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吴汉何尝杀妻语文社九年级 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6798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0课吴汉何尝杀妻语文社九年级 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10课吴汉何尝杀妻语文社九年级 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10课吴汉何尝杀妻语文社九年级 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10课吴汉何尝杀妻语文社九年级 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10课吴汉何尝杀妻语文社九年级 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10课吴汉何尝杀妻语文社九年级 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10课吴汉何尝杀妻语文社九年级 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10课吴汉何尝杀妻语文社九年级 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10课吴汉何尝杀妻语文社九年级 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10课吴汉何尝杀妻语文社九年级 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第10课吴汉何尝杀妻语文社九年级 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第10课吴汉何尝杀妻语文社九年级 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第10课吴汉何尝杀妻语文社九年级 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第10课吴汉何尝杀妻语文社九年级 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第10课吴汉何尝杀妻语文社九年级 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第10课吴汉何尝杀妻语文社九年级 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第10课吴汉何尝杀妻语文社九年级 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第10课吴汉何尝杀妻语文社九年级 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第10课吴汉何尝杀妻语文社九年级 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第10课吴汉何尝杀妻语文社九年级 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0课吴汉何尝杀妻语文社九年级 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

《第10课吴汉何尝杀妻语文社九年级 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0课吴汉何尝杀妻语文社九年级 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0课吴汉何尝杀妻语文社九年级 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

第10课吴汉何尝杀妻语文社九年级九年级语文教案

第10课吴汉何尝杀妻(语文社九年级)_九年级语文教案

第10课吴汉何尝杀妻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87—90页。

文章通过作者对一个戏剧剧情的讲述提出了戏剧和历史的区别,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考察,论证了该戏剧的剧情完全不符合历史。

由此,作者提出了要正确地对待历史和历史人物的观点和自己对编写历史剧的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习利用论据说明自己的观点,学习怎样更有效地组织论证过程。

2.仔细学习作者严密的逻辑论证过程,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1.了解文章结构,找出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

2.找出作者的观点和要表达的思想、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不迷信盲从的独立精神。

   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1.学习作者论证的严密性。

2.学会利用史料有逻辑地组织自己的论据。

◆难点1.学会怎样使自己的论证更充分,更有说服力。

   2.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学突破1.将论据分类,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2.将观点中主要的分歧找出来一一论证,边破边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查阅关于吴汗的第一手资料。

2.让学生课前仔细阅读文中的文言文部分,理解其大意。

◆学生准备   -1.课前认真读懂文中的文言文,加深理解。

2.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简要介绍作者和文章风格.          1.认真听讲,记忆。

2.让学生找出文章的论点和结论。

   2.从文中找到论点并读出来。

3.让学生找出论据并进行分析。

     3.分析论据。

一、介绍作者。

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介绍作者:

邓拓,笔名马南屯,当代历

 史学家,杂文家,邓拓的杂文重史识、

 史论,旁征博引,针砭时弊,短小精

 练。

2.文章从一出戏说起,引起读者兴趣。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论点和结论,并提

 示学生:

找结论时一定要联系文章的

 题目。

从本文的题目看,主要在“何

 尝”两字上下功夫。

(要学生学会用

 自己的话概括)

1.通过听讲,对作者及其.写作风格有一个

 大致的了解,特别要记住作者的笔名。

 通过了解作者的文风,为学习本文打下

 基础。

   

2.在教师的指导下回答:

表明作者论点的

 句子在第三段第一句话。

文章就是围

 绕吴汉有没有杀妻而展开议论的。

 过分析“何尝”二字,可以看出吴汉没有

 杀妻。

 3.提问:

文章题目其实是一个设问句,

 这样用问句作题目有什么好处?

3.回答:

造成悬念,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

 且它本身就是答案,读者一目了然。

 二、分析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及作者的论据(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

作者先说许多人看过一出戏,

 以此来开头有什么好处?

2.让学生读文章的第二段,看这个戏的

 主要剧情,了解作者认为它在哪个主

 要情节上不符合历史事实,然后才能

  知道作者是怎样用论据推翻它的。

 和历史事实不符合的情节还有很多,

 试让学生概括出来。

3.提问:

和历史事实不符合的剧情很

 多,为什么作者选中杀妻这一情节展

 开论证?

组织学生讨论,并提示学生

 联系第三段思考:

这是不是无关紧要

 的,涉及到什么问题?

1.回答:

使看过的人马上想到剧情,没看

 过的人对此产生兴趣,起设趣的作用。

2.读完后对剧情有了基本的了解,概括出

 与历史事实不符合的剧情:

他娶了王莽

 的女儿,捉住刘秀报功;他与王莽有杀

 父之仇;他使王莽的女儿自刎,其母命

 令他杀妻,等等。

吴汉确实是起兵反

 莽,后来的确成为中兴名将。

3.联系第三段最后一句,回答:

作者认为

 这涉及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关系

 到历史人物的形象及其在人们心中的一

 地位。

说到底是历史观的问题。

三、分析论据.看作者是怎样论证的(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

作者的论据分布在哪几段?

2.提问:

作者从哪些书籍的原始资料中

 寻找依据?

第四段从《后汉书》中关

 于吴汉的生平中找到的有力证据是

 什么?

作者为什么不就此作出结论,

 为什么还要再查究他的家庭和夫妻

 关系呢?

从第五段找出原因,这说明

 什么呢?

   

3.提问:

作者在从《后汉书》找到了吴汉

 的生平和家庭夫妻关系之后,为什么

1.回答:

分布在第四、六、七、八段。

2.回答:

作者从《后汉书》和《东观记》寻找

 证据;他为亭长,并非总兵;而且对他和

 王莽的关系根本没提,因为作者想找出

 更有力的证明材料,想使读者更加信

 服。

这说明作者论证的严密性。

3.回答:

作者其实是在旁征博引,使读者

 更加信服,因为如果单独从一本书上找

  又举出《东观记》中的文字作证明?

 这为什么不是多余的?

4.作者在第七段介绍刘珍是为了说明

 什么?

5.第八段作者又以吴汉的人品作证,只

 有一句话,作者为什么还要引用?

 章的最后一段说出了自己对编写戏

 剧的态度,作者用“虽然……但是

 ……”,这表明作者重点强调的是前

 者还是后者?

 证据,显得缺乏说服力,这样可以使它

 们相互印证。

4.回答:

是说明刘珍的《东观记》的可靠

 性,以使读者更加信服。

5.作者从他的人品来说,是因为在封建社

 会忠孝是最大的美德,杀妻一事表明

 忠孝,一定会上书的。

这是很有力的

 推断。

最后一段作者用这组关连词,

 表明作者强调的是后者。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

   1.回答教师的提问。

2.讲解本文的论证过程。

         2.分析作者的论证过程。

3.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有效组织论据的方法。

3.学习并掌握组织论据的方法。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熟悉本文内容(约

5.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的

1.学习抓住事物特征抒发感情的方法。

2.学习本课追求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把握诗人人生理想的表达。

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2.难点是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表态、抒情的艺术技巧。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雾霭(ai3)呼啸(xiao4)嘎吱(ga1)渺小(miao3)

2。

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1)雾霭:

即雾气,气温下降时,空气中水点游在空气中。

(2)抛弃:

扔掉不要。

(3)嘎吱:

象声词,形容物体受压力而发出的声音。

(4)负债蒙恩:

欠人钱财,接受他人的思想。

3.朗读两首诗,思考自读提示。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莱蒙托夫(1814一1841)十九世纪上半叶俄国浪漫主义诗人和现实

主义作家,出身贵族。

1837年为抗议沙皇政府谋杀普希金而创作的政

治抒情诗《诗人之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目,并遭沙皇迫害,流放到

高加索。

1840年再度放逐,次年在决斗中被杀害。

他一生写过四百多

首短诗,还有长诗,长篇小说和剧本。

代表作小说《当代英雄》塑造了孤

傲的“多余人”典型毕巧林,揭示了沙皇专制社会腐朽的本质。

莱蒙托

夫是普希金现实传统的继承者,在俄国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生于加尔各

答的一个地主家庭。

父亲是哲学家和社会改革家。

曾留学英国,一生

创作丰富,有诗集50余册,中、长篇小说12部,短篇小说百多篇,剧本

二十几部,此外还有哲学、政论、回忆录、游记等著作。

代表作是诗集

《吉檀迦利)(新月集)长篇小说(沉船》(戈拉》剧本(红夹竹桃)等。

他的

作品揭露和谴责了帝国主义者,封建势力与买办洋奴的横暴,深切同情

下层劳动人民。

他继承了印度民族文学的传统,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

族风格,但也带有神秘色彩和成份情调,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发展影响

很大,鉴于他的努力创作和文学成就,1905年被授于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诗集(泰戈尔诗选)也被教育部选进高中学生必读书之列。

2.导语

“诗言志”中国人是这样认为的,外国人呢?

这节课我们便来学一

学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的(帆)和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萤火虫)看一看外

国人写诗是否也“言志”。

三、正课

(1.朗读诗歌(帆),想想诗中“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

里有宁静之邦”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理想?

讨论、明确:

孤独的帆表明是孤独的船,当然这里的船是有所指的,

它实际上是指人生的经历,人在生活的苍茫大海里漂泊、前进、会遇到

不少的风浪、曲折,可也有风平浪静“清澈的碧流”和“金色的阳光”伴

随。

孤帆渴望着暴风雨“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

静之邦!

”事实上是赞美了奋斗的人生,有作为的人总是追求理想、追求

拼搏,在追求理想中顽强拼搏,完善自己的人格,完成自我价值的体现。

因此从这两句诗中我们体会到作者追求着一种拼搏向上、奋斗不息的

人生理想。

可见外国人写诗也是在“言志”的。

2.朗读(帆)想一想“唉!

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

_乐疆!

”意味着什么?

讨论、明确:

海风呼啸,海浪翻卷。

孤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颠簸。

它还是顽强地坚持前行。

它并未被这惊涛骇浪所吓退,因为它有动力,

它有明确的目的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目的地不是“幸福”,它更

不是从“幸福”中远航,孤帆所追求的航行过程的苦与乐,这就是“奋斗”

“拼搏”,因而它不是寻找幸福”;因而它“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

3.朗读(萤火虫),想一想诗中的“萤火虫”究竟是什么?

看一看,这

首诗采用了什么人称?

这样写好在哪里?

讨论、明确:

“萤火虫”原是指一种能发光的昆虫,黄褐色、尾部有发

光器,这里诗人用以指代那些小人物,普通人。

这首诗采用了第二人称

“你”的写法、第二人称写法一般是通过这种亲切无间的对话形式、平和

的、在不知不觉中把作者的情感传导给读者,收到较好的效果。

4.看一看(萤火虫》,想一想微小的萤火虫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怎样理解“你仅仅服从了/你内在的力量”的含义?

讨论、明确。

“萤火虫”小昆虫,本意指代普通人,小人物,这首诗是

通过“董火虫”告诉读者,“尽管我们是普通人,小人物,我们也不要气

馁,只要我们发挥了自己的一份潜能、对社会、对国家尽了我们应尽的

责任,我们便可以骄傲,这便是这首诗给予我们的人生启示。

“你仅仅

服从了/你内在的力量”含义是:

”萤火虫毕竟是小昆虫,它自身的发光原

是极其低微的,这并不是蛮火虫的过错。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这绝

对不能怪罪这个人,小人物,普通人能力低对社会作用小,这是无可厚

非的,我们用不着,因为能力低而丧失对人生的追求。

只要我们凭自己

的努力,尽了能力那就行了,“因为宇宙一切光芒,/都是你的亲人。

5.读一读两首诗,找一找这里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讨论、明确。

拟人修辞方法:

如“桅杆弓着身子在嘎吱作响……”不

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你多么快乐地展开你的翅膀!

四、小结

“诗言志”古今中外豪无例外,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一些诗,全是新

诗,尽管年代不同,国籍、地域不同但诗人通过诗的语言,总是给了我们

一些启示,或是对黎明深情的呼唤,或是生与死深刻的思考,或是赞美

革命圣地,或是对儿童的寄语,或是对人生拼搏的渴望,或是对小人物

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赞美,读这些诗,至少让我们知道了诗有表层的含

义,更有诗人通过形象来启发我们了解的深层含义,这些知识将随着我

们阅读诗歌数量的增多,一点一滴的培养感悟能力,终有一天我们的能

力将不仅会欣赏诗歌,也许也能用诗的语言表达一下我们的情感吧。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暮色()束缚()招募()

搏斗()羡慕()博士()

(二)阅读(致橡树》,回答问题。

致像树

舒婶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我;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你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溯、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霓、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977.3.27

注①选自(诗刊)1979年第4期。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

建省福州市人。

当代女诗人。

②凌霄花:

又名“紫葳”,木本安生。

攀援它物而上升,高可数文。

夏秋开花,橙红色。

③木棉:

常绿乔木,产于热带,高可数十丈。

二.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炫耀()痴情()衬托()戟()

霹雳()流岚()虹霓()

2诗中的橡树、木棉各自代表了什么?

3.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

4.试归纳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5.外国诗两首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mu4mu4mu4fu4bo2bo2

(二)1.xuan4chi1

chen4ji3pi4lan2ni22.橡树是男性阳刚气概的赞美,木棉则是对女性柔

韧气质的刻画3.象征手法4.诗人通过象征手法,用内心独白

的方式,表达了对一种富有时代气息的爱情观的追求,即相互独立,平

等,又紧密结合,互相依存。

5.外国诗两首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蒲柳人家》的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小说情节场景。

深入研讨.把握人物性格,体会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

  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

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

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刘绍棠简历

  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

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

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

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

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

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

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长篇小说,《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散文短论集,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

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

  擀(gǎn)    剜(wān)      腌赞(āzā)  到气(dáo)

  唿(hū)哨   咯(kā)吧     呱(gū)呱坠地

  荣膺(yīng):

光荣地获得。

膺:

承受,承当。

  隐匿(nì)隐藏、躲起来。

  一气呵成:

①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

②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如坐针毡(zhān):

  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影影绰绰(chuò):

模模糊糊,不真切。

  望眼欲穿:

形容盼望殷切。

  2.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思考:

  

(1)小说通过充满稚气、机灵顽皮的何满子的眼睛,勾勒了京东北运河边上农民的性格命运。

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课文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

那么,他们两人鲜明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2)作者用了哪些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

请画出有关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1)作者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的音容笑貌、喜怒悲乐。

奶奶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因为年轻纤夫的无理,她大打出手,赶得纤夫纷纷落水。

她那刚直不阿、如火如荼、危急相扶、困厄相济的性格,透出了庄稼人的凛然正气。

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中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

爷爷何大学问的外号带有戏谑的性质。

他貌似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松,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

同时善于讲故事,想象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得了“何大学问”的外号。

而为了和这一外号相称,他还真穿起了长衫,说话也咬文嚼字起来,让人忍俊不禁。

  

(2)奶奶:

“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

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奶奶的怒气和力气,泼辣无比的性格跃然纸上)

  “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爷爷:

“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他这个人,不知道钱是好的,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所以出一趟口外挣来的脚钱。

到不了家就花个精光。

  3.学生揣摩品味独具魅力的小说语言。

  教师提示:

小说的语言运用非常有特色。

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时,一方面,作者采用了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

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

“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

另一方面。

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如:

“何满子的爷爷,官讳已不可考。

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号,北运河两岸,占北口内外,在卖力气走江湖的人们中间,那可真是叫得山响。

”句中“官讳”是书面语,“叫得山响”是民间口语,二者结合给小说增添了幽默诙谐色彩。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精彩的语句、段可作摘抄和背诵。

  四、深入研读,体会小说的艺术风格

  1.学生感情诵读,体会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

  教师提示:

小说《蒲柳人家》真切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人情世态、生活风习。

确如一幅风俗画,情致缠绵。

如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大红肚兜、长命锁;洗三百家衣,何大学问的走西口等都别具魅力,历历如绘。

  2.学生联系阅读体验,合作探究:

  《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作。

那么,你认为它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联系熟悉的占典文学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说岳全传》等,进行比照、交流,教师点拨:

  小说的民族气派和民族作风,主要体现在:

  首先,从人物形象来说,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

这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和爷爷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乃至为人做事的方式上,都显示了作品的民族本色。

  其次,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

小说中如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威震占北口等传奇笔墨正是典型的占典传统的继承。

另外,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

小说的结构得《水浒》神韵,即前几节分别介绍一位人物,最后由望日莲的故事将人物串联一起。

再如多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也正是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

  总之。

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3.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小说的独特魅力。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丰富深厚的民族传统和浓郁的水乡风情,孕育了刘绍棠高度独创的乡土文学。

“我要一生一世讴歌生我养我的劳动人民”(刘绍棠语),这满怀的率真之情,恰是我们解读乡土创作情感的一把钥匙。

透过小说的渲染,我们洞察人物,更能观照那曾经鲜活演绎着的社会生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乃至将来,生活的底色都是鲜亮的,文艺也是如此。

只要我们用心去品读。

  六、布置作业

  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是我国古典小说常见的表现手法。

请你运用这种手法,描绘生活中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力求传神,有文采。

  板书设计

  蒲柳人家

  刘绍棠

  “一丈青大娘”:

  泼辣大胆 刚直不阿

  口苦心甜 溺爱孙儿 民族作风

  “何大学问”:

民族气派

  侠肝义胆  仗义轻松

  慷慨豁达 爱打抱不平

东庐中学师生讲学稿

年级:

初三科目:

语文执笔:

向志燕审核:

审核:

初三语文备课组

课题:

我的叔叔于勒  课型:

新授 讲学时间:

05年11月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2、学习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3、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的利已主义人生观。

学习重点:

学习通过人物表情、行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变化和性格特征的写法。

 

学法指导:

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小说的重要人物,分析其性格,再归纳主题。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走近莫泊桑: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拮据(      )  栈桥(      )煞白(      )  撬开(      )

 诧异(      )  牡蛎(      )别墅(      )  皱纹(      )

 褴褛(      )  阔绰(      )女婿(      )  嘟哝(      )

3、问题与思考:

①、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有哪些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②请你用类似“盼于勒”这样的三字短语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二、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小说中有哪些人物?

他们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

 

 

2、复述故事情节。

(复述时注意事件的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