜的人不认为需要(与蜜蜂)争斗,而捕捉螃蟹的人没听说过伤手指的。

蜜蜂的蜂窝一般筑在地上或树木石头上,人发现了它所在的地方,就在夜晚拿着烈焰燃烧的火炬靠近它,蜜蜂倾巢而出飞向火焰,全部死亡。

然后(人们)连蜂房带蜂蛹一起挖取下来。

螃蟹呆在蒲草或芦苇之间,在水边上放一盏灯,(螃蟹)没有一个不争相爬行,全都是俯身捡拾即可。

(它们)只知道向着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必然的了。

三、答案:

15、通“避”,躲避。

眼泪。

16、由此可见,人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所厌恶的有比兀亡更严重的事。

弘范于是用接待宾客的礼节来会见文天祥 。

17、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

18、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或“舍生取义者也”)

19、甲文:

通过比喻引出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

乙文:

以时间为顺序,通过对话、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

【乙文翻译】

文天祥被押到潮阳,见张弘范,左右元军命令文天祥叩拜,文天祥拒不叩拜,张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

文天祥与元军一起进入崖山,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

文天祥说:

“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自己父母,这可能吗?

”张弘范还是坚决要求他写。

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零丁洋诗》给他,诗的末尾有这样的句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张弘范说:

“国家已亡,丞相你已经尽了忠孝之心了,如果你改变对南宋的忠心来效忠于元朝皇上,还给你宰相的官职。

”文天祥流泪说:

“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摆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

         

四、答案:

20、确定是。

疑问代词,怎么。

固然。

遵循。

21、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2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3、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利者。

庄子是靠曲解惠子的意思,才能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是惠子胜利者。

但是从辩论本身看,又是庄子胜利了。

24、征伐、征讨。

山向阳的一面。

即山的南面。

介词,凭借。

介词,表因果关系,因。

25、春天出征,冬天返回,(于是在路途中)迷失了道路。

26、老马识途。

比喻富于经验的人在工作中熟悉情况,容易把事情办好

27、今人不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28、①像管仲、隰朋这样的圣人,在“至其所不知”的时候,尚且能“不难师于老马与蚁”,这说明了人们应该向他人或事物学习有益的知识。

②要学会因地制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

【翻译】

春秋时代,有一次,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

管仲说:

“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

”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

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

隰朋说:

“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

”果然挖到了水。

象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可是今天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也不愿向别人学习,不是错得很厉害吗?

五、答案:

29、虚报。

击鼓进军。

  交换。

这样。

30、B

31、可你违背寡人,(是因为)轻视寡人吗?

(主要得分点是“而”“逆”“轻”“与”,每点0.5分,共2分)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以实情判断(主要得分点是“狱”“虽”“察”“必”,每点0.5分,共2分)

32、深谋远虑(远谋)语言描写。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六、答案:

33、确实,实在。

当面指责。

用、把、拿。

同“返”,使……返回(仅答出“返回”或“同‘返’”也可。

34、今齐地 / 方千里。

文侯 / 问于群臣(曰)

35、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未译出“蔽”的被动用法扣1分)

刚才(先前)任座的话很耿直(说的直率),因此我知道您是仁德的君主。

(“向者”“直”“是以”为得分点)

36、语言委婉,讲究技巧(意思对即可,1分);

邹忌推己及人,用类比的方法规劝国君;翟璜先取悦国君,再从侧面对其进行暗示。

(意思对即可,各1分,共2分);

威王广开言路;魏文侯善待谏臣。

或:

齐威王纳谏;魏文侯悦从。

(意思对即可,各1分,共2分。

【乙文翻译】

魏文侯派乐羊子攻打中山国,攻破了它;魏文侯把中山国封给他的儿子魏击。

魏文侯问群臣:

“我是什么样的君主?

”大家都说:

“您是仁德的君主!

”只有任座说:

“国君您得了中山国,不用来封您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算什么仁德君主!

”魏文侯勃然大怒,任座快步离开。

魏文侯又问翟璜,翟璜回答说:

“您是仁德君主。

”魏文侯问:

“你怎么知道?

”回答说:

“臣下认为,如果一个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于直言。

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于是我知道您是仁德君主。

”文侯高兴了,就让翟璜叫仁座回来,他亲自下堂迎接仁座,把他当作上等客人。

七、答案:

37、苦于。

顽固。

通“慧”,聪明。

不久

38、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

39、×;×;√;√。

40、人生有时会面对如大山般的艰难险阻甚至或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镇定自若,勇敢无畏,就能克服困难,战胜灾难。

(能就一篇文章谈感想即可得满分)

八、答案:

41、B

42、《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蒹葭》既可以说是指追求心仪的女子而不得,也可以理解为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诗中的伊人既可以是指人,也可以指代美好的事物或者崇高的理想。

43、《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

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44、景语情语。

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

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

一条河流,蜿蜒而去。

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

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

但景物又有不同。

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

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 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

这篇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45、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如《蒹葭》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关雎》中“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