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关于五四运动100周年》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6096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关于五四运动100周年》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关于五四运动100周年》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关于五四运动100周年》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关于五四运动100周年》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关于五四运动100周年》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关于五四运动100周年》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关于五四运动100周年》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关于五四运动100周年》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关于五四运动100周年》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关于五四运动100周年》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关于五四运动100周年》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关于五四运动100周年》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关于五四运动100周年》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关于五四运动100周年》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关于五四运动100周年》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关于五四运动100周年》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关于五四运动100周年》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关于五四运动100周年》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关于五四运动100周年》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关于五四运动100周年》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关于五四运动100周年》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docx

《高考语文《关于五四运动100周年》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关于五四运动100周年》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关于五四运动100周年》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docx

高考语文《关于五四运动100周年》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

《关于“五四运动100周年”》2019年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被误读的梁启超

确切的说,梁启超是五四运动导火索的点火人、第一发起人和核心领导人,是将中国推向巴黎和会并取得一系列外交权益的关键人物。

1919年5月3日,梁启超还就巴黎和会的相关事宜给汪大燮、林长民发去了数封密电,而密电的内容之一,即是要求国内掀起抗议巴黎和会的国民运动的浪潮,这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总爆发。

在诸多导致“五四”爆发的原因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即是“一战”。

然而,在当时纷繁复杂的政局中,几乎很少有人能意识到“一战”之于中国及世界的重要性。

梁启超是当时推动中国参加“一战”的积极主张者和推动者,而段祺瑞,则是中国参加“一战”的积极执行者。

为了开启国民意识,梁启超甚至于1914年还在袁世凯统治时期就专门撰写了一部世界经典历史著作《欧洲战役史论》,这部著作只用了十几天时间即告完结,目的就是为了开启民智。

梁启超在该书“序言”中指出:

“今之战,殆全世界人类相互之战也,与一域中国与国相互之战既异,与一国中人与人相互之战更异”。

梁启超撰写此书意在指出,欧洲战役也即世界战役,它将世界各国连成了一个整体,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唯有参加此战役,方能提高其国际地位。

除此之外,梁启超还在各大报刊及演讲、条陈中,屡次向袁世凯政府建言,力主中国对德宣战。

之所以主张中国对德宣战,乃是因为梁启超当时已预料到,德国必败,协约国必胜,而“以此为增进我国际地位之极好时机”,也就是说,中国可以借此收回此前在外交中失去的权益。

然而,由于出于个人权力的考虑,袁世凯不顾众人反对,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其中即有割让本属德国占领的中国山东青岛与日本,为了不得罪日本和德国,袁世凯拒绝中国对德宣战,使得中国一再丧失参战的有利时机。

直到袁世凯下台,段祺瑞执政时期,段祺瑞力邀梁启超入阁,此时,梁启超本已萌生退意,绝意仕途,然为了使中国参加“一战”,梁启超决定再入内阁,这是梁启超与段祺瑞政府合作的先决条件。

梁启超入阁之后,即开始力促段祺瑞参加“一战”。

“一战”结束后的事实也证明,“一战”之于中国,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且,在对德战争中,段祺瑞政府还组建了以徐树铮为将领的边防军,一举收复了被苏俄掠夺的外蒙古,这在中国领土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

如果中国没有参加“一战”,便不可能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梁启超也不可能有和会顾问身份列席会议,甚至今天的中国,也难以成为可以与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相抗衡的政治大国,当然,也不可能促使五四运动的爆发。

从这个角度来说,“一战”、国民运动、五四运动,这之间形成了一个紧密的链条。

而这些链条的最主要联结者就是梁启超。

梁启超积极支持中国参加“一战”,体现了他的世界主义思想与国家主义思想的融合。

也就是说,梁启超将他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统摄在了他的世界主义思想中。

这是梁启超的伟大之处。

现在的一些研究中,都将梁启超的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思想对立起来,甚至认为梁启超的思想前后经历了由世界主义到国家主义、又由国家主义向世界主义的转变和反复,并据此而认为梁启超是一个“善变者”。

事实上这是对梁启超的误解。

梁启超一直以来的一个核心思想和立场就是爱国。

某种程度上说,将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混为一谈,是今日思想界存在的一大误区。

也正因如此,才使得我们对五四运动的性质产生了误判。

五四运动是纯粹的外交运动,以及由外交运动衍生出来的社会运动,当然,这一运动后来也波及到了文化领域;而新文化运动则纯粹是知识分子导演和发起的思想文化领域的运动,运动的主体是胡适、傅斯年、罗家伦等知识分子,当然,也包括梁启超。

二者不是一回事,二者的领导人和运动主体虽有重合,但并不一致。

今天中国的历史学界和思想界,之所以不能将梁启超作为五四运动的核心领导人,并且,将梁视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保守派人士,主要原因就在于,不能对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复杂的内政外交问题及文化思想界进行理性而深度地考察,这种误读,可能还会延续很长时间。

(摘编自朱中原《作为五四“点火人”的梁启超》)

相关链接

梁启超(1873年—1929.年),男,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汉族,生于广东新会(现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

青年时期和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事败后出逃,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

巴黎和会,是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和平会议。

共27国参加,苏俄未被邀请。

会议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

实际上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

1919年4月30日,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作出最后裁决,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均让给日本,并列入对德合约。

至此中国在山东问题上的外交完全失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梁启超和段祺瑞都支持中国参加一战,但他们的合理主张被袁世凯否决了,使得中国一再丧失参战的有利时机。

B.梁启超洞察当时的国际形势,主张中国对德宣战,中国可以借此收回此前在外交中失去的权益。

C.段祺瑞政府收复了被苏俄掠夺的外蒙古,这在中国领土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

这正是梁启超从中积极外交斡旋的结果。

D.梁启超以顾问的身份列席巴黎和会,这一待遇是中国参加一战的举动赢得的,从此中国就成为可以与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相抗衡的政治大国。

E爱国是梁启超一直以来的一个核心思想和立场。

他将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统摄在了他的世界主义思想中,体现了梁启超的伟大。

2.为推动中国参加一战,梁启超都做了哪些工作?

3.梁启超为什么会被误读?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4.梁启超是五四运动导火索的点火人、第一发起人和核心领导人,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8分)

【答案】

1.选E3分,B2分,D1分。

2.①为了开启国民意识,梁启超在袁世凯统治时期就专门撰写了一部世界经典历史著作《欧洲战役史论》。

②梁启超还在各大报刊及演讲、条陈中,屡次向袁世凯政府建言,力主中国对德宣战。

③段祺瑞执政时期,梁启超本已萌生退意,然为了使中国参加一战,梁启超决定再入内阁。

(每点2分)

3.①几乎很少有人能意识到“一战”之于中国及世界的重要性,忽视了“一战”即是导“五四”爆发原因的重要因素。

②都将梁启超的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思想对立起来,甚至认为梁启超的思想前后经历了由世界主义到国家主义,又由国家主义向世界主义的转变和反复,并据此而认为梁启超是一个“善变者”。

③将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混为一谈,今天中国的历史学界和思想界,之所以不能将梁启超作为五四运动的核心领导人,并且,将梁视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保守派人士,主要原因就在于,不能对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复杂的内政外交问题及文化思想届进行理性而深刻的考察。

(每点2分)

4.要点:

深刻的预见力和洞察力;开启国民意识;爱国情怀;等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傅斯年:

一个“五四”之子的道路

傅国涌

傅斯年是“五四”的产儿,他在北大求学时幸运地赶上了那个历史的节骨眼,而且成了扛大旗的人。

正是他和罗家伦等人发起成立了“新潮社”,创办了《新潮》杂志,1919年5月4日那天他是学生游行的总指挥,站在大时代的浪头上。

傅斯年曾留学英、德7年,广泛涉猎哲学、历史、政治、文学乃至物理、化学、数学和地质学等各门学科。

他首先是个史学家,然后他是教育家,青年时代他就立志“以教书匠终其身”。

他以全部热情投身于学术和教育事业,先后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任职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使这些学术、教育机构在短期内做出了举世瞩目的业绩。

“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占领东北,山河破碎的痛苦促使他发奋著成《东北史纲》,以大量可靠史料证明东北有史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站在史家的立场为民族争人格。

从1932年起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他常常在文章中称日本人为“倭人”“倭寇”“倭军阀”,坚决反对国民党政权退让、绥靖的外交政策、以土地换和平的幻想,并予以严厉抨击。

他以一个历史学家的眼光、知识分子的责任感早就洞察了日本侵华的野心,所以他认定以后中日之间的争端无论在外交上如何折冲,都不能放弃军事上的准备,“让步既极而仍无结果,则虽亡国在望,亦须抗战到底也。

傅斯年相信只有站在政府之外,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性,才能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1932年10月,陈独秀在上海租界被捕,引渡给国民党政府。

虽然他们之间有着不同的政治信仰,但这并不妨碍傅斯年立即站出来为这位北大时代的老师说话。

他在《独立评论》发表《陈独秀案》一文,热情地赞颂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功绩,称他是“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大彗星”。

胡适、傅斯年主持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的选举,当时批评国民党很厉害、完全靠近左翼的学者郭沫若、马寅初能当选为院士,而平时许多和他们关系很好、立场相近、在学术上也极有成就的人却落选了。

竺可桢日记中称赞他们“兼收并蓄”。

他们的这些做法,正是自由主义的优良传统,显示了超越意识形态、政治立场的多元、宽容的一面。

他对胡适说:

“既为读书人,则读圣贤书”,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无愧于前贤典型”。

北大老同学毛子水以赞美的口吻说他“一生代表的是浩然正气”。

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个无党无派的知识分子,但他对国民党政权的腐败、专制有过很激烈的批评,因此赢得了“傅大炮”的美名。

他以书生论政,激扬文字,粪土当朝万户侯,仅在影响巨大的民间报纸《大公报》上就发表过22篇纵论内政外交的“星期评论”。

傅斯年是20世纪的“士”,是“五四”孕育出来的新型知识分子,透过几千年历史的迷雾,他发现“以暴易暴,没有丝毫长进”,所以坚定地信仰以和平方式完成“精神上的革新”。

以学生领袖而学者、而大学校长,这不是傅斯年一个人的选择,而是“五四”那一代优秀分子的群体选择。

(选自傅国涌《傅斯年:

一个“五四”之子的道路》,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五四”时期,他努力地从古史辨和疑古思潮中拯救古史,如《左传》《国语》《周礼》,等等,他在中山大学给学生讲课时就指出,“伪造”二字,并不都能适用于被发现的古史料矛盾上,汉代儒生尤其是刘向、刘歆父子在编定文献时也许有错,但并不是故意“伪造”。

(葛小佳《重建傅斯年学术与生命的历程》)

②在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中,傅斯年站在新旧思想斗争的前沿,向封建主义发动猛烈进攻,致力于“思想革命”的活动。

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了,中华民族的危亡,使得年轻的傅斯年热血沸腾,他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以更加昂扬的斗志,率领新潮社同仁投入了这场爱国政治运动中去。

(高汉诚《傅斯年与五四爱国运动》)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斯年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在五四运动中挺身而出,他是扛大旗的人,不顾个人安危担任学生游行的总指挥。

B.在“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占领东北后,傅斯年站在史家的立场为民族争人格,坚决反对国民党政权退让,认为“亦须抗战到底也”。

C.即使与陈独秀有不同的政治信仰,傅斯年也立即站出来为这位北大时代的老师说话,颂赞陈独秀。

D.傅斯年主持中央院士的选举,将当时批评国民党很厉害、完全靠近左翼的学者郭沫若、马寅初选为院,这充分说明他坚持独立的人格。

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正确的两项是()

A.傅斯年在北大求学时参与了五四运动,参与创办了《新潮》杂志,他积极走在五四运动的前列,为五四运动摇旗呐喊。

B.傅斯年看重师生情,不计较政治信仰,热情地赞颂他的老师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的功绩,称他是“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大彗星”。

C.本文脉络清晰,结构鲜明,不回避对具体事情的记叙,重点描写传主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这种安排很好地反映了传主的思想。

D.作者多处引用传主自己的话,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恰当地呈现了传主的成就和精神,能引起读者的深度思考。

E.在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中,傅斯年站在旧思想的对立面,向封建主义发动猛烈进攻,致力于“思想革命”的活动。

7.文章标题为“傅斯年:

一个‘五四’之子的道路”,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题目内涵的理解。

【答案】

5.D

6.AB

7.①写出了傅斯年一生与五四运动的密切关系,傅斯年受五四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自己关于学术、文化与政治的基本看法。

在思想上,傅斯年站在新旧思想斗争的前沿,向封建主义发动猛烈进攻,具有坚定的道德理想担当,追求自由与民主。

在学术上,他以全部热情投身于学术和教育事业,从古史辨和疑古思潮中拯救古史,在学术、教育上做出了举世瞩目的业绩。

②形象地指出了傅斯年是“五四”孕育出来的新型知识分子,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蔡元培的北大时代黄艾禾

北大因蔡元培,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

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

1916年时的北大,虽然已经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其作为“皇家大学”的官僚气与衙门气依然浓厚。

在教员中,有不少是北洋政府的官僚,这些教师即使不学无术,也受到学生巴结,以便日后自己当官仕途方便。

陶希圣先生对那时的北大曾有这样的回忆:

“民国初年,贵族子弟仍然不少。

……两院一堂是八大胡同(当时的妓院集中地)受欢迎的重要的顾客。

一堂就是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

”北大的这种腐败名声,蔡元培早有所闻,朋友们也劝他不要去,担心他“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名声有碍”,然而蔡元培内心里已经下定决心。

实际上,“教育救国”的理念,是蔡元培自戊戌变法失败后一直坚信不移的信念。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接受了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的北大校长委任状。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赴北大上任。

据当时正在北大上学的顾颉刚的回忆,到任那天,校工们在门口恭恭敬敬排队向他行礼,蔡元培“脱下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这就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

实际上,蔡元培从来也没有把北大校长一职看作是一官职,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

蔡元培1月4日到北大上任,1月11日就呈请教育部聘任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

当时的北大,被重新分为文、理、法三科,下面再分系;文科学长,相当于文学院院长。

蔡元培与陈独秀,个性完全不同。

陈独秀锋芒逼人,而蔡元培却外圆内方,连疾言厉色都很少见。

但是蔡元培看中陈独秀的,是他的新锐和毅力。

蔡是在翻阅了十余本《新青年》后决意聘他的,一旦下定决心,就一趟趟“亲顾茅庐”。

他去陈的住处拜访陈时,因陈习惯晚睡晚起。

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

在蔡元培引进了陈独秀后,陈又引进了胡适进北大当教师。

而胡适当时不过是个连博士学位还没拿到的毛头小伙——后来,胡适在他的纪念文章里曾提到,如果没有蔡元培,他的一生很可能会在一家二三流的报刊编辑生涯中度过。

引进陈独秀与胡适,是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著名八字方针下的两段佳话。

蔡决心以这八个字来塑造北大,是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就已埋下的心愿。

在这种精神下,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

大师云集,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

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从那时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

实行教授治校,也是蔡元培在国外留学期间感悟到的。

在蔡任北大校长期间建立起教授会、评议会,各科学长由教授会公举等举措,都是对德国大学管理方法的仿效。

据时任北大教授的沈尹默的回忆,当时的评议会,由全体教授推举,约五人中选一人。

凡校中章程规律,都要经评议会同意。

讲到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就必然讲到“五四运动”。

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孕育了丰厚的文化背景,而“五四运动”本身,也直接与蔡元培相关。

1919年5月4日,在游行队伍从红楼出发之前,蔡元培曾在出口处挡了一下。

他表示大家有什么要求,他可以代表同学们向政府提要求。

但在激愤之下,学生们不肯。

5月4日当晚,北大学生群集在三院大礼堂商讨对策。

蔡元培对学生们说:

“你们今天所做的事情我全知道了,我寄以相当的同情。

”话一出,全场欢声雷动。

蔡又说:

“我是全校之主,我自当尽营救学生之责……我保证在三天之内,把被捕同学营救回来。

在社会的强大舆论压力下,被捕学生于5月7日被保释出狱。

而蔡元培却在5月8日向政府提出辞呈。

第二天,就悄然去了天津,后来回了浙江老家。

1923年之后的蔡元培,人或在海外,或在国内办大学院和中央研究院等,已不再管理北大校务,但是,北大却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

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伟大的教育家。

(选自《新闻周刊》,有删改)

8.蔡元培任校长前北大是什么样的现实?

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改造北大,从而“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

(5分)

9.同是写蔡元培引进不同风格的杰出人才,写陈独秀与写胡适的表达方法有何不同?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10.毛泽东曾赞誉蔡元培先生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重庆《新华日报》1940年3月8日)。

依据本文内容,探究本文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蔡元培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特征,请简要论述。

(6分)

【答案】

8.

(1)当时的北大非常腐败,道德沦丧;不少教员是不学无术的政府的官僚;很多学生不以学业为重,而是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

(2分)(每点1分)

(2)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坚定教育救国”的信念,针对北大当时的实际,实施“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治校方针;实行师生之间民主自由的风气;实行教授治校;同情、支持学生的爱国行为。

(3分)(本题3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9.

(1)写引进陈独秀主要通过对蔡元培细节性的行为的描写,表现了蔡元培求贤若渴的诚意和胸怀(2分)

(2)写引进胡适主要通过引用胡适纪念性的话语,侧面表现了蔡元培独具慧眼,不拘一格吸纳人才的的博大胸襟。

(2分)

10.

(1)他有人格魅力,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如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愤然辞职,不与腐朽的统治者同流合污等。

(2)他有坚定的“教育救国”的信念。

(3)他尊重学术,尊重人才,胸襟博大,容纳百川,不拒细流。

如引进陈独秀与胡适等不同风格的人才。

(4)他热爱学生。

如想方设法营救被捕的学生,对学生一片赤子之心等。

(5)他博学,学贯中西,善于借他山之石,来塑造北大。

(每条2分,答出其中的3条即可得满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这颗心燃烧了一百年

谢冕

①世纪之星陨落了,陨落在世纪终结的前夜。

她的使命已经完成,她整整燃烧了一百年!

②冰心是世纪的同龄人,也是世纪的见证人。

在这世纪钟声即将敲响之时,她把这个世纪悲喜交加的漫长的暗夜带走了,而留给我们一个新世纪的熹微的最初一线光明。

③在冰心的文学世界里,大海和母亲是支持这个文学世界全部丰富性的两个基本意象。

冰心世界中的母亲的意象,是包容在大海这个大的意象之中的。

在冰心的诗中,我、母亲、大海是三位一体的。

她曾在诗中向造物者祈求,倘若生命中只有一次“极乐的片刻”,那么,她的愿望便是:

“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春水》)。

清明月夜下的万顷碧波,荡漾着一叶扁舟,舟中是母亲,母亲怀中是我。

她一生都在用爱心关爱众生。

人类各式各样的爱中,母爱最纯真,也最伟大。

母亲对儿女之爱无须特意表现,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

子女对于母亲之爱的怀想与礼赞也如此。

这是排斥了一切势利考虑之后的无私、无邪、无欲的高贵情感。

冰心从母爱出发,推己及人一片可婉转女儿心,传达的是人间的万种柔情。

大海的博大涵容,它的宽广胸襟以装下世间万有,一切的苦厄、欢愉和忧思。

它静如明镜,动有狂澜。

在它万顷碧波、一览无际的宁静中,包蕴着震天撼地的伟力。

它的激情也是内蕴的,却是夜以继日、无日无时不在起伏涌动,若人的生命之树在常青!

诚然,这位昔日的南国闺秀,有着一颗晶莹柔婉的女儿心,对母亲、对兄弟、对友人、对弱者。

而大海的博大、雄健、恒久,却从另一面托出了这位世纪老人的高远和伟大。

④在年序上,冰心是世纪的同龄人。

在文学的经历上,冰心则是五四新文学的同龄人。

冰心说过,是五四运动那“强烈的时代思潮把我卷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使我由模糊而慢慢地看出了在我周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中的种种问题。

这里面有血有泪,有凌辱和呻吟,压迫和呼唤。

”(《从“五四”到“四五”》)冰心称这股新文化运动的思潮是“电光后的一声惊雷”,把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

冰心自述,她的创作活动始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后她开始在《晨报副刊》用白话文写作。

第一次发表小说《两个家庭》始用冰心这个笔名。

她的写作活动一直延伸到本世纪末。

所以,她不仅是中国新文学的同龄人,而且是中国新文学的一部活历史。

冰心的整个创作活动无疑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一个缩影。

她也是五四精神的集中体现者。

五四运动出现了一批狂飙突进的猛将,如陈独秀、胡适、钱玄同、蔡元培、李大钊、鲁迅和周作人等。

这些人站在时代的前列,高举文化批判的旗帜,面对中国系统而顽固的旧文化和旧礼教,指出它阻碍时代前进的保守性,以惊电迅雷的气势进行扫荡,从而开辟出一条通往光明的新路。

⑤这个让人景仰的队伍中,走着我们的冰心先生。

她是最先觉悟的那些女性中的一位。

她接受中国传统的熏陶,她又接受了教会的和美国式的教育,中西、古今文化的交汇和融合,在她那里造出了奇迹。

她起步于“问题小说”的写作,成为“文学研究会”的中坚,她的创作服膺于“为人生”的理想;她受泰戈尔的启发,首创“随感式”的无题小诗,发起和倡导了中国新诗史的“小诗运动”;她用通讯的方式写散文,她的《寄小读者》开辟了散文的新天地,一种崭新的抒情文体在她的笔下诞生;冰心还是新文学中的儿童文学的元老式的人物,她是儿童文学的热情的支持者和实践者。

冰心毕生都在这样辛勤地创造着,直到生命的晚景,她都没有放下她所钟情的手中的笔。

而且愈到晚年,她性格中潜藏的刚烈之气愈为显扬。

身居郊野,不忘天下,正气凛然,疾恶如仇。

所作短文如《万般皆上品》、《无士则如何》等,竟有匕首般的犀利!

让人不敢相信这些文章竟出自年近百岁的老人之手!

斗换星移,岁月不居,冰心走完她的百年人生长途,离我们去了。

但她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这颗星已燃烧了一百年!

她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我们永远无法企及的高雅、文采、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的精神财富。

(选自《随笔》1999年第3期)

11.文章第②段说“她把这个世纪悲喜交加的漫长的暗夜带走了,而留给我们一个新世纪的熹微的最初一线光明”,请根据文章的内容,说说冰心留给了我们哪些“光明”?

12.文章第④段是怎样叙写冰心的文学经历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3.这篇文章的结尾写道“她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这颗星已燃烧了一百年”,但文章的标题却是“这颗心燃烧了一百年”,你认为这个标题恰当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1.①冰心以她文学世界里的两个基本意象“母亲”和“大海”,留给我们以人间的万种柔情和海乃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境界。

②冰心以五四新文学的同龄人的身份,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缩影,留给我们伟大的五四精神。

③冰心毕生都辛勤地创造着,直到生命的晚景,都没有放下手中的笔,愈到晚年,她性格中潜藏的刚烈之气愈为显扬,她留给我们一种高雅、文采、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的精神财富。

【评分细则】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4分。

12.第④段主要通过引用冰心的自述来叙写冰心的文学经历。

(2分)这样写更真实地表现出冰心反抗和批判的性格,不仅使读者更真实地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