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自然辩证法.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897256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自然辩证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自然辩证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自然辩证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自然辩证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自然辩证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自然辩证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自然辩证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自然辩证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自然辩证法.docx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自然辩证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自然辩证法.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自然辩证法.docx

现代科学技术是一把握在人手中的双刃剑

摘要: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当今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学与技术既有区别,同时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在今天,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日益融为一体。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对于环境,生命的多种危害;现代技术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促进了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而它的负面性也日益凸显,甚至关系到人类社会发展进程。

毫无疑问,现代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但是人才是发展以及运用现代技术主体,所以要理性的从人的角度看待现代技术,合理发展应用现代技术。

关键词:

现代技术;双刃剑;合理发展;生产力;危害 ;人

1引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之快,发展规模之大,发生作用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当代,科技和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为显著,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位变更力量。

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的日新月异,促使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乃至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不断发生重大变革。

现代技术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它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不仅推动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如政治、经济、文化等,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便利,改变了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价值观念;它也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利因素,甚至影响到我们人类发展的存亡。

我们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幸福的同时,也承受着很多的压力。

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为信息的处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条件,为人们使用有序的信息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又加速了信息的产生与传递。

城市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中心,其交通、通讯、科技力量、大众传媒等的服务水平优越,信息交汇便捷,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同时城市的中心地位的加强也要求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快。

信息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必然首先在城市兴起。

在新技术革命兴起的今天,城市不仅是人流物流的集散地,更是创造、获得和传播信息的场所。

信息是资源,是财富。

信息开发和服务水平的高低、信息产业的发达与否,已成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随着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信息服务社会化,信息业产业化,信息市场现代化已使城市具备了信息产业发展的最佳环境。

各级城市将逐步成为不同地域的信息流通管理和服务的中心,尤其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信息中心职能将日趋加强。

简言之,对应于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再开始步入信息社会的发展历程,城市的发展史也将走过从政治中心到经济中心再到文化信息中心的演变过程。

科学技术的发展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人类的未来带来了光明,使人憧憬未来;另一方面也使人类的未来笼罩上阴影,使人不无忧虑和担心。

作为掌控科学技术的人,应该要彻底了解现代技术并学会平衡利与弊两者的关系,使其最大限度造福人民。

2现代科学技术的利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历来观点。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明确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的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已经为一百多年来的社会实践所证实【1】。

邓小平同志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的观点,创造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他指出:

“对科技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他认为,“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

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2】”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再次强调指出:

“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

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发展和宝贵的贡献。

深刻理解和认真贯彻这一重要观点,对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纵观历史三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是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开始的以蒸汽机和自动纺织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开始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世界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生产成为世界的生产,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历史成为世界的历史。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3】。

第二次是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科技革命。

电力的广泛应用,电机的广泛使用以及电讯业的迅速发展,使工业化与电气化结合在一起,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三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的新科技革命“。

原子能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航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那些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他们依靠先进的技术极大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社会格局的发展,从历史中可以看出技术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

再看当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用的电子产品一直在不停地更新换代,就拿手机而言,他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它已经不仅仅像以前只是提供通话功能的一个设备,它能够听歌、看小说、上网购物等。

正是由于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现在生活方式也悄然发生变化。

我们现在购物可以不用出门,在网上就能选择自己要的东西,很多手机就可以为你提供这些便利,所以很多娱乐消费场所在网上就能提前预定。

在重庆新建的地铁对于缓解这座城市的拥挤问题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帮助,正是由于现代技术的先进性,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快乐、便捷。

在意识形态领域,科技的发展及应用提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通过创造和改进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及手段,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提高了人类的文明程度,促进人们观念的转化。

当今社会各种新兴学科理论的大力发展,不断的为我们认识未知领域提供了基础,使得我们可以解释以前无法理解的现象,让我们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样对于消除迷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4】。

随着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及运用,我们改变自然的能力得到了加强,在保护自然方面的技术给我们提供了有力保障,我们的治理手段和治理工具在不断地提高。

在国防方面,先进的现代技术为我国国防增添了一道非常重要的壁垒,它能够为我们的安全生活提供保障,要知道当年清朝由于国家制度的腐败,各个方面技术的落后,遭遇了各个国家的入侵,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这种耻辱我们不能再承受了。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所以一定要发展先进科学技术。

在政治领域,先进的现代技术对于政府官员治理国家提供了更好的方式,同时我们公民在监督他们的时候,现代技术也是我们的一大法宝,现在由于网络媒体优秀的舆论力量,让许多贪官污吏遭受了法律的制裁。

在教育领域,先进的技术极大了丰富了我们学习知识的方式手段,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电子图书馆查询自己需要的知识,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改善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现代技术,它融入了世界的每一个层面,无论在那个方面都起到了支柱作用,现代技术的利是毋庸置疑的,它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都可以感受的到。

3现代科学技术的弊

历史的实践越来越清楚地告诉人们,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然而科学技术也给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带来不幸,恩格斯100年前就向我们发出警告,他指出: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恩格斯的警告愈来愈得到充分的验证,我们也愈来愈饱尝科学技术负效应所带来的苦果【5】。

正如19世纪末的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本雅明站在世纪的路口,审视即将到来的新世纪时,就曾不无忧虑的说过: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20世纪动荡的百年过去了,他的预言终究变成了现实。

现在各个国家都在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地提高科学技术,从而导致经济力量失衡,贫富差距逐步增大。

国家与国家之间也是如此,像美国凭借着科学技术的先进,攫取了很多落后国家的资源,世界经济力量出现了两极分化。

现代技术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例如手机,它虽然给我们提供了生活便利,让一些事物处理起来非常的简单,可是在中国许多调查都指出,现在的年轻一代,空余时间大部分都用在手机上了,而小孩子基本上课余时间花在电视电脑上,传统的课余娱乐活动已经被代替了,这些电子产品让很多年轻人患上了近视,同时由于经常使用电子产品而缺乏锻炼,以及电子产品带来的辐射都影响到了我们的健康。

马尔库塞在研究科学技术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作用时,把意识形态看成是贬义的概念,他把科学技术当成是资本主义“病态社会”异化、堕落的罪魁祸首,集中体现为:

自由思想的丧失、创造性的泯灭和人的主体性的毁灭等。

由于现代技术的优越性,让我们对于现代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人们总想着不断地提高技术,慢慢的成为现代技术的奴隶,不知道生存的意义何在。

而且由于现代技术更新非常慢,新的知识潮涌而来,以前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慢慢受到冲击,为了紧跟潮流的步伐,人的压力变得很大。

现代技术给环境带来的危害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1893年持续50年的日本足尾铜矿“三废”污染,造成大量森林毁坏和农田荒芜,几十万人流离失所。

1952年12月5日~8日期间,英国伦敦由于平时耗煤量巨大,导致当时许多人突然患呼吸系统疾病,在短短的四天中,死亡人数较以往增加4000多人,约是平时死亡人数的3倍。

此后一周内,因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结核、心脏衰竭的死亡人数分别是平时同类病死亡人数9.3倍、2.4倍、5.5倍、2.8倍,因肺癌、流感、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人数有成倍增长。

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发展现代技术的过程中我们在改变自然,但很可能是破坏自然,甚至会毁灭自然。

我们中国现在的雾霾非常的严重,这些也是由于发展现代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现代技术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危害就更加明显,当年美国在日本投下的原子弹,给日本极大的军事打击,保卫了反法西斯国家的胜利;但是与此同时它给日本普通公民带来的是一场永远无法忘却的灾难。

在教育领域也出现了不利于文化教育健康发展的情况。

如在文化领域,因印刷、制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了各类图书、电子图书、黄色书刊、光盘的泛滥。

正是由于现代技术的强大,而弱化的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互动,而互联网上一些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东西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环境,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技术带来的弊端也罄竹难书,我们的确也不能忽视。

4双刃剑的不对称性

科技这把“双刃剑”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6】:

(1)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为:

人利用一部分自然反对(改造)另一部分自然,必然给自然带来伤,并最终导致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比如我们修建一些火力发电厂,这样会造成污染,同时改变原有的自然环境。

(2)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体现为:

一部分人反对(侵害)另一部分人,即一部分人利用科技手段获得利益的同时却损害了另一部分人的权益。

比如美国为了石油依靠先进的武器攻打伊拉克。

(3)人与自身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反映为:

人反对自身,即人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时,也在损害自身的健康和能力。

由于车辆的普及,现在越来越少的人走路了,身体素质明显下降;有了电脑,人们记忆知识的能力越来越差。

科技“双刃剑”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不对称”【7】。

这种不对称有五个含义,分别为时间不对称、空间不对称、可预见性不对称、剑的知识含量与持剑者对此所具有的知识不对称,以及对“双刃”的价值判断不对称。

时间不对称指的是技术运用的利往往是当下就能看到,而它的负面影响相对滞后。

像经历工业革命的国家当时享受到了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效益,但是各种污染问题却在其后才表现出来。

空间不对称指的是受益和受损的群体不相同,有些人可能没有技术的利益却要承担它的负面影响。

例如没有造成环境污染的人群却要为那些使用高科技产品而污染了环境的人买单。

可预见性不对称是指现代技术往往是为了达到某种积极的目的而发明的,是我们可预见的,但是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却要到了很久才知道。

例如以前的氟利昂冰箱,在之前并不知道它对大气层造成的危害,一直到了很久才停止使用它做制冷剂,又比如日本的核电站引发的事故。

剑的知识含量与持剑者对此所具有的知识不对称指的是很多高科技产品的原理并不为使用者所知道。

在我们学校就有过关灯一小时的活动,自认为这是一项节能活动,我们动力学院本科主要教学方向就是火力发电,在听过老师的讲解之后,我们了解到突然全部不用电一个小时,对于电网负荷的冲击是很大了,给调峰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而且可能会引起电厂安全事故。

这正是由于使用者对于电的知识不了解所引起的,而使用者却不自知,可能会出现滥用现象,同时一些现代科技自身的弊端也不为使用者了解,就会让一些有危害的产品依然被使用。

“对‘双刃’的价值判断不对称”指的是一项技术或工程欲付诸实施,须经可行性和不可行性研究,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和伦理考量等。

在大多数情况下,往往持正面、积极评价的大于持负面、消极评价的;前者的权势往往大于后者。

5如何看待“双刃剑”

从上面可以看出,现代技术确实是一把双刃剑。

刀可以用来砍柴切菜,但是也会成为凶杀案的作案工具,汽车能载人,也可能会撞人,但是却很少听到人说刀、汽车是双刃剑。

若说现代技术是双刃剑没错,那么所有的事物几乎都是双刃剑。

若说现代技术是双刃剑,不如说是人是一把双刃剑,正是因为人自身的各种欲望所引起的,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迫使我们不断的发展现代技术,没有了人的推波助澜,现代技术的双刃剑特性也无法实行。

有种说法就是科学技术中性论【8】。

代表性观点有罗素:

“科学是不讲价值的,它不能证实‘爱比恨好’或‘仁慈比残忍更值得向往’诸如此类的命题。

科学能告诉我们许多实现欲望的方法,但它不能断定一个欲望比另一个欲望更可取。

”爱因斯坦: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

上述观点事实上是把科学技术与科学技术的应用完全分开,认为科学技术内在的价值无涉。

这种观点遭到了众多学者的反驳,指出了不合理之处。

林德宏教授指出,技术除了在应用中可能带来善恶以外,“某些技术研究本身就涉及到善恶问题。

”郑晓松认为“技术与生俱来就具有一种对自然本真状态的人为干预”。

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开篇中提到“过去几年的事态促使人们用批判的眼光对科学在社会中的功能进行审查。

人们过去总是认为:

科学研究的成果会导致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但是,先是世界大战,接着是经济危机,都说明了:

把科学用于破坏和浪费的目的也同样是很容易的,于是就有人要求停止科学研究,认为这是保全一种过得去的文明的唯一手段。

”现代技术是双刃剑,但是我们要因此而停止研究现代技术么?

显然不行。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发展技术不断地增强自己,创造属于我们的文明,如果停止技术研究,斩断人类的欲望,为了保全自然界以前的原生态,我们过上原始的生活,不知道人类生存的意义何在。

科学技术中性论在我看来只是不够全面,我们应该从人的双面性和现代技术双面性两个角度共同看待现代技术,人与现代技术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

有些观点说现代技术自身就有善恶之分【9】,林德宏教授提出,“有的技术设计本来就是为了伤害人类的,这类技术是有明显的价值负荷的,它本身就是恶的技术。

因为我们只能用它作恶,而不可能用它来行善。

……各种大规模地杀伤武器都是恶技术。

”在科技“双刃剑”的每一个原因的背后,都有人的身影。

因此,与其说科技是“双刃剑”,不如说人自身就是“双刃剑”:

一刃是善,另一刃是恶;一刃是自我控制,另一刃是放纵自我;一刃是对世界无穷的认知与控制的欲望,另一刃是有限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一刃是对不确定未来的向往或恐惧,另一刃是对确定往事的留恋或背离,像美国总是发明一些高科技武器,可能会威胁到整个地球的安全,这种行为难以得到绝大部分人的认同,这个时候不仅仅是现代技术的恶了,而是人。

如果我们多从一些为人类带来福利的角度出发,去发展现代技术,那么世界会更加美好。

现代技术的可预见性不对称是我们目前知识系统的不完善所不能改变的,有时候我们出于积极的目的发展现代技术却出现负面影响,比如日本发展核电站,却因为意外导致核泄漏,可是我们却并没有停止研究核能,因为它相对于其他能源更加有效环保。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接受现代技术双刃剑的事实,因为这一次的意外让我们补充发展核电有了知识,懂得了什么角度去优化,吃一堑长一智。

如果我们人类有充足的知识去发展现代技术,一切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都在我们自己的掌握之中,那时我们就可以有效地避开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就像以前人类为了生存发明了房子避风挡雨,可能会出现坍塌(或许会给大自然其他生物造成不好的影响),但是我们人类依然在使用,并且不断的优化,房子变得更加牢固。

所以,我们不能停止发展现代技术,但是我们要要发展“绿色现代科技”,从服务人类的角度进行研究,从积极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优点,尽可能控制缩小它的缺点。

现代技术的双面性会一直存在,同时伴随人类自身存在,因而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上看,我们应该本着和谐社会的心态合理使用现代技术创造出完善的使用现代技术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刘天禄.再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M】.经济与管理.2005(5)

[2]徐兰英.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M】.动态视窗.NO.10.2006.53

[3]范杨洋.浅谈科学技术发展的利与弊【M】.电子测试.2013-08-2309:

21

[4]黄先军.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M】.科技管理研究.2009(8)

[5]蔡启茂,袁美华.科学负效应的哲学反思【M】.网络财富.2009(4)

[6]周正富.关于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的讨论【N】.科技创新导报.2013(03)

[7]吕乃基.科学技术之“双刃剑”辨析【M】.哲学研究.2011(7)

[8]李功网,万小龙.“双刃剑”与科学技术的双面性【M】.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5)

[9]叶立国.论科学技术“内在亦善亦恶”观及其意义【M】.科技管理研究.2008(12)

[10]胡光等.自然辩证法教学案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1]黄志斌.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