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14专项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5786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14专项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14专项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14专项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14专项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14专项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14专项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14专项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14专项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14专项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14专项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14专项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14专项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14专项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14专项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14专项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14专项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14专项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14专项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14专项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14专项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14专项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x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14专项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14专项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14专项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x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专题14专项练习人民版必修2

高一第二学期历史(专题1—4)单项选择题专项练习

1、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

“(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2、明代《闽部疏》载:

“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

”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交通十分发达B.商品经济活跃全国经贸中心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汉书》中记载: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②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商人地位的提高

③农民的政治地位处在社会最底层④商人受歧视压制的现象开始转变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

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这表明汉初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

恢复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5、苏州碑刻博物馆中的《永禁机匠叫歇碑》,是清朝雍正年间机房机户(依仗官府势力)为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工)银而立。

由此我们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

①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于州

③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存在劳资斗争

④中国早期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进过斗争

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③④D.②③

6、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

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

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

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

7、“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这一观念的形成

①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②反映了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

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④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8、《明经世文编选录》载:

“番中本无盐硝、火药、亦无铳炮器具,后因中国之人接济往来,私相教习,违犯严禁,将带出

境,以济番人运用……若今明开通税之门,略同互市之法,火铳、火药公然交易,得番人无用之物,济番人有用之器,是持其柄而授之兵也”。

材料反映的思想

A.主张实行海禁B.反对实行海禁

C.主张扩大火铳、火药的交易D.主张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9、司马迁在《史

记·货殖列传》中说:

“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从中不能看出

A.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各有各的分工B.商业在商品流通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C.商业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比较薄弱D.农业是人的衣食之源,具有重要的地位

10、据资料统计:

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贸中心地位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中国没有出现西方式的工业革命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11、明朝张居正在《赠周汉浦榷竣还朝序》说:

“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穡。

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穡以资商,则商病。

故农商之势常若权衡,至于病,乃无以济也”。

张居正的观点客观上反映出当时的历史现象或政策是(  )  

A.官营手工业迅猛发展B.闭关锁国政策

C.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重农抑商政策

12、“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材料反映了

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B.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

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D.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

13、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中国古代某地居民一份职业结构,据此判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自耕农、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D.明代苏杭地区

14、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认为:

“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

与此认识相关的社会背景是

A.当时国内商品经济繁荣B.农民承担的封建地租沉重

C.政府倡导重农抑商D.国家推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

15、“(在广东佛山罗定)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

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日得铁二十余板则利嬴,得八、九板则缩。

”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材料,准确的信息是(   )

A.炉场生产分工明确B.炉场生产规模扩大

C.生产关系的新发展D.生产以赢利为目的

16、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当时湖广总督府衙设在武汉,所以张之洞毫不犹豫的将汉阳铁厂选在远离铁矿石和煤炭产地的武汉,他对选址的主要考虑是

A.节约生产成本  B.便于官府监管C.带动民用企业  D.与洋商争利

17、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

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18、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

上述场景出现在

A、抗日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C、抗美援朝时期D、大跃进时期

19、右图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

20、表2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编制的。

该表反映出

表2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平均增长率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21、19

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22、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形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

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23、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这表明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24、下列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对当时我国国民经济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项目

1956年

1965年

农业总产值

610亿元

590亿元

工业总产值

642亿元

1402亿元

A、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成,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极大地挫伤了人民的积极性

C、“一五”计划大力推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坚实基础

D、国家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5、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26、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 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坦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如图。

这反映出

①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

②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善

③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效显著

④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27、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

.②③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8、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C.土地的所有权D.土地的规模

29、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

“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新官制成,旧官制灭:

新教育兴,旧教育灭:

……阳历兴,阴历灭:

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A.1898——1900年B.1901——1911年

C.1912——1927年D.1928——1937年

30、“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沿铁道线,自由电气实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

”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31、中国茶和茶文化历史悠久,享誉全球。

“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一杯中国茶”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彰显中国茶文化魅力的流行语。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

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B.大众报业C.铁路交通业D.轮船航运业

32、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

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

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33、清末民间有一首歌谣:

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4、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

“外国生产皆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

……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

”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下面是

35、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了当时上海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④汽车制造业有了很大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6、下图所示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广告。

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实业救国的思潮

C.工人阶级的诞生

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7、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

“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38、《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38、是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创办的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刊物。

1835年刊登了如下内容:

“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商工,未知尽力竭力矣。

”当时,这一报道

A.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觉醒

B.表明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

C.改变了近代中国人办报的主题和特色

D.带给了部分中国人新的知识和信息

39、右图是上海三兴烟草公司(成立于1924年,位于上海美租界)刊登在1926年10月10日《申报》上的一则“孙文牌香烟”广告。

关于该广告发布背景说法正确的是

①广告反映民族工业发展迎来了短暂的春天②广告发布时孙文已经逝世

③广告体现了民族资本家的爱国精神④广告反映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对民族工业的推动作用⑤广告反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③④⑤D.②③④

40、“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拨云见日、扬清激浊,再次把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向高潮,也牵出了一个‘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新局面。

”其中的“新局面”是指

 A.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开放大连等沿海港口城市

 C.发展农村乡镇企业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1.邓小平指出:

“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

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贪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贪困。

……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

”为此党和国家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实施土改  B.建立农业合作社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建立人民公社

42.《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

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

好莱坞的电影受到批判,后来遭到禁演,苏联和中国的电影取而代之;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饰,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的毛式短上衣。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建国初期社会物资比较匮乏B.受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C.冷战与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D.受苏联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43.19世纪70年代,英国人主办的《北华捷报》曾评论“对于中国官员来说,铁路意味着胡作非为,意味着废除长期受尊重的习惯和传统、骚乱和毁灭”。

这说明

A.中国当时还没有出现铁路B.一些官员希望借建铁路之机中饱私囊

C.当时一些政府官员反对修建铁路D.通过建铁路实现自由富强成为社会共识

44、民国时期,皖南徽州地区“书报之传递不易也,而新闻绝少……货物之输运不便也,出者停滞,入者价贵”。

江南铁路通车后,“一般民众往日之穿土布者,今日多改为洋布;往日之用自制器具者,今日多改为舶来品……徽州,已变成了都市,徽州人一向守旧的思想,也因而起了划时代的变化。

”上述材料说明铁路使徽州

①商品价格日渐下降②市场上洋货流行

③思想观念逐步解放④生活习惯日趋文明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45、1900年蔡元培在“征婚启事”中提出:

第一,对方不缠足;第二,对方应识字读书、通文墨;第三,一夫一妻,自己不娶妾;第四,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第五,夫妻意见不合可以离婚。

这说明(   )

A.废止缠足已经成为社会时尚B.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影响深远

C.传统婚姻观念受到新的挑战D.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已动摇

46、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

“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现象应当发生于

A.1998--1900年B.1901--1911年C.1912--1927年D.1928--1937年

47、下图是1843—1858年中国生丝出口数量统计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外商企业大量涌入               B.洋务工业取得成效

C.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48、在汉语中,外来事物名称常加有夷、胡、番、西、洋等字,以上诸字中“洋”字出现最晚,但其构成的词语却是最多,鼎盛时期有400多个。

如“洋布”、“洋钉”、“洋楼”,“洋车”等,可是到了后来,数量急剧下降。

以下关于“洋”组词的兴衰分析不当的是(   )

A.其兴反映了天朝上国心态变为正视西方文明

B.其兴反映了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影响渐深C.其衰与盲目自大、盲目排外心理有关

D.其衰既由于政治原因,也由于中国日益走向近代化

49、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0、我国休闲活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休闲方式,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民国时期:

戏曲、逛游艺场、电影、集邮、聚赌、茶馆

B.新中国初:

卡拉OK、蹦迪、健身、泡吧、电视、收藏、旅游、探险

C.文革时期:

体育、交谊舞、集邮、电影、样板戏、喝咖啡

D.改革开放后:

看样板戏、唱语录歌、跳忠字舞

51、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首次大型舞会。

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

“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声活方式的推广

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

52、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推行了土地改革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施了“一五”计划D、发动了“大跃进”

53、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

“外国生产皆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

……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

”材料反映

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54、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55、左图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经济政策的变化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D.中苏关系的变化

56、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

该时期是

A.1949——1951年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

57、下图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

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不包括

A.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B.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

C.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

D.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58、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此表反映了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59、1883年,两广总督张树声上奏折称:

“窃泰西各国,越重洋数万里来至中土,恃其轮船、铁路之利,不啻出入户庭;至于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电报之枢也。

中国驿递文报,羽檄交驰,人马俱敝,迟速之数,霄壤悬殊。

”材料表

A.近代通信技术开始被中国人接受

B.清政府对西方科技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C.发展科技是近代民族复兴的首要途径

D.工业革命浪潮影响了沉睡的中国

60、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这表明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61、1952年党中央在酝酿过渡时期总路线时,毛泽东把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设想,由建国之初的“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改变为“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逐步过渡”,这一改变原因和条件是:

A.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因素的不断增长和对资本主义经济的限制

B.为了确定我国工业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C.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D.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已经完成

62、《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

“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

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B.青花瓷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

C.明清时期的景德镇盛产青花瓷D.明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是珍品

63、提起常熟土布,那兰布、青布、兰白花布……曾经是风靡城乡的时尚服装流行色。

1953年常熟各乡镇的土布庄先后关闭,苏州城里的常熟土布庄仅剩三户,后又于1956年归口苏州花纱布公司。

这是由于实行

A.公私合营B.土地改革C.农业合作化运动D.“一五”计划

64、下边是(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图中所示信息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A.“大跃进”运动导致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

B.人民公社会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C.“大跃进”使全国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D.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

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65、1984年1月。

邓小平视察深圳结束后,时任蛇口工业区领导的袁庚问:

“我们有个口号,‘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不知道这提法对不对?

”邓小平说:

“对!

”这让袁庚吃了定心丸。

袁庚担心的是口号

A.逆潮流B.悖路线C.不科学D.违民意

66、1700—1830年间,广州白银流入的净数约1亿英镑,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英国。

这一时期英国对华贸易主要是  

A.以鸦片换取白银B.以鸦片换取丝茶C.以白银换取丝茶D.以白银换取棉布

67、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

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