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5960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4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云南省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云南省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云南省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云南省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云南省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云南省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云南省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云南省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云南省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云南省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云南省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云南省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云南省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docx

《云南省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docx

云南省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

2020年云南省语文中考试题

一、语文知识积累(1~6题,每题2分,第7题8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卓越(zhuó)迸溅(bèng)倦怠(juàn)无精打采(jīng)

B.拾级(shè)炽热(zhì)沙砾(shuò)酣然入梦(hān)

C.莅临(lì)蓦然(mò)恪守(kè)间不容发(fā)

D.伫立(zhù)坍塌(tān)悲怆(chuàng)气冲斗牛(dǒu)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簇拥斑斓摩肩接踵入目三分

B.广袤寒噤穿流不息殚精竭虑

C.遨游眺望轻歌漫舞雕梁画栋

D.浮躁凋零彬彬有礼戛然而止

3.下列句子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____________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月。

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____________,这一个____________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____________尊容。

A.严寒明媚风云变幻一现

B.寒冷妩媚风云变幻一睹

C.严寒妩媚风起云涌一现

D.寒冷明媚风起云涌一睹

4.对下列病句的病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场采样是一个环境监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一个”不应放在“环境监测”的前面,语序不当)

B.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使人民生活逐渐恢复正常。

(“随着……”和“使连用,使句子缺少主语)

C.老王和老李是我的忘年交,他80多岁了,很喜欢侍弄花草。

(“他”指代不明)

D.能否搞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提高学生德育素养的重要途径。

(“提高”和“途径”搭配不当)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但是,现在我们知道实际情形并不是这样。

②通过对格陵兰岛冰核的测量,我们有了一份10多万年以来地球气候变化的详细记录结果并不乐观。

③相反,它的气候总是在温暖和严寒之间剧烈地摇摆不停,快速变化。

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认为地球是渐渐地进入和脱离冰川期的,其周期在数十万年以上。

⑤记录表明地球在最近一段历史时期根本不是人们以前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安身之处。

A.②⑤③①④B.②④①⑤③C.④①②⑤③D.④①⑤②③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古代,人们席地而坐时把腰挺直称为“长跪”,离席站立称为“避席”,这两个举动都表示敬意。

B.自谢道韫吟咏出“未若柳絮因风起”后,“咏絮之才”就被用来赞誉女性出众的才华。

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表达了冰心对祖国深沉的爱。

D.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凡的长相,后半部分则透过他的眼睛,展示出他灵魂的深邃、伟大。

7.根据提示填空。

(每空1分,共8分。

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的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

(1)出门东向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从军征》)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礼记》)

(5)说起濒临失传的拉祜族红茶秘制工艺,人们无不扼腕叹息,所幸在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下,“拉祜红茶”又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

这正如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杯》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初中毕业会上,同学们纷纷用杜甫《望岳》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抒发自己的凌云壮志。

二、综合性学习(8~12题,共12分)

(一)学习与探究(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8~9题。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简称CBD)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公约,主题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CBD笫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在中国云南昆明召开。

【材料一】2020年5月22日,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发布我国第一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白皮书——《云南的生物多样性》。

据发布会介绍,近年来云南已采取以下举措保护生物多样性:

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生物资源合理利用及生物多样性减贫示范,严格生物多样性监督执法,推进生物多样性国际交流合作。

【材料二】

野生植物类型

自然保护区

10个

7.76万公顷

野生动物类型

自然保护区

26个

42.11万公顷

亚洲象:

从150头增长到300头左右。

滇金丝猴种群:

从2000年的13群1400~1700只增长到约3000只。

黑颈鹤:

从1996年的约1600只增长到约3000只。

(2019年统计数据)

【材料三】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会标图案

8.请对材料一、二的主要信息进行综合概括。

(2分)

9.请用简洁的语言对材料三的图案进行解说。

(2分)

(二)名著阅读(4分)

【文段一】以后可忘却了,大概也和现今的国粹保存大家的议论差不多。

但我对于这中西学堂,却也不满足,因为那里而只教汉文,算学,英文和法文。

功课校为别致的,还有杭州的水是书院,然而学费贵。

【文段二】总觉得不大合适,可是无法形容由这不合适来。

现在是发现了大致相近的字眼了,“乌烟瘴气”,庶儿乎其可也。

只得走开……于是毫无问题,去考矿路学堂引去了。

10.

(1)上面两个文段出自名著《__________________》,讲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人名)求学期间的两次心理变化,体现了他对新时代、新思想的追求。

(2分)

(2)请从下列项三项中,参照示例,联系名著内容谈谈所选人物的追求。

(2分)

①简·爱(《简·爱》)②祥子(《骆驼祥子》)③“红小鬼”(《红星照耀中国》)

【示例】唐僧在两天取经途中历经重重磨难,但始终坚持造福众生的追求,最终取回三藏真经。

(三)书写与鉴赏(4分)

11.请仔细观察下边的字帖,从中挑选出八个不同的汉字,用正将它们书写在田字格中。

(2分)

12.晋代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的作品《兰亭集序》,点画生动,端庄典雅,气韵流畅,集雄强与优美于一体,达到了书法“中和之美”的极致。

下列属于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图。

(2分)

甲乙丙

三、阅读(13~25题,共38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4题。

(4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鳌,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3.题目“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怀”包含哪些内容?

(2分)

14.“何处望神州”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

(12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释】①哺糟啜醨(chuòlí):

吃酒糟,喝薄酒。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念无与为乐者念:

(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3)盖竹柏影也盖:

(4)皆可以饱: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17.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8.乙文中说“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

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这两句话?

(3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1题。

(9分)

多读多写

①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多读多写,长期积累,不能速战速决。

②俗传一句玩笑话,“千古文章一大抄”,就读他人文章以学习表达方法说,这句话却有相当的道理。

一种意思,可用的表达方式(词语及其组织)不只一种,但不管其中的哪一种,都是由前人习用的框架描画或脱化而来。

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这是多读作用的初步,因而笔能达意。

③进一步,多读,熟悉各种表达方式,领会不同笔调的短长轻重,融会贯通,还可以推陈出新,把意思表达得更圆通,更生动。

④多读,所学又不只是表达方面,还有内容方面,这包括两种情况。

一种是吸收“思想”。

学作文,由不会而变为会,由不好而变为好,既要能写,即顺利达意,又要有所写,即有值得写的内容。

这内容,说是思想也好、知识也好,至少就初期说,面壁自然悟不出,自己观察研究也所得有限。

要有、就不能不吸收別人的,吸收的方法,主要当然是“读”。

还有一条理这条理,成文之前就要有那就是思路的条理,也就是想得头是道,才能写得头是道,这思路的条理也是渐渐培养成的,而培养之道,我个人的经验,就一般人说,主要是来自“学”,即读他人的。

其次才是“思”、因为思,至少就早期说,绝大部分是顺着他人(所读之文)的路子走的。

⑤多读,熟了,积蓄在两方面增多,既有内容可写,又熟悉如何表达,作文的困难自然就没有了。

这样,专靠多读,不多写是不是可以呢?

据我所知,有的人,读的方面修养很高,却不轻易动笔,间或动笔,像是功夫还是相当纯熟。

这或许就是俗语说的,“热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或者引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吧?

我想这意思并不完全对,或者说,话说得过于简略,以致我们理解得不全面。

事实是,就是不轻易动笔的人,以及“读书破万卷”的杜甫,至少在学习的时期,也是既勤读又勤写的。

读而不写,读多了,自然会写的事是没有的。

多写的作用也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读来的熟悉,必须通过自己的笔才能明朗、巩固,成为熟练。

另一方面,写不只随着思路走,还是整理思路的过程,必须常写,内容才可以精粹,更有条理。

⑥生而好之者也许没有,培养而成为书淫、诗癖的却所在多有。

我还记得老师行辈中的一些人,他们亲口说,“多年了,工作之暇,如果眼前没有书,手里没有笔、总觉得没着没落.”就这样,他们有的未及上寿,一生却读了古今中外无数著作,写了上百万字。

他们没觉得烦腻,反以为乐,原因就是多年如此,成了难于改变的习惯。

准此理,多读多写并非难事,办法是养成习惯,使之成为乐趣。

(选自张中行《作文杂谈》,有删改。

19.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空白处补充完整。

(4分)

20.第⑤段引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目的是什么?

(2分)

21.结合自己的读写经历,说说多读多写的好处。

(3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2~25题。

(13分)

我所见的叶圣陶

①我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

②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

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

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少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

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

“这个弄不大清楚了”这样就过去了。

③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

他辛辛苦苦保存着的《晨报》副刊,上面有他自己的文字的,特地从家里捎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

当他和我同时发现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

“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

”我是至今惭愧着,因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

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矫揉造作而成。

④我到杭州教书,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

圣陶来信说:

“我们要痛痛快快游西湖,不管这是冬天。

”他来了,教我上车站去接。

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

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

我常想,他好好像一个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

必须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

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

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下湖,有时只喝喝酒。

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

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

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

”他皱眉道:

“一定要去么?

等一天吧。

”后来始终没有去。

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

⑤那时他小说的材料,是旧日的储积;童话的材料有吋却是片刻的感兴。

如《稻草人》中《大喉咙》一篇便是。

那天早上,我们都醒在床上,听见工厂的汽笛;他便说:

“今天又有一篇了,我已经想好了,来的真快呵。

”那篇的艺术很巧,谁想他只是片刻的构思呢!

他写文字时,往往拈笔伸纸,便手不停挥地写下去;开始及中间,停笔踌躇时绝少。

他的稿子极清楚,每页至多只有三五个涂改的字。

他说他从来是这样的。

每篇写毕,我自然先睹为快;他往往称述结尾的适宜,他说对于结尾是有些把握的。

看完,他立即封寄《小说月报》;照例用平信寄。

我总劝他挂号;但他说:

“我老是这样的。

”他在杭州不过两个月,写得真不少,教人羡慕不已。

《火灾》里从《饭》起到《风潮》这七篇,还有《稻草人》中一部分,都是那时我亲眼看他写的。

⑥十六年一月,我路过上海,许多熟朋友和我饯行,圣陶也在。

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

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也跟着。

到了一处,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

圣陶不是个浪漫的人,但他能了解别人,能谅解别人。

那晚快夜半了,走过爱多亚路,他向我诵周美成的词,“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我没有说什么;那时的心情,大约也不能说什么的。

我们到一品香又消磨了半夜。

这一回特别对不起圣陶;他是不能少睡觉的人。

他家虽住在上海,而起居还依着乡居的日子;早七点起,晚九点睡。

有一回我九点十分去,他家已熄了灯,关好门了。

这种自然的,有秩序的生活是对的。

那晩上伯祥说:

“圣兄明天要不舒服了”想起来真是不知要怎样感谢才好。

⑦第二天我便上船走了,一眨眼三年半,没有上南方去。

信也很少,却全是我的懒。

我只能从圣陶的小说里看出他心境的迁变;这个我要留在另一文中说。

(选自朱自清散文集《背影》,有删改。

2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

(3分)

23.说说你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3分)

他皱眉道:

“一定要去么?

等一天吧。

24.文章第⑤⑥段详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两部分内容?

(4分)

25.为什么本文的标题是“我所见的叶圣陶”,而不是“我所知道的叶圣陶”?

(3分)

四、作文(50分)

26.请以“肩膀”为题,写一篇文章。

(50分)

要求:

(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3)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4)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语文知识积累(1~6题,每题2分,第7题8分,共20分)

1.B(炽热chì;沙砾lì)

2.D(A.入木三分;B.川流不息;C.轻歌受舞)

3.A

4.D(“能否搞好”和“提高”两面对一面,搭配不当)

5.C

6.C(表达了艾青对祖国深沉的爱)

7.

(1)泪落沾我衣

(2)枯藤老树昏鸦(3)匹夫不可夺志也(4)教然后知困

(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综合性学习(8~12题,共12分)

(一)(4分)

8.(2分)近年来云南省采取多项(有力、全面、到位)举措保护生物多样性(1分),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呈现出向好的发展态势)(1分)。

9.(2分)答案示例:

水滴(种子)型图案象征生命之源;图案包含人、鸟、鱼、兽、虫、花、水等元素,寓意人与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和谐共生;图中的小女孩身着民族服装,意指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省份;图案设计理念来自于中国的剪纸艺术,体现中国民间文化魅力;图案右下方的印章,说明大会将在中国昆明举行(展现了中国独具特色的印章文化);图案背景布满甲骨文,彰显中国文化特色。

(答出2点即可满分)

(二)(4分)

10.(4分)

(1)(2分)朝花夕拾(1分)鲁迅(周树人)(1分)

(2)(2分)答案示例:

①简·爱是位不甘忍受社会压迫、努力追求自由平等的女性,她不惧与罗切斯特先生社会地位悬殊,勇敢追求爱情。

②祥子追求幸福生活,想要凑钱买一辆洋车,在烈日和暴雨下拼命奔波。

③“红小鬼”追求平等,他们虽然年纪很小,却事事参与,并不认为自己应该受到优待。

(追求的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可以得2分;只写出目标,或只写出具体内容,得1分;脱离选项作答不给分。

(三)(4分)

11.(2分)略。

(视临写与原帖的接近程度给分;将繁体字写成相应的简化字亦可,要求书写端正规范)

12.(2分)甲

三、阅读(13~25题,共38分)

(一)(4分)

13.(2分)感叹历史兴亡之事;表达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朝廷表示失望和愤慨;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

(答出两点即可满分)

14.(2分)以问句开头,引发怀古之情思(1分);奠定全词悲壮深沉的感情基调(1分)

(二)(12分)

15.(2分)

(1)念:

考虑,想到

(2)相与:

共同,一起

(3)盖:

大概是(4)饱:

吃饱(使……饱,让……饱)

16.(4分)

(1)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2分)

(2)如果有可以观赏(观看)的地方,都可以获得快乐。

(2分)

17.(3分)

示例一:

景物特点鲜明(1分),“积水空明”等句传神地写出了月色的澄澈透明(1分),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1分)。

示例二:

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1分),用竹柏的影子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明亮(1分),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1分)。

示例三: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院中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l分),生动形象地写出月色的澄澈明净(1分),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1分)。

示例四:

“交横”(“空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皎洁明澈(2分),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1分)。

18.(3分)①在苏轼的眼中,月色(竹柏影)是可观(美好)的(1分)(如学生引用“月色入户”或“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给1分)。

②苏轼受到贬谪,(在承天寺中)与友人一起漫步闲庭(欣赏月下美景)(1分),愁绪得到排遣(感受到快乐)(1分)(学生如引用“欣然起行”“相与步于中庭”等句,不作解说,给1分)。

(三)(9分)

19.(4分)

(1)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多读多写,长期积累(不能速战速决)。

(2分)(只答到关键词“多读多写”得1分,漏答“长期积累”扣0.5分,学生答“多读多写并非难事,办法是养成习惯,使之成为乐趣”,给1分。

(2)吸收“思想”(1分)(引号可写可不写。

)(3)整理思路(1分)(答到“常写使内容精粹”或“常写使内容更有条理也可得1分。

20.(2分)目的是证明“读而不写,读多了,自然会写的事是没有的”(既要多读,又要多写,才能真正会写)。

(可以用原文回答,也可以归纳概括,意对即可,只答到“多读多写”给1分。

21.(3分)示例:

我读了《哈利·波特》,尝试写了几篇魔幻小故事,这些故事得到同学们的喜爱和称赞,我的读写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我享受了读写的快乐)。

(叙述经历2分;好处可以是具体指向,也可以是感受、体会,1分。

(四)(13分)

22.(3分)大家聚谈时他总是在听;不参与辩论;大家喝酒发议论时,他照例沉默;朋友和他开玩笑,他仍微笑沉默。

(答出三点即可满分。

23.(3分)句中“皱眉”表现叶圣陶心中不情愿(1分);他心里已经有了决定,但又不愿直接拒绝朋友的建议,因而用了较为委婉(设问)的语气(1分);表现出他反对形式主义(清高、天真、纯真、孤傲、任性)的性格特点(1分)。

24.(4分)第⑤段详写叶圣陶的创作过程(1分),表达作者对他出众写作才华的赞赏和羨慕(1分);第⑥段详写叶圣陶与朋友为“我”饯行时的情形(1分),表达作者对他珍视友情的感激怀念之情(1分)。

(结合文意,言之成理即可。

25.(3分)因为本文始终都在写作者亲眼所见、亲自接触的叶圣陶(2分),“见”比“知道”更直接,因而作者笔下的叶圣陶更真实客观(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可信)(1分)。

(结合文意,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四、作文(5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