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补贴与创新绩效的现状分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974857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补贴与创新绩效的现状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补贴与创新绩效的现状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补贴与创新绩效的现状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补贴与创新绩效的现状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补贴与创新绩效的现状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补贴与创新绩效的现状分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补贴与创新绩效的现状分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补贴与创新绩效的现状分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补贴与创新绩效的现状分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补贴与创新绩效的现状分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补贴与创新绩效的现状分析.doc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补贴与创新绩效的现状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补贴与创新绩效的现状分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补贴与创新绩效的现状分析.doc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补贴与创新绩效的现状分析

1.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1.1.1国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长期以来就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了重点关注。

在全球爆发了金融危机之后,奥巴马政府为了“救市”,推出了一系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不仅扩大了生产规模,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009年美国政府推出《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等一系列政策框架推进器对制造业“再工业化”的思想。

同年,IBM公司推出了“智慧地球”的计划,试图通过计算机及通信方面的创新,以便能够实现以物物相连为核心的物联网技术。

为达到重振制造业的战略目标,英国政府于2009年联合相关的行业协会、公共行政部门以及一些重要的制造业企业,共同制定了目标明确的发展计划,以期实现全面振兴英国制造业的目标。

其中,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英国政府于2011年1月17日,宣布向制造业注入5100万英镑,以便确保以航空、制药和汽车领域为首的英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同时,为了提升英国在航空、制药等制造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英国又在同年宣布投入1.7亿英镑来建立七大先进制造研究中心,利用一些商业导向的研究和创新产业化来提升行业竞争力。

日本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时,比较注重生态和可持续性,也为此而实施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

日本政府于2002年年底,提出了“生物技术产业立国”的产业发展目标,将生物产业置于该国的国家核心产业的重要位置加以发展,为此还制定了诸如“经济产业省2012年度预算案”、“面向光辉日本的新成长战略”等等多项政策,加速生物技术的利用和生物产业的发展。

通过在生物技术领域的持续创新投入,其在生物农业、生物医药、食品、生物化工等领域已走在了世界相关领域的前列。

以美、日、英等国家为代表的确立重点发展领域的发展战略有所不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该国的做法是充分利用其拥有的优势自然资源发展新兴产业。

该国有丰富的生物质能与风能等自然资源,并且也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

巴西政府正是基于以上优势,将生物质能、风能与核能等为主的新能源产业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大力发展该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并且制定了发展生物燃料的详细规划。

另外,巴西政府也渐渐开始关注到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

1.1.2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为了缓解全球金融危机和主要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影响,加快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步伐,为此,国务院于2010年发布了专门性指导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12号

,将我国现阶段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域明确确定为节能环保、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七个新产业领域。

各省市也为了顺应国家发展新兴产业的大潮,纷纷积极制定适宜本地区新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

基本于2011年底之前陆续出台了用于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项政策,中央仅仅在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的2010年当年就批准设立了与新兴产业相关的多达41个创投基金,投入相关新产业的社会资本高达人民币70多亿元。

并且,国务院立足于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大环境,于2012年进一步明确了发展上述新产业的具体目标与主要任务,因此,近年来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国家大量的补贴扶持政策并快速发展。

由于我国刚刚开始统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因此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统计的完备体系,因此很难从宏观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定量描述。

同时,随着各大证券交易所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主要上市地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上市企业对宏观经济的反映越来越敏感,对这些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将会为观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提供有利条件。

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上市公司角度出发,利用这些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来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和特点进行描述。

本文收集了国内外各大证券交易所的官方网站上所列示的归属于中国的上市公司的数据,并以各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划分的依据,筛选出了共142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本研究选择2014年12月11日数据为筛选标准)。

基于本研究的研究目的考虑,并结合获得上市公司相关数据的实际情况,因而本研究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行业分布状况、产业规模特征和区域分布特点四个方面对这142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发展状况进行描述。

(1)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行业分布

在所选取的1421个研究样本中,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的公司在全部样本中占比最高,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两大产业的上市公司数量占比超过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总数量的50%;另外,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以及节能环保四个产业的数量相差不大,略少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两大产业的上市公司数量;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市公司数量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排在最末。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行业分布情况如图1.1所示。

图1.1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行业分布情况

由上图发现,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均有相应的上市公司出现,但各产业在上市公司数量上存在较大差异。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集中分布在技术比较成熟的领域,如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而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数量较少。

这种分布情况的出现与我国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设置密切相关。

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要求较高,目前陷入严重的技术瓶颈,技术突破较慢,主营新能源汽车业务的企业数量非常少。

而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产业包含的细分产业较多,这样一来,这两大产业的上市公司数目较多也在情理之中,

(2)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分布

从上市年份方面,从1990年至2014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数量呈现不规则变化,总的来说呈现先增长,后缓慢递减的趋势,其中上市公司数量在2010年达到顶峰。

尽管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新兴产业的范围,但我国将近50%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已拥有10年以上的产业经历。

2004年以前上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量接近600家,占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总数的41.8%,具体年份的上市公司数量分布见表1.1。

表1.1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上市时间分布表

上市年份

节能环保

新一代信息技术

生物医药

高端装备制造

新能源

新材料

新能源汽车

合计

1990-1999

40

101

64

49

25

27

12

120

2000

9

24

16

8

2

7

0

66

2001

2

16

12

8

1

5

0

46

2002

7

14

7

1

1

11

0

45

2001

5

19

5

1

4

5

1

42

2004

10

29

17

7

1

9

2

77

2005

2

19

1

1

2

2

2

11

2006

7

20

6

6

7

8

1

55

2007

5

48

12

8

8

11

1

95

2008

1

17

5

6

4

9

1

41

2009

6

10

14

8

4

9

0

71

2010

25

104

18

17

22

22

2

210

2011

12

61

25

16

11

27

2

158

2012

5

44

10

9

7

15

0

90

2011

4

11

5

2

0

2

1

25

2014

0

15

6

4

1

1

0

27

资料来源:

根据国内外各大证券交易所官网上的中国上市公司列表信息以及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中的主营业务进行筛选,并按上市年份进行分类汇总而得。

图1.2各年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量分布图

各年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数量差异与我国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息息相关。

2010年,各项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的制定和出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得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具备了优越的上市条件,因此在2010年上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数量达到顶峰。

同时,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持续的扶持下,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数量将继续呈稳定发展趋势。

(1)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分布

在对1421个上市公司分布的区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知,东、中、西部出现明显的差异。

由图1.1可以发现,华东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量最多,有521家,占比高达17%;华南和华北地区的上市公司数量次之,都达到100家左右,占比约20%;华中地区拥有超过一百家,位居第四;而东北、西南以及西北三个地区的数量都比较少,只有几十家。

图1.1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区域分布情况

对于区域数据进行统计发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集中了中国70%以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但是还没有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而中西部地区不但没有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而且没有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采取的还是“新瓶装旧酒”的传统发展方式,不计成本的盲目建设千亿元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园”,造成大规模的重复建设的局面,其“弯道超越”的期望很难实现。

有上述分析可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在行业分布、各年份上市数量和区域分布上都呈现不同的特征。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在这些方面存在的特点能够为观测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发展态势提供有利的条件。

1.2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补贴现状

1.2.1政府补贴数额情况

我国于2011年正式设立了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项资金,借助创新商业模式以及刺激需求等不同的方式,确立了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创新投资基金以及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等为扶持载体,大力推进发展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截止到2011年12月底,已经有24个省、市、自治区先后按照中央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植的指导方针,制定和出台了各自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助政策和扶持方案。

针对不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政府给予了不同给的政府补贴额度,各年份和各产业所获得的政府补贴数额情况如表1.2、图1.4、图1.5和图1.6所示。

表1.22011-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补贴数额变化情况(单位:

亿元)

产业

2011

2012

2011

2014

合计

节能环保

29.18

26.01

28.55

29.15

111.09

新一代信息技术

66.91

81.61

77.81

85.52

111.89

生物医药

12.55

29.20

11.79

12.84

126.18

高端装备制造

19.15

52.45

56.56

58.45

206.81

新能源

29.92

25.02

18.06

17.15

90.15

新材料

24.25

40.01

19.54

41.84

145.66

新能源汽车

9.50

20.01

27.65

12.65

89.81

合计

211.68

274.11

279.98

298

1081.99

数据来源:

在国内上市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2011-2014年的企业年报

图1.42011-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补贴数额变化

由图1.4可以发现,我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府补贴从2011年到2014年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这充分说明我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不断加大了扶持的力度。

图1.52011-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补贴数额的产业分布图

图1.62011-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补贴数额变化图

从图1.5和1.6可以看出,我国对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府补贴是有侧重点和方向性政府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政府补贴数额最高,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的政府补贴力度明显高于其他几大产业。

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府补贴数额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节能环保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获得的政府补贴在三年中无明显变化;并且政府逐年减少了在新能源产业领域的补贴。

1.1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现状

1.1.1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现状

完成技术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精神与物质投入的过程,因此通常情况下,要实现技术创新就必须要投入劳动力与资本,而且,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人员投入经常作为衡量技术创新投入的关键指标。

如图1.7所示,从数量上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人员投入都保持着持续的增长,分别从2001年的157.01亿元、11572人增长到2014年的2115.98亿元和717151人。

从人员和经费的绝对投入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越来越来越重视研发和创新的过程。

但根据数据可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较低,且研发的提高相当缓慢,内资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要显著低于外资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这严重制约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的提升。

以2011年为例,内资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仅为外资企业的1/1,(内资企业0.81,外资企业2.41)。

究其原因可以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外资企业由于其母公司发展相对较早,具有先发的技术优势。

图1.7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

1.2.2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现状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绩效通常表现在专利的申请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两个方面。

从图1.8可以看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申请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呈现出“J”型增长的态势(除2011年专利申请数有稍微下降以外)。

其中,专利申请数由2001年的1179项增长为2014年的157619项,新产品销售收入也由2001年的2875.8亿元增长为2014年的17940亿元。

但就数据来看,不同类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由于内资战略性新兴企业刚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其专利申请数增长趋势要明显快外资企业,但结合新产品销售收入来看,2011年外资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差不多是内资企业的两倍,更高的专利申请数却带来了较低的销售收入,这也进一步说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还停留在低级阶段,创新产出质量较低,不能很好的转化为商业收入,技术创新的商业化能力较弱。

图1.8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

通过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发展现状、政府补贴状况和创新绩效的分析发现,我国在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的投入在不断加大,而且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规模也呈现出日益壮大的态势,新产品销售收入和专利申请数也都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而且从2011年我国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之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和专利申请数都显著增加,且之后每年的增长率大都高于2011年以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绩效。

1.4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的问题

(1)缺乏核心技术,国际竞争力低下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科学技术发展上,我国的实际水平还比较低。

我国在核心技术领域与西方国家相比还非常缺乏,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缺少附加值,在国际上也没有竞争力。

比如,我国的生物医药制造业就存在研发投入少、自主创新能力低等不足,因此该行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很难抢占到产业发展的先机。

当前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拥有医药技术专利与创新的绝大部分,而我国现在尽管已经有11类25种多达182个规格的基因工程类产品批准上市,但是仅仅有5类9种21个规格是原创研发产品,仿制发达国家产品的还占有很大一部分。

之所以存在这种状况,根本原因还在于我国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远远不足,因而生物医药制造业几乎没有核心技术来支撑发展,没有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使得生物医药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产品利润率低。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数行业都存在“高端失守、低端锁定”的问题。

即产业高端化比例较低,外商垄断着大部分的核心技术;我国的自主产业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低端地位,导致低附加值、低利润,限制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总的来说,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的发展均处于初级阶段。

(2)产业布局分散,产业链不完整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有着非常大的带动效应,其产业链比较长,所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集中优势资源,形成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优势产业,形成龙头企业,并带动本地区产业链与产业集群的发展,而发展成熟的产业集群又会将发展潜力继续向周边地区扩大,并最终形成一个集中度非常高的产业群。

但是现在在新兴产业方面,我国的布局还非常分散,在进行产业规划过程中存在“各自为政”的无目的建设状况,这就非常容易出现产能过剩,不但会浪费大量的资源而且还可能影响到其他产业的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在我国当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在细分行业中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这主要是因为没有核心技术支撑,因而产业结构非常混乱,产业体系也不够合理。

比如我国的光伏产业,我国在该行业的领先企业几乎都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并且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但是在上游,我国还几乎处于空白,即便有一些企业但是也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大多数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而且国外对一些上游产品与技术都设置了苛刻的技术壁垒,因而国内市场的发展还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瓶颈问题,因而也只能去发展一些低附加值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因而产品必然出现过剩,致使产业结构一片混乱。

(1)政府支持体系不完善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有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并且我国当前出台的政策大多数也仅仅停留在书面化支持层面,在投入的持续性与激励机制方面还非常缺乏,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政府对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非常小,也还没有形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机制与风险投资机制。

另外,政府、企业与科研机构三方面在落实政策与优势互补方面协调的并不好,整合三方面资源的力度非常小,企业的科研转化率低,并没有真正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没有得到国家税收与财政方面有力的政策扶持,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前期的技术开发和产品生产的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严重的资金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产品在研发和生产的过程中容易遭受瓶颈,这样一系列的政府支持问题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很难快速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