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68927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docx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docx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根据教育目标规划课程计划,制定必修课的课程标准,把选修课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并颁发了与之相配套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旨在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政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按照新课程计划,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至12%。

这就意味着学校课程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

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成为许多学校教科研的重点。

今天,我们就校本课程开发谈四个问题。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

(一)校本课程是我国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

国家课程是由国家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组织专家决策、编制的课程,它注重的是教育的基础性和统一性。

它的开发周期长,缺乏灵活性,不能及时反映科技进步的成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地方社会生活社会发展需求的实际变化,没有也不可能充分考虑到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更不可能照顾到众多学习者的背景及特点。

而校本课程开发正是对国家课程开发所遇到的挑战做出的实用主义的回应,它是在保证国家对教育的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反映社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及时融进最新的科技成果,充分考虑到教师的积极参与、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及其所处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以突出学校自身特色等为主要特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课程,它在一定范围内补充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

(二)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需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探入,中小学多样化和特色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而体现学校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课程,它的多样化和特色化更加显得重要。

以往统一的课程设置,难以反映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

不少地方和学校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从当地经济、文化特色出发,增强课程的地方性灵活性的尝试已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表现出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所有这些都给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了迫切要求。

在这种形势下,把课程编制权力部分下放到地方和学校,让一部分优秀校长和特长教师参与部分课程的开发任务,在确保国家教育整体质量的基本前提下,开发更多有特色的课程,并使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

(三)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

课程设计通常是由课程专家来完成,而最了解学生需要的教师却只是课程的实施者,被排除在课程设计的范围之外。

教师如果没有很好地把握课程设计者的意图,那么,他就不可能很好地实施国家课程,或者很难使课程达到预期的效果。

另外,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他最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他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一员。

校本课程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充分调动了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的热情,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空间和大显身手的机会。

况且,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本身,也是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意识,对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也有促进作用。

(四)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21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的“信息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生存与发展能力”已成为各国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之一,符合信息时代需求的各类知识成为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

与此同时,各国课程改革大都意识到真正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人应是个体充分发展的人,能够自主学习的人。

因此,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就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向。

校本课程开发也正体现了这一方向,它充分考虑到时代的特点、学生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性格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校本课程开发是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升化。

此外,校本课程开发,也是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民主化既要求教育管理部门适当地简政放权,也要求教育单位或学校真正将教师、学生作为“主人”,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作用。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有利调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才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校办得更有特色、教师的教学更有特点,同时,也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特长。

校本课程开发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变革的客观要求,是课程体系对此做出的相应调整与重构的结果,是课程深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关于校本、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解读

(一)“校本”,即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基地。

以学校为课程开发活动的基础和决策依据,以学校的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

有三方面的含义:

“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

“为了学校”,是校本研究的目的所在,是指研究要以改进学校的具体实践,解决学校面临的具体问题为指南,关注的是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将解决学校的具体问题放在第一位,更要前瞻性地为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献计献策。

“在学校中”,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有学校中的人来解决,即要经过由学校的校长、教师及学生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

“基于学校”,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如教学设备、师资条件、课程开发能力等)组织各种培训,开展各类研究,设计各门课程,充分挖掘学校的各种潜力,更好地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

校本的落实要体现在“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课程”、“校本管理”四个方面。

(二)“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的课程,是为了学校的课程。

是指学校在党的方针政策、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的指导下,以明确而独特的办学教育哲学为指导思想,以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在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探讨、设计或与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把“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

为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以国家及课程政策为指导,基于学校自己的办学理念、特点和条件以及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机构(团体或个人)合作进行的课程规划、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估活动。

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该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这一界定试图反映校本课程的三种基本属性,即关联性、校本性和可选择性。

(三)校本课程的分类。

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该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四)“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崭新的课程开发理念,倡导的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开发和改革模式,是教育制度内部权利与资源重新配置的课程开发模式,是指在国家课程框架规定的限度内,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生的性质、特点及可利用的资源,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和学校为参与主体,有课程专家、校外团体或个人共同参与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例如,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等)。

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的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做到立足于学校特色,立足于教师个性和学生的个性。

(四)对于与校本课程相关的课程概念的认识:

1、“校本课程”与“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泛指在学校里实施与开发的所有课程。

而校本课程仅是指狭义的学校的课程,指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是学校课程里的一个组成部分。

简言之,学校课程指向课程管理的主体,校本课程则是指向课程的形态。

2、校本课程与活动课程、选修课程的关系

校本课程与活动课程、选修课程之间具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校本课程开发为规范和发展选修课程、活动课程提供了新视角和新平台;原来的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则在很大程度上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如一些兴趣小组活动,本身就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校本课程的表现形态,可以直接归入校本课程,而有些则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相差甚远,这就需要加以改造、规范和发展。

重要的是应该把“课”“学科”意识提升到“课程”意识,使课程体现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校本课程开发并不局限于活动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程、学科课程或者其他类型课程都可以纳入进来。

3、“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活动课程;而校本课程可以是学科课程,也可以是活动课程。

它们有不同的开发与决策的主体,具有不同的设计目标与设计过程。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别:

看课程权限。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

校本课程则是学校自主开发设计的课程,是选修课程。

看设计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达到国家教育目标的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

校本课程也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更考虑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

看设计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根据国情来设计的。

校本课程是学校层面根据学校办学理念与实际开发、设计的。

4、“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

相同点:

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同属于学校课程。

不同点:

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是选修课程,而语文、数学、英语、政治、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课程是必修课程。

5、“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内涵有本质的不同

(1)内涵不同:

校本课程的内涵一般是指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它的本质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课程的权力方面,学校拥有课程自主权;二是在课程开发的主体方面,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三是在课程开发的场所方面,具体学校是课程开发的场所。

校本教材的内涵一般是指以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为主体,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这些素材构成了校本教材。

可见,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在内涵上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课程,后者是课程实施的媒介,二者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2)范围不同:

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在存在范围等方面有明显不同

校本课程是基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教育环境等存在很大差异,而我国这种统一管理又往往不能关照各地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学校的教育效果,在此基础上做出的一项课程政策。

校本课程要求每所学校都必须做到。

但校本教材则不同,它是校本课程开发后,有些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由校长和教师编制的教材,而非所有学校都必须具备。

换言之,校本课程是落实新课改要求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标准,是所有学校的必须,校本教材则不一定是所有学校的必备,即便是有些学校编写了一部份校本教材,也因为校本课程的时效性、变化性等特点,使校本教材的使用范围、使用周期和使用效率都受其限制,更何况考虑到教师的时间、学校和学生的经济负担以及课程的成本等因素,不可能使所有的校本课程都配有校本教材。

所以,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在存在范围等方面有著明显的不同。

(3)合法性不同:

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在政策的合法性上有根本不同。

校本课程早在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明确提出:

“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

”2001年6月8日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更明确规定: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这两个文件中有关课程方面的规定,无疑为这种新生的顺应了国际课程改革和课程决策民主化潮流的校本课程提供了课程政策上的合法性。

但与之相比的校本教材则不然,尽管目前我国教材本身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概念,特别是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要求的“编写教材事先须经教材审定结构审定后才能在中小学使用”,“教材的编写、审定实行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行政部门两级管理”。

但目前学校编制的校本教材都不具备上述的审定条件,因为校本教材的出现,主要依附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而校本课程自身的时效性、变化性和动态生成等特点,使校本教材的编写必要、使用范围、使用周期、使用效率等方面都极其有限,所以目前出现的校本教材很少要经过行政部门的审批。

从这个意义上讲,校本教材是不具备教材政策的合法性。

故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在政策的合法性上是有根本不同的。

总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

对应于三种课程,有三种课程开发模式:

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地方课程开发模式;国家课程开发模式。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各有优劣,把三种课程开发模式结合起来,发挥不同层次课程开发的优势,扬长避短,将有利于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

国家课程是统一性、规范性,校本课程是个性、差异性灵活性,二者是互补的。

三、怎样开发校本课程

教师参与课程的目的是使学校课程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但就教师本身而言是确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所以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不仅是编制出一系列的课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参与课程开发过程本身。

(一)确立新的课程观念。

从校本课程开发角度而言,为了有效地推进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意识,形成相应的课程观念。

这些观念包括;

1.课程制度观。

三级课程政策的实施,打破了原有的大一统的课程体系,而建立了多元化的课程观。

国家只制订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对课程进行宏观控制。

教材则趋向多样化,学校可以选择任何经国家认定准予发行的教科书,这样就要求教师树立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课程制度观。

2.课程价值观。

在教育实践中,我国的课程价值取向基本上有两种情况:

一是以对升学是否有用来衡量课程的价值;二是过早专门化与职业化,以是否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来衡量课程的价值。

这些是课程设计时必须考虑的,但课程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增进个人的幸福,也就是说要考虑课程是不是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教育毕竟是一种造就人的事业,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所以课程的开发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其逻辑起点。

3.课程类型观。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课程基本上是单一的国家课程,三级课程的试行,意味着课程的形态发生了质的变化,学校中将是国家、地方、校本三种课程并存。

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开设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这样就为学校特色的形成,学生不同兴趣、个性和特长的发挥留下了空间。

4.课程开发观。

三级课程政策把部分课时留给学校自己开发,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校认可的前提下要自己确定开设什么课,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如何呈现这些内容,教学效果如何评价等等。

如此就必须改变自己的单一的教授者、课程的消费者的角色,而要把自己定位为既是教授者同时在某一程度上又是课程的开发者。

与此同时,教师的课程知识得到积累,课程开发能力得到提高,即将约束在单个学科中的教师的专业特性扩大到学校教育的主体;将与课程有关的决策重点从原先的“上意下达”的方式转变为教师之间的“讨论”方式;教师既是教学的实践者同时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而大大增强了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二)确立校本课程的目标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科学设计校本课程,优化学校课程的结构,丰富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整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提高学校课程的适应性,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施发展性评价,引导学生在众多课程选择中自行选择能够使其发展个性,开发潜能,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要真正行使好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引导并激发教师通过成长反思增强课程意识,树立全新的课程观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理念,改变教师传统的课程执行者的角色,倡导教师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施者,培养教师主动解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培养专家型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

3.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针对本校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教师的特长和爱好、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当地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以提高学校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使其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三)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导向性。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以国家确定的教育目标为课程建设的准则与导向,减少课程开发的随意性,正确处理好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关系,保证三类课程在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

2.发展性。

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和延伸。

校本课程开发要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计划、学生需求评估以及学校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基地而进行,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

3.开放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充分发掘与整合。

从作为课程要素的课程资源来看,不管哪类学校,其课程资源都是丰富多彩的。

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扩展到社区,辐射到社会;从单一的学科课程整合为实践性强的综合课程。

4.地方性。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取具有开发价值的素材,提炼出课程开发主题,以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5.独创性。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紧密结合社区与学校实际,结合本校的传统与优势,突出学校特色,尊重学生选择,以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体现校本课程的独特性。

6.民主性。

校长、教师、家长、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共同体,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听取与尊重各方面的意见与需求,特别是学生的意见与需求,形成一个人人参与的民主氛围,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四)选择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1.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

即:

开发什么。

校本课程内容要立足于学生需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提供以下选题供参考:

(1)生命教育系列:

课程目标是形成珍惜个体生命的意识并学会保护自己,提高素养,挖掘潜能,提升生命发展的质量。

内容包括道德价值观教育(如我国儒、道等学说与为人处世;与道德价值观相关的历史名人、故事等)、生存教育、成才励志教育等方面。

(2)科学素养系列:

课程目标是拓展学生科学知识视野、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了解科学研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内容包括环境与资源、生命科学、物理化学、信息技术、自然地理、地方自然状况、科技制作、电子技术、劳动技术、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科技兴农等。

(3)人文素养系列:

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并内化,来提升自己的气质修养,继而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谐的人际交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内容包括美学、中国文化、文学欣赏、戏曲欣赏、演讲与辩论、英语会话与阅读、民风民俗、礼仪、宗教、法制教育、地方风土人情、地方文化等。

(4)生活艺术系列:

课程目标是增强学生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掌握并熟悉专业技能操作要领,培养积极向上、情调高雅的爱好和特长。

内容包括乐器、声乐、舞蹈、摄影、书法、烹饪、刺绣、编织、剪纸、花卉种植、泥塑、手工、表演、家政服务、时装设计、装饰设计、营销模拟、应用医学等。

(5)身心健康系列:

课程目标是强健体魄,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积极健康的兴趣与特长。

内容包括篮球、足球、田径、乒乓球、武术、围棋、象棋、健康保健、卫生、心理辅导、就业指导、人际交往等。

(6)职业技能系列:

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拓宽就业渠道。

内容包括机械类、计算机类、电子类、美术类、服装类、建筑类、普通话、实用写作、市场营销等。

2.课程内容结构化,这是校本课程开发无法回避的任务。

所谓结构化,就是从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出发,使所有的课程内容形成逻辑联系。

结构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操作:

板块设计、层次设计和年级设计。

首先,板块设计在一级指标的层面描述了一个学校课程结构的总体框架。

在一个学校中,各种课程内容都应该以一种整合的方式、以板块式结构呈现出来。

在执行新课程方案的情况下,学校的课程结构要以国家课程方案的总体框架为核心,在此基础上进行校本化的整合。

其次,同一板块的课程内容本身,也应该经过结构化设计,以形成内容展开的“层次”。

通常情况下,课程内容包含这样四个层次:

板块(或领域、学科群)→科目(或主题)→单元→活动(或课题)。

一个领域中总是可以包含无数的主题,同样,一个主题中可以包含无数的单元,由此类推。

学校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课程内容也不是无限的,因此,结构化的过程就是在逻辑线路的引导下,学校教育者对课程内容的斟酌、选择、取舍的过程。

最后,要对全校所有年级的课程内容做出统一的安排,对课程内容进行纵向设计。

合理的纵向设计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防止学生在六年或三年中所经历的课程内容出现重大疏漏或交叉重复,保证这些内容呈现出比较好的梯度关系。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

从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活动方式来看,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分为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方式。

 

1.课程选择。

课程选用是教师从国家、地方或其他学校的校本课程课程资源中选择能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能适应本地区、本校及学生不同发展需要的课程题材,发掘相应的课程资源,直接选为教材。

也可借鉴移植其他地区或学校课程的开发成果。

课程选择有多种层次和方法,其中最综合的选择形式是课程计划中的科目选择。

大多数具备校本课程开发机制的教育系统都会为学校提供一系列供选科目清单,学校要从中选择它们所要开设的少数科目。

通常是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对选择的原则提出一些规定和建议,学校也有权开设供选科目清单中没有的科目。

2.课程改编。

改编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自身的现实条件,对已有的课程进行局部的内容修改或结构调整进行重组,设计有创意的课程主题和课程单元。

即学校和教师对已有的课程进行修改,以形成一门适合自己实际需要的课程。

它也包括引进国外课程进行本土化改造。

课程改编一般涉及目标、内容选择与组织、实施方式、评价方式与课程资源的修订中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修订。

教师应该对上述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通过增加、删减和改变顺序与重点等方式对指令性课程、引进课程等加以修改,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班级的具体情况,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3.课程整合。

即按照某个重要主题将两门及以上学科知识体系的知识或技能组织成一门新课程。

这样的课程可以弥补以分科为主开发的国家课程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使校本课程引进最新的主题元素。

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必须减少知识剧增对课程数量的影响,防止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课程整合的常用方法有开发关联课程和跨学科课程两种。

其中开发关联课程是要在课程设计时就科目间的相关问题进行协调,往往体现的是两门左右学科间相对狭窄的联系。

比如物理科学和数学关联课程就意味着物理和数学专题的编排顺序应该是把那些解决物理问题所需运用的先进数学方法安排在前面。

跨学科课程是把不同的学科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

例如,美国学校的社会学科就是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的,它把地理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有时还有历史等串联在一起。

20世纪80年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在国外成为一门广泛采用的学校课程,这也是课程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