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平遥中学学年高二年上期中考试题历史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58717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平遥中学学年高二年上期中考试题历史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西省平遥中学学年高二年上期中考试题历史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西省平遥中学学年高二年上期中考试题历史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西省平遥中学学年高二年上期中考试题历史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西省平遥中学学年高二年上期中考试题历史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山西省平遥中学学年高二年上期中考试题历史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山西省平遥中学学年高二年上期中考试题历史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山西省平遥中学学年高二年上期中考试题历史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山西省平遥中学学年高二年上期中考试题历史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山西省平遥中学学年高二年上期中考试题历史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山西省平遥中学学年高二年上期中考试题历史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山西省平遥中学学年高二年上期中考试题历史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平遥中学学年高二年上期中考试题历史文.docx

《山西省平遥中学学年高二年上期中考试题历史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平遥中学学年高二年上期中考试题历史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西省平遥中学学年高二年上期中考试题历史文.docx

山西省平遥中学学年高二年上期中考试题历史文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文科)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

王丽审题人:

郝海云

第Ⅰ卷(客观题共60分)

一、选择题:

(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胡适说:

“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

”胡适对于社会变化与思想界状况之间的关系分析是

A.正确的B.根本错误的C.片面的D.表面的

2.《汉书·武帝本纪》记载:

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

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

“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

A.天赋人权B.皇权至上C.君权神授D.天人合一

3.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

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4.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

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

折射出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专制皇权加强、“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5.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封建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6.“真知与常知异。

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

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

”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A.格物致知B.心即理也C.发明本心D.致良知

7.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

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

甲徒曰:

“风催幡动!

”乙徒曰:

“幡何动?

分明是你心动!

心动才有幡动!

”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B.先有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8.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说: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这一言论说明他

A.主张“致良知”以成“圣贤”B.提倡“格物致知”以求“理”

C.宣扬“私欲之中,天理所寓”D.认为物质享受是“秉赋之自然”

9.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儿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

它反映出明代出现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的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10.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与宋明理学家在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等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彼此义有巨大差异。

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前者

A.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B.宣传近代民主革命思想

C.彻底抨击宗教体系D.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11.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

这反映了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12.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叫斯芬克斯的怪兽。

它有一个谜语,询问过路的人,谜面是:

“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

”许多人因回答不出来被它吃掉。

最终少年英雄俄狄浦斯给出了正确的谜底——“人”。

斯芬克斯听了答案,就大叫一了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

这一故事体现了古希腊怎样的哲学思想?

A.重视对人自身的探讨  B.尊重自然规律

C.强调人是世界的主宰  D.渴望征服自然

13.对于伏尔泰和卢梭的评判,歌德说:

“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赫尔岑则说得更为坦率:

“当伏尔泰还在为了文明与愚昧无知而战斗的时候,卢梭却已经痛斥这种人的文明了。

”他们的评价对卢梭而言主要是针对

A.天赋人权B.倡导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

C.人民主权D.人是万物的尺度

14.伽利略被认为是真正具有近代科学精神的第一人,主要是因为他

A.引发了近代自然科学的革命B.推翻了天主教会旧的宇宙观

C.继承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思想D.开创了从实验中认识自然的方法

15.在历史学习中,学生要具备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对豆腐起源的探究中,你觉得最可信的是

A、李时珍认为豆腐起源于西汉,因他是医学家和科学家,说法可信

B、朱熹认为"豆腐本为淮南王术",源于西汉.朱熹是大思想家,说法可信

C、宋代《清异录》中首次提到制豆腐法,这证明宋代开始出现豆腐

D、河南出土的东汉墓葬中有"豆腐作坊石刻"图,证明豆腐在东汉时已经出现

16.英国学者李约瑟对古代中国科技做出这样的评价:

“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和技术发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因而也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

”以下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①火药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②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

③指南针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技术保证④造纸术方便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推广

A.②③B.①④C.②④D.①③

17.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

“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

流血遍国中,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

”这说明康有为对革命的态度是

A.赞成革命,为革命流血是值得的B.赞成革命,法国的革命道路是正确的

C.反对革命,革命会造成悲惨的后果D.反对革命,革命不利于实行民主共和

18.19世纪末,严复翻译《天演论》,将进化论引入中国,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冲击波。

这是由于进化论的思想是适应了哪些社会思潮?

①中体西用②维新变法③救亡图存④民主与科学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19.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B.救亡图存C.反对专制统治D.反抗外来侵略

20.被西方教会指责为“意在扰乱对神的信仰,企图毁灭上帝”,而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则认为“其彰人耳目,改易思理,甚于奈端(牛顿)民之天算格致”的学说是

A、日心说B、进化论C、量子论D、相对论

21.光绪二十四年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这表明他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

22.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写道:

“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有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

”作者认为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

A.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B.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C.黄宗羲等代表地主阶级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3.恩格斯说:

“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

”在这种“令人极度失望”的社会背景下兴起的文学流派是

A.启蒙文学B.浪漫主义文学C.现代主义文学D.古典主义文学

24.《焚书·答耿中丞》说: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故为‘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自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夫,而公谓我愿之欤?

”李贽此话的含义主要是

A.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B.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权利

C.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D.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

25.当读到:

条件一:

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条件二:

学堂上老师带读: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A、“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26.1906年孙中山说: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而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这表明当时孙中山①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反动统治,重建汉族政权②明确反对当时流行的种族复仇思想③认为推翻清朝反动统治具有双重意义④坚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立场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27.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

两者“高明”之处在于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B.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28.1911年,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里乔托卡奴杜发表的一篇论著中第一次宣称有种艺术是继建筑、音乐、美术、雕塑、诗歌、舞蹈这六种艺术后的一种新兴艺术,它是把所有这些艺术都加以综合,形成运动中的造型艺术形式。

这里“第七艺术”是指

A.电视B.电影C.歌剧D.网络游戏

29.张之洞在《劝学篇》说: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

”下列主张已经突破张之洞观点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师夷长技以自强”

C.“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D.“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30.1922年,孙中山说:

“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

”为改变这种状况,他其后的努力是

A.倡导实业救国,发展民族经济B.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

C.领导北伐战争,推翻军阀统治D.提出新三民主义,实现国共合作

 

第Ⅱ卷(共40分)

3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

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宗《中国大历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

(3分)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2分)。

材料二《古今图书集成》统计的烈女节妇人数

唐代

宋代

明代

1人

267人

36000人

朱熹:

“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朱子语类》

明清时代,《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唐至明代“烈女节妇”由少到多的原因。

(3分)

材料三西汉巨商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琴心相挑,终成眷属。

明末李贽认为卓文君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3)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说明李贽这一看法形成的原因。

(4分)

 

32.(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注:

告诉)于君,发仓廪(注:

粮仓)以赈(注:

赈济)之?

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注:

显示)君之无惠(注:

恩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

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

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到伤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三“建设之首要在民生。

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办,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请回答:

(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并分析评价。

(4分)

(2)依据材料二,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何特点?

并指出其思想来源。

(5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又有何发展?

(3分)

33、(16分)东西方文明相互启发与合作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之,……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也。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材料二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

唯有理智最为可贵。

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

无知即罪恶。

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

材料三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国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孔子被后世称为“圣人”,比他稍晚些的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被马克思称为“哲学之父”。

依据材料指出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不同之处。

(4分)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其共同的原因是什么?

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5分)

(3)同为启蒙思想,为什么在中国被称为“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在法国则被称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4分)

(4)通过以上对人类不同文明的研究,我们从中能得到哪些结论?

(3分)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文科)

1-5ACBDB6-10ACAAD11-15BACDD

16-20ACBBB21-25DABBC26-30CDADD

31.(12分)

(1)作用: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

(3分)

地位:

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分)

(2)唐朝社会风气相对开放(封建礼教观念不强)。

宋明理学发展,强调三纲五常;明清统治者不断强化对妇女守节的推崇和提倡。

(3分)

(3)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明中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李贽“异端”之学),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

(4分)

32.(12分)

(1)主要观点:

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

(2)

分析评价:

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

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2分)

(2)特点:

社会福利制度化,强调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

(3分)

思想根源:

继承了儒家的“仁”的思想(大同思想),同时又吸收了西方的民主思想。

(2分)

(3)发展:

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明确提出了以发展经济来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明确提出了通过政府调节来解决社会福利问题(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

(3分)

33.(16分)

(1)孔子强调人的德、仁;(2分)

苏格拉底强调人的理智、智慧、知识。

(2分)

(2)原因:

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和发展;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封建文化专制严酷。

(3分)

共同之处:

批判君主专制统治,在一定程度上主张实行民主。

(2分)

(3)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黄宗羲等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

(2分)

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接近确立,孟德斯鸠等资产阶级思想家以科学、理性为指导,构建了资产阶级国家的理想蓝图;法国启蒙思想家倡导科学与民主,宣扬平等与自由,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2分)

(4)结论;东西方文明相互启发与合作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在对待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问题上要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在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问题上要坚持传承与创新的态度;要把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相结合等.(答出任意两条即可)(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