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7760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一.

选择题(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每小题1分,共50分。

1.2011年10月1日,中国古代先贤孔子行教画像以全新“作揖行礼”的动画形式亮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将中华文化的谦谦君子之风传递给世界。

与孔子这一形象所代表的理念相吻合的是

A.“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B.“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

C.“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礼,无以立也”

D.“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2.冯天瑜主编的《中华文化史》中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春秋战国学派中,体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分别有

A.墨家、儒家B.法家、道家

C.儒家、法家D.道家、儒家

3.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尚书》中最早提到“民主”一词,认为:

“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

”含义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文中的“民主”,实即作民之主,与君主同义

B.肯定了成汤革命是推翻暴虐之政的正义举动

C.说明早期儒家已经有“天人感应”思想

D.强调“主权在民”,人民有权推翻统治者

4.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子: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

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信徒。

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

”这主要反映

A.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B.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C.儒家学说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D.儒学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

5.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6.开元十年,唐玄宗向天下颁布他写的《孝经注》,开元二十一年,玄宗又完成了《御注道德经》,开元二十二年又颁布了他注释的《金刚经》。

唐玄宗的这一做法

A.推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是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发展的体现

C.有利于后世儒学的创新发展D.违背了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主流趋势

7.“《明会典》:

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明代婚姻观理学色彩浓厚B.明代婚姻观具有保守性

C.明代政府鼓励寡妇守节操D.明代政府禁止寡妇改嫁

8.周敦颐在《通书》说:

“礼,理也;乐,和也。

阴阳礼而后和。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后和,故礼先而乐后。

”与此观点相似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存天理,灭人欲

C.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D.先天下之乐而乐

9.荀子说:

“君有过谋过事,将危国家、殒社稷之惧也,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传曰:

‘从道不从君’,此之谓也。

”下列思想中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主张的是

A.韩非“法不阿贵”的思想B.董仲舒“三纲五常”的思想

C.朱熹“道统论”的思想D.顾炎武“众治”的思想

10.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

”它反映明代出现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11.《诗话中华上下五千年》记载,“著书立说顾炎武,宁死不为清朝官。

经年编写日知录,教诲世人道德观。

”其“道德观”是指

A.经世致用,保天下有责B.忠君爱民,保国有责

C.仁孝当先,舍生取义D.存天理,灭人欲

12.太学是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汉武帝时期,规模非常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50名博士弟子。

但到了东汉中期(126年),太学规模扩大,太学生增至三万多人。

导致这种变化的客观条件之一是

A.国力增长,政治经济空前繁荣B.察举制的实施行之有效

C.全国行政机构设置发生变化D.造纸技术的改进

13.“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议论的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庭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份上书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C.政府对书籍出版业进行有效管理  D.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

14.15世纪时梵蒂冈一个图书管理员说:

“过去稀有而索价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不论古今,罕有人类发明之重要堪与媲美。

”这里说的“发明”是指

A.造纸技术B.雕版印刷C.活字印刷D.装订书籍

15.我国古代纸发明于西汉的说法,最有力的证据是

A.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西汉墓遗址发掘出,年代约在公元前176一141年的“放马滩纸”,保存至今

B.1933年新疆罗布卓尔汉代遗址发掘出,年代约在公元前73—49年的“罗布卓尔纸”,后毁于战火

C.唐代张怀瓘《书断》记载:

“汉兴,有纸代简。

至和帝时,黎伦工为之。

D.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记载:

“俗以为纸始于蔡伦,非也。

16.《说文解字》释读为:

“大册也。

”今人认为似手捧册置于架上。

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A.甲骨B.丝帛C.竹木简D.石碑

17.“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

……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

”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A.《诗经》B.楚辞C.汉赋D.唐诗

18.2012年是中国传统的龙年,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

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从汉字“龙”的四种书体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汉字

 ①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②汉字发展到今天形成了较成熟的文字

 ③与书法相伴而生          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9.某学者曾提及:

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

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林则徐、魏源B.康有为、梁启超

C.孙中山、章太炎D.陈独秀、胡适

20.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

“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提倡维新变法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21.鲁迅先生曾说:

“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A.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D.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22.对中国近代部分著作和报刊中“民主”“共和”这两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发现,1893—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同盟会忽视了在国内的思想宣传B.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C.维新变法思想成为新思潮的主流D.顽固保守势力阻碍新思想的传播

23.“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

……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

”这场运动的民族感情之所以如此强烈的深层次原因是

A.学生和知识分子接受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B.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

C.广大人民群众的直接参与和推动

D.十月革命对民族解放运动的鼓舞

24.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

“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A.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性质B.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

C.上海是全国的革命中心D.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

25.中西文化论战中,观点异彩纷呈。

以后的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证明,以下论点中相对客观的是

A.杜亚泉:

“(中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

B.李大钊:

“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长,济吾静止文明之穷。

C.《新青年》:

“所谓新者就是外来之西洋文化,所谓旧者就是中国固有之文化。

D.陈独秀:

“欧洲输入之文化,与吾华固有之文化,其根本性质极端相反。

26.20世纪初,中国有学者指出“现实有时是残酷的:

人们在做出那样大的奋斗和牺牲以后,换得的竟不是当初所期待的。

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

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

……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原先的希望”。

下列不属于“沉重失望”的是

A.军阀混战日盛一日B.尊孔读经成为潮流

C.君主专制愈演愈烈D.政党政治沦为工具

27.“何谓三民主义呢?

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

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

”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A.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B.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C.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28.2002年12月,胡锦涛提出了“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新三民主义”,即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而将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请问孙中山所阐述的新三民主义中,能突出体现这一点的是

A.反对民族压迫B.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C.平均地权,节制资本D.各民族一律平等

29.“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

……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只顾着站在岸上嘲笑我。

……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农民、工人参加进来。

”下列选项与孙中山的这段话不符的是

A.说明孙中山放弃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

B.孙中山的思想发生转化,由效法英美转向以俄为师

C.孙中山改三民主义为新三民主义

D.孙中山有了与共产党合作的初步想法

30.《军政府宣言》中阐述到: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大总统由国民公举。

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

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描述的是

A.民权主义            B.民生主义

C.反帝反封建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31.“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三位安徽籍英烈简表:

姓名

生卒

家庭背景

事迹

宋玉琳

1879-1911

怀远城关人,家庭富裕,怀远“宫宋杨林”四大家族之宋氏族人。

早年参加反清革命组织“岳王会”,后加入同盟会;就读于安庆巡警学堂期间参加浙皖起义失败,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

程良

1883-1911

怀远城关人,家境贫寒,其父以瓦工为业。

19岁肄业于安庆陆军小学,参加安庆新军马炮营起义失败后至广州参加黄花岗起义。

弹尽被捕,英勇就义。

石德宽

1885-1911

寿县南乡集人,家境一般。

同盟会员,曾留学日本。

参加过多次武装起义,后随黄兴参加黄花岗起义,壮烈牺牲。

分析上表,就其史料价值而言,无法佐证的是

A.社会上层青年为资产阶级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B.革命者都受过良好的近代教育

C.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为部分知识青年所接受   

D.二十世纪初安徽近代教育有一定的发展

32.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

“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

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

”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的文明史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研究历史

33.毛泽东说过:

“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才制定了合乎情况的党的总路线和一整套具体政策。

这时候,中国民主革命才被我们认识,我们才有了自由”。

这些“认识”包括

①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发展阶段

②民族资产阶级历来都是革命的对象,而非革命的动力

③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始终坚持掌握对革命的领导权

④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4.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说:

“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毛泽东强调的是

A.理论联系实际B.理论的指导性

C.学习经典著作D.实践检验真理

35.刘少奇在党的七大报告《论党》中提出:

“当革命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之下,革命就胜利;而当革命脱离了毛泽东思想指导时,革命就失败。

”下面不能说明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A.革命根据地的创建B.长征的胜利

C.国民革命失败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36.某部历史著作写到:

“毛泽东是一个杰出的共产党领袖,国共合作关系破裂后,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这个马克思主义原则。

”毛泽东的上述思想突出体现在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C.《新民主主义论》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37.1939年冬,毛泽东指出:

“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这样两个伟大的革命到达彻底的完成,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是没有任何一个别的政党能够担负的。

”材料中毛泽东

A.提出了中国革命的目标B.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策略

C.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D.强调了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作用

38.毛泽东说:

“(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的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为此,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

A.与国民党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B.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C.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D.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39.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40.“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这句歌词突出反映了

A.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推动经济发展B.科教兴国的战略促进社会进步

C.“文革”的结束大快人心D.深圳的崛起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41.叶永烈的《邓小平改变中国》一书的封面上写着:

“固步自封,两个凡是,思想解放竟何其艰难;力挽狂澜,实事求是,大智大勇显英雄本色。

”导致“思想解放竟何其艰难”的主要原因是

A.“文革”刚结束,人们的思想还未解放

B.“左”的思想依然顽固

C.拨乱反正工作还没有开始进行

D.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坚持阶级斗争的方针

42.2010年7月30日,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先生逝世。

1957年钱伟长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高等工业学校在培养目标问题”的文章,对清华大学的教学思想提出了不同意见,与清华园内外的潮流向背,引发了一场历时三个月的大辩论。

清华报刊连篇累牍地刊登批判钱伟长的文章,并最终把他打成了“右派”。

“批判钱伟长”在当时违背了

A.“百花齐放”的方针B.“百家争鸣”的方针

C.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D.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

43.建国十周年,国产35部优秀影片一齐上演;建国二十周年,全国人民只能看到八部“样板戏”;2009年国庆60周年时,国产影片达到四百多部。

这说明

A.文艺创作有一个兴衰交替的反复过程B.“文革”对文艺有重大影响

C.文艺的兴衰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D.文艺繁荣与否受制于自身规律

44.1967年,有位作家说:

“曾经有人说过,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

我却要说,做文人难,做作家尤难。

”这位作家这样说的原因是

A.20世纪60年代缺乏创作素材

B.作家搞创作比较辛苦,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C.“文革”期间“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

D.改革开放以后,“双百”方针没有得到及时恢复

45.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重视中学历史教育。

下列历史教育目标,分别颁布于1904年、1912年、1936年和1956年。

其中1956年的是

A.“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历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

B.“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

C.“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

D.“特别说明其(指中国)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

46.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

“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

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

”这种“传统制度”是指

A.高考制度B.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C.高级职称评定制度D.高校三级学位制度

4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

”中国高度重视全体民众的此项人权并为之而奋斗,开始于

A.新中国成立以后     B.三大改造完成以后   

C.改革开放以后      D.《义务教育法》颁布以后

80年代初

23.5%

1990年

15.88%

1997年

12.21%

2001年

6.72%

48.下表反映了近几十年来文盲、半文盲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化情况,以下对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B.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

C.“双百”方针的顺利实施

D.《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

49.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表示: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努力,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应该说实现了两个最伟大的跨越。

结合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取得的成就,两个最伟大的跨越是

①我国制定了《教育法》②我国基本上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③我国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④开始了新一轮课程改革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0.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

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Ⅱ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在答卷纸试卷密封线内规定的地方。

2.答卷Ⅱ时用黑色中性笔写在答卷纸上。

51.(20分)

材料一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演讲中说:

“英俄两国现在生出了新思想,这个思想是有知识的学者提倡出来的,这是什么思想呢?

是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

这种思想说民族主义是狭隘的,不是宽大的;简单的说,就是世界主义。

现在的英国和以前的俄国、德国,与及中国现在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都赞成这种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列宁为什么受世界列强的攻击呢?

因为他敢说了一句话,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

一种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一种是二万万五千万人;这十二万万五千万人,是受那二万万五千万人的压迫……我们要能够联合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就是提倡民族主义,自己先联合起来,推己及人,再把各弱小民族都联合起来,共同打破二万万五千万人,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强权。

强权打破以后,世界上没有野心家,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便可以讲世界主义。

材料二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一些评论家则更进一步指出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也有其他一些人认为这个结论下得为时过早,因为民族国家的功能只不过是发生了某种变化而已”。

——《全球社会学》

(1)材料一中的“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和“二万万五千万人”分别指的是什么?

(4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关系的观点。

(2分)

分析孙中山为什么在演讲中强调民族主义。

(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材料二中的观点的认识。

(10分)

 

52.(10分)

材料一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如果每句话,包括马克思的话,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

但是,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不少教训。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三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

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当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请完成:

(1)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材料二对材料一的思想有何发展?

(4分)

(2)中共在革命和建设中曾“照搬外国的经验”,分别指什么?

(4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2分)

53.(20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呈现出平民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平民子女有了接受教育的公平机会。

阅读下列材料并问答问题。

材料一徽州是程朱理学的故乡,明清时期随着徽商的崛起,徽州宗族办学热情的高涨,书院教育远胜于前。

……徽州宗族书院较之其他书院平民教育的功能更加明显。

休宁《茗州吴氏家典》记载:

“族内子弟有器宇不凡,资禀聪慧而无力从师者,当收而教之。

或附之家塾,或助以膏火(注:

指学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