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导论以及国民收入核算理论题库43简答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6854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导论以及国民收入核算理论题库43简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宏观经济学导论以及国民收入核算理论题库43简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宏观经济学导论以及国民收入核算理论题库43简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宏观经济学导论以及国民收入核算理论题库43简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宏观经济学导论以及国民收入核算理论题库43简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宏观经济学导论以及国民收入核算理论题库43简答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宏观经济学导论以及国民收入核算理论题库43简答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宏观经济学导论以及国民收入核算理论题库43简答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宏观经济学导论以及国民收入核算理论题库43简答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宏观经济学导论以及国民收入核算理论题库43简答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宏观经济学导论以及国民收入核算理论题库43简答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宏观经济学导论以及国民收入核算理论题库43简答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宏观经济学导论以及国民收入核算理论题库43简答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宏观经济学导论以及国民收入核算理论题库43简答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宏观经济学导论以及国民收入核算理论题库43简答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宏观经济学导论以及国民收入核算理论题库43简答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宏观经济学导论以及国民收入核算理论题库43简答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宏观经济学导论以及国民收入核算理论题库43简答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宏观经济学导论以及国民收入核算理论题库43简答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宏观经济学导论以及国民收入核算理论题库43简答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导论以及国民收入核算理论题库43简答题.docx

《宏观经济学导论以及国民收入核算理论题库43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导论以及国民收入核算理论题库43简答题.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导论以及国民收入核算理论题库43简答题.docx

宏观经济学导论以及国民收入核算理论题库43简答题

3.假设一个妇女嫁给了其男仆。

在他们结婚之后,她的丈夫继续像以前一样照顾她,而且她也继续像以前一样养活他(但是作为丈夫而不是作为雇员)。

结婚如何影响GDP?

结婚应该如何影响GDP?

Supposeawomanmarriesherbutler.Aftertheyaremarried,herhusbandcontinuestowaitonherasbefore,andshecontinuestosupporthimasbefore(butasahusbandratherthanasanemployee).HowdoesthemarriageaffectGDP?

HowshoulditaffectGDP?

答:

当一个妇女嫁给了其男仆时,GDP将下降,下降的数量等于该男仆原先的工资。

因为GDP并不是一种完善的经济活动衡量指标,它没有包括所有的商品和服务,计算GDP必须以市场价格计算。

在他们结婚之前,双方是雇佣关系,男仆出售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这个收入将被计算在GDP中。

但结婚以后,尽管男仆继续自己以前的工作,而且妻子也继续养活他,但他们之间的支付已经不是一个市场交易的概念。

所以,支付额不再计算在GDP之中。

因此,他们的结婚将导致整个GDP下降。

如果GDP能真正衡量所有商品和劳务的价值,那么他们的结婚将不会影响GDP,因为经济活动总体没有改变。

5.解释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之间的差别。

每种情况举出两个例子。

Explainthedifferencebetweengovernmentpurchasesandtransferpayments.Givetwoexamplesofeach.

答:

(1)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像消费者一样直接购买产品和服务。

而转移支付则是政府将政府收入的一部分向特定人群进行转移,这个过程中没有商品或服务的交换。

它们的区别是:

政府购买计算在GDP中,而转移支付不计算在GDP之中。

(2)政府购买的例子:

政府购买导弹、坦克等军火扩充国家武装力量,修建公路,政府支付公务员工资提供管理服务。

转移支付的例子:

社会保障方面对老年人的支付,失业社会保险,退伍军人津贴。

3.什么是市场出清模型?

什么时候市场出清的假设是适用的?

Whatisamarket-clearingmodel?

Whenistheassumptionofmarketclearingappropriate?

答:

市场出清模型是指一种产品或服务价格的迅速调整使得该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的状态。

市场出清模型的前提条件是价格具有伸缩性。

但是,在很多实际情况下,这个假设都是不现实的,比如许多工资和价格的调整是很缓慢的。

在长期,工资和价格有伸缩性,市场出清的假设才比较适用;而在短期,价格机制因其他因素制约,难以很快使市场出清。

1.国民收入统计主要包括哪些总量?

(武大2001研)

答:

常见的国民收入统计方法主要是收入法和支出法,两种方法中国民收入统计所包含的总量不同。

(1)支出法指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等几方面支出的总和,因此其国民收入统计中所包含的总量也主要是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其中:

消费包括耐用消费品(如家电、家具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理发、旅游等),但不包括个人建筑住宅的支付。

投资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设备、住宅和存货)的支出。

资本产品和中间产品虽然都用于生产别的产品,但不一样的是前者在生产别的物品的过程中是部分被消耗,而后者则是完全转化。

资本产品的损耗中一方面包括实际的物质损耗,另一方面还包括精神损耗(指由于技术进步或者是出现了更高效的新设备而导致原设备贬值)。

存货投资指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即期末存货可能小于期初存货。

国民收入统计中的投资是指总投资,而净投资=I-重置投资。

政府购买是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支付(救济金等)不计入。

(2)收入法指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价值。

严格说来,最终产品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

因此应用收入法的国民收入统计中所包含的总量有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其中:

工资、利息、租金是最典型的要素收入。

工资中还需要包括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利息是指提供资金给企业使用而产生的利息,所以需要剔除政府公债利息和消费信贷利息;租金除了租赁收入外,专利和版权的收入也应归入其中。

利润是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红利、未分配利润等。

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盈利性组织的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

2.1990年某国的GNP为49980亿元,而GDP为50000亿元,这两个概念分别是什么含义?

为什么会有差异?

(武大2002研)

答: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的是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指的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是一个地域概念;而国民生产总值(GNP)指的是一国或地区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

出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不同的原因在于计算范围不同,国内生产总值是以地域为计算标准,国民生产总值是以国民为计算标准。

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是:

GNP=GDP+(本国居民从外国获得的收入-外国居民从本国获得的收入)。

3.什么是GDP平减指数?

什么是消费物价指数?

这二者有何差别?

(武大2003研)

答:

(1)GDP平减指数的定义。

参见概念题第8题。

消费物价指数也称零售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是反映消费品(包括劳务)价格水平变动状况的一种价格指数,一般用加权平均法来编制。

它根据若干种主要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用而编制,用公式来表示即为:

CPI=

×100

消费价格指数的优点是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资料容易搜集,能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生活的价格趋势。

其缺点是范围较窄,只包括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的这一部分,因而不足以说明全面的情况。

(2)GDP平减指数和消费物价指数都是反映物价水平变动的指标,但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别。

第一,GDP平减指数以GDP为衡量标准,反映的是一般物价水平的总体趋势;而消费物价指数只是以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为参考对象。

第二,GDP平减指数并不直接反映物价的变动,因为名义GDP的变化可能是物价因素引起,也可能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结果;消费物价指数以一组固定商品的价格变动为计算依据,比较准确地反映了物价变动趋势。

4.简述GDP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主要区别。

(华东理工大学2004研)

答:

(1)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或地区内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人们可以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即税后的个人收入。

(2)二者是不同的概念。

一般来说,GDP要包括个人可支配收入。

GDP中扣除资本耗费可得到国内生产净值(NDP)。

从NDP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了国民收入(NI)。

从NI中减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加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可得到个人收入(PI)。

而从PI中扣除税收,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

5.简述GDP与GNP的区别。

(武大2003研;东北财大2002研)

答: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它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是一个地域概念;而国民生产总值(GNP)指的是一国或地区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

国民生产总值(GNP)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它是本国国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是一个国民概念,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

例如,一个在中国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要计入美国的GNP中,但不计入美国的GDP中,而计入中国的GDP;反之,一个在美国制造业中开设公司的中国老板取得的利润是中国GNP的一部分,不是美国GNP的一部分,但它是美国GDP的一部分。

因此,若某国的GNP超过GDP,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获得的收入超过了外国公民从该国获得的收入,而GDP超过GNP时,说明的情况则正相反。

目前大部分国家都采用GDP为国民收入的核算。

在1991年11月之前,美国均是用GNP作为对经济总产出的基本测量指标。

后来改用GDP,原因是大多国家都用GDP。

同时,由于国外净收入数据不足,GDP则较易衡量,再加上GDP相对于GNP来说是国内就业潜力的更好衡量指标(本国使用外资时解决的是本国就业问题)。

当然,对美国来说,GDP和GNP的差异较小,二者使用差别并不大。

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GNP=GDP+(本国居民从外国获得的收入-外国居民从本国获得的收入)。

6.举例说明为什么间接税应计入GNP。

(上海理工大学2003研)

答:

(1)间接税是指消费者购买某些物品或劳务时,政府征收的税项。

包括一般商品的销售税、进口关税等。

GNP即国民生产总值,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这项综合经济指标未扣除生产过程中资本损耗的折旧费用,所以称为“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包含的只是最终产品和劳务,不计算生产中耗费掉的中间产品的价值。

(2)间接税应计入国民生产总值的原因在于:

间接税虽由出售产品的厂商缴纳,但它是加到产品价格上作为产品价格的构成部分由购买者负担的。

间接税虽然不形成要素所有者收入,而是政府的收入,但毕竟是购买东西的家庭或厂商的支出,因此,为了使支出法计得的GNP和收入法计得的GNP相一致,必须把间接税加到收入方面计入GNP。

举例说,某人购买一件上衣支出100美元,这100美元以支出形式计入GNP。

实际上,若这件上衣价格中含有5美元的销售税和3美元的折旧,则作为要素收入的只有92美元。

因而,从收入法计算GNP时,应把这5美元和3美元折旧一起加到92美元中去作为收入计入GNP。

7.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这三者对总支出的影响方式有何区别?

(上海理工大学2004研)

答:

(1)总支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产品和劳务的支出总和,它包括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和国外支出即净出口。

(2)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作为财政政策的工具,对总支出的影响是不同的。

首先,税收对总支出的影响。

税收是政府强制、无偿地从个人、企业手中取得的财政收入,因此税收的变动会对消费和投资产生较大影响。

比如,政府通过降低税率或一次性税减的方式减少税收,对消费者来说,其可支配收入增加,进而消费支出也会增加;对于投资者来说,减税意味着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所以也促进了投资支出。

社会总支出因此增加;反之,同理。

可见,税收对总支出的影响是间接的,并且具有反向作用。

其次,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

如购买军需品、机关公用品、政府雇员报酬、公共项目工程所需的支出等都属于政府购买。

政府购买是一种实质性支出,有着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因而直接形成社会需求和购买力,其规模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增减。

购买支出对整个社会总支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总支出水平过低时,政府可以提高购买支出水平,如举办公共工程,直接增加社会整体消费支出水平,以此同衰退进行斗争。

反之,当总支出水平过高时,政府可以采取减少购买支出的政策,降低社会总的消费支出。

可见,政府购买可以直接且正向影响总支出。

最后,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这是一种货币性支出,政府在付出这些货币时并无相应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发生,因而不能直接对总支出水平产生影响。

一般来讲,在总支出不足时,失业会增加,这时政府应增加社会福利费用,提高转移支付水平,从而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社会总支出因而增加;在总支出水平过高时,通货膨胀率上升,政府应减少社会福利支出,降低转移支付水平,从而降低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社会总支出水平。

可见,转移支付对总支出的影响是间接的,正向的。

8.在简单凯恩斯模型中,可以利用均衡条件I=S判断总产出的变化趋势。

若考虑一个包括政府部门和外国部门的经济,应怎样判断总产出的变化趋势?

(南京大学2001研)

答:

在四部门经济中,由于有了对外贸易,国民收入的构成从支出角度看就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总和,用公式表示是:

Y=C+I+G+(X—M)

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构成的公式可写成:

Y=C+S+T+

,这里,国内生产总值仍旧是所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总和,其中,T指政府的净收入,即政府全部税收与转移支付的差额,

则代表本国居民对外国的转移支付。

例如,对外国遭受灾害时的救济性捐款,这种转移支付也来自生产要素的收入。

这样,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就是:

C+I+G+(X—M)=Y=C+S+T+

,公式两边消去C,则得到:

I+G+(X—M)=S+T+

该等式,也可以看成是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因为这一等式可以转化为以下式子:

I=S+(T—G)+(M—X+

)。

这里,S代表居民私人储蓄,(T—G)代表政府储蓄,而(M—X+

)则可代表外国对本国的储蓄,因为从本国的立场看,M(进口)代表其他国家出口商品,从而这些国家获得收入,X(出口)代表其他国家从本国购买商品和劳务,从而这些国家需要支出,

也代表其他国家从本国得到收入,可见,当(M+

)>X时,外国对本国的收入大于支出,于是就有了储蓄,反之,则有负储蓄。

这样,I=S+(T—G)+(M—X+

)的公式就代表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私人、政府和国外)和投资的恒等关系。

因此,在四部门经济中,可以根据I=S+(T—G)+(M—X+

)这一公式来判断总产出的变化趋势。

9.“

”的内涵。

(武大2002研)

答:

是用支出法核算四部门经济的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公式。

它表示四部门经济的国民生产总值等于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等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1)国民生产总值(GNP)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这项综合经济指标未扣除生产过程资本损耗的折旧费用,所以称为“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包含的只是最终产品和劳务,不计算生产中耗费掉的中间产品的价值。

(2)消费C包括耐用消费品(如家电、家具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理发、旅游等),但不包括个人建筑住宅的支付。

(3)投资I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设备、住宅和存货)的支出。

资本产品和中间产品虽然都用于生产别的产品,但不一样的是前者在生产别的物品的过程中是部分被消耗,而后者则是完全转化。

在资本产品的损耗中,一方面包括实际的物质损耗,另一方面还包括精神损耗(指的是由于技术进步或者是出现了更高效的新设备而导致原设备贬值)。

存货投资指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即期末存货可能小于期初存货。

公式中的I为总投资,而净投资=I-重置投资。

重置投资指的是当年以前资本产品的折旧消耗。

(4)政府购买G为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花钱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支出。

政府购买只是政策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些部分如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都不计入GNP。

(5)净出口(X-M)指进出口的差额。

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进口。

进口应从本国总购买中减去,因为进口表示收入流到国外,同时,也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出口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口表示收入从外国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因此,净出口应计入总支出,它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10.为什么时间范围(如长期与短期)对宏观经济学如此重要?

试举例说明。

(人大2004研)

答:

时间范围对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从均衡分析方面看。

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短期表现的均衡主要是局部均衡,长期表现的均衡是一般均衡。

比如我们分析本币贬值对改善国际贸易逆差的效用中,在短期分析中,在满足一定条件,本币贬值可以改善国际贸易逆差,这是一种局部均衡,但如果时间范围扩大,则本币贬值还会通过国内吸收、收入效应等影响国际贸易情况,从而得出贬值不一定改善国际贸易逆差的结论。

第二,从经济主体反映方面看。

在短期中,宏观经济变量的作用主体比较单一,但在长期中,由于预期等作用,使短期的经济变量发生改变,甚至完全相反的改变。

这一点在总供给曲线上表现最为明显。

短期总供给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这是因为在闲置资源较多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变动带来的价格上升程度有限,从而总需求的变动带动总供给的增加。

在长期中,由于预期等因素,长期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

11.什么是国民生产总值,理解这一概念应注意什么问题?

(武汉理工大学2004研)

答:

国民生产总值(GNP)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理解这一概念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

产品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获得的。

(2)国民生产总值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N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3)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国民生产总值是计算期内(如2004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5)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本国国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

而与此相联系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它是一个地域概念。

(6)国民生产总值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中。

12.简要说明支出法核算的GDP的各个部分。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研)

答:

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

最终产品的购买者即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者。

在现实生活中,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除了居民消费,还有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及出口。

因此,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1)消费(指居民个人消费)支出(用字母C表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小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医疗、旅游、理发等)的支出。

建造住宅的支出则不包括在内。

(2)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用字母I表示)。

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

固定资产投资指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以及新住宅的增加。

因为住宅像别的固定资产一样是长期使用,慢慢地被消耗的,所以住宅建筑也属投资而不属消费。

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存货投资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因为年末存货价值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年初存货。

投资是一定时期内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资本流量,而资本存量则是经济社会在某一时点上的资本总量。

净投资加重置投资称为总投资。

用支出法计算GDP时的投资,指的是总投资。

(3)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G)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花钱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支出。

政府购买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些部分如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都不计入GDP,理由是政府购买时通过雇请公务人员、教师,建立公共设施,建造舰队等为社会提供了服务,而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不是因为这些人提供了服务,创造了价值,而是因为他们丧失了劳动能力,要靠救济生活。

(4)净出口指进出口的差额。

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进口,则(X—M)就是净出口。

进口应从本国总购买中减去,因为进口表示收入流到国外,同时,也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出口则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口表示收入从外国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因此,净出口应计入总支出,它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把上述四个项目加总,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可写成:

GDP=C+I+G+(X-M)

13.简述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核算方法。

(财政部2004研)

答:

国民收入核算的三种方法是:

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1)生产法。

最终产品价值可以等于整个生产过程中价值增加之和,因此GDP可以通过核算一定时期中的价值增加来求得,这种方法便称为生产法。

它最突出的特点是计算价值增加的总和。

所谓“增加价值”即为该企业销售价值减去买进的中间产品的价值的差价。

通过计算增加价值可以防止重复计算。

(2)支出法指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等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公式如下:

GDP=C+I+G+(X-M)

其中:

消费C包括耐用消费品(如家电、家具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理发、旅游等),但不包括个人建筑住宅的支付。

经济学中的投资I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设备、住宅和存货)的支出。

资本产品和中间产品虽然都用于生产别的产品,但不一样的是前者在生产别的物品的过程中是部分被消耗,而后者则是完全转化。

资本产品的损耗中一方面包括实际的物质损耗,另一方面还包括精神损耗(指由于技术进步或者是出现了更高效的新设备而导致原设备贬值)。

存货投资指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即期末存货可能小于期初存货。

公式中的I为总投资,而净投资=I-重置投资。

重置投资指的是当年以前资本产品的折旧消耗。

G为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支付(救济金等)不计入。

X-M为净出口,可正可负。

(3)收入法指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价值。

严格说来,最终产品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

公式如下:

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其中:

工资、利息、租金是最典型的要素收入。

工资中还需要包括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利息是指提供资金给企业使用而产生的利息,所以需要剔除政府公债利息和消费信贷利息;租金除了租赁收入外,专利和版权的收入也应归入其中。

利润是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红利、未分配利润等。

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盈利性组织的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

14.国民收入核算的三种方法。

(华中科技大学2004研;上海大学1998研)

答:

国民收入核算的三种方法是:

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1)生产法。

最终产品价值可以等于整个生产过程中价值增加之和,因此GDP可以通过核算一定时期中的价值增加来求得,这种方法便称为生产法。

它最突出的特点是计算价值增加的总和。

所谓“增加价值”即为该企业销售价值减去买进的中间产品的价值的差价。

通过计算增加价值可以防止重复计算。

(2)支出法指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公式如下:

GDP=C+I+G+(X-M)

其中:

消费C包括耐用消费品(如家电、家具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理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