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6186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1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想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理想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理想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理想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理想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理想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理想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理想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理想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理想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理想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理想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理想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理想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理想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理想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理想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理想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理想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理想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理想1.docx

《理想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想1.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理想1.docx

理想1

理 想

课文类型:

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把握诗歌意象,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三)情感目标:

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

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

学法指导:

讨论点拨法。

用于对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

诗人在诗歌中写道: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

是指理想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

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

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

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

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2.正音、正字、释词。

3.默读。

三、感知课文内容:

1.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2.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3.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4.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5.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四、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

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

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

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

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

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

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

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

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

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

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

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

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

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

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

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

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

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

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

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

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二、研讨与赏析

(二)1、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

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

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作用是什么?

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

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

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

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

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

为什么?

提示:

层进关系。

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

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

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语言运用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

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

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

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四、布置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五、板书设计:

理 想流沙河历史意义理想是方向 人格意义 树立理想,为之奋斗人生意义

短文两篇:

《行道树》《第一次真好》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

1.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2.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能力培养点:

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情感体验点:

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体验人生第一次的真切感受。

教学重点:

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文类型:

课内自读课

教学方法:

朗读法。

通过朗读学生与文章直接对话。

学习方法:

研讨点拨法。

教学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行道树》内容。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

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

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

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

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二、朗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情况,表演自编的朗读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识记字词

三、整体感知

①思考质疑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

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交流研讨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

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

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

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

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

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四、研讨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

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

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

b.与人类的盲目和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

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五、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

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

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

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

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

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行道树张晓风

关键词:

神圣痛苦深沉

行道树原始森林同伴

(奉献者形象)沉浸在夜生活中的市民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第一次真好》

①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②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③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

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

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

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

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

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二、整体感知

①集体朗读

感悟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

②默读课文

三、独立思考,出示问题: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

好处是什么?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

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

为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猜想印证,形成解释。

四、研讨探究

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

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

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

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

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

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

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

d.详略得当:

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

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

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e.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

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五、研读赏析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作品的语言,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

可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供全体同学讨论。

出示问题组:

①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②“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③“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④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六、体验反思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

①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提示:

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

如舍己为人等。

②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③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④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

为什么?

七、教师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

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

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

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

八、拓展巩固: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习作:

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九、板书设计:

第一次真好周素珊

柚子树结实累累(喜悦、新奇)

十姊妹孵出小鸟(惊喜)

第一次:

新鲜刺激、回味无穷。

 

人生寓言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

1.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2.理解、积累新鲜词语。

能力培养点:

1.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2.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德育培养点:

体会寓意,培养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寓言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精美的表达。

课文类型:

课内自读课文

教学方法:

1.自读与点拨结合法。

2.延伸积累法。

学法指导:

1.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2.预习课文内容,思考寓言的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带、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白兔和月亮》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

有俗语说:

“有得必有失。

”其实,有失也比有得。

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生身受累。

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

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

二、简介寓言:

寓言:

文学体裁的一种。

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

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三、整体感知: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四、体味感知: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

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五、探讨研究:

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六、拓展延伸:

1.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

2.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

3.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

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

七、巩固练习:

第一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落难的王子》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正确把握好人生的得与失。

不仅如此,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

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

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

二、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思想上令人发省,而且在情节安排上也值得我们学习,具有普遍的意义。

通读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思考品味:

1.“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到我的头上,我可受不了!

”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有什么意义?

四、问题探究:

1.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王子是怎样落难的?

作者这样便偏故事情节有何用意?

王子落难你认为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3.“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当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

4.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5.只有落难后才会变得坚强,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五、拓展延伸:

与《白兔和月亮》进行比较阅读。

1.在主题上,两片语言都是些人生态度的。

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则主要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后则写人受难后的状态;

2.在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

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

3.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叙事为主。

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后则重在叙事。

六、体验反思:

1.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我们应怎样对待?

2.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

3.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悲大喜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坚强的意志?

七、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人生启示。

我们知道了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

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八、巩固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作文训练:

《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九、板书设计:

人生寓言周国平

白兔和月亮心旷神怡地赏月诸神赏赐

(主题词:

得失之患)接着不安心痛如割请求撤销

落难的王子寓意:

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坚强起来。

 

我的信念

1、课型:

 讲授课

2、执行人:

苟小琳

3、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质朴、真诚的语言。

(2)学习从不同角度把握主要内容,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

(3)从文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磨练意志,学会生活,热爱科学。

教法设计:

讲授、讲析

学法指导:

探究法、发现法

4、教学目标:

表1—1课目内容分解表

知识点

学习水平

识记

理解

应用

1.新词:

固执、鞭策、盛名、报酬、奢望、蹂躏、呵责、懊恼、沉醉、迷醉

2.重点句子: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3.学习本文质朴、真诚的语言。

4.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与她性格特点的联系。

5.从文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磨练意志,学会生活,热爱科学。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知识点3。

(2)难点:

知识点5。

5、表1—2学习水平描述表

知识点

学习水平

描述语句

行为动词

新鲜词句

识记

识记新鲜词句

记住

语言

学习

积累、理解语言

理解、运用

主题

理解

理解文章主题

理解

6.教学媒体的选用和组合

(1)本课为讲授课,语言点:

为了让学生掌握该课生词和语句,能较好的练习,在选用媒体时考虑了板书、投影和录音机。

(2)教学媒体的选用如表1-3所示。

表1—3媒体选用情况表

知识点

媒体类型

媒体的内容要点

媒体的教学作用

使用方法

1

板书、投影

新鲜词语的音形义

引入课文教学

视听、讲解

2

投影、板书

重点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

视听、讲解

3

板书、投影

课文的朗读及表达

加深印象

讲解、操练

4

小黑板、投影

练习

检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强化训练

练习、反馈

5

投影

练习课文朗读

巩固、训练

朗诵表演

7.教学过程:

(1)学生值日生报告(复习)

 

 

 

8.板书设计:

我的信念玛丽·居里

 

 

10《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

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

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