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数学史选讲课的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896842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新课程数学史选讲课的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新课程数学史选讲课的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新课程数学史选讲课的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新课程数学史选讲课的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新课程数学史选讲课的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高中新课程数学史选讲课的教学设计.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新课程数学史选讲课的教学设计.doc

《高中新课程数学史选讲课的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新课程数学史选讲课的教学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新课程数学史选讲课的教学设计.doc

高中新课程数学史选讲的教学设计

继山东、广东、海南、宁夏4省(区)的试验之后,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

新课程的选修系列3-1“数学史选讲”并不是高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要不要教?

教什么?

怎么教?

这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为此,我们对“毕达哥拉斯多边形数”这一专题的教学作了设计,并利用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师培训的机会,就此对即将实施新课程的某地区的高中数学骨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高中数学教师对数学史专题教学设计的看法,为数学史选修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1“毕达哥拉斯多边形数”的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抽象概括、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

对于“数学史选讲”的教学,强调“要讲史实,更重要的是通过史实介绍数学的思想方法”。

“毕达哥拉斯多边形数”的教学设计就是基于以上理念和要求进行的。

先展示有关毕达哥拉斯的图片(如图1),让学生注意观察毕达哥拉斯身后的三角形图案,提出问题,引出知识点——毕达哥拉斯多边形数的概念。

给出前几个三角形点阵(图2),让学生观察它们的规律,归纳出第10个点阵、第n个点阵共含几个点?

接着,引入三角形数概念,介绍历史背景知识,并引导学生类比钢管垛模型,图1毕达哥拉斯

推导第n个三角形数的一般公式(图3),指出毕氏学派已经获得前n个自然数求和公式。

图2三角形数1、3、6、10

图3三角形数公式的推导

再给出前几个正方形点阵(图4),让学生观察它们的规律,归纳出第10个点阵、第n个点阵共含几个点?

引入正方形数概念,并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数的构造规律(图5),推导第n个正方形数公式,指出毕氏学派已经得到奇数和公式。

图4正方形数1、4、9、16

图5正方形数的两种构造:

连续奇数之和与两个相邻三角形数之和

再给出前几个长方形点阵(图6),让学生观察它们的规律。

进而让学生归纳出第10个点阵、第n个点阵共含几个点?

接着,引入长方形数概念,并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数的构造规律(图7),推导第n个长方形数公式,指出毕氏学派已经发现这种形数。

图6长方形数2、6、12、20

图7长方形数的三种构造:

连续偶数之和、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数之和

与一个正方形数及其一边的和

然后,引入五边形数和六边形数概念,并引导学生观察构造规律(图8、9),推导第n个五边形数和六边形数公式:

并指出:

晚期毕达哥拉斯学派成员尼可麦丘(Nicomachus,60?

~120?

)等讨论了这两种数以及边数更多的数。

图8五边形数1、5、12、22

图9六边形数1、6、15、28

让学生从构成三角形数、正方形数、五边形数、六边形数的等差数列中归纳出构成k边形数()的等差数列的公差与通项,进而让学生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求出第n个k边形数的公式

在讲完多边形数概念后,让学生探索下面有关多边形数问题。

如果课内时间不允许,可以让学生分组来完成后两个问题,并于以后的选修课上交流各组的探究成果。

问题1观察图10,写出正方形数与三角形数或长方形数之间的关系式。

历史上,早期毕达哥拉斯学派可能已经知道,任何一个三角形数的8倍加1是一个平方数;后来普鲁塔克(Plutarch,1世纪)提到过这个定理,丢番图(Diophantus,3世纪)也曾运用过这个结果。

问题2仔细观察三角形数、正方形数、五边形数、六边形数等构成的数表,研究k边形数与k-1边形数之间的关系。

可结合图11进行。

三角形数:

13610152128364555…

正方形数:

149162536496481100…

五边形数:

15122235517092117145…

六边形数:

161528456691120153190…

七边形数:

1718345581112148189235…

……………………………………………………………………………………

图10正方形数与三角形数图11k边形数与k-1边形数

历史上,晚期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成员尼可麦丘(Nicomachus,60?

~120?

)已经发现:

第n个k边形数等于第n个k-1边形数与第n-1个三角形数之和。

问题3能否从正方形数的构造(图12)规律中得出立方数与奇数之间的关系?

并进一步探索三次幂和公式。

图12正方形数与立方数之间的关系

历史上,尼可麦丘(Nicomachus,60?

~120?

)已经发现第一个奇数1是立方数13,第二、三两个奇数3、5之和是立方数23,第四、五、六三个奇数7、9、11之和是立方数33,等等,他在《算术引论》中介绍了上述规律。

2教师对本设计的看法

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56份,调查结果统计如下表(百分比)。

关于多边形数教学设计的观点

非常

同意

同意

比较

同意

不太

同意

不同意

完全

不同意

我对形数的教学设计很满意

8.9

48.2

41.1

1.8

0

0

若开设数学史选讲,我会采用该设计

8.9

41.1

46.4

3.6

0

0

该设计中的知识内容我都能够讲授

12.5

32.1

41.1

10.7

3.6

0

该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10.7

37.5

44.6

5.4

1.8

0

该设计能使学生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

19.6

58.9

21.4

0

0

0

该设计体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

10.7

48.2

35.7

5.4

0

0

该设计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17.9

44.6

26.8

10.7

0

0

该设计的内容偏难

5.4

19.6

44.6

26.8

3.6

0

关于形数应用的例子应该更多一些

7.1

48.2

32.1

12.5

0

0

关于形数的应用,应举一些与高考题类似的例子

10.7

44.6

30.4

12.5

1.8

0

该设计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列有关内容的理解

16.1

44.6

30.4

5.4

0

0

从教学内容来看,98.2%的教师对形数的教学设计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96.4%的教师表示自己若开设数学史选修课,会采用该设计。

85.7%的教师表示自己有能力讲授该设计中的知识内容。

92.8%的人认为该设计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7.2%的人表示不认可。

可见,大部分教师认可本教学设计的内容设置,认为是切实可行的方案,且基本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从教学理念来看,所有教师认为本设计能使学生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等思维过程,并使他们体会到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意义。

94.6%的教师认同本设计体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

89.3%的教师认为本设计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可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设计方案获得了多数教师的认同。

从教学设计本身来看,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教学设计的内容偏难,这表明,教学内容的难度还有待于适当降低。

87.5%的教师认为教学设计中关于形数应用的例子应该多一些;85.7%的教师赞同教学设计中应该举一些与高考题类似的形数应用问题。

94.6%的教师认为本教学设计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必修课中的数列内容的理解,这说明我们可以通过在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找到一个切合点,来解决选修课内容形同虚设的问题。

3结论

虽然“数学史选讲”的教材已经出版,但要真正在课堂上讲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历史而历史、堆砌史实、照本宣科,都无异于给数学史选修课“判死刑”,背负高考压力的学生原来所抱有的兴趣也将因此而消失殆尽。

“毕达哥拉斯多边形数”的教学设计将历史知识与必修课中数列的有关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虽然讲的是历史专题,但并不是单纯的、枯燥的历史回溯,而是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亲历多边形数知识的形成过程,再现古代数学家的思维方式,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再现了历史,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因此成了“再创造”的过程。

本教学设计得到多数接受调查的中学教师的认同,表明它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据此,我们在设计其他数学史专题的教学时,可以考虑四种原则。

一是趣味性,即历史的介绍应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切忌照本宣科、平铺直叙;二是实用性,即材料的选取应注重数学思想、有助于必修课的学习,切忌为历史而历史;三是探索性,即历史的再现应采取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切忌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四是可接受性,即对于所涉及的数学知识的讲解应深入浅出,符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切忌不经加工,把“数学史选讲”课上成大学数学史的选修课。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